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医学教育中“医教协同”的现状及思考

2021-07-09李光飞徐炜蒋敬徐小乐

教育教学论坛 2021年20期
关键词:医教协同健康中国医学教育

李光飞 徐炜 蒋敬 徐小乐

[摘 要] 医教协同是当代医学教育和医学人才培养的方向。以苏州大学为例,从综合性大学医学教育管理体制、大学附属医院使命担当、临床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临床教师队伍建设、毕业后医学教育等多个方面调研了“医教协同”理念在医学教育中的实施现状,指出目前存在院校医学教育由医学部管理、毕业后医学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由附属医院管理、两者呈分段式管理体制,并且附属医院临床教师重视临床和科研工作、相对忽视教育教学等情况,通过思考相关改进举措旨在深化医教协同,促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进一步提升医学教学质量,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关键词] 医教协同;医学教育;医师规范化培训;健康中国

[基金项目] 2019年度苏州大学2019-3I工程项目“微课程项目——外科学”

[作者简介] 李光飞(1986—),男,江苏苏州人,医学硕士,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主治医师,主要从事骨骼代谢研究;徐 炜(1974—),男,四川成都人,医学博士,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主任医师、党委组织处处长,主要从事关节疾病与医学教育研究;徐小乐(1971—),男,江苏东台人,公共卫生硕士,苏州大学医院管理处处长,主要从事医学教育与医院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 R19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20-0157-04   [收稿日期] 2021-03-12

2014年6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2017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提出“要把医学教育和人才培养摆在卫生与健康事业优先发展的战略性地步”。医教协同概念重启,代表着医学教育本质的回归,是国家进行医疗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1]。

“医教”是卫生系统和教育系统的简称,主要包括卫生主管部门、教育主管部门、高等医学院校、临床教学基地4个主体;“协同”指协调2个或2个以上的不同资源,协调一致地完成某一目标的过程或能力。“医教协同”不应只是教育和卫生部门的协同,还要有培养(医学部)和实训(附属医院)的协同,从而形成一个广义概念上的“大协同”[2]。对于医学人才的培养,要围绕质量和未来发展双管齐下。本文以苏州大学为例,调研了医教协同在医学教育中的现状,并通过思考相关改进举措旨在进一步提升医学教育质量。

一、深化综合性大学医学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一)现状

1.学校医学教育体系框架为:院校医学教育(职前教育),由医学部管理;毕业后医学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职后教育),归口各附属医院管理;职前和职后教育呈两段式管理体制,分别由学校和医院负责,形成相对独立和封闭的两个体系。

2.职前教育仍存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一方面,忽视了医学教育的实践性;另一方面,对于学生在临床中发现问题并创新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未给予充分的培养,以至于在职后教育中成為“操作匠人”多,而具有敏锐捕捉能力和促进医学进步的医学家匮乏。

3.大学医学部统筹后期临床的能力不强,临床学院(医院教学部门)在附属医院中的话语权不高。

4.大学医院管理处在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都有学校相关职能部门条线管理及医学部区块管理的情势下,抓手缺乏,职能迷离。

(二)思考

1.医教协同是医学人才培养的核心关键环节。医学部、附属医院在开展医学教育的过程中,要对医学发展进程中的根本性问题进行思考,助力新思想产生。

2.遵循医学教育规律,完善学校、医学部、附属医院医学教育管理运行机制,充分保障医学教育的完整性;加强对医学教育的组织领导,为医教协同提供组织人力资源保证。

3.借鉴兄弟院校医学院建设的新经验、审视大健康视野下的医学新发展,深化医学教育管理体制(医学部)改革,再定位、重赋能,理顺大学、医学部、附属医院之间的关系,明确运行管理机制和路径[3]。

二、强化医教协同背景下附属医院的使命、担当

(一)现状

附属医院直属或非直属于大学,既是承担教学、科研任务的“特殊公立医院”,又是提供医疗服务的“特殊高校机构”。两个组织目标不同,各有所求。

1.利益分歧。在学校和卫生行政部门的双重管理下,校院之间存在行政管理体制壁垒,行业条块及部门利益影响着医教协同的效率。

2.初心难定。附属医院在公益性和营利性之间踌躇,在应对社会医疗需求的紧迫性和未来医学人才培养、前沿医学研究的重要性之间尚未找到最佳平衡点。

3.文化差异。大学“以学生为中心”与医院“病人至上”的信念差异,往往会给医学教育带来困扰,临床实践强调学生动手能力培养与维护病人权利就是现实中存在的冲突。

(二)思考

1.附属医院要主动承担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责任和任务,其发展需要加强和重视本科生、研究生和住院医师规培的培养质量,重视学生实践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4]。

2.临床学院建设过程中,附属医院要巩固好办学主体的思想,更好地承担人才培养的主体责任,在责任硬化中创造更好的医学教育质量和医学人才培养模式。

3.强化对医学教育的统筹管理和同质化管理,组织开展对附属医院的合格性评估和准入考核,制订附属医院医教协同发展行动计划,引导附属医院通过医教协同带动高水平临床医疗服务。

截至2019年,苏州大学直属和非直属附属医院共有19家,其中直属附属医院共4家(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苏州大学附属独墅湖医院〔筹建〕),总开放床位数大于2万张;附属医院中现有国家级临床重点学科、专科总体不多。附属医院是临床教学基地的主体,是医学教育的重要承载体,是开展毕业后医学教育的主要场所。医教协同概念重启,有助于医学院校与附属医院反思发展过程中的得失,附属医院绝不仅是诊疗机构,附属医院应担当其医学教育主导下的医疗使命。

猜你喜欢

医教协同健康中国医学教育
提升医学教育能级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
“健康中国”是对人民福祉的庄严承诺
医教协同深化中医药人才培养改革路径探析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
明代医学教育纵横谈
深入基层开展继续医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