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准员工”视域下融合TBL在汽车物流领域的DL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2021-07-11郭瑞伟

中国商论 2021年9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

郭瑞伟

摘 要:“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智能技术带动了物流业转型,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及人才培养要匹配市场的需求变化。本文主要调研及诊断台州区域高职院校物流专业课程体系及人才培养现状,采用TBL课程体系和 DL人才培养方法解决问题,以准员工视角精准对接汽车物流企业,提出了融合核心技能和课程思政双因素,优化“四度统一”实训教学路径,建立校企双交替、岗位技能双递人才培养模式等实施策略。

关键词:准员工;TBL;汽车物流;DL;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1)05(a)--03

1 引言

随着“互联网+物流”智能制造业的发展,汽车零配件供应链横向和纵向的有效贯通,“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智能技术的密切融合,为物流业转型升级带来了巨大空间。在这样的背景下,物流制造和服务企业数字化要求更高效和便捷,对刚进入企业的准员工提出了更加严苛的要求,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及供给技术技能型工匠的“人才池”,要顺应时代企业科技和智能的需求,不断调整人才培养体系模式,创新及优化课程教学方法,积极与汽车制造类物流企业以准企业员工要求进行工学交替,借助企业真实岗位情景边学边做,构建校企深度融合,教学、岗位、技能相互伴随、相互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

2 课程体系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定位

物流专业作为管理与工程交叉学科,是专业群中双重的凸显专业,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精准定位到物流供应链领域、汽车物流领域、智能物流领域、第三方物流领域等从事物流园区选址与规划、汽车物流仓储配件管理、智能技术运作及项目管理智能技术型人才。物流管理作为校重点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实训课程体系建设、校企深度融合、准员工精准培养以选取TBL方法进行课程模式改革,以定位“DL”模式完善和优化汽车物流领域人才培养模式,夯实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一体化智能高技术人才。

2.1 TBL课程体系

TBL(Task-based Curriculum)以模块化、连贯式真实岗位学习任务、企业文化案例作为任务设计教学,是基于企业真实岗位而获取工作模块子任务课程体系导向,结合了工学交替的现实课程内容、能力前置课程设计、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模式等优势,课堂从传统的多媒体教室更换到了智慧物流实训中心或企业大学培训课堂,课程主导的重心不再以讲授为主导,而是以一个个企业真实岗位视频片段、企业运营过程中出现过的问题为子任务引导学生进入课堂,让学生以解决案例中的实际问题反向寻找课程的知识点,运用好工具和方法把实际问题解决,由盲目被动学习变为有目标的主动学习,提升学生分组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应急处理问题能力、企业文化熟知能力、企业领导力等。

2.2 DL人才培養模式

DL(Doing by Learning)是一种基于企业真实工作过程导向培养“准企业员工”的课程模式,这种模式依托校外合作单位真实岗位与校内理实一体课程相结合,开发设计以学生为中心,以真实供应、生产、销售、回收物流项目、典型仓储、配送、信息技术工作任务为载体,企业大学课程与项目案例同步实施,培训学生“认知—参观—模拟—顶岗”实践操作训练,以“准员工”的岗位身份参加校外的实习工作,达到理论在实践中的有效应用。

3 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及人才培养模式应用现状

笔者通过实地考察、线上和线下调研台州区域3所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对高职物流领域课程教学改革和物流领域人才培养存在问题进行诊断。

3.1 课程思政体系开发深度不够、缺少工具及方法

笔者了解到,目前高职院校物流专业校企合作单位及校外实训基地很多,现代学徒制、订单班等定向培训模式也多样化,但是仍然出现专业对口率不高,对校企合作定向企业岗位认知度、企业文化、激励制度和职业路径等不清晰,导致一部分顶岗实习学生留不住、对未来发展存怀疑想法,缺乏专业发展路径指导等。出现这种现象,原因主要是进行校企合作授课过程中重技术知识、轻人文思政,课程思政主要讲鸡汤故事、生活中认知不足的道理,缺少实证的案例,以“贴标签”的方式牵强地往课程思政靠拢,无法达到学生在通过专业课程熟悉校企文化及激励制度等。在校企合作订单班、工学交替相关课程中,课程思政模块教师缺少主动设计环节、缺乏相关的工具和方法,通过纸质、视频等媒介,随机性的日常积累讲授思政元素,缺少对校企合作单位的深入了解,对“工匠”剖析不够深刻,让课程思政丧失了话语权,育人实际效果不理想。

3.2 人才培养模式过于单一、校企黏度低

高职教育创新和课程设计方向随着数字化需求不断变化,基于调研可以看出,台州区域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对浙江省汽车物流业发展人才需求调研企业不够、数据过于单一,人才培养模式过于保守,停留在第三方物流为主的校企合作上,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与汽车类产业、行业、企业参与及激励不够,使得企业在校企过程中受益面比较低。尽管高职院校与企业通过融合体、产教学院,生产性实训基地等校企合作搭建平台,但是两者不紧密,没有融合为一体,形式大于内容,最后进入“沉睡”不良后果。

3.3 课程内容更新速度慢、与岗位需求及职业能力不匹配

以物流专业核心课程《仓储作业管理》为例,每年使用的教材虽然选用“十三五”规划教材,但是针对不同的学生面向不同的岗位(零部件仓储、电商物流仓储、农产品仓储)需求,授课教师团队没有根据学生的岗位需求变化,进行授课内容的实时更新,缺少典型工作任务TBL实践应用,缺少引入物流行业标准和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典型的工作任务与物流类专业课程匹配度界定不清,缺少对应性规划及划分。对于汽车物流实习岗位技能需求,没有更好的软硬件条件对认知实训、基础操作、专项技能实训及岗前准员工实习的保障支持,校企缺少恰当的技能大师工作室共同开发资源库、学员手册、教学实训项目,使得课程内容与实际岗位需求差距变大,学生以“准员工”身份进入到企业实习周期变长,不利于职业技能“工匠技术性人才”的培养。

4 “准员工”视角下融合TBL在汽车物流“DL”人才培养路径策略

4.1 以企业岗位能力为出发点,融合核心技能和课程思政双因素

根据台州某民营大型的汽车制造企业和宁波供应汽车备件流通型配送中心岗位的实际需求,以汽车物流供应、生产和销售等实习岗位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融合课程思政和工学交替,教学相随“DL”方法,以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的核心技能——企业文化、数字应用、岗位适应力,个人凸显特质、社会关系建立、团队合作、解决问题及信息处理等为培养目标,通过岗位认知、驱动任务分解、准员工岗位实施,对课程进行技能点和思政点融合设计,通过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岗上和岗外进行融合,构建Boyatiz胜任力模型,对所有学员进行样本设计、问卷回收,重点考察准员工的岗位核心隐形能力,成员对企业的信任度分析采用了克伦巴赫α系数分析各个维度影响因子的排序,带着数据分析结果不断优化课程目标、任务驱动和考核评价授课体系,使他们能够具备强烈的爱国意识、熟练的操作技术、活跃的创新思维、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快速岗位适应能力、凸显的个人品质和现场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既让学生学到了JIT准时制生产、精益生产、“零库存”、看板管理等汽车物流现场管理方法及技术,又给企业提升了人才赋能和价值赋能,解决了学生、学校、企业的痛点,让学生显性和隐性综合岗位能力得到提升,为“准员工” 转正路径提供了快速通道。

4.2 以完善课程体系为契机,优化汽车物流“四度统一”实训教学路径

课程体系的完善首先要在理论课程、实训课程、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更新,不断完善课程标准,根据企业岗位典型任务开发活页式教材。通过调研及论证,以PDC零部件仓储岗位为例,具体的对应工作任务包括仓储规划设计、入库管理、库存控制、出库管理、方案优化设计、物流大数据统计及分析等,通过仓储模块化结构与岗位对应,推行新型任务驱动式TBL活页式教材,确保岗位适应能力与实践教学项目适应度;通过完善物流设施与设备、仓储作业管理、物流成本统计与分析等理论与实践模块独立成册,提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匹配度,让“活页”能真正运转起来;让“认知—基本操作—核心能力—综合能力”四阶实习类课程,通过校内物流仿真软件实训室、智慧物流实训中心完成基础项目,通过生产性实训基地和校外企业大学物流道场、自动化中心、汽车物流企业真实环境完成综合项目,校内外实训平台联动及共享统筹资源,提高对课程的保障度;随着1+X在汽车物流领域试点及改革,开发基于“X”项目课程模块的校本教材,根据不同企业岗位的需求变化,学生可以选择目标岗位“X”项目内容,发挥了效果对目标的达成度。

4.3 以培养准员工为目标,建立“双交替、双递进”人才培养模式

物流团队通过对汽车物流岗位和人才需求调研及论证,分析及整合职业能力要求将生产物流企业和汽车配件PDC(Parts Distribution Center)岗位任务分为工学职业素质模块、专业基础模块、工学项目导向模块和职业规划发展模块。第一年完成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汽车物流领域的岗位认知任务等职业素养模块。第二年通过集中实训周和暑假短学期进行校企交替,企业工程师以专题讲座、企业文化宣讲、进企参观等方式让学生熟悉企业工作环境及未来岗位,校企教学地点交替,项目与案例教学融合,任务发布与校企评价统一,素养和能力相递进。第三年通过双身份、双主体、双选择,以“准员工”身份进入到企业当学徒,协助对应的岗位,通过以学习为主体的专业素质和企业为主体的职业技能双递进,能够独立参与实际岗位,晋升为“企业二阶员工”,让“准员工”可以做到“能吃苦、会适应、留得住、发展好”的人才培养路径及模式。

5 结语

通过面向真实工作岗位TBL课程体系和DL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与探索,充分融合思政教学、项目教学、任务驱动教学,通过项目实践与探索,将先理论后实践教学模式进行“破冰”行动,课堂增加了思政和实操时间,培养学生交替共进的思想,让课堂变成了岗前培训+实操车间,让老师变成了企业培训师+技术师傅,让学生变成了企業学徒+准员工,让课本变成了活页教材+任务看板,让教学内容变成了企业文化+工作任务,形成了校企共建的“五变五融合”DL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成果。

参考文献

李昕光,裴玉龙.“新工科”背景下交通运输专业课程体系建设[J].中国冶金教育,2019(03).

魏波,陈进军.高职物流工程技术专业双交替双递进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8(08).

王利芳.基于工作过程的《配送管理实务》课程改革[J].物流技术,2019(38).

王利芳,曾益坤.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J].齐鑫物流教育,2017(11).

潘建峰.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端制造业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05).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