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紫砂作品“寿桃壶”的创作及评析

2021-07-10范菊华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21年5期
关键词:寿桃圆润壶把

范菊华

想要制作好一把紫砂壶,离不开制作者的勤劳和智慧,正所谓“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紫砂的魅力,只有真正投身其中才能够获得百分之百的感触。一把紫砂壶的造型简单、别致,看起来很容易制作,似乎只要按照其结构设置好壶身、壶流、壶把、壶盖,整体不漏水就可以了,但真正尝试的时候,却会发现原来所谓的美并不是凭空而来的,制作时一点点的偏差,到最终成型的时候,就是美与丑的区别,想要做出一把优秀的紫砂壶,勤学苦练,耕耘不辍,数年方能见成果,就如同流传在中华大地上的其他民间手艺一样,想要不有所付出,是很难获得回报的,从这一点来看,紫砂陶艺的难是全方位的。

紫砂壶本身的定位决定了其光具有完美的造型设计和制作工艺还不够,还要具有基于精神的文化内涵,同时也需要满足一定的把玩需求。这些条件综合起来正是紫砂壶与其它民间工艺品的不同之处。喝茶在中国是有着上千年的传统的,中国人对于茶的需求经过如此漫长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而紫砂壶又被誉为最优良的茶具,其在制作的时候就天然地会受到中国饮茶文化的影响,从而衍生出种种变化。人们在喝茶的时候处于一种特殊的精神状态之中,这时候茶具与人就会构成一种互动的联系,适宜的茶具,优良的造型,引人入胜的文化属性必然会在喝茶时使人产生正面的影响,加上紫砂自身独特而优良的材质,让人忍不住想要去把玩,进而在把玩的过程中欣赏,这就使得对紫砂壶文化属性的需求变得更为强烈,也是当代紫砂陶艺能够如此蓬勃发展的推动力之一。

作品“寿桃壶”是一种相当经典的紫砂壶式,当娴熟地运用花货塑造手法,将寿桃这一民间普遍的吉祥元素融入到茶壶造型之中的时候,作品整体就会显得格外的生动。眼前这把“寿桃壶”壶身圆鼓,比例协调,壶面饱满圆润,选用的紫砂泥质感强烈,包浆之下一粒粒若隐若现,视觉上凸显了紫砂自然而独特的材质感,而当手抚摸上去的时候,又能感受到表面的光滑细润,这样的发差感,会让人由衷地感叹制作这把壶所使用的工艺的神奇。在这把壶的壶面上,则采用贴塑法进行装饰,用事先制作好的小小的寿桃以及树叶,巧妙地镶贴在茶壶表面靠后的位置,同壶把产生联系,就如同一段枝杈上结出了果实一般,装饰的边缘同样处理得非常圆润,摸上去不扎手,看起来却轮廓分明,装饰的果实圆润饱满,惹人怜爱。

作品“寿桃壶”将传统的吉祥符号浓缩成了茶壶上具体的形象,用生动逼真且夸张的手法还原了寿桃和桃叶,这样的造型及装饰是可人的,从中我们既可以感受到自然所带来的风韵,也可以清晰地理解其形体背后的吉祥蕴意。圆润的壶体、壶嘴、壶把都是非常简洁凝练的造型,这更衬托出寿桃形象的别致和显眼,壶钮是一枚硕大的寿桃,既方便提携,又凸显了主题,寿桃周围的装饰亦十分精致,做工精良,气息得体,寿桃与桃叶之间形体比例的搭配显得相当的巧妙,从工艺传承的角度来看,这件作品的寿桃简洁中能显出精湛,饱满中又见深度,无形之中拔高了作品的文艺属性,让长寿这一吉祥的主题通俗化、大众化,却又不至于流俗,与茶相伴,妙趣无穷。

从形体制作的角度来看,寿桃的外形可以多种多样,然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普遍接受了一种先入为主的形象,那就是饱满圆润,稍有尖尖,看起来简单,但非常地考验制作者对点线面的把握,毕竟寿桃是全器的创作主题,茶壶上的造型及装饰都是为了放大凸显这一主题,而形体一旦放大,就会带来大小的拿捏、比例的适配等等一系列的变化,这其中的尺度需要控制在一个与茶壶本体相对合理的区间之内,过大则肥,过小则瘦,只有恰到好处,才能赏用皆宜。

紫砂壶艺术发展到当下,无论是制作工艺还是文化内涵,都已经经历了相当的挖掘,工艺上的潜力正在向更细微、更庞杂的领域深入;文化上的衍变则在于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用在创作中的自我理解,来表现经典的世界观、人文观,只有这样才能在当下激烈的竞争下脱颖而出,获得更多人的青睐。

结语:我们常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而紫砂壶本就是为生活而生,只有设身处地地沉浸到创作中去,体验不同的使用场景和情感需求,塑造出来的紫砂壶才是灵巧、灵动、灵性的,这样的作品才是值得人们喜爱并把玩的。

猜你喜欢

寿桃圆润壶把
美丽的寿桃湖
《寿桃瓶》
寿桃
非洲行记(十九)
一手掌控的餐具
浅谈紫砂“龙跃神珠壶”的造型及其艺术价值
浅述作品“一帆风顺”的制作
Roll with it
一粒珠
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