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杨朱学说的时代意义
2021-07-09于跃
于跃
内容摘要:杨朱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杨朱学派是当时的天下显学,但是经历儒家独大的封建时代后,杨朱学说却鲜为人知。近代学者逐渐对这个神秘学派产生了兴趣。本文通过细读《列子·杨朱篇》,对其中杨朱思想的内容进行深入解析,探讨杨朱学说的思想内涵以及在新时代的传承意义。
关键词:杨朱学说 思想观点 时代意义
杨朱,或称阳朱、阳子居等,是一位活跃于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杨朱学派是当时的天下显学,《孟子·滕文公》中说:“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关于杨朱其人其学说,以及《列子·杨朱篇》的研究,在儒家独大的封建时代一直处于被打压的位置;其事迹主张散见于先秦诸子典籍,《列子》中有专门的章节花比较大的篇幅记述杨朱言行[1]。新时代对杨朱思想研究、考据学研究、跨学科等新兴研究方兴未艾。五十年代至今,在CNKI资料库可检索到的已发表的杨朱研究的论文约110余篇,国外汉学界有关杨朱的研究从20世纪初开始也一直比较热门。本文对其中杨朱思想内容的部分进行更深入解析,探讨杨朱学说的思想内涵以及在新时代的传承意义。
一.研究现状
如在《孟子·滕文公下》中,孟子抨击杨朱最为厉害:“扬氏为我,是无君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在《庄子·胠箧》中庄子曰:“削曾、史之行,钳杨、墨之口,攘弃仁义,而天下之德始玄同矣。”这些思想家因“杨墨塞路”而急于发出自己的声音[2],站在辩论的立场上批驳对方,不免歪曲事实,难以体现杨朱的本意。但也有一些传承其思想的声音存在,如战国中期的子华子和詹何等[3]。而秦汉之后,因焚书坑儒的破坏,加上独尊儒术的影响,被“亚圣”猛批的杨朱学说自然更加没落。
清末民初,对杨朱的研究重新开始,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后。大部分学者认可其确有其人,在先秦思想界拥有孟子等人所形容的地位,但蔡元培等认为杨朱与庄周为同一人[5],钱穆等质疑其地位,认为是孟子一家所说[6]。对《列子·杨朱篇》有。有伪作说、部分可信说、大体可信说存在[7]。对其思想内涵也逐渐客观的认识,主要集中在“为我”主义上,去除儒家对其诠释成利己主义的歪曲[8]。80年代以来,对杨朱及《列子·杨朱篇》的研究越发丰富,有些学者总结其思想主张为“为我”“重生”等主题[9-11];有些学者当代学者尝试对之前的杨朱研究作总结,如徐丽华[5]的“杨朱及其思想研究评议”、李容[12]的“论国外汉学界的杨朱哲学研究”、曹峰[13]的“20世纪关于杨朱的研究:以蒙文通、郭沫若、侯外庐、刘泽华等人为中心”等。有些学者用现代理论从经济学法学等方面重新解构杨朱思想,认为其首倡了个人本位论[6、14],對当代人权建设有启发意义[15]。
二.杨朱学说的主要思想内涵
1.名与实
这是《列子·杨朱篇》第一段便探讨的问题,原文“杨朱游于鲁……如此其省也。”讲述了杨朱借宿在鲁国和主人孟氏的一段对话。前半部分孟氏询问杨朱人追求名的原因,杨朱将人追求名的内在欲望解释为“名——富——贵——死——子孙”的完整逻辑链条,基本包含了当时社会绝大多数人的人生追求,通过杨朱的话我们能感受他出站在更高的角度冷眼旁观,对世俗名利追求之不屑。不过这个解释也不算太独特,在很多人的著作中也都有类似的见解。而后孟氏的追问则牵扯出关于名的实伪之别,他提出追求名声大都要廉洁,如此则导致贫困和地位卑贱,似乎不合前面的逻辑。杨朱则举例答道,管仲与齐王同富贵,纵欲无度,死后没能利及子孙。而田氏作宰相的时候,国君骄奢敛财,自己却节俭好施,终于取代了齐国,完成了这个链条。孟氏接着总结为“实名贫,伪名富”,还把实和伪当作追求名的两种表现,杨朱进一步总结为“实无名,名无实”,一针见血地提出只要追求名,便不会有实,并用尧舜和伯夷叔齐让位的例子说明,追求名便不会有实,所谓名的“实伪”只不过是手段,都不是真正的“实”,将追求实和追求名对立开来,同时贬斥了假意逐名之人的虚伪和实意逐名之人的愚蠢,表现了杨朱的价值观评判标准与其所总结的前面追求名的链条全然不同,颇为尖刻,与世俗格格不入。
2.生与死
第二段为杨朱的独白,“杨朱曰:‘百年寿之大齐……年命多少,非所量也。”用比较形象的有代入感的方式假设了一个能活到一百岁的人的一生,所能真正掌握的自由的时间其实并不多,所以得出结论不能追求空名和死后的荣耀,而要在有生之年遵从自然本性,尽量享乐。这段文字有着非常直白浓浓的实用主义和功利的生死观,与晋代社会风气很相一致,可能为伪作或夸大之作,但是作为杨朱的理论也并不过分。未提到其对死后的意见,只用古人之口说“死之暂往”,从中能体现出一种模糊的不自信的轮回观,这也导致其悲观的生死观。杨朱阐述了“异生同死”的观念,生前无论贵贱如何,死后都是同样的枯骨,总结为人的力量是那么弱小,珍惜生命,好好生活,没有功夫管死后的事。
3.珍爱生命,淡泊名利
以伯夷、展季的例子进一步说明追求名声的坏处达到损害生命的程度,可以明确看出杨朱把生命摆在无比崇高的位置,生命重于名节,与孟子“舍生取义”和墨家“摩顶放踵以利天下”完全不同。又举出原宪和子贡的例子,受穷和敛财以伤害身体都为杨朱所不取,身体重于名利。他提出人的追求应该是生活快乐和身体舒适,避免穷苦不快和敛财劳累。
杨朱关于死亡的见解,即死亡是无可避免的,不能追求永生,也不求速死,坦然接受死亡的重点,重视生的阶段,使生的时候尽量满足欲望。珍爱生命高于一切。
在第十一段,“杨朱曰‘伯成子高不以一毫利物……孟孙阳因顾与其徒说他事。”主要通过孟孙阳之口答禽子问题来表现杨朱极端的为我论和在政治上的运用。他认为人人为我,而不去损害自己以利天下,才能达到天下大治的状态,他举的一毫利天下的例子被禽子用来辩论,便不再继续解释,因为道理上并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杨朱的形象与孟子墨子那种激情热切的辩论家不同,思想都是从实际角度出发,也不热衷与反对者辩论。
三.杨朱思想之时代意义
从《列子·杨朱篇》有关生死的段落可以看出其并不相信来世(至少并不看重),也不在乎死后的名望或者子孙后代的传承,只重视此生此身所见所感,这种朴素的消极的生死观是杨朱思想的精神内核,表现出来就是极度“重生”,由此产生了一种只建立在此生的功利主义。和墨子积极入世的功利主义不同,杨朱追求“从心而动,不违自然所好,当身而游……从性而游”——这也是其与道家相契合的部分,都是消极出世的,但是与道家重视精神修养不同,杨朱学说重视身体享受。
1.珍爱生命,爱己及人
现代社会处于知识信息大爆炸时代,生活节奏快,每个人的压力都感觉特别大,唯恐跟不上节奏,被时代所抛弃。特别是青少年,心理承受能力较差,漠视生命的现象屡见不鲜。据报道,在我国每年约有10万青少年死于自杀,特别是疫情期间,关于生活琐事、写作业等小小矛盾,就想不开,意气用事,采取极端行为,造成家庭悲剧,屡见报端。究其原因是不懂得珍惜生命,生命是最宝贵的,只有首先爱自己,生命健康,才有能力爱他人,爱社会。杨朱的“重生”思想可以帮助人们建立自我,然后再爱己及人。连自己都不爱的人,又何谈爱他人?
2.淡泊名利,享受人生
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有些人被名利迷失自我,追名逐利,过着舍本逐末的浮躁生活。心理极度扭曲,稍有不顺,就迁怒于他人,迁怒于社会,做出害人害己之事。杨朱思想淡泊名利,重视自我。名利皆为身外之物,有些人身居高位,热衷于沽名钓誉,不惜危害社会,结果身败名裂,为人民所唾弃;有些人唯利是图,损害他人利益,为满足一己私欲,不惜道德沦丧,甚至以身试法。杨朱关于淡泊名利、享受人生的思想对消除当今社会的浮躁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站在国家和社会的角度来审视杨朱思想,虽然过分注重自我享受生活,有可能颓废不前。但如果每个社会成员先爱自己,爱生活,建立起自我生活的意义,然后引导其升华到爱社会,爱祖国的境界,符合自然认知规律。杨朱学说这种强调个人生命价值,重视个人权利,并用以治国的思想,虽然有其时代局限性,我们仍然可以辩证地扬弃,从中获得启发以服务于现代民主中国的精神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1]王强模.列子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
[2]饶尚宽.杨朱论.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6(4),185-191.
[3]黄海德.论杨朱思想及其与先秦诸子的关系.中华文化论坛,1994,(2),96-102.
[4]匡釗.必死者的养生抉择——杨朱思想逻辑结构及其学派归属.江汉论坛,2018,(10),8.
[5]徐丽华.杨朱及其思想研究评议.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2),7.
[6]李伯聪.杨朱学派:两千年绝学及新诠释.寻根,1998,(3),2-5.
[7]何爱国.清季民初杨朱思想的活化. 安徽史学,2015,(1),81-90.
[8]陈鼓应.杨朱轻物重生的思想——兼论《杨朱篇》非魏晋时伪托.江西社会科学,1990,(6),38-42.
[9]焦国成.杨朱学派“为我主义”辨析.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89,6.
[10]权光镐.《列子·杨朱篇》对杨朱“为我”思想的深化.广西社会科学,2002,(6).36-38.
[11]于霞.杨朱.“为我”思想新探. 唐都学刊,2004,20(1),75-79.
[12]李容.论国外汉学界的杨朱哲学研究(Master's thesis,大连理工大学).2016.
[13]曹峰.20世纪关于杨朱的研究: 以蒙文通,郭沫若,侯外庐,刘泽华等人为中心.社会科学,2019,(9),11.
[14]柯卫,马作武.杨朱思想的法学解读.法学评论,2009,(3),150-153.
[15]任明艳.杨朱伦理思想研究(Master's thesis,西南大学).2015.
(作者单位:香港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