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紫砂高节壶的探索与创新

2021-07-10徐春兰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21年5期
关键词:壶把竹节竹编

徐春兰

竹,从6000年前的古华夏走来,在华夏文明的起伏中如影随形。从甲骨文的符号到竹部文字,从竹简、竹笔到今天的纸张,从竹乐器到成熟的音律……从生产生活到精神的陶冶,从文明的记载到品格的象征,竹是人们生活的帮手,是文人诗里的常客,是画家纸上的座上宾,于是,竹走进艺术,成为艺术创作中常见的题材,除书画外,在手工艺行业中,尤以紫砂与竹的密切融合为最。宜兴有两张名片,紫砂文化与竹文化。宜兴的大街小巷布满了紫砂作坊,琳琅满目;宜兴的周围长满了竹子,蔓延八百里。宜兴的紫砂以独特的成型技法独步世界陶瓷史,宜兴的竹子做成了各种的做壶工具参与到紫砂的制作,并且必不可少。同时也走进了紫砂艺人的心中,融入紫砂创作的造型中。

竹是紫砂创作中经常能看到的题材,主要表现在造型与装饰这两方面。在壶艺造型上,非常具有代表性的竹壶有龙头八卦一捆竹、竹段、竹节、顺竹、湘妃竹壶等等。它们均以竹入壶,各有千秋。在装饰上,陶刻、泥绘常用到竹的题材,这方面与咏竹书画作品殊途同归。在紫砂的发展历程中、在文人的推动、市场的认可等多方面因素的相互影响下,紫砂竹壶有了自己成熟的风格特征与发展轨迹,成为紫砂造型艺术的一部分。常见常用,证明存在市场,说明人们对竹的认可度和接受度是很高的,这样的相互作用下,竹元素的应用率相对较高,这对创作者来说,以相同的素材去进行创作,这是极具挑战和风险的,仿制容易走进仿其形而未得其意的窘境,创新比较难去超越以达到令人耳目一新的艺术效果。但是,紫砂艺人对竹壶在造型上的探索与创新从未止步,本文中的高节壶便是其中一个缩影。

高节壶本身就是竹节壶的一种创新,它的身筒在竹节壶的基础上做了加高的改变,故名为高节壶。这种创新形式是紫砂创作中常见的常规创新。身筒的高矮变化、壶流的流式变化、壶把的把形变化等这种保持雏形还在、能看出它的出处、只在局部做变化,是对传统器型的继承和常规创新。为什么我们将这些看似简单的改变称之为创新?因为这些局部看似简单的改变,实则不简单。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道理,同样适应在紫砂壶艺的常规创新中。比如这件高节壶,主要改变在于壶身的加高处理,那么相呼应的壶流、壶把的流线、位置、尺寸等点线面的处理就都要做出相应的改变,才能与之匹配,形成和谐统一的美感。我们常见的竹节壶一般是直流嘴,现在壶身主体视效加长了,直流嘴的曲线弧度显然不能满足加长的壶身线条,所以将直流嘴换成了三弯嘴。为了匹配高瘦的壶身,壶嘴、壶把也做了细长的处理,这样整体瘦长秀气,也契合了客观竹子真实的生态样貌。

上述是这件作品的常规创新,合适、合理、和谐,但是却不够突破,没有眼前一亮的艺术冲击力。所以,本文的高节壶不同于一般的高节壶的最明显的特征在于壶身上的竹编装饰。这种竹编装饰是紫砂的竹编工艺,先制作成型,再把竹编形体“移植”到紫砂载体上,经手工雕刻成“竹丝”。工艺繁琐,错一步则前功尽弃,对技能、定力、耐力、精准度都是考验。所以虽然出现较早,但掌握人群较少。紫砂竹编起源较早,清代就已经出现成熟的紫砂竹编作品,比如螃蟹竹篓壶。那时的竹编线条是比较宽而扁平的,我们称为宽蔑竹编。90年代以前,紫砂竹编工艺一般都是宽蔑竹编的水平和形态。随着人们审美水平的提高,美学素养的提升,紫砂艺人对工艺的深入挖掘与探索,竹蔑越来越细、凹凸交错间逐渐构筑立体的深度,形成了细蔑竹编。细篾竹编是竹编工艺发展的传承与创新,是对紫砂工艺、制作工具的求新与革新。本文的高节壶壶身以细蔑竹编工艺装饰,竹丝宽度在1.5mm左右,并且排布细密。通过这种精细感,体现工艺的艺术性。

总结,壶身比例的改变,增加了壶型款式的视觉美感。竹编工艺的加入,赋予了这款高节壶新生的力量。是造型艺术、装饰艺术、工艺艺术等多个层面的融合,是常规创新与突破常规的探索。是现当代紫砂壶艺创作的一个缩影,对研究紫砂传承与创新的方式及方向这个发展命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猜你喜欢

壶把竹节竹编
穿花系列竹编花器
廖瑞霖:竹节人
竹节人风波
学做“竹节人”
竹编在室内隔断中的应用
竹编艺人
1500m2竹编人文艺术,隐于自然的轻灵简雅!
浅谈紫砂“龙跃神珠壶”的造型及其艺术价值
浅述作品“一帆风顺”的制作
“竹节人”中说“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