高校玻璃艺术教学模式现状与发展
2021-07-11栗瑶
栗瑶
摘 要:玻璃艺术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之一,逐渐被高校教育重视起来。文章以探索玻璃艺术教学模式的发展方向为出发点,通过分析其发展历程,提出新时代下玻璃艺术教学应与传统文化紧密相连,兼顾学科的延展性,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的观点,以期为完善课程建设和构建学科体系提供一些思路。
关键词:玻璃艺术;教学模式;非遗
玻璃艺术作为中华民族历史发展中宝贵的文明之一,具有独特的材料语言特征、文化魅力与工艺之美,肩负着传承与创新的使命,在时代的更迭中被赋予了深刻的文化内涵。高校教育将玻璃艺术教学融入其中,旨在构建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科学、稳定并且完善的课程体系,完善现代工艺美术学科构架。因此玻璃艺术教学应符合当代高校人才培养的计划与目标,设计以提升学生创作能力、引导学生了解玻璃艺术发展背景、提高学生工艺技术水平、培养学生运用创新性思维设计等为目标的教育内容,创造性地运用玻璃艺术课程。
一、高校玻璃艺术教学模式发展历史
1962年,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教师哈维·利特莱顿的推动下,成功建立起第一个玻璃实验工作室。工作室的建立使更多的学生可以参与其中,利用玻璃材料来表达自己的美学观点,自此掀开了“国际玻璃工作室运动”的序幕,成就了一批批优秀玻璃艺术家。哈维·利特莱顿作为艺术家与教育者,不断推动了玻璃艺术的发展,完善了其作为高等学校学科教学体系的建立。受到“国际玻璃工作室运动”的影响,中国当代玻璃艺术也在不断发展——在1996-2006年十年的时间里,各高校先后建立玻璃艺术工作室,截至2018年,中国已有30余所高校建立了玻璃艺术工作室。此时,中国玻璃艺术在高校教育中的发展已不可同日而语——玻璃艺术课程作为实践类课程不断被完善,打破了传统的作坊式教学模式,并利用先进的教育思想,建立起科学的教学模式,实现了课程体系的完整性与通识性。
二、高校玻璃艺术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玻璃艺术教育分为理论研究型和实践创新型两部分,其相应的教学模式也应根据课程内容和人才培养方案发生改变。但当下高校玻璃艺术教学模式存在以下问题:第一,教学模式的单一性。玻璃艺术具有独特的材料语言特征,其制作工艺种类丰富,创作者可以将其作为艺术载体进行创意性表达,但其单一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无法运用广阔的视野看待工艺和材料之间的联系,导致玻璃艺术跨界融合及应用的范围缩小。第二,缺乏传统艺术文化的传承性。许多高校玻璃艺术專业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整体教育体系与教学模式的建设面临许多问题,如教师人才的缺乏、设备设施的不完善、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薄弱等。而玻璃艺术作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明之一,具有历史性、时代性、艺术性特征,玻璃艺术课程和传统艺术文化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是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第三,重科研轻实践。玻璃艺术相对于陶瓷、金属等艺术而言属于小众艺术门类,受教育者在未来发展和专业应用方面逐渐显露出弊端,包括就业困难、创业起步难等问题,同时玻璃艺术教育重视理论研究而轻实践训练。但在大学教育逐步走向普及化的今天,高等学校甚至专业艺术学院的本科人才培养,早已从培养精英型、研究型人才定位转型为提升美育水平及培养应用型人才[1]。因此新时代下高校玻璃艺术教育需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创造力,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形成学术与实践相结合的完整的玻璃艺术教学模式。
三、新时代下高校玻璃艺术教学模式发展趋势
(一)交叉学科教学模式
现阶段,交叉学科的融合受到了更多的关注,比如《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强调,要加强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特别是交叉学科的研究[2]。在20世纪初,西方将玻璃材料作为艺术媒介开始使用;到20世纪前半叶,一些雕塑艺术家、陶瓷家、画家、工程师和建筑师从不同的专业转入玻璃艺术领域当中,这无疑是一次艺术跨界的交流与融合。目前我国各高等学校已逐渐建立起学科交叉的教学模式发展环境。玻璃艺术既具有传统文化的延伸意义、引领了科学时尚的材料语言艺术,同时又拥有丰富的工艺之美,在文化跨界融合中,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
交叉学科教学模式的完善是高等学校工艺美术教育发展的趋势。由于玻璃艺术材料与工艺的丰富性,学生们感受到了趣味性,增加了学习的能动力,其丰富的想象力也不断打破了不同工艺材料创作的壁垒与局限,使玻璃艺术与其他各类工艺有着交融发展的可能性,如与雕塑艺术、陶瓷艺术、公共艺术、产品设计、首饰设计等互相借鉴融合。此外,玻璃艺术既可以成为独立的学科体系,也可以作为补充传统学科的课程存在。交叉学科教学模式的建立与发展,最大限度地解决了材料的局限性,给各工艺的发展带来了更多可能性,同时使跨界融合成为当下各高校的主要教学模式之一。
(二)玻璃艺术教育与非遗课程结合的教学模式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进程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下文简称“非遗”)正面临着急剧的流变和消失,其保护与传承工作成为当今世界关注的热点。而教育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2002年在北京召开的中国高等院校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教学研讨会,通过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宣言》,自此正式拉开了非遗教育研究与传承的序幕[3]。同时自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之后,各高等学校掀起了教育改革的思潮,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打造“金课”。非遗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教师肩负着时代的使命,所以教师在玻璃艺术教学中要将非遗进行融入,以推动玻璃艺术教育的发展,使其具有实践性与延续性。此发展符合新时代高校玻璃艺术教育的需求,对于高校教学模式的革新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北京料器于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是对玻璃艺术地位的认同,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归。非遗记录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和智慧结晶,体现着不同时期各民族生产生活中产生的精神追求。其中玻璃艺术作为工艺美术中的一部分,是中国传统工艺中重要的技法之一,它具有独特的魅力与特征,在时代的更迭中被赋予了深刻的文化内涵。玻璃材料是透明的、坚硬的、细腻的,同时又是火热的,融合了手工艺人与创造者丰富的情感,形成了具有创新性的艺术语言。总之,将非遗课程融入高等学校教育体系中,建立起非遗教育体系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举措,同时玻璃艺术教育与非遗课程结合的教学模式的建立对推动传统与现代艺术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三)产、教、研、创一体的教学模式
要将玻璃艺术教学全方位融入高等教育中,作为艺术教育者,应做到因材施教,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升生学生实践与创作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并实现网络及线下的知识资源共享,开拓学生眼界。为此,要增加校内实践课程的融入,构建基础应用实验室,增加实践基地与创新创意大赛项目的建立,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提高学生设计创作能力,同时要增加校企合作。玻璃艺术课程体系的完善还需要与企业合作建设。首先,企业的基础设施与完善的设备可让学生更好实践,使学生提高工艺能力,最大限度地运用所学技艺创造出创意性作品,同时校企合作形式也可减轻设备设施对玻璃艺术课程成本的压力。其次,企业中不乏一些技术一流的玻璃技师,这样学生在企业实践中能学习到一些先进技艺和经验,从而在产品制作过程中能加入新的设计理念,使产品的风格更符合时代发展潮流。最后,各高校在玻璃艺术课程中实施校企合作方式,也是应用教育重要的形式之一,能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玻璃艺术未来市场的发展变化。由于教学模式的创新应用,教师与学生均深入了解了玻璃艺术教育的发展,同时科研项目与实践机会增加,对解决学生就业问题有着积极的作用。当然,产、教、研、创一体的教学模式带来的积极意义依然需要教育者不断探索与实践。
四、结语
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是需要各高校不断探索、实践的,它可以使各学科得到最大限度的进步,在专业宽度拓展的同时也为学科的深度研究提供实践基础,形成一种全新的教育思维方式。新时代的教育理念为高校玻璃艺术教学的发展提供了沃土。作为工艺美术类课程,它培养学生工艺技法是基础,创意是目标,同时在实现教育目标过程中,要使用多种教学模式,综合运用“创意+技法+材料”的结合形式,拓展学生思维,使玻璃艺术在高等学校中建立稳定、科学、成熟的教学體系,将传统的玻璃艺术融入现代的文化发展中。
参考文献:
[1]韩熙.现代玻璃艺术发展之路[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9:39.
[2]严浩.基于学科交叉专业融合背景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戏剧之家,2019(14):164,166.
[3]黄莉敏.地理学介入“非遗”研究:内容取向与人才培养体系构建[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7):91-94.
作者单位:
玉林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