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华横溢厚实学养 投身保险初心不改
——记“保联”首任理事会主席郭雨东
2021-07-10林振荣上海市第八中学
林振荣 上海市第八中学
在上海市保险业业余联谊会(以下简称“保联”)中共上海地下党革命先辈群像里,郭雨东属于标识度很高的人物类型:留日研究生、核心刊物主编、“保联”首任理事会主席、红色保险企业家、上海军管会的接收大员,以及人保初创元勋、新险种设计者。在学霸、总裁、专家学者、革命闯将等多重身份中,他自由转换,处处留下辉煌的先行者足迹。
郭雨东
郭雨东,又名郭景芳,1904年出生于松江省宾县(现隶属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一户没落的地主家庭。他自幼聪慧好学,受到良好的启蒙教育,但封建大家庭的腐化衰落氛围令他感到憋屈郁闷,他渴望外出求学,奔赴光明。自考入北平朝阳大学法科后,郭雨东立志通过法律、教育等途径研习探寻救国之道,遂成为陶行知、朱其慧及晏阳初等人“以平民教育作为救国和改良社会之策”思想的忠实拥趸,在他们创办的“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里谋得踏入社会后的第一份职业,践行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理想。
留学经历,编辑生涯,砥砺厚实学养
自学生时代起,郭雨东就对跻身仕途升官发财没有丝毫兴趣,认定中国积贫积弱之原因在于教育事业不发达和社会互助事业缺失,进而在平民教育工作中认识到教育可以救国,经济更能强国,遂开始关注日渐兴盛的商科保险学,自觉有进一步研究深造的必要。他1930年负笈东渡,赴日本国立东京商科大学专攻保险学(与后来任日本首相的大平正芳是同班同学)。留学期间,他“朴实无华,潜心研讨,对于收集古今保险史料,尤勤奋不遗余力,常常为了一部心爱的书籍,倾囊相求,毫无吝色;为了一部有价值的著作,冒着风雨和别人争相购买而兴趣盎然,其视知识如生命的精神,邻邦同学也不由得都为之折服”(引自1944年5月10日出版的《大上海分保集团月报》第八期《人物介绍》栏目《郭雨东先生》一文)。学者的爱书好学本色于此略窥一斑。
生逢乱世,终难独善其身。在郭雨东即将研究生毕业的1936年,日寇吞并东三省、觊觎华北,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之危急关头,郭雨东的出众才华,颇得日本校方的重视,准备安排他去伪满洲国出任财政厅要职,被他严词拒绝。东北沦丧,家仇国恨令他刻骨铭心,他誓死不做汉奸,不为日本人做事。在填写毕业履历表时,郭雨东在国籍栏有意不填写“满洲国”,而是“中华民国”,被日本宪兵队呵斥,不准他归国。他遂以妻子生病为由,申请妻子先回国,并特意为其购买美国公司船票,前往码头为妻子送行。在船开行的一瞬,早有准备的他一个冲刺跃上甲板,日本宪兵不敢到美国船上抓捕,只能望船兴叹。
经过一段惊险的旅程,郭雨东回到了祖国。抵达上海后,即应丁雪农之聘进太平保险公司,负责编辑出版《太安丰保险界》。该刊系太平安平丰盛保险公司总经理处主办的半月刊,于1935年创刊,旨在搭建集团内部信息交流的平台。
郭雨东接手编辑这本内刊后,顺应保险业迅猛发展及从业者亟待提升职业素养的需求,创新版面,力求将其办成“独立学术之刊物”。为提升刊物的行业特色及影响力,他力邀王效文、卓牟来、顾君长、崔惠卿等专家学者执笔撰文,理论与实务并重,内容宏富,侧重学术性,设立了许多有特色的专栏,如《名词研究》对保险名词进行解释或探讨;《国内外大事记》《情报》等栏目报道国内外有关保险业的最新动态资讯,以及刊登火警、汽车肇事的出险汇报;《判例》栏目则翻译刊登国外有关保险诉讼的典型判例等。栏目翻新,雅俗共赏,每年二十四期,洋洋大观,在业界渐渐有了声名。到第5卷第1期,为跳出太平保险集团内部刊物的圈子,释放全行业的辐射力,遂易名为《保险界》。上海“八一三”事变之后,许多行业刊物被迫停刊,《保险界》在物质紧缺条件下艰难维持,而且扩大篇幅,更新纸张材料,成为硕果仅存的保险刊物,至1941年的六年间,累计出刊百余期之多,确属难能可贵。在整个中华民国时期,《保险界》虽不是我国保险业最早的专业杂志,但却是保险专业刊物领域出刊最多、持续时间最久的,创办数年里,不仅起到了扩大太平保险集团声誉的作用,对普及保险知识、扩大全行业影响力亦厥功至伟。
《太安丰保险界》与《保险界》
郭雨东见识过日本保险公司的宏大规模,对欧美保险业的蓬勃发展赞叹不已,深悟保险攸关国计民生之道理。他认真做过中日两国经济发展的对比研究,认为日本“明治维新”前是一个积弱不振的国家,内部四分五裂,外部强敌环伺,但在变法后短短二三十年时间内就赶上了西方发达国家。到20世纪30年代,日本保险业已十分发达,保险密度及保险深度甚至不亚于英美强国,其成功经验值得中国借鉴。因此,郭雨东在《保险界》及《保险月刊》上发表《日本保险事业总览》《日本人寿保险事业面面观》等系列专稿,连载刊登,主张中国要迎头赶上,舍普及保险教育别无他途。
鉴于时人对保险认知欠缺,为唤醒国人对保险业的重视,郭雨东常于公余之暇撰文,乐作拓荒者,辛勤笔耕,发表论著,要言不烦地介绍发达国家之保险业政策措施,据以阐发保险学理,普及保险业知识,散见于各种报纸刊物的文章颇丰,尤以《保险界》和《保险月刊》上多见。据不完全统计,有近百篇之多,在民国时期,勤于写作,乐于通过报刊杂志正面宣传保险的社会作用、甘心作保险普及工作的学者,除了王效文、沈雷春之外,郭雨东算是比较勤奋多产的业界硕学,他们共同为扩大保险市场、提升行业影响力而不懈奋斗。在保险教育的莽荒时代,他们用笔墨树起了身为先行者、拓荒人的旗帜,他们的足迹,成了后人前行的道标,他们的论著文章,给后人留下一笔丰厚的精神遗产,让后来者知道保险业是具有历史文化内涵的朝阳产业,鼓舞了一批又一批的新人,引导着后来者进入这个充满光辉前景的行业。
据与其共事多年的保险前辈回忆,郭雨东相貌清癯,双目磊落而有神,性格中既有东北汉子的爽朗,又兼有南方男子的细腻,聪慧有远见,博学而笃行,是一个善于动脑、勤于动手的人。郭雨东“为人和蔼可亲,恭而有礼。平居沉默寡言,简单朴素,但天性极富热情,对朋侪之急,无不竭力以赴。无任何嗜好,有之就是与书为伍,平常只看见他手不释卷,在这物欲鼎沸的海上社会中,郭先生的操守学问,实在是我们青年的一位不可多得的典型模范”(引自上述《郭雨东先生》一文)。长年坚持自学,拓宽了知识视野,积淀了深厚学养,使他睿智恢宏,才气逼人。郭雨东主编刊物,虽编审的是财险业务专题,但所著文章却侧重寿险学术研究,表明郭雨东有着宽广厚实的专业功底,对产寿险均有深入研究,难能可贵的是,他作为大学问家能写通俗文章,不计个人名利得失推动保险普及,多年笔耕不辍,乐学善思,常有独到见解,使得他能站在保险学术前沿,硕果累累,贡献良多。
编审之余,郭雨东还执教于光华大学商学院,主授保险学,培育经济英才。与大学生的直面相对、知识交流、教学相长,更激活了他的思维,砥砺了思想,增添了研究深度,使他不遗余力努力实现普及保险教育的梦想。
热血青年赴国难,“保联”救亡图存
英雄亦适时。郭雨东学识渊博,为人真诚热情,乐于助人,在年轻一辈中拥有超高人气,其活动组织能力亦很强,在保险业里出类拔萃。
怀着一颗拳拳报国心,郭雨东义无反顾地投身于抗日救亡活动,成为上海保险业著名的“保联”的主要创始人,亲历发起、筹备到成立的所有环节,并担任了第一届理事会主席。
表1 郭雨东发表的部分文章一览表
《大上海分保集团月报》第8期《人物介绍》栏目刊发《郭雨东先生》(1944年5月10日出版)
1937年“七七”事变的次日,郭雨东即与胡詠骐(时任上海市保险业同业公会主席)、杨经才(时任美商美兴保险行经理)、谢寿天(时任中国天一保险公司会计主任)等共同发起,筹划组织“上海保险界战时服务团”,动员保险界职员开展抗日救亡运动,7月9日正式成立战时服务团,“八一三”抗日战争爆发,即动员300多名业界成员,积极开展劝募、战地慰劳、支援前线将士、救济难胞以及抗日宣传等活动。
不久,上海租界沦为“孤岛”,租界里的英、美、法势力,同日寇既有妥协迁就,也有矛盾冲突,租界当局选择偏安苟且。郭雨东与胡詠骐、谢寿天、程恩树、林震峰、董国清等经常利用聚餐机会商讨天下大势,认为利用合法条件筹划组建保险业群众联谊组织,继续从事较隐蔽的救亡活动是当务之急,郭雨东始终站在发起人的前列。1938年7月1日,“上海市保险业业余联谊会”在西藏路宁波同乡会举行成立大会,参加大会的有华商和洋商保险公司的职员400余人。大会选举胡詠骐、郭雨东、谢寿天、董国清、程恩树,林震峰、关可贵、王中振、朱懋仁等组成第一届理事会,由于太平保险公司的行业地位,更因为郭雨东的学术影响力及工作热情,大家一致推选34岁的郭雨东为理事会主席。聘请丁雪农等人为名誉理事,胡詠骐等4人为顾问。“保联”设会所于爱多亚路(今延安东路)160号,原《泰晤士报》大厦四楼417-8号。
根据《上海市保险业业余联谊会章程》,“理事会设理事十一人,候补理事三人,由会员代表大会选任之”,“理事互选常务理事五人,组织常务理事会,互推一人为主席”,“理事会每月召集一次,遇必要时得由主席临时召集之”,“理事会之职权如下:一、秉承会员代表大会之意志,谋会务之进行;二、办理预算、决算;三、聘请各部主任干事,名誉理事及顾问;四、于必要时组织特种委员会;五、召集会员代表大会;六、举行特别募捐”。在《理事会组织条例》中同时规定,“本会通常事件由主席及常务理事会会同办理”,“开会时理事会主席为当然主席,如理事会主席有事故时,由常务理事中互推一人为主席”,“本会如有对外事件,经开会公决后得由理事会主席为代表,理事会主席有事故时,得由常务理事推定一人为代表”,“本会应议事项,须有理事过半数出席始得开议,提议事件以到会理事多数取决可否,同数时由主席表决之”,“议决事项须记载于会议记录,由列席理事签名,并于议案后由理事会主席与记录签名存案”。可见,虽为自发群众联谊组织,建章立制及监督自律还是蛮规范的。郭雨东作为“保联”法人代表、常务理事、首届理事会主席,承担了“保联”最主要的组织领导责任,并直接领导了“保联”成立前后的各项活动,事无巨细,每个环节都亲力亲为,发挥了带头人的作用。
据有关史料记载,理事会下设秘书处、会员部、总务部、娱乐部、体育部、学术部、妇女部、出版委员会、图书委员会及福利委员会等工作部门。各部、各会根据工作需要,再分设若干组,广泛吸收各公司会员参加各项会务活动。
为了使“保联”的队伍迅速发展壮大,使一年一度的征求会员和筹募经费的活动得以顺利进行,“保联”还组织征求委员会,聘请各公司的上层人士分别担任征求委员会的主任、委员、征求队长等职务。如宁绍人寿保险公司的胡詠骐、陈巳生、龚渭源,中国保险公司的过福云、孙广志,永安水火保险公司的容受之,宁绍水火保险公司的方椒伯、李言苓,太平保险公司的王伯衡、朱懋仁,中国天一保险公司的谢志方、谢寿天,以及外商保险公司的朱孔嘉、邱菊夫、过杰庆、曹骏白、胡树白、林绳佑、陈立文等,均先后分别担任过征求委员会委员、征求分队长。而郭雨东自己则担任了“保联”第一届征求会员运动委员会的总队长。1938年8月,第一届征求会员运动结束时,会员即达973人;1939年3月,第二次征求运动后增加到1116人;1940年1月,第三次征求运动后增加到1402人,占整个保险业职工总数的70%左右。
“保联”征求会友优胜纪念章
为巩固已获得的成果,避免遭日伪势力取缔,“保联”向当时的公共租界工部局政治部申请办理团体登记,于1938年10月4日领到“华人总会”第5号执照,取得了合法社会团体的地位,会务活动逐步走上了正轨。
“保联”贯彻“勤学、勤业、交朋友”的策略,组织开展各项活动,如学术部组织时事政治讲座、青年知识讲座、新文艺讲座,举办政治经济学讲习班、新文字班以及保险业务讲习班和业余补习学校等;话剧组排练演出进步剧目,寓教育于娱乐活动之中;体育组则经常组织篮球、足球、乒乓球、游泳、弈棋等文体娱乐活动,借以增强职工身体素质。
马雅可夫斯基说过:“谁赢得年轻人,谁就赢得未来。”对一个社会、一个行业来说,这是至理名言。年轻人的世界是美好的,只有让年轻人生机勃勃,情绪更浓烈、更饱满一点,这样行业才有生机。文体活动无疑是最受年轻人喜爱的活动,“保联”能联络业界群众,就仰赖丰富的文体娱乐,调剂业余生活。有人在文章里这样描述“保联”的活动:“深居简出则孤陋寡闻,世界在不断地变,社会在急速地前进,这绝不是独善其身或闭门造车的时代,况且,社会也绝不允许回复到陶渊明时代的清静生活”“看啊,在我们的保联里,年轻人乐观的微笑挂在嘴边,艰重的工作负在每一个干部肩上,坚定的步伐在我们的脚下……我们要有集体的生活,我们也要有活跃的生命”“一个个活的生命的火花,一个个求前进的心,创建了活的保联,这将是一支不能战胜的宏伟的力量”(引自《去找——活跃的生命在会所里》,载于《保联》1938年第1卷第2期第9页)。
“保联”的联谊活动接地气、正能量,受到会众的热烈欢迎,也深得许多保险业界高层人士的赞许和鼓励,个别原来存有顾虑的高层也相继转变了态度,如太平保险公司丁雪农在“保联”成立之初,曾担心“保联”会出现过激的抗日言行连累公司,又怕最后演化为对抗公司决策层的工会组织,因而采取不热衷的态度。后来由于郭雨东及太平保险集团系统进步职工的劝说,再加上其他保险公司积极赞助行动的影响,丁雪农才改变了主意,转而出面支持,并在征求会员运动中还要求确保太平保险公司的会员人数超过其他保险公司,名列前茅。
除以上工作之外,郭雨东还发挥所长,与林震峰、沈雷春一起在学术组担任干事,临时应急帮忙,推动宣传及学术工作。
1938年10月,武汉、广州相继沦陷。而上海各界根据当时环境仍积极展开支援抗战前线的捐献财物、救济难民等活动。“保联”也积极参加这类活动,如劝募寒衣,利用各个纪念节日义卖纸花、小国旗,捐献给难民和前方战士;还结合其他会务活动,通过各种形式筹募款项,支援抗战。
主动请辞,心底无私天地宽
在别人眼里,理事会主席声名显赫,风光无限,但任职仅几个月,在筹划组织“保联”各项事业过程中,郭雨东愈来愈感受到拓展新局面的艰难。个人在太平保险公司里人微言轻,没有实权,不能给“保联”带来更多的实际利益。1938年10月30日,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于浦东同乡会毅厅召开,在郭雨东的建议下,为了有益于“保联”的长远发展,增补了各保险公司近二十位中上层人士做理事监事,而深孚众望的郭雨东却主动递交了请辞理事会主席的申请,并委托理事王中振将“会务收支情况”公开向大会报告。大会选举李言苓(时任宁绍水火保险公司襄理)继任理事会主席。此举体现了郭雨东的光明磊落,大义凛然,让大家明白“保联”属于群众公益团体,没有个人私利可图。
这种好的传统在后来的“保联”得以传承:只要能够使“保联”发展壮大,有利于会务活动顺利开展,牺牲个人利益在所不惜,名誉得失算不了什么。之后“保联”历届的理监事适当考虑上、中、下各阶层的人员比例。每届理事会的主席和常务理事等重要职务,均推请保险公司的总经理或知名人士担任,他们对于“保联”的创建和发展起过积极的作用。
郭雨东团结保险业界上、中、下各阶层人士,密切了同行关系,同仇敌忾,使“保联”步入正规,不断发展壮大,其创会之功永留史册。
退出“保联”理事会后,1939年,郭雨东奉调出任太平保险广西分公司副经理,离沪远赴桂中,但仍然十分关心“保联”事务进展,与好友经常保持书信联系,还撰写了《旅桂一年之观感》的文章,刊登在1940年1月的《保险月刊》第2卷第1期上,以真情鼎助“保联”发展。
1940年初,郭雨东应上海永宁保险公司之聘,出任总公司副总经理,重返上海,回到“保联”大家庭里。当年春天,学术部用保险知识讲座的形式举行专题演讲,请郭雨东主讲“保险界康采伦组织之得失”,继续鼎力支持“保联”发展。
在抗日战争时期,“保联”利用公开合法团体的社会地位,根据不同形势和保险业的特点开展工作,激发了保险业职工的抗日爱国热情,同时培养了一大批保险业务技术人员,在上海保险业发展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左)1940年初,郭雨东出任上海永宁保险公司副总经理的报道
▲(右)1940年春,郭雨东担任“保联”保险讲座主讲的报道
学者办实业,学理与经验相映证
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扯下了在英美面前的伪装,挺着刺刀进占租界,勒令原本控制上海保险市场的英美保险公司停业(外籍人员被关进了集中营),但一时间,实力薄弱的日商保险公司还难以取而代之,出现保险市场空白。时任中国天一保险公司襄理的中共地下党员谢寿天认为这是发展民族保险事业的大好时机,便向上级联系人、中共江苏省委职员工作委员会书记陆志仁提议创办保险公司,党组织考虑到保险公司业务与各行各业联系比较广泛,有利于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遂同意谢寿天出面筹建。郭雨东作为保险业为数不多的留学专家,同时又是地下党忠诚的追随者,当然是主要的依靠力量。
1941年10月19日,大安产物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安保险公司”或“大安”)开始筹备,谢寿天与志同道合的诸位好友郭雨东、陈巳生、关可贵、董国清、龚渭源、全家瑜等7人作为发起人筹募股金。计划筹资额国币100万元,发行股票2万股,每股50元。股东以中华民国人民为限,股票用记名式,由五名董事署名盖章发行。
1941年11月28日,大安保险公司举行创立大会,选举产生董事监事会,孙瑞璜(新华银行副总经理、上海市银钱业业余联谊会理事长)当选为董事长(另请上海名流闻兰亭为名誉董事长),徐寄庼(浙江兴业银行总经理)、李康年(中国国货公司总经理)、金宗城(上海银行经理)、刘伯含(北京鼎丰银行总经理)、陈巳生(宁绍人寿保险公司经理)等金融界实业界人士及郭雨东、谢寿天等当选常务董事。董事会决议聘任郭雨东为总经理,谢寿天兼总稽核,关可贵任协理,董国清、李晴斋为副经理。公司借广东路51号大来大楼二楼(后迁至北京路356号四楼宁绍人寿保险公司原址)办公,按法定程序申请登记批准,注册资本法币50万元,实收半数25万元,于1942年5月11日正式开业。其后,陆续在日军控制的天津、南京、广州、青岛、烟台和北平设分公司,并在武汉、无锡、苏州等地设代理处,经营各种财产损失保险业务。
由郭雨东签发的大安产物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保单
大安保险公司是在中共上海地下党组织的直接支持下创办起来的,事实上承担了保险业地下党组织主阵地的职能。公司虽然规模不大(职员不满30人),业务有限,但在上海保险业职工运动史上却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它的高中级职员中,有中共地下党员9人,他们虽没有编在同一个支部,也没有横向联系,互不知情,但在执行党的决议时却是步调一致的。他们以保险公司职业作掩护,从事革命活动,组织领导保险业内的群众工作。
大安保险公司发起、赞助并从人力物力上全力支持“保联”开展各项群众工作,散播革命火种,它的中上层干部出任了“保联”的理事长、常务理事及组织、出版、图书、文娱、福利等部负责人。
表2 大安保险公司职员在“保联”的社会兼职情况一览表
当然,大安保险公司在遭逢难关时也常常得到中共地下党的无私资助。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颁令:所有日伪时期设立的保险公司,必须以法币为计算单位增加资本,重新登记,方能继续经营。有许多小公司因受“中储券”贬值的影响,无力增资,被迫关闭停业,大安也陷入资金匮乏困境。在关键时刻,上海地下党组织拿出十根金条(100两黄金),由市委委员张执一亲自交到郭雨东手里,协助大安通过验资得以继续营业,并嘱咐一定要设法把大安保险公司维持下去。在公司增资改组时,另一家由中共地下党掌控的民安保险公司也认购了大安的部分股票,助一臂之力。
为避免法币贬值带来的影响,大安保险公司还投资办实业,先后创办大安木材公司、永康进出口贸易行。
1944年,上海地下党要寻找新的安身之所。大安密切关注关勒铭钢笔文具厂的改组,谢寿天入股并兼任该厂董事,陈巳生兼任该厂总经理,郭雨东出任监事。他们不仅把该厂的分红全用于党的活动经费,而且凭借自己的社会地位,推荐时任中共江苏省委书记刘晓(化名刘镜清,当时上海地下党组织归江苏省委领导)到关勒铭钢笔文具厂任常务董事兼副总经理、省委组织部长王尧山任该厂职员,为他们取得了社会职业的掩护。除此之外,从股东名簿看,入股成为股东的中共党员还有梅达君、陆修渊、张纪元、方鹤亭、贾进者等。关勒铭钢笔文具厂成为当时上海地下党组织一处可靠的隐身之处。
关勒铭钢笔文具厂股东大会签名簿
这一时期,中国工业保险公司董事会慕其高才,聘调郭雨东为公司总稽核兼协理。郭雨东投资并出任董事的还有新宁兴产物保险公司、大沪产物保险公司,1947年还一度担任宁绍人寿保险公司总经理。
学者办实业,“得以大展怀抱,学理与经验相引证,公司业务赖以与日俱增”。
不畏强权,争取民主
大安保险公司成立后,谢寿天、郭雨东根据不同时期党的不同工作要求,经常参加上海金融界、工商界和知名人士组织的座谈会、聚餐会,联系和团结爱国民主人士,开展统战工作。同时,掩护地下党员的秘密活动,公开支持“保联”的各项活动。他经常同郑振铎、许广平、王任叔、雷洁琼、赵朴初等爱国人士聚餐,参加盛丕华、胡厥文、王性尧等组织的“星五聚餐会”,以此为掩护,谈论国事。
1946年5月5日,上海各界53个社会团体成立上海市人民团体联合会,保险界陈巳生当选为常务理事之一。为反对蒋介石发动内战,上海市民选派代表到南京和平请愿,人民团体联合会组织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掀起著名的“六二三”反内战运动。
6月23日,人民团体联合会组织各界民众5万余人在上海北火车站举行反内战大会,为请愿团代表马叙伦(国立北京大学教授、上海市人民团体联合会常务理事)、胡厥文、蒉延芳、雷洁琼(东吴、沪江大学和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教授)、阎宝航(大明公司总经理,中共党员)、陈震中(陈巳生之次子,上海圣约翰大学学生,上海市学联主席,中共地下党员,时年21岁)等11人送行,会后举行反战大游行。陈巳生还安排安通运输公司(陈兼任该公司总经理)的卡车作为大会主席台,并为大游行开道。请愿团代表们在南京下关车站下车后,立即遭到预先聚集在站台上的国民党特务暴徒的围攻殴打,马叙伦、雷洁琼、阎宝航、陈震中等身受重伤,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下关惨案”。
惨案发生后,毛泽东、朱德发慰问电对受伤代表表示慰问。在南京的中共代表周恩来、董必武、滕代远、邓颖超、齐燕铭等立即赶赴医院看望他们。周恩来对陈震中说:“你们的血是不会白流的!”鲜血教育了广大人民群众,推动了国民党统治区的爱国民主运动掀起新高潮。
面对国民党特务的白色恐怖,郭雨东不顾个人安危,掩护阎宝航、陈震中两位民主战士在自己家中隐蔽疗伤,长达一年时间,在他们伤愈后,又设法分别护送他们或转道香港前往东北解放区,或北上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阎宝航在疗养期间还曾数次偕同郭雨东到上海海关监督丁贵堂家,向丁宣传党的政策,对争取其留在上海迎接解放发挥了重要作用。
那时郭雨东住在上海虹桥附近的一栋日式别墅内,门口经常有国民党特务蹲守,情势十分危急。有一次,一个东北籍军警当班,因发生争执,那军警掏出手枪说:“姓郭的!我知道你是共产党,你给我老实点。”情况到了剑拔弩张的地步。当时,特务经常肆意从上到下搜身,郭雨东会把情报贴在衬衣内手臂下方,主动举手让特务搜,反而不易被发现。有时假装叫外卖,送面条的与地下党组织联络,如果把一根面条头漏在外面,就是情况不妙、赶紧走人的暗号。
根据上海地下党的部署,谢寿天、郭雨东正确执行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因事因人灵活地开展工作。他俩与太平保险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周作民以及中国银行沪行经理吴震修亦有多次接触,长年关心他们对待革命态度的变化。周、吴在上海金融界是颇具影响力的领袖人物,团结争取他们,无疑对于进一步巩固和扩大爱国民主统一战线,具有重要意义。上海解放前夕,国民党特务开始恫吓工商界名流撤离上海。1948年10月,谢寿天、郭雨东在离沪去港前夕,专程到周作民家里,向他宣传党对民族资本家的政策,稳定他们的情绪,周、吴两人表示愿意与共产党合作,不愿意随蒋介石逃往台湾。后来周作民在香港出资包租了一艘外轮,争取滞留在香港的众多民主人士及时北上,参加即将召开的新政协会议,为新中国的建国大业做了贡献。
1948年11月,经过共产党长期考验,经谢寿天介绍、党组织审查,郭雨东在香港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上级联系人为张执一。
接管官僚资本保险机构,推动全行业公私合营
1949年初,郭雨东随谢寿天由香港北上,在石家庄参加接管上海的干部集中培训,研究接管对象、步骤和方法,做好入城纪律、政策教育后,旋即随军南下,5月27日进入上海。之后,加入上海市军管会金融处保险组17人接管队伍,换上军装,佩戴“中国人民解放军”胸章和“上海市军管会”臂章,在谢寿天的领导下,参加接管24家官僚资本保险公司工作。保险组由谢寿天具体负责,林震峰、孙文敏任正副组长,郭协助保险组的全面工作,朱元仁兼秘书,廖国英、刘凤珠负责审查各接管单位的财务账册和报表。17名“接管大员”还包括顾濂溪、吴越、施哲明、姚乃廉、徐天碧、戈志高、陶增耀、唐凤暄、陆自诚、杜伯儒。接管工作从5月30日至10月23日顺利结束。其时,由于国民党统治后期恶性通货膨胀,经济濒临崩溃,各家保险公司资产消耗殆尽,许多保险公司已经名存实亡,所以被接管的官僚资本保险公司的资产极少,除几家大公司存有少量外汇、债券及房产外,没有接收多少资产(参见吴越2009年为纪念新中国建国60周年而作的《往事追忆:上海保险业之发展》)。
保险组主导并参与整顿民营保险公司,研究草拟修订保险条款、《保险法》和《保险业法》;取消外商保险公司特权,按照条例缴纳保证金;与民族资本各保险公司的负责人建立了每月一次的聚餐会惯例,借以宣传党的政策,交流业务上遇到的困难问题,商讨解决的办法。为适应保障工商企业财产,促进物资交流,迅速恢复国民经济的需要,经审核批准各家保险公司陆续复业。
保险组还推动“民联分保交换处”的成立,进而推动全行业公私合营。中国保险业在新中国成立前历经沧桑,新中国成立后复业的大部分华商保险公司资力薄弱,承保力量有限。保险同业的再保险问题亟待解决。当时,华商私营保险公司普遍认为缓解分保问题是燃眉之急,建立一个互助合作的分保组织是十分必要的。上海军管会金融处对此十分重视,在保险组的促进和支持下,会同一些保险公司负责人几经磋商筹划,后报经金融处批准,1949年7月20日,上海民联分保交换处成立,旨在集中办理华商私营保险公司再保险交换,不直接经营保险业务。太平产物保险公司协理丁雪农担任主任委员,中国保险公司副总经理孙广志等人担任副主任委员。“民联”的创办改变了华商保险公司依赖外商的心理,大大增强了华商保险业的信心和凝聚力,同时为私营保险公司的进一步联营奠定了基础。
北上筹建人保,奠定业务基础
1949年8月,由陈云同志主持,在上海召开了有华东、华北、华中、东北、西北等5个大区的财政、金融、贸易部门领导干部参加的财经会议,会议正式提出创建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的建议。金融处保险组随即兵分两路,分别留守上海和支援北京,郭雨东与陶增耀、姚乃廉、戈志高4位党员奉命带领从接管单位挑选出的30多位思想进步、业务熟悉的中青年积极分子先期赴京,参与筹建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奠定筹建的框架基础,当总公司发展有需要,保险组又动员了第二批中青年骨干分子20多人去北京。后来总公司各业务部门需要负责人,上海则动员各大公司的高管人才陶声汉(原中国人寿保险公司经理)、蔡致通(原资源委员会保险事务所所长)、薛志章(原太平保险公司业务处副处长)、林正荣(原人保华东区分公司副经理)、陶笑舫等赴京出任。郭雨东则担任设计室主任,牵头研究改革旧险种,设计新险种,制订新条款,编写新的业务规章制度和实务手册等。这是一个重要的部门,肩负着艰巨重大的工作任务,对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成立及顺利开展业务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第一次全国工作会议合影,前排右二即郭雨东
郭雨东担任人保公司设计室主任的任命书
郭雨东还曾担任公私合营太平保险公司公方董事。1950年4月,上海民联分保交换处改组为新民联,太平保险公司等25家公司加入。在上海市军管会金融处的领导下,新民联积极配合人民政府对私营保险公司进行公私合营改造。在1949年10月成立的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的领导和支持下,经过初步酝酿、自愿协商和具体筹备三个阶段,1951年,来自上海和天津自愿参加合并的28家私营保险公司组成了两个集团,分别为太平保险公司和新丰保险公司。同年11月1日,公私合营太平保险公司正式开业,由上海12家公司和天津3家公司组成,即太平、安平、中国天一、太安丰、华商联合、福安、宝隆、建国、大丰、大信、裕民、扬子、大昌、中安、中国平安共计15家,资本总额定为100亿元。郭雨东与谢寿天、林震峰、孙文敏、顾濂溪、阎达寅、杜天荣、杨海泉8人担任公方董事,施哲明、程人杰担任公方监察,周作民、丁雪农、沈叔玉等11人出任私方董事。新公司继续加强对国外分支公司的领导,积极开展国外业务,专注为侨胞服务,替国家积累外汇资金。
随着1953年社会主义改造运动的推进,国家拟通过太平、新丰两公司的合并,逐步做到国内保险业务由国家专营,而海外保险业务则通过合并后的合营公司海外机构来发展。
在人保公司工作期间,郭雨东任劳任怨,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保险事业的发展是他最大的心愿,他先后将个人酷爱的保险专业图书杂志捐赠给公司图书馆。1959年国内保险业务停办后,郭雨东无奈转行去了农林渔业部水产局科技司工作,为国家出口创汇做贡献。到1979年国内保险业恢复时,郭雨东因年事已高无法归队,但他依然心系保险业,思考保险业发展大计。1979年12月1日,新的中国保险学会成立,年近八旬的郭雨东被推选为第一届、第二届理事。1984年,他在《财政》杂志上发表题为《农村保险事业大有可为》的文章;1985年11月,为中国保险学会与上海市保险学会联合主办的《中国民族保险业创办一百周年纪念专集(1885—1985)》撰文《关于大安保险公司》和《加快发展保险,改革保险体制》。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到,虽然已经离开保险行业二十余年,郭雨东对保险事业仍然充满真挚情谊,寄予厚望,难舍难分保险情。1995年9月,郭雨东去世。
中国保险学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合影,前排右四为郭雨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