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和声教学与实践研究30年(1990-2020)

2021-07-09武擎

邯郸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高师声学文献

武擎

高校和声教学与实践研究30年(1990-2020)

武擎

(邯郸学院 音乐学院,河北 邯郸 056005)

以1990—2020年,这30年间有关我国高校和声教学方面的文献资料为基础进行研究,发现对该问题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和声教学发展概况、现状及问题、课程改革等方面,其中有关课程改革方面的研究文献占有较大比重,内容涵盖了和声课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课程考核及教材分析等。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及分析,并结合教学实践提出建议,旨在深化人们对该研究的认识,为今后的和声教学及相关问题的研究提供参考。

高校;和声;教学;实践

和声学是一门研究多声部音乐中的声部纵向结构与横向连接的音乐技术理论。它作为高校音乐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除了其自身的学科理论价值,还在整个音乐专业体系中具有一定的核心地位,并与音乐专业中的多门课程相关联,如乐理、视唱练耳、钢琴伴奏、合唱、曲式、配器等。但笔者通过近几年的和声教学实践,以及针对多所高校和声教学情况、教师资格证考试情况、音乐学毕业生和声应用等情况进行的调查发现,众多高校和声教学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学生的和声综合实践能力不强。和声教学以写作为主,过于理论化,实践环节薄弱,学生往往出现会做和声习题,但不会应用,如遇到实际曲目不会编配等情况,包括运用和声编配歌曲伴奏、合唱作品、乐队作品等。 第二,学生的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积极性不高。意识不到和声的学习对于专业发展及后续就业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再加上和声内容相对复杂,许多学生不善逻辑思维,进而出现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课堂教学较为被动的情况。

第三,课时受限,教学方式有待改进。和声作为非作曲专业学生的专业公共课,大都采用集中授课,且学时有限,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探究高效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许多高校和声课教学改革的重点。

第四,教学内容有待拓展。和声教学以欧洲传统和声为主,而民族和声教学的不足,使得学生对于民族性较强的作品进行和声编配显得较为茫然。鉴于目前我国高校和声教学情况,本文拟对近30年高校和声教学及实践研究的文献进行梳理和分析,以期找到适合我国高校和声教学的发展方向及解决路径。

一、文献统计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高校和声课的教学沿用了前苏联的教学体系,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和声学研究类型日渐丰富。1984年12月的全国第一届“高等师范院校音乐系(科)和声教学讨论会”,标志着师范类和声教学作为和声教学研究的分支独立出来,此后的20世纪90年代,中国和声学研究文献逐渐增加,专著、教材、论文大量涌现,笔者针对1990-2020年这30年的文献成果进行系统地梳理,进而归纳出针对高校和声教学的历史沿革、现状及问题、课程改革等问题的研究。

(一)专著

专业著作是推动学科知识发展的重要助力。目前已出版的和声学著作有吴式锴的《和声艺术发展史》、徐平力的《20世纪初期的和声研究》等;此外,还有民族、流行、爵士和声相关书籍,如樊祖荫的《中国五声性调式和声的理论与方法》与《中国五声性调式和声写作教程》、黎英海的《汉族调式及其和声》、杨天锡的《为汉族民歌曲调配置四部和声》、王安国的《现代和声与中国作品研究》;任达敏的《流行音乐与爵士乐和声学》、林华的《现代爵士和声教程》、廖季文的《流行与爵士和声学基础》等,其中民族和声相关的书籍数量较少。

另外,近年来还有许多从国外引进的和声学译著:如[德]瓦尔特·基泽勒著,杨立青译的《20世纪音乐的和声技法》;[美]勋伯格著,茅于润译的《和声的结构功能》;[俄]L.C.佳吉科娃著,罗麦朔译的《20世纪和声》等,以上专著、译著涉及和声发展史;民族、近现代、流行、爵士和声等方面,各类和声专业著作推动了和声学的不断发展,帮助人们更深入全面地理解和声。

(二)教材

目前,在我国各类高校中较为常用的和声学教材是斯波索宾的《和声学教程》(上下册),它也是众多院校音乐学专业研究生考试的和声学参考书目,另外桑桐的《和声学教程》、谢功成的《和声学基础教程》(上下册)、杨通八的《初级和声教程》、祁光路的《和声通用教程》、沈一鸣的《和声学新编》、刘锦宣的《基础和声》、杜晓十的《和声学》等,这些教材的内容、逻辑体系、难易度等均存在着一定差异性,教师可根据学生专业水平情况灵活选择。

另外,黄虎威的《<和声学教程>习题解答》、桑桐的《250首和声习题解答》、刘学严的《<斯波索宾和声学教程>教与学同步辅导》;吴式锴的《和声分析351例》、杨通八的《和声分析教程》;尤家铮的《和声听觉训练》、许敬行的《四部和声听觉训练》等可作为学生和声写作、分析、听辨练习的参考书。

(三)论文

目前,笔者据现有的资料统计,有关高校和声教学与实践研究的文章共计550篇,按照文献年代(1990-1999年、2000-2009年、2010-2020年)及收录来源进行汇总归纳,具体情况详见以下表格。

表1. 1990-1999年

年份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 数量(46)22762563211

上表1中显示,20世纪90年代有关和声教学及实践方面论文总共有46篇,总体数量偏少,平均不足5篇/年。内容涵盖了高校和声教学理念、内容、方法等。(见表1)

表2. 2000-2009年

年份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 数量(151)541213131921251821

表2中2000-2009年发表的相关论文共有151篇,数量较20世纪90年代有所增加,且呈逐年递增形势。文献研究涉及和声教学现状及问题研究、和声课教学改革研究等,其中师范类和声课教学改革研究占较大比重。(见表2)

表3. 2010-2020年

年份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 数量(353)7829282430241433383619

以上表3显示自2010年后至今,相关论文共计353篇,数量大幅增加,其中,2010年的文献总量达到78篇,由于2010年召开了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其中汇集了许多有关高校和声教学研究方面的论文,故该年研究文献数量明显高于其他年份。另外,自2010年后,研究内容从广度及深度上均有长足发展,研究方法也丰富多样,如个案分析、跨学科研究等,整体呈多元化、纵深化发展趋势。(见表3)

表4. 各文献类别收录情况

文献类别音乐类核心期刊硕士论文音乐、艺术学院学报普通高校学报一般刊物会议 数量(550)6425129530351

从表4各类文献收录情况看,有关文献来源呈现出多元化特点,其中包括音乐类核心期刊、硕士论文、音乐学院(或艺术学院)学报、普通高等学校学报、国内外会议、各类期刊等。(见表4)

二、文献分析

在诸多高校和声教育研究文献中,研究内容主要为高校和声教学发展概况、现状及问题、课程改革三个方面,其中以课程改革的研究最为突出,总结如下。

(一)发展概况研究

关于和声教学的发展概况,相关论文有桑桐的《西方音乐中和声的应用、理论与教学的发展概述》系列连载文章,分时期论述了西方音乐中和声的应用、理论及教学情况,该系列论文使我们对西方传统和声有了较专业、系统的认知,也为我们进行适应本国国情的和声教学起到了一定的借鉴作用;另外,李莉的硕士论文《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和声创作与教学研究》中有较为详实地阐述:新中国之后的几届和声学学术会议,包括1979年于湖北艺术学院召开的“和声学学术报告会”、1986年于武汉音乐学院召开的“高等音乐院校和声学学术报告会”和2005年于中央音乐学院召开的“北京现代音乐节暨与教学研讨会”,[1]这些会议推动了整个和声学教学研究的发展。对会议的研究内容进行评述,还针对和声教学与创作相关文献进行了归纳:概括性、启蒙性、习作指导类、和声分析类文献等,为今后和声教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

(二)现状及问题研究

有关高校和声教学现状及问题的研究。陈雷的《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和声教学的课堂现状与反思研究》一文中指出:“在目前的教学中,存在着教师知识更新不及时、教学手段和方法单一、教学主体不明晰以及教学不注重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等问题”,原因在于未能把握音乐教育的根本规律,主张结合心理学理论进行研究;另外,马骁的《浅谈高校师范生培养目标下的<基础和声>课程改革》中列举了课程现状,如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课堂学习状态欠佳、课后习题完成情况不乐观等,文中还针对教学现状指出问题所在:中西文化差异导致理解困难,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和声学习缺乏民族性等;陈林的《我国高校<和声>共同课教学现状分析》一文中,针对教材使用、教学内容、模式等现状进行阐述,提出课时偏少、应结合和声概念及历史发展介绍和声中的规则等问题。

(三)课程改革

1.教学理念与目标

有关高师音乐专业和声教育的教学理念与目标,早在1990年戴树屏的《高师音乐专业<和声>教学改革的探索》一文中便指出:“1980年修订的《高师和声教学大纲(草案)》中高师和声的教学目的与任务是:较系统地理解基础和声的理论及运用;能分析一般中外乐曲中常见的和声现象;掌握初步和声写作技能。为编写歌曲伴奏、小型合唱曲以及学习有关理论作曲技术科目打下基础,能适应中等学校音乐教学工作需要”。[2]文中阐述的该教学目的与任务仍是目前诸多院校和声课教学大纲制定的参考依据。另外,值得关注的是,作者明确指出高师音乐专业和音乐院校作曲专业的和声教学,二者培养目标、能力要求、学制、学时及教学对象的专业基础水平等均不相同,应采取不同的教材教法,高师音乐专业的和声课,需在培养目标、学时及学生的实际专业水平制约下进行教学,该论文为我们设定和声课教学目标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此外,吴跃华的《对高师和声教学改革中的三种倾向的探析》一文中,对于加强和声听觉训练的理念方面,提出了个人见解:应区分于视唱练耳中的听觉训练,把训练学生的和声理性思维能力放在首位,辅之以和声听觉训练。并指出:和声听觉训练的大致目标,即培养学生对和声的浓与淡、明与暗、协和与不协和、节奏疏密等方面的多声部整体音乐感受能力。[3]作者针对和声教学改革中几种主要理念分析,较为深入地发掘其表向背后的原因,为我们构建并设定和声课教学目标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高校纷纷进行应用型人才的转型,在此《纲要》指导下,和声课教学改革的文章也相继出现:冯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高师和声教学的变革思考》、徐根泉的《应用型高校和声课教学的新探索》、张娟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下高师和声教学的变革》等,以上文章均以“应用”为出发点,注重突出和声的实践性和应用性。这些研究对我们当前师范类高校和声课教学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2.教学内容

在我国,各类高校的和声学教学内容、难度等方面虽有差异,但大体涵盖四部和声写作、键盘和声、和声分析、和声听辨及和声编配等内容。卢璐的《谈高师和声教学内容的调整》文中指出:高师和声学教学应简化四部和声写作训练,引入为歌曲配和声,另外,和声分析还应引入通俗作品;2000年,李向京发表的《高师和声教学内容改革刍议》中提出,高师和声课教学除了加强四部和声写作教学,还需增加键盘和声、钢琴伴奏织体写作、和声分析、民族调式和声以及通俗音乐的和声编配内容,[4]该文中提出的和声教学内容较为全面详细且有可操作性;王文韬的《面向基础音乐教育的高师和声课教学改革》中提出要结合相关学科内容,如乐理、视唱练耳、中外名曲欣赏等;以上文章所论述的和声教学内容突出了学科的特点,兼顾和声学的理论及实践内容,体现了面向基础教育的高师和声教学所涉及的教学内容,为高师和声学教学内容的设计提供了一定依据。

3.教学模式

(1)联动模式

由于高校和声学在音乐学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及其自身内容的综合性而决定,早在20世纪90年代,便有文献研究主张将和声及钢琴伴奏等相关课程内容相结合进行教学,在其后的二、三十年间,相关研究层出不穷。如陈美含的《普通高校音乐专业和声教学联动模式的实践》文中指出:在和声教学中可建立起联动机制,联系其他相关课程,如钢琴键盘、合唱指挥、曲式与作品分析、即兴伴奏等;王蕾《对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和声学>共同课教学的再探索——以广西艺术学院为例》指出:和声教学应结合视唱练耳、乐理等;另外,值得关注的是,谢黎华的《试论和声课程“学科渗透式教学”——高校音乐专业和声课程内容与教学实践的多元化》文中:高校和声课教学内容需更加多元化,可涵盖美学、伦理学、心理学、民族民俗学等内容,以此来体现和声教学的“人文性”,[5]此观点为我们提供了另一个视角去研究和声课的多元化教学模式。

(2)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是2000年之后在美国兴起的一种教学模式,在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普遍性,随之而发展的高校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也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李琨、周敏的《翻转课堂模式下的和声课程教学改革》文中介绍翻转课堂的要义:它在程序上是传统教学模式的反流程,即将原本在课上教师讲解的内容放置在课前学生进行自学(通常采用微视频方式),而课上时间则用来完成原本安排在课下的功课。[6]文章对和声课课前、课中、课后的教学方法及理念提出新的观点,其阐述的方法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为我们在实施和改进和声课教学模式方面提供了宝贵经验。

(3)分组教学

分组教学是按学生的智力水平、成绩等情况分成不同的组别来实施教学,其优势是因材施教,在小班化教学组织形式中,分组式教学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西方国家尤其是在美国十分流行,一般在中学或小学高年级较为普遍。目前,已搜集到的有关高校和声分组教学模式研究的论文仅有3篇,分别为姜常亮的《分组教学在和声课中的应用研究》和依晓明的《高职高专和声教学研究——以铁岭师专为个案》等,前者在文中阐述了分组教学模式的特点、优势、实施方法和课堂评价、常见问题、注意事项等;后者则论述了和声课分组教学的原因、重要性及应用方法,以上两篇文章在和声教学模式的探索上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4)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源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它可以较好地说明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其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何欣的《基于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高师和声课堂的应用研究》一文中提出:“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视学生为认知的主体,教师只起辅助和促进作用。其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但共同点是在教学环节中包含情境创设和协作学习,并在此基础上由学习者自身实现对知识的意义建构”,[7]该文的可贵之处是作者结合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为传统高师和声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提供更多可能性。

(5)混合式教学模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与教育领域的深度融合,混合式教学应运而生,教育信息化成为高校教学改革与创新的重点。蓝洁莹的《基于雨课堂平台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初探——以多声部音乐写作为例》文中指出: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课外和课内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王文敏的《基于“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初探——以<和声学>课程为例》中,详细介绍了雨课堂特点和实际操作方法;仇啸娜《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和声学教学模式和改革路径》中列举了微信、QQ、钉钉、雨课堂、学习通等软件及网络教学平台,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这些论述为新时期和声课混合式教学的有效展开提供了实施依据。

4.教学方法与手段

在有关和声课教学方法改革方面,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论文是为数最多的。其中主要是应用多媒体使和声音响化。其中,何翔的《论和声学习中的和声音响化的作用与方式》中列举了overture,sibelius,finale,作曲大师等软件;丹波的《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和声学教学模式改革探究》中也介绍了可进行和声写作练习及技术性改题Tonica 和声学习软件,以及可实现实时录音并实现和声弹奏转换成线谱形式的Encore软件;此外,杨帆的《浅谈计算机软件在高校和声教学中的应用》中还提到用Musicator Win 计算机软件进行习题示范和作业讲解。以上文中的多媒体教学软件的论述,对有效实施和声课教学提供了技术手段和支持,同时也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5.考核方式

课程考核是教学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衡量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水平的主要方法,科学合理的考核方式可以对教学起到及时反馈、适当调节、综合评价、全面促进等作用。

由于和声学为作曲技术理论,所以其教学及考核应兼顾理论和实践两方面,从学生的专业能力发展出发,除了考查和声理论知识,还应更注重考查学生的和声综合能力(和声编配、分析等)。相关论文数量较少,其中以谢秋菊的《<和声学>课程非标准答案考试改革探析》一文为例,文中提出了采用非标准答案的考核方式,并从考试内容与形式、实施步骤以及评分标准三个方面进行细致论述:采用写作和表演的方式来考核,注重学生的和声知识理解及运用能力,并考查学生是否具有创编、创新意识等。[8]有关和声课考核方式研究方面的论文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晰直观地检验教学效果,构建合理、有效、可行的和声课考核方式将有助于改善和声课的教学与实践。

6.教材分析

有关高校和声课教材研究的论文虽数量不多,但教材研究始终是学者们关注的问题。如任达敏的《传统和声学的教学与教材中存在的几个问题》中论述了和声体系的区分、不同和弦标记的利弊及交替低音等,该论文更偏重学术性理论研究;唐勇的《对<和声学教程>(增订重译版)的困惑》一文列举大量实例,论证该教材中存在和弦标记的疏漏与遗漏、部分谱例不完整等问题;郑艳丽的《我国高等音乐院校的和声教材及教学问题之浅谈》一文中,指出斯波索宾《和声学教程》教材中部分习题不合理、知识点欠缺适用性、章节稍显混乱等,[9]建议编辑一本适用于中国学生的和声教材,增加中国民族和声、近现代和声等,另外需提高和声的实用性,突出实践等。上述论文无论是从秉持严谨的学术角度还是从实用有效的教学实践角度,对完善和声学教材都具有一定的价值。

还有许多和声教学相关的论文,但都有特殊性,如李蓓蕾的《“山歌社”的<中国民歌选>对基础和声教学的启示与借鉴》;李德隆的《加强和声教学中的文化解读》;杨马转的《少数民族音乐专业和声课教学法初探》;刘晓宇的《和声教学在蒙古族多声部音乐演奏中的应用》、王贝贝的《“减缩谱”在和声公共课教学中的实践及其早期历史溯源》等,内容丰富,视角多元,这些论文对和声学教学的研究提供了原动力,推动着和声教学与实践研究的发展,与和声教学与实践相关的各方面、环节的研究也将逐渐呈现出多元化、精细化、纵深化的趋势。

三、反思与建议

(一)反思

通过对上述文献的总结与分析,笔者发现相关研究成果较为丰硕,内容涉及和声教学的目标、理念、内容、模式等诸多方面,但仍有部分研究工作有待加强。

1.研究角度

和声学本就源于西方,可以结合西方和声艺术发展史及和声教育发展史方面研究;从国外和声学教材及相关著作的应用情况来研究;搜集整理国外和声学教学相关文献来进行研究;针对现阶段国外高校和声学教学理念、内容、模式现状等方面来研究;对比中西方高校和声教学与实践情况进行研究等。

2.研究方法

除了较常用的调查法、文献研究法等,还可应用比较分析法,如将上述中西方高校和声教学与实践情况进行对比研究;采用跨学科研究法,综合和声学相关学科内容进行研究;另外还可采用个案分析法,如针对某一高校和声学教学改革的详细实施过程、问题、结果等进行分析总结,得出可借鉴的和声教学实践经验。

3.研究能力

外文文献阅读能力有待提高。将西方传统和声的相关文献、著作进行综合与分析,充分了解国外高校和声教学与实践的研究状况,从中寻求可借鉴的教学方法、模式等,从而提高我国高校和声教学效果,外文文献阅读和研究能力是必备的,从目前所搜集到的我国和声教学与实践的文献来看,相关研究寥寥无几。

文章质量有待提升。综合分析近30年我国高校和声教学与实践方面的论文,60%以上来源于一般期刊,文章质量和研究水平参差不齐,许多研究内容重复,论点、论据反复引用,缺乏新意;部分研究不够深入透彻,部分和声学教学理念及目标的较为形式化,教学方法缺乏操作性和有效性等;另外,文章书写的学术规范性也有待提高,存在缺少内容摘要、关键词、参考文献、注释等问题。

(二)建议

1.以生为本

有关高校和声教学,笔者建议教师应依据根据学校层次、教育性质、学科范围等情况,对照学生的核心能力素质要求,制定和声课的教学大纲,明确教学理念、目标、内容及方法等。精讲多练,切实提高学生的和声综合实践能力:包括和声写作、听辨、分析、编配、键盘和声等。

2.丰富教学

拓展和声教学的内涵和外延,引入民族、流行、近现代和声等,对比不同风格、色彩的和声语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提高认知

结合听辨及分析不同时期的音乐作品和声运用,使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作品,进而提高学生的音乐理解能力和审美能力。

4.注重应用

引导学生运用适当的织体音型进行和声编配,为歌曲配伴奏或编创合唱、合奏作品等,让学生切实地感受到和声的魅力与意义。

综上所述,随着后信息时代的到来,面向对人才的专业核心及综合能力的多元化社会需求,如何构建以生为本,适合我国音乐学专业学生的和声课教学模式,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充分开发和利用资源,提高和声的应用性与实践性,因材施教,提升学生的和声综合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仍将是高校和声教学与实践中待解决的问题。

[1]李莉.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和声创作与教学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9.

[2]戴树屏.高师音乐专业《和声》教学改革的探索[J].人民音乐,1990(4).

[3]吴跃华.对高师和声教学改革中的三种倾向的探析[J].音乐探索,2005(3).

[4]李向京.高师和声教学内容改革刍议[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0(4).

[5]谢黎华.试论和声课程“学科渗透式教学”——高校音乐专业和声课程内容与教学实践的多元化[J].音乐时空,2015(18).

[6]李琨,周敏.翻转课堂模式下的和声课程教学改革[J].黄河之声,2018(4).

[7]何欣.基于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高师和声课堂的应用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50).

[8]谢秋菊.《和声学》课程非标准答案考试改革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7(19).

[9]郑艳丽.我国高等音乐院校的和声教材及教学问题之浅谈[J].黄河之声,2013(2).

G424

A

1673-2030(2021)02-0102-07

2021-03-05

2020年度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师范类专业认证理念下的和声课教学与评价的实践研究”阶段性成果(SZ201109)

武擎(1980—),女,河北邯郸人,邯郸学院音乐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和声学研究。

(责任编辑:朱艳红)

猜你喜欢

高师声学文献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爱的就是这股Hi-Fi味 Davis Acoustics(戴维斯声学)Balthus 70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Acoustical Treatment Primer:Diffusion谈谈声学处理中的“扩散”
Acoustical Treatment Primer:Absorption谈谈声学处理中的“吸声”(二)
Acoustical Treatment Primer:Absorption 谈谈声学处理中的“吸声”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高师声乐教学改革初探
地方高师钢琴专业课考试侧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