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为平台的美术类非遗传承方法研究

2021-07-11胡玠

大观 2021年5期
关键词:传承创新民间艺术

摘 要:我国民族文化一直都有着多样性的特点,全国各地都存有一定数量的民间艺术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现代艺术设计的重要灵感来源,一直以来都是设计工作者深入研究的对象。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针对非遗工作设立了一定的目标,从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角度来看非遗的传承。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主要阵地,是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实践的重要平台,需要对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承和创新。文章针对美术类非遗传承的方法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传承创新;民间艺术;美术类非遗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民族文化的基础,是文化历史的见证者。在这个不断前进的信息化时代,需要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传承不只有传统的形式,可以借助更多现代化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承与创新。需要通过全社会的努力,一步步建立起完整、具有中华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保护好我国珍贵的历史文化,更好地保留非物质文化遗产。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可以通过实践,让非遗相关的创新得到落实。

一、设计学科与非遗的实践性

设计学科专业具有多重属性,例如社会性和应用性,这些属性决定了艺术设计教育的基础,即该专业主要与社会实践相关,仅仅依靠课堂上知识点的讲解达不到教育的目标,大学生的艺术想象力也难以得到拓展。目前,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还不够完善,而且习惯将设计和艺术同质化对待。教育者应该重视提升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对其艺术个性进行全面培养。忽视社会的需求,会造成设计教育的方向错误。

除了上述设计专业教学的偏差以外,艺术的表现形式以及样式的西化,也是我国现阶段设计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一个国家现代化的产品能够体现出民族的特点,是国家文化的产物。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国家之间不断的文化交流让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一些设计师在设计的过程中逐渐失去了自己民族的特色,对于其他国家的设计作品只是一味地进行模仿,模仿的过程中由于对其知识背景缺乏了解,最后呈现出的作品也失去了特定的意义。高等院校作为培养全面型人才的主要阵地,需要承担起重任。如何使设计人才在具备深厚民族文化底蕴的同时拥有自己独特的设计思维,需要教育工作者深入思考。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在历史的长河中伴随着人们的生产生活而产生的,是中华民族民间优秀艺术的结晶,其表现出的智慧和艺术能够彰显中华民族特征。各类美术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专业实践的过程中能够得到传承,可以让新一代的大学生将其与实践相结合,在不断的实践中得到创新灵感,感受传统文化的内涵,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推动专业上的全面发展。

二、美术类非遗在高校的传承

我国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就对设计专业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为其提供了较大的发展空间,设计专业的学生在不断增加,相对于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我国设计专业的学生是比较多的。我国的设计产业在国际中占有怎样的地位,设计的优势在哪里,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思考。一些设计师对于西方的艺术设计有一些错误的理解,膜拜西方的设计甚至还会不断模仿,让图形背后的文化意识出现了本质上的偏差。当前,不少学者也都逐渐地认识到了这种问题,开始重新研究民族文化,研究的团体也在不断增加。同时在高校教育中,教学的一个重点在于表现区域文化特点,而民间美术的精髓就是反映地方特色。在现行的艺术设计教育体制下,当代设计艺术专业理应承担起传承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任,在艺术作品中反映非遗的文化内涵,充分表现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可。

高校想要在艺术设计实践的教学中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首先,应当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特色来对其进行分类,结合当地的实际经济情况与生产生活的关系,对专业进行调整。例如剪纸、拼贴剪纸画等,可以与高校设计方向的服装设计和艺术设计等专业相融合,其颜色搭配和设计理念、造型手法等都能够对现代的服饰设计造成一定的影响。注入民族文化不断进行创新,最终会具有中国韵味。每个民族的传统工艺,都可以作为现代艺术设计的主要灵感来源,也是当地艺术院校可以加以利用的优秀资源。其次,应该在教学课堂中加入一些实践课程,例如加强校企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与其他院校进行设计理念方面的交流,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强化其对于美术基本知识的理解。

美术课程的评价一直都具有独特性,为了更好实现美术教学中学生的多元化发展,美术课程的评价显得尤为重要。美术教师不应当只注重学生的美术作业和最终美术成绩,应该尊重审美的差异,灵活运用自评和互评等方法,来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在教学课堂上,教师扮演着引导人的角色,应当指导学生在参与中思考,注重学生的艺术体验感等。在学生作品的展示和表現的过程中,教师可随时进行点评,增强学生对于艺术的兴趣与艺术感受能力,提高学生认知能力,扩展其想象能力。

三、为保障艺术课程学习及美育实践

奠定美术基础

随着义务教育艺术课程的开设,未来的学生在参与美术教学活动时,更加应该注重艺术的独特表达方式,将情感融入进去,充分利用各种媒材来进行美术创作。学会美术欣赏,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表达能力,在美术课程实践中逐渐积累经验,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对创作有很大的帮助。了解人文艺术的独特性,在美术学习过程中融会贯通,可以提升实践能力。在美术学习时,学会欣赏和尊重不同的作品,了解艺术作品的背景并展开深入的思考,了解美术史,帮助学生形成基本的人文精神。在创作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情感的抒发和个性的表现,增强学生对于美术创作的自信心,培养其健全的人格,使之全面发展。教师需要在备课的过程中明确自身的定位,为美育工作打好基础,提高课堂实践的实效性。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的实力也在不断增强,高校的教育水平也随之提升,高等教育目的可以得到更好的实现。

信息化时代的加速发展推进了现代历史的进程,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逐渐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环境。这种凝聚了历史文化和古人智慧的产物,需要借助高校这个文化传播平台得到传承,在传承中创新。高校艺术设计专业需要关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不仅仅要重视物质,对精神层面也应该加以重视,深入探讨文化内涵,引导群众重视非遗。各个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都可以得到实际的传承,高校可结合实际的教学活动开展实践,调整相关专业的设置等,让更多人对非遗有更准确的认识,使之推动教育的创新。

四、结语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多样性,而美术类非遗资源更是丰富多彩。这些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对于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美术类非遗文化教学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校在非遗文化教学过程中不但要培养学生传承、发扬非遗文化的民族人文精神,使其毕业后能够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还要培养教师教学相长的才智,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创新精神,这些都是高校美术类非遗传承教学的重要环节。本文从设计学科与非遗的实践性、美术类非遗在高校的传承、为保障艺术课程学习及美育实践奠定美术基础三个方面对以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为平台的美术类非遗传承方法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希望促进美术类非遗传承、发展的同时,促进美术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平平.传承、融合、创新:高校美术教育非遗课程探索[J].美术教育研究,2020(5):86-87.

[2]张志雁.地方高校美术教育在“非遗”保护中的重要作用[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电子版),2017(4):202.

[3]李婷婷.广西美术类非遗融入高校美术课程的研究与实践:以美术鉴赏与批评为例[J].现代职业教育,2020(45):70-72.

[4]邵士德.传统美术类非遗融入高校美术类专业教育的互动路径研究[J].大众文艺,2020(22):192-194.

[5]于历莉.高校美术课堂的民间美术教学实践:以山东济南地区部分民间艺术为原本[J].艺术教育,2019(3):113-114.

[6]梁家琳,闫雪.非物质文化艺术遗产在高校美术教育中的融入渗透探析[J].戏剧之家,2019(9):199.

作者简介:

胡玠,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艺术设计。

猜你喜欢

传承创新民间艺术
中国音乐家通过音乐保存民间艺术
民间艺术篇
传承·民间艺术
中英茶文化的传承创新比较研究
学校优质特色发展需要校园文化的浸润*
论中国古诗词吟唱在音乐中的传承与创新
传统民俗文化与民间游戏在幼师课堂的传承与创新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传承创新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的思考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职教育中的传承发展
传承与创新:民间艺术的活力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