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激发课堂活力 改革育人方式

2021-07-09蒙轩

教育界·中旬 2021年5期
关键词:课堂活力教学设计课堂教学

蒙轩

【摘要】课堂活力从哪里来?从教师的教学智慧中来,从课堂的科学设计中来,从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中来。课堂活力来自教师的魅力,教师可以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实验引趣、诗词穿插、习题拓展、生活实际、悬念设置、问题深入及游戏悟理等手段充分激发课堂活力,使学生在学中乐、乐中学,提高物理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课堂教学;课堂活力;教学设计

课堂活力使教学更高效。教师因课堂活力而有魅力,学生因课堂活力而成长。课堂活力来自哪里?来自教师对课堂的精心设计,来自教师对教学手段的运用,来自教师对课堂教学的预设和生成。课堂活力体现出一个教师的教学水平,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精神和宽广的人文情怀。如何使课堂充满活力,笔者认为可以采用以下几种策略。

一、实验引趣,彰显科学精神

实验是探索未知领域的一种手段,绝大多数学生对实验操作十分感兴趣,尤其是简单易做、随手可得的小实验,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探究原理的兴趣。一个有趣的实验可以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斗志,课堂因实验而充满活力。

如高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中,笔者设计了这样的一个小实验:老师左手拿一张白纸,右手拿一本书,向学生提问:同时释放,哪个先着地?生答:书。老师同时释放,结果书先着地。学生惊喜!接着老师又把白纸放在书本上,用手捧着书,问:同时释放,哪个先着地?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书。师问:为什么呢?生答:因为书重,重的先着地。教师释放书,两者同时着地,结果出乎大家所料,学生惊讶!老师继续问:重的为什么没有先着地呢?这一问引起了学生的沉默、思考和疑惑。

同样的这一节课,老师又设计了这样一个小实验:将一枚硬币夹在透明的校章套中间,师问:大家能否在不借用任何工具,又不能把手伸进校章套的条件下,让硬币自己“爬”出来?这一问立即把课堂氛围调动起来,大家议论纷纷,跃跃欲试,各显神通。

终于有同学实验成功了,让硬币自己“爬”出来了,老师让该同学当众重做这个实验并引导大家讨论硬币自己“爬”出来的道理。通过这样的小实验,在老师的诱导下激发了课堂的活力,培养了学生热爱物理、勤于动手、乐于探究的物理素养。

二、古诗引入,凸显人文素养

古诗词属于人文领域,物理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古诗与物理交触,科学与人文相通。唐代诗人高适的一句诗:“性灵出万象,风骨超常伦”,当充满对称美、韵律美的古诗词和充满思维之美的自然学科——物理碰撞时,肯定会产生更美的思维火花。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把包含丰富物理知识的古诗词引入课堂中,使学生既能欣赏优美的诗词,又能理解物理知识,让学生品味到科学与诗词融合的美感。

例如,讲授高中物理《牛顿第三定律》时,教师背诵骆宾王《咏鹅》的两句诗“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进而提出:“拨”的施力物體是什么?受力物体又是什么?“拨”的反作用力是什么力?它的施力物又是什么?受力物又是什么?它的作用效果是什么?学生在回答上述问题时很好地理解了“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施力物”和“受力物”等物理概念。

古诗词渗透于物理课堂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在讲到《重力》时用杜甫的诗“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讲到《牛顿第一定律》中的“惯性”概念时,用冯梦龙的诗句“临崖勒马收缰晚,船到江心补漏迟”;讲到“弹力和弹性势能”时用苏轼的诗“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物理因古诗而有诗情,古诗因物理而有深度。

三、游戏穿插,寓严肃于欢乐中

游戏是深受学生欢迎的一种娱乐活动,将欢乐的游戏融入严肃的课堂教学中,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快乐的活动中掌握物理规律,有效地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活跃了课堂气氛,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用游戏设疑,让学生生疑,师生互动解疑,是使课堂充满活力的一种策略。

例如,高中物理《自由落体运动》的新课引入中,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游戏:拿出一张一百元人民币,要求同学们把手指张开,老师将纸币放在同学的食指和大拇指之间,老师松手,谁拿到纸币,这一百元就归谁。同学们一听有钱拿,立即兴奋起来,大家争着去做这个游戏……结果没有一个同学能拿到这一张百元人民币。老师在学生从兴奋到失落的情绪变化中,进一步激发大家学习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公式及人的“反应时间”。学生通过测量纸币的长度,计算纸币下落的时间,解开了“我为什么拿不到这一百块钱”的谜底。

又比如,在高中物理《摩擦力》一课中,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游戏:两位同学比赛夹玻璃珠,看谁夹得多?一位同学直接用光滑的钢筷子,另一位同学用布包着的钢筷子,结果是用布包着筷子的同学胜出。老师进一步引导学生:为什么用布包着筷子的同学获胜?最后引入了决定摩擦力大小的两个因素:正压力和动摩擦因数。这样的游戏让学生快乐地体验物理过程,领悟物理知识,在轻松的环境中学到了知识,增强了物理学习兴趣。

四、切入生活,探究科学之美

物理从实践中来,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物理知识,老师要处处留心,善于发掘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物理现象,把生活和物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生活中体会物理,在学习物理中体验生活。教师要把学生看不见摸不着的深奥理论变成活生生的事例,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原来物理就在我们的身边,生活中处处有科学之美。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小汽车已经进入了寻常百姓家,以汽车为例可以学习到很多物理知识。例如:汽车在爬坡时,为什么要换成低挡位?在刚刚启动时,为什么要换成1档?老师引导学生根据功率的定义式P=和功的定义式 W=F·S 推导出 P=F·v 公式。通过推导公式让学生理解:当汽车输出功率一定时,速度越小,牵引力就越大,汽车在爬坡和启动时需要较大的牵引力,所以需要换成低挡位降低速度,以增大汽车的牵引力。

又如:人们乘坐汽车时,为什么要系安全带?教师通过让学生学习《牛顿第一定律》中“惯性”的定义,让他们认识到汽车上一切物体(包括乘客)总是保持着运动的惯性,当汽车遇到紧急情况急刹车时,汽车速度迅速减下来,但车上的乘客仍然保持向前运动的惯性,如果没有安全带保护,乘客就会撞到前排造成伤害。这样的例子让学生既学到了物理知识,又受到了交通法规的教育,保护了人身安全。

有关汽车的知识还有很多,如:汽车急加速时,乘客为什么会有推背感?前轮驱动的汽车,前轮所受的摩擦力指向哪里?后轮所受的摩擦力又指向哪里?后轮驱动的汽车呢?

五、学物理学史,追寻科学发展规律

物理学史是讲述科学家研究物理现象、发现物理规律的认识过程,它可以激发学生对物理学发展进程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不畏困难的精神,形成科学研究的方法,提高科学素养。课堂中穿插物理学史的故事,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深奥的物理知识变成通俗易懂的物理故事,让学生在听故事中了解物理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科学家的研究思维,认识到研究科学需要不畏困难的勇气和正确的学习态度。

如在讲授高中物理《光的衍射》内容时可以引入“泊松亮斑”的故事,让学生知道人类认识光的过程。当时泊松坚持反对光的波动性学说,而菲涅尔却支持光的波动性学说。在学术会议上,泊松反驳道,如果在光的传播方向上放一块不透明的圆板,根据菲涅尔的波动理论,在圆板后面的一定距离处会出现一个圆形光斑,这显然是不可能的。所以泊松认为,他已经推翻了光的波动性学说。

菲涅尔在受到了泊松的挑战后,通过理论计算证明光的波动性理论。泊松根据菲涅尔的计算结果认为,小圆块后面阴影中心会出现一个亮点,而在生活常识中从来没有出现过这种现象,泊松认为这个计算结果反而证明了光的波动性学说是错误的。后来,菲涅尔和阿拉果又通過实验看到了这个亮斑。泊松本来是用圆块后面的光斑现象来推翻光的波动性结论,却反而成了光的波动性学说的有力证据。这个故事让学生记住了:光既有粒子性,又具有波动性。在物理课中还有许多有关物理学家的故事,如牛顿由苹果落地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伽利略用比萨斜塔让两个铁球同时落地,证明了不同轻重的物体的落地时间是一

样的。

学习物理学史让学生认识到:在追求科学的道路上,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迂回曲折,有时柳暗花明,需要有老老实实的态度和苦干实干的精神。

六、结语

要让课堂有活力,首先要让老师自己充满活力,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主动学习教育理论,运用科学的教育理念指导教学实践。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灵活运用问题设计、习题拓展、悬念设置及多方交流等方法激活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意志和毅力,让课堂充满

活力。

【参考文献】

[1]王一凡.生活中物理现象与学习应用[J].科技展望,2017(02):210.

[2]常竞超.浅谈物理教学中的文字艺术运用[J].成才之路,2010(27):48.

[3]刘春红.物理教学与文学艺术的整合[J].考试周刊,2009(24):208.

[4]周艰.浅议物理学史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1(2):48.

[5]吴杰.高中教学中物理学史的人文教育价值的实践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1.

猜你喜欢

课堂活力教学设计课堂教学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张扬学生个性,展现课堂活力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