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河北梆子现存问题和未来发展的思考
2021-07-11赵璞
赵璞
摘 要:河北梆子是我国北方优秀的传统戏曲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魅力。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河北梆子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遇到了对青年人的吸引力降低、社会关注度减少等问题。文章对河北梆子的历史发展、现存问题等进行分析,探索河北梆子未来发展的途径。
关键词:河北梆子;戏曲;创新发展
河北梆子由山陕梆子蜕变而成,又称直隶梆子、京梆子、卫梆子、秦腔等,20世纪20年代初,统称为河北梆子。由外地输入的声腔,经河北人民按照自己的语言音调、文化传统、生活习俗进行改造后,逐渐被河北人民所接受,于清代道光年间形成了一个有别于山陕梆子的新剧种,这也是河北梆子诞生的重要标志。清代光绪年间,河北梆子进入兴盛时期,几乎遍及全省各地,还曾传入中国东北三省、江淮地区,并与当时的京剧产生竞争,同时吸取了京剧的一些特点。进入20世纪30年代,河北梆子逐渐走向衰弱。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河北梆子进入全面复苏阶段。经过许多年的发展,河北梆子成为广大人民喜爱的全国性大剧种,同时它也是中国北方影响较大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
河北梆子从形成到兴起曾出现过三大流派,一支是直隶老派,一支是山陕派,这两支流派统称为京梆子。继两大艺术流派之后,又产生了一支直隶新派。三大艺术流派分别代表了河北梆子在历史长河中的不同发展时期,为河北梆子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扩大了河北梆子在全国范围内的影响力,使其成为中国梆子声腔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支脉。河北梆子分为生、旦、净、丑四行,不同的行当都有其各自的艺术特点,各个行当的唱腔也十分丰富,在不同时期发生了许多变化。
2006年河北梆子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9年文化和旅游部、北京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中国戏曲文化周包含了河北梆子这一经典剧种。2015年7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明确指出要加强戏曲的保护与传承工作。2015年9月15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加强和改进美育工作,其中包含了对戏曲文化的学习。这些都体现出了我国对戏曲文化的重视。
一、河北梆子剧团的发展现状
在深入研究河北梆子时,我们开展了线上访谈活动。通过采访若干名河北梆子剧团老成员,我们了解到河北省境内诸多河北梆子剧团在历史长河中历经的兴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生产水平及科技水平落后,在文化宣传途径有限的情况下各地基层县乡镇纷纷成立了剧团,以此作为文化宣传的窗口,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在戏剧有着重要文化地位的年代,剧团文化演出极受欢迎,是节日庆典与军民慰问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1948年正式成立的河北省定州市河北梆子剧团,在20世纪50年代备受群众欢迎。70年代初,各地剧团演唱现代戏,一改古代剧目风格,甚至加入了小提琴、小号等西洋乐器,在传承古代戏曲精髓的同时让戏剧更加贴近人民生活,现代剧目一度备受观众喜爱。70年代末,电影电视开始涌入基层人民的生活,在逐渐加剧的竞争之下,各地剧团纷纷倒闭解散,一直到当今社会,也没有大规模的剧团复出,河北梆子众多经典剧目逐渐被年轻人遗忘。
二、河北梆子面临的发展问题
一是老戏重演,传统守旧,缺乏新意。求新、求变是所有受众不变的审美需要,虽然流传至今的老剧目经历了岁月的磨砺与淘洗,但是如果一直循环重复上演这些剧目,观众就会出现审美疲劳。尤其是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年轻人面对着更加五彩纷呈的世界,一味因循守旧的老戏是难以吸引他们关注的。
二是演員老龄化加重,传承人才匮乏。河北梆子历经数百年的风沙洗涤,随着时代的发展,演员出现了老龄化趋势,众多优秀老演员相继离世,剩下的大多数演员也已步入老年生活,而很少有年轻人愿意学习传承这一优秀剧种文化,导致河北梆子发展后继无人。
三是年轻演员日趋稀少。相比于当下影视行业的速成产业链,“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戏剧行当可谓是更加辛苦,需要付出更多的心血与汗水,而收入却没有其他行业丰厚,这也阻碍了年轻人加入戏剧行当。
四是竞争力弱,难以与影视作品相较。如今各种传媒手段不断发展,流行文化凭借自身的多元化、更新快等特点,牢牢抓住了现代人的眼球。在经济转型、现代传播手段日新月异的今天,河北梆子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环境和土壤。同时,受外来文化的冲击,河北梆子面临着不容乐观的生存局面。年轻人也逐渐遗忘家乡戏剧传统,从而使河北梆子的发展更加困难。
五是政府支持不够,民营剧团难以生存。“民营演艺机构由于其民营和市场属性,政府不可能直接投入,甚至少量补助都需要采取项目包装的方式,否则资金给不到民营企业。国家有限的文化扶持基金,基本都会被地方文化主管部门分配给国有平台。甚至在很多地区,文化下乡的车辆都做不到被合理分配。”[1]很多民营剧团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得到的资金资源等资助难以维系剧团开销,最终解散。
三、河北梆子创新发展建议
(一)内部发展,自立自强
首先,要增加对青少年人的吸引力,寻找更多的曲艺传承人、接班人,这是河北梆子破解当前困境的必要手段之一。毕竟,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其次,任何艺术形式都脱离不开社会发展的大背景。文化由经济、政治所决定,是政治、经济的反映。时代在发展,传统戏曲艺术也应结合当下民情和时代特征,分析受众心理和大众审美取向,做出适当的融合创新。不管是老戏还是新戏,只要够精彩就会有观众。老戏可以让人们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新戏也可以结合当下实情,借戏剧的方式表达人们内心的切实感受。在当下,过去部分老戏失去了特定的社会文化语境,也就相当于失去了观众。如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革故鼎新,进行角色定位的创新和程式的再创造是十分值得思考的问题。河北梆子的内生动力需与当今时代背景相结合,做出大胆的守正创新,但是归根结底,不论形势如何变化,我们依旧要守住传统的根和脉,不能让古老的河北梆子变了味。
(二)外部支持,政府关注
在中国戏曲学院建校70周年之时,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戏曲学院师生的回信中强调“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繁荣发展戏曲事业关键在人”,希望广大师生“弘扬优良传统,坚持守正创新,在教学相长中探寻艺术真谛,在服务人民中砥砺从艺初心”[2]。近年,国家大力弘扬保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但21世纪以来,剧院上座率不高、市场行情低迷以及剧院持续亏损都是不容忽视的事实,由此可见,政府对剧院的资金支持不可或缺。除此之外,在政府引导下,“戏曲进校园”活动为传统地域曲艺提供了优良的宣传机会。戏曲文化尝试在基础教育中普及的举措,既有利于提高社会大众对河北梆子等戏曲艺术的关注程度,也有利于无形中激发中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使梆子戏后继有人。
(三)形式创新,融合借鉴
当今时代,新媒体占据了文化传播的半壁江山,文化传播手段更加多元化。河北梆子在实现自身发展、借助外部支持的同时,也应思考文化宣传手段和途径的创新。例如借助当下大火的短视频平台——抖音、快手等,或者在优酷、哔哩哔哩等视频网站上制作兼具文化内涵和创新吸引力的河北梆子科普介绍视频,来吸引热爱网上冲浪的青年人的眼球。另外,当代大众文化的商业属性不容忽视,可以将河北梆子的特色文化元素融入市场活动中,制作河北梆子相关文创产品,从侧面获取大众的关注度,而由此获得的物质财富,也可以为河北梆子的传承发展、革故鼎新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梆子戏也可融入电视电影的镜头之中,如陈凯歌的电影《霸王别姬》不失为展现京剧艺术的别样手段,《我在故宫六百年》《我在故宫修文物》等一系列纪录片也引发了保护故宫古建的热潮。河北梆子历史悠久,其历史渊源、艺术特点、经典剧目、代表人物等多方面艺术剪影都值得借助新媒体的渠道大力宣扬。
综上所述,河北梆子是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优秀传统剧种之一,为戏曲文化作出突出贡献,只是在现阶段的发展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相信在国家、社会以及河北梆子传承者们的不懈努力下,河北梆子会以崭新的姿态重新被大众喜爱、重视,在戏曲的大舞台上重拾信心,继续发光发亮!
参考文献:
[1]张国忠.对民营演艺机构发展的思考[N].中国旅游报,2018-11-13(3).
[2]习近平给中国戏曲学院师生的回信[EB/OL].[2021-02-
26].http://www.qsthe-ory.cn/yaoweh/2020-10/251c_1126654
428.htm.
作者單位: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