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旅行让身体回到教学的方法
2021-07-10金姝兰金威黄山符馨怡张梦娜钟洁
金姝兰 ,金威 ,黄山 ,符馨怡 ,张梦娜 ,钟洁
(1.上饶师范学院 历史地理与旅游学院,江西 上饶 334001;2.上饶职业技术学院,江西 上饶 334000)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中国古代对卓越人才培养的目标,更是我国传统教育的精髓。2013年国家提出推行并于2017年纳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学旅行,其目的是让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融为一体,同步进行[1-2]。“读万卷书”是让学生才识过人;“行万里路”是为读万卷书营造情境,在此情此境中理论结合实际,亲历、参与、质疑、探究,从而获取知识,增长见识,并学以致用[2-3]。在封闭式教学中,学习者面对的是传统课堂中抽象化的知识点和虚拟环境,教学过程是既定程序的重复和熟悉常规的复制,身体远离了真实的学习情境,是一种身心分离的教学[4]。这种教学不能培养人格健全、人性丰满的人。研学旅行一改过去封闭式教学的弊端,让学生走出校门,在教师帮助下进行探究式的主题学习,在旅行中,师生与社会、教材、他人、大自然相会[4],构建一个理论与实践结合、多学科融合、多方合作、资源共享的学习共同体。可是有些学校没有把握研学旅行活动的实质和目标,让“研学旅行”成为地道的“旅游观光”,只见游,不见学,违背研学旅行的初衷。如何使研学旅行成为一种有效的现场学习,让学生从课本世界回归生活世界,是本研究的主要目的。
1 让身体回到教学的理论依据
具身认知理论认为思维离不开身体,认知是具身的,身体构造、生理结构决定思维方式和感知世界的风格,如青蛙的解剖学结构与人完全不同,所以感知到的世界也完全不同。教育先哲夸美纽斯的直观教学理论认为人的记忆、理解、判断需要通过感官实施,感官是形成认识的基础。特瑞东拉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人的器官与信道宽的关系,研究认为如果触觉的信道宽为1,那么听觉、视觉分别为100、10 000。此外,特瑞东拉还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人的器官与认识、记忆的关系,研究表明视觉对人的认知贡献最大,见图1与图2,二图数据来源于文献[5]。裴斯泰洛齐主张的“从已知到未知、从具体到抽象”两个原则[6],均强调感觉直观对儿童学习的作用,即儿童学习必须从具体开始,从直接的经验上入手。“暧昧哲学家”梅洛˙庞蒂也认为思维和身体是不可分离的。心智也是身体的,心智和思维都离不开身体,而身体又是嵌入环境的。在知觉现象学看来,学习过程是个人通过身体知觉建构知识、通过身体探寻知识的不确定性,表达自己在不同情境中的独特感受[4]。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更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7]。正如斯兰特瑞所说:“世界是我的教室,而艺术则是我探究此场域的载体,我的目标是督促学生将课程的学科材料与周遭社群的生活世界经验进行联结”[8]。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的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离不开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实际情境),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于知识意义的建构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9]。
图1 人不同器官对认识的贡献
图2 人们能记住的阅读、听到、看到的东西的比例
2 让研学旅行回归正途的思考
2.1 教师先行,精心设计
新课程改变了教师角色定位。教师是教材的研究者、学习材料的提供者、教学情境的营造者、学生学习的帮助者。研学旅行中,教师为给学生提供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和教育性的研学内容[10],确保学生安全,研学之前需认真查阅资料,了解景区特点,熟悉活动的线路、目的,观察的对象、内容与方法;将悉知的资料与景区现状进行比较,形成问题意识,为学生研学凝练和精心设计问题,保证研学活动品质,是研学旅行回归正途的首要因素。
2.2 问题意识,引领全程
研学旅行的目的是培养学习者价值认同、实践内化、责任担当等意识和能力[3]。为实现研学目的,使中小学生在旅中“做”、在旅中“思”、在旅中“学”,学习者需深入旅行情境,观察、调查学习对象,形成问题意识,让问题贯穿旅行全过程,以发现问题为引领、探究问题为动力、解决问题为着力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深度合作与探究性学习,构建外部知识的意义,使问题转化为有目标、可操作性的学习任务,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让研学旅行成为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11]。如,学生去三清山研学,汽车抵达山脚下,教师开始提醒学生观察、体验情境,形成问题意识,提炼问题(见表1),让问题成为维系学生深入探究的引力、动力和纽带,确保研学旅行的深度和效度。
表1 三清山研学旅行系列问题
2.3 跨越时空,融通文理
研学旅行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帮助中小学生形成家国情怀、科学伦理、生态理念、人文素养,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实现研学旅行育人目标,在研学过程中应依托自然和社会资源,融通文理,跨越时空,针对性地开发自然类、历史类、地理类、科技类、人文类、体验类等多种类型的活动课程[3,12]。如研学“从水分认知赤峰过渡带的地理环境特征”,既考查水分对自然景观的影响,又考查其对文化景观的影响。研学“从风的角度认识南疆”,既考察风对自然景观的塑造,又考查人文景观对风的响应。学生去德兴铜矿研学,不仅考察铜矿博物馆,还将德兴铜矿与世界三大铜矿进行比较,分析它们的成因及特点。学生去三清山研学,发现有的地方岩石表面有数个不规则的近椭圆形的凹坑,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成因,并跨越空间与黄河沿岸的大型石窝、凹洞比较;研学三清山地质博物馆,探秘8亿年的守望;研学露天道教博物馆,身临其境感受道教文化的精髓。从三清山下来,来到玉山县紫湖镇,发现这里很多村民说的是闽南语,形成了独特的语言岛。这些讲闽南话的上饶人难道真的是福建人的后裔吗? 他们是什么时候、什么原因来到上饶的? 为何至今依然讲着闽南话? 这些都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成为学生继续探究的动力,使三清山研学旅行高潮迭起。通过时空结合,文理融合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方法,正确认知我与自然、他人、社会的关系,使研学旅行回归正途。
3 研学旅行让身体回到教学的路径
3.1 乡情探究,获得认知体验
中国自古以来就强调利用乡土资源,增强学生的认知体验。1903年清政府颁布《初等小学堂章程》。该章程提出“先自学校附近指示其方向子午,步数多少,道里远近”①转引自:王树婷:《中国地理教学原则百年发展回顾与反思》,《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年第6期。,即开放课堂,放飞学生,通过身体把教室与自然联系起来,以生境为教材,大自然为课堂,理论联系实际,实践验证理论。章程中的“次及附近先贤祠墓,近处山水。间亦带领小学生寻访古迹,为之解说,俾其因(根据)故事而记地理,兼取(获悉)居民之职业,贫富之原因,舟车之交通,物产之生殖”②转引自:石鸥,吴小鸥:《浸润在湖湘文化中的第一乡土教科书》,《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年第4期。。以生活为教材,以社会为课堂,通过身体把学校与社会联系起来,遵循由近及远、由已知到未知的认知规律,在生活的真实情境中产生认知体验,在亲身实践中内化知识,提升素养,体现教育源于生活,生活即教育,教育为生活的理念。如,赣南地区各中小学可以“赣南脐橙为什么味美、质优、高产”为课题开展研学旅行。上饶市信州区、广信区的中小学可以“为什么在上饶建设中国第一个骑跨式高铁站? 高铁对上饶有什么影响?”为课题开展研学旅行;南昌市、赣州市、景德镇市是历史文化名城,这些城市的中小学以“寻访古迹”为课题开展研学旅行。江西是革命根据地,中小学可以“讲革命故事,走红军路线”为课题开展研学旅行,探索乡土乡情,知地求理,获得认知体验,让身体回到教学,培养家国情怀。
3.2 异地研学,产生认知冲突
我国幅员辽阔,区域差异显著,分为北方区、南方区、西北区、青藏高原区。荒漠化防治、水土流失与防治是西北区生态环境建设的关键点。丘陵的立体开发与红漠化防治是南方区生态环境建设的要点。煤炭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平原区农业的发展是北方区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海拔高、地形复杂多变、冰川广泛发育、类型多样是青藏高原区开发与建设的难点。区域间的差异是吸引异地学生前来研学旅行的独好风景。西北地区风沙大,尤其是南疆,以“从风的角度认识南疆”为课题,开展研学旅行,风蚀柱、怪石林、干沟的流沙河、红柳沙包、超乎想象的风力发电机、“黑龙闹海”的沙漠公路成为学子们眼里最美的风景;到达南疆喀什牛羊大巴扎,看见了可以吃的土,此情此景让学生陷入深深的思索中,这是什么土? 牲畜为什么要吃这种土? 人能吃它吗? 到达南疆温宿县发现这里竟然种了大面积的水稻。为什么这里也能种水稻,它对环境有何影响?学生不仅好奇,而且与其原有的认知产生冲突,因为在他们心中只有东部降水多的地区才能种水稻。内蒙古赤峰市年平均降水量300-500 mm,处在半湿润半干旱的过渡带。水分是影响该地区的关键因素,去赤峰市可以“从水分看赤峰市的景观变化”为课题开展研学旅行。我国南方地区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花岗岩地貌典型,红壤分布广泛。当北方平原地区的学生去三清山研学旅行,无不被“三清山奇异地貌景观”“江南丘陵立体开发的农业景观”深深吸引。当内地的学生来到海边,面对海景他们热血沸腾,问题意识油然而生,如海水颜色为何不一? 入海栈桥是怎样建的? 养殖捕捞业对海洋环境会产生什么影响? 港口货物运输能力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异地研学,产生认知冲突,培育学生的科学伦理和人文素养。
3.3 校馆合作,促进认知创新
校馆合作是指学校为更好地实现育人目标,与场馆建立共建共享、互惠互动的机制[13]。场馆类型多样,内容丰富,主要有科技馆、规划馆、博物馆、美术馆、天文馆、海洋馆、动植物园等[14]。“教育作为场馆的重要属性不仅缘于其百年之余的事实存在和社会赋予场馆的文化担当,更为重要的是,始于场馆自身所体现的教之本质,即‘展品即知识’‘参观即学习’‘场馆即教之域’”[15]。场馆藏品的内容涉及自然、人类创造的物质和精神物质等各方面,从时空等维度记载自然科学、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场馆有大量实物、模型、标本、现代化的声、光、电、计算机网络、虚拟技术、地图、简介、游览手册、卡片、多媒体、视频、音频等多元化的学习资源,使学习者可以凭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和动手操作,让身体回到教学,有利于学生获得直接经验、创新点子、建构并且更新自身的知识体系,获得情感陶冶与升华,培养科学态度、创新意识和健康的价值认同。
综上可知,研学旅行让学生融入自然,走进社会,使身体回到教学,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校外真实情境中发现和解决现实问题、体验和感受真实生活,获得认知体验,形成认知冲突,促进认知创新,使教学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应试走向素质培养,培育学生家国情怀、科学伦理、人文素养、科学态度、创新意识和健康的价值认同,使他们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实现立德树人、培养人才的教育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