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戏曲“眼法”在舞蹈训练中的价值研究

2021-07-11李丽

大观 2021年5期
关键词:戏曲

李丽

摘 要:舞蹈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强调通过肢体语言,将舞蹈中所包含的情感表达出来。在舞蹈表演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舞者的表情,而在表情中,舞者的眼神能够对舞蹈的意境进行完美的表达,通过眼神的神韵,赋予舞蹈更强的生命力,并且与观众之间进行眼神之间的交流,能够带动观众的情绪和情感跟随着舞蹈跌宕起伏,让整个舞蹈作品更加完整。我国的戏曲表演中也同样有着“眼法”的运用。文章概述了戏曲“眼法”与表演规律,研究了其在舞蹈训练中的塑造人物形象、营造作品意境、表达主题思想等价值。

关键词:戏曲;“眼法”;舞蹈训练

一、戏曲中的“眼法”概述

戏曲是我国所特有的一种舞台艺术形式,并且随着历代的传承和发展,现阶段已经形成了一套固有的表演程式,即“四功五法”。其中,“眼法”就是五法中的一法。在这“四功五法”中,“眼法”是最有讲究的,也最能够进行情感的传达。“眼法”概括戏曲演员的整个面部表情的变化,而且相较其他四法而言,“眼法”也更为含蓄和隐晦。在戏曲表演中的“眼法”不仅包括眼部的变化,比如说眉宇、眼帘,还要能够配合气息、口型的变化。在戏曲舞台上,演员时刻都要使用“眼法”,让整个表演更具神韵。同时,在戏曲表演中的角色非常丰富,每个角色的情绪鲜明,不同的情绪的表露,都有固定的“眼法”程式来进行表现。比如说在角色谈情说爱的时候演员要用“媚眼”,而非常狠辣的角色就要让其带着“凶眼”,将整个角色和表演都刻画得生动形象。在实际的戏曲舞台上,演员对眼神的拿捏要恰到好处,不可以戏太过,也不能戏不足,这都需要长期的训练和表演经验的积累。中国戏曲中的“眼法”是在戏曲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伟大的戏曲表演家们在实践和经验之上,不断地探索和总结所得出的艺术结晶。“眼法”不仅让戏曲中的角色形象更加生动、鲜明,让其能够将角色的内心情感传达给观众,同时,“眼法”的用法也比较考究,“眼法”运用得恰到好处,会让表演作品极富神韵。

二、戏曲中“眼法”的表演规律

(一)以眼传情

戏曲中的“眼法”能够表达情绪,根据不同的情绪,提出了十二种“眼法”的基础程式。将其概括为十二字诀,就为“喜、怒、悲、羞、怕、恨、愁、呆、思、盼、蔑、狠”。比如:在表达喜这种情绪时,要眉随眼动,而且眉梢微翘,两眼微睁,嘴巴微开,嘴角要上弯,同时要将气息下沉;而在表达怒这种情绪时鼻翼微张,随着呼吸浮动,同时两眼睁圆逼视对方,双唇紧闭,牙关咬紧,而且要绷紧太阳穴。这些“眼法”的基础程式,能够对人的情绪进行较为全面的涵盖。此外,由于人的情感变化非常丰富,如笑這种情绪也分为大笑、窃喜等不同层次,因此要在角色情感把握的基础上,把握好眼神的变化和运用层次。

(二)以眼塑人

由于在戏曲表演中,人物有不同的行当,即生、旦、净、末、丑,不同的行当在表演中进行眼神运用时,也具有独特的风格。同时戏曲人物有不同的性格、年龄和身份,因此演员在表演时也各具特点。就拿戏曲中的生角行当来说:小生眉清目秀,因此在对其眼神进行表现时往往眉眼舒展,而且眼部肌肉不能过于用力,这样能够将小生的潇洒、俊朗的神态凸显出来;老生一般年龄较大,所以眼神不能过于灵活,而且要通过双眉微锁等来体现人物的老练、多虑等特点。因此,对不同行当的人物来说,在不同场景下,眼神表演需要显现出不同的特征。演员要根据自身的角色特点,对用眼风格进行合理的掌控,在共性之中力求个性,将角色的神态特点展现出来。此外,要遵循戏曲程式的基本规律,不能过于随意地在眼神之中流露出不恰当的情绪,还要注意眼神与肢体动作之间的配合,让艺术效果更好。

三、戏曲“眼法”在舞蹈训练中的价值

在舞蹈训练中,不只练习舞蹈的动作,还要在对舞蹈了解的基础上,进行眼神和表情的把握,这样才能够让眼神和动作配合得更加协调,将舞蹈的内涵和情感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在舞蹈的眼神训练中,戏曲的“眼法”提供了一定的启示,具有指导性的意义。舞蹈和戏曲都属于一种舞台表演形式,都是要将所表演的角色能够更加生动地展现在观众的面前,进行情绪的传达和情感的渲染,因此二者在眼神的塑造上也具有很多相通之处。戏曲的面部表情较为夸张,而相比之下舞蹈的面部表情较为弱化,但是戏曲的“眼法”对舞蹈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以中国的古典舞为例,古典舞非常强调舞者眼中的神采,通过眼神来实现“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在中国古典舞表演中,演员的肢体表演也要与眼神的“张”“弛”“聚”“放”“收”“含”等互相配合,从而对舞蹈进行淋漓尽致的表现。另外,在古典舞的表演时,对其舞蹈角色的塑造,也需要利用眼神来表现。

我国很多的舞蹈艺术家,都为了让自己的眼神拿捏更恰到好处,而去学习戏曲中的“眼法”,挖掘我国戏曲中在进行人物刻画时的表演方法,尤其是对眼神的刻画,并且让自身的舞蹈表演收获了巨大的成功。比如著名的舞蹈表演艺术家赵青,在进行《宝莲灯》中三圣母形象的塑造和表演时,就专门阅读了戏曲的资料,还请教了戏曲表演的艺术家。在舞蹈表演中,借鉴戏曲中的“眼法”来进行眼神的变换和表现,将三圣母温婉的古代仙女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眼神充满含蓄和慈祥。此外,赵青在表演时,对三圣母不同状态的内心情感的变化也进行了眼神的变换,让这个人物更加活灵活现,获得了较好的艺术效果。

(一)塑造人物形象

艺术就是以不同的形式,通过艺术形象来反映现实生活。形象、生动的艺术形象,能够让观众的情感受到感染,使得作品产生更好的艺术效果。对舞蹈来说也是如此。舞蹈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其原型也都来自现实生活中的人物。舞蹈通过动作和表情,对观众产生视觉上的审美冲击,而观众能够基于个人的生活经验,在欣赏舞蹈的过程中,根据舞者通过舞蹈所表达出的内容、传达的情绪,进行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从而使得内心的情感波动。

舞蹈形象不仅要十分鲜明,还要有很强烈的视觉性和线条感。舞蹈的艺术氛围的营造和渲染,更多的是通过眼神的变化来完成的,利用眼神能够让舞蹈更加具备感染力。在舞蹈训练中,要选择在恰当的地方进行延伸的运用,让眼神能够更加贴合舞蹈形象。这样就能够让目光与舞蹈动作一同流动,达到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为舞蹈形象增添色彩。通过借鉴戏曲中“眼法”,舞者能够在舞蹈训练中,更加容易把握住不同的动作转折之前人物应该展现的神韵和眼色,有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

(二)营造作品意境

舞蹈的形式具有多样化特点,但是无论何种形式的舞蹈都要进行作品意境的传达。在这一过程中,舞者的面部表情是不可或缺的,而在整个面部表情之中,眼神又是最为重要的,通过眼神能够对舞蹈信息进行更加直接的传达。舞者对眼神的拿捏得体,能够让观众在观看舞蹈时浮想联翩,获得更加丰富的情感体验,从而对舞蹈意境进行营造。舞蹈表演不仅是舞者在台上进行艺术作品的演绎,舞者还要在这一过程中,和观众之间进行情感的互动和交流。对舞蹈表演者而言,其与观众交流的方式有两种,分别为直接交流和间接交流。通过交流能够进一步传达舞蹈中所暗含的情感,同时还将舞蹈演员的情感传达出来,让观众能够感知到这种情感。在舞蹈训练中,戏曲“眼法”能够让舞者更好地把握细微情感,在此基础上衍生出眼神的变化,实现情感和情绪更为准确的传达,直击观众的内心,让其走进作品的意境之中。

(三)表达主题思想

舞蹈艺术并不是单纯由肢体动作构成的,还要与面部表情结合,通过眼神对观众进行情感的传达,让作品能够具有更加独特的艺术境界。通过结合戏曲中的“眼法”,舞者能用眼神传达出更加丰富的韵味,在此基础上能够将整个舞蹈的中心主题思想,进行直接的表达。比如说,在舞蹈作品《千手观音》中,由于观音的形象的特殊性,在表演时就要通过眼神向观众传达出崇高、美好的精神境界,通过眼神的变化将观音的内心和性格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将舞台上人物丰富的内心活动展现出来,进一步表达出舞蹈的中心思想。

综上所述,通过戏曲中“眼法”运用,舞者能够在塑造舞蹈形象的时候,更快地抓住眼神的变化,并将其表现出来,有助于舞蹈形象的塑造,让整个舞蹈作品更加完整。

参考文献:

[1]林东.探索戏曲表演中眼神的有效运用[J].文化月刊,2020(6):76-77.

[2]王华茹.浅谈中国古典舞中眼神的重要性:以舞蹈《春闺梦》为例[J].明日风尚,2019(6):138.

[3]郝晓悦.论戏曲学习过程中的体悟:对中国古典舞身韵表现力的再认识[J].艺术品鉴,2018(11):111-112.

作者单位: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戏曲
中外大学生体验非遗戏曲文化
新舞台
戏曲从哪里来
小学音乐戏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传统戏曲
戏曲进校园,经典共传承
趣学本土戏曲
四部委携手推进戏曲教育工作
四部委携手推进戏曲教育工作
戏曲创新不能忘记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