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护理模式对妊娠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及自我效能的影响
2021-07-09王连芝
王连芝
(无棣县人民医院 公共卫生科,山东 滨州,251999)
妊娠糖尿病是指女性在怀孕期间首次发现糖耐量异常的一种疾病,其是临床常见的妊娠期并发症[1]。谢雅萍等[2]指出,患者是因妊娠期内分泌激素紊乱、饮食结构不合理等因素导致胰岛素敏感性下降,最终发展为妊娠糖尿病。孕妇在怀孕期间一旦出现血糖代谢紊乱,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和治疗,可能导致不良分娩结局[3]。因此,临床上对出现糖代谢异常的孕妇应给予高度重视,积极开展早期治疗和护理干预。本研究对无棣县人民医院收治的86例妊娠糖尿病患者实施不同的护理模式,并就患者的血糖及自我效能等指标进行分析。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8年7月至2020年2月无棣县人民医院收治的86例妊娠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标准:① 诊断为妊娠糖尿病;② 计划在本院分娩;③ 认知功能良好。排除标准:① 合并肝衰竭或肾衰竭;② 合并精神或内分泌系统疾病;③ 合并恶性肿瘤。将患者按入院编号的奇偶性分入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中,年龄22~33岁,平均为(27.13±4.42)岁;孕周24~28周,平均为(26.23±1.31)周。观察组中,年龄22~34岁,平均为(26.75±4.28)岁;孕周24~29周,平均为(26.67±1.41)周。2组间一般资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1.2 方法
1.2.1 常规护理模式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模式干预,从产前24周开始干预直至分娩结束。告知患者日常注意事项,为其提供围生期饮食、运动、心理等方面的指导;在患者住院期间完善基础护理工作。
1.2.2 持续护理模式 观察组患者接受持续护理模式干预,从产前24周开始干预直至分娩结束。护士了解患者的孕周、心理状况、血糖水平及对怀孕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并为其制订护理计划。
1.2.2.1 健康教育 护士与患者积极交流,通过门诊健康教育等途径强化其自我保健意识;督促家属关注患者的心理需求;嘱咐患者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
1.2.2.2 血糖监测 护士定期监测患者的血糖情况,并叮嘱其掌握自行监测血糖的方法,并认真记录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水平,医师根据其血糖水平变化情况,做出相应的干预措施。
1.2.2.3 药物干预 在药物干预期间,护士详细为患者介绍降糖药物的使用原则,确保其依据用药方法按时、按量服药。若患者血糖水平仍控制不佳,护士向患者及其家属再次讲解胰岛素等相关药物的治疗作用和治疗方法,保证患者在使用胰岛素时,温度、注射部位及注射深度均在合理范围内,避免因错误的药物使用方法而影响治疗效果,以及确保用药安全。
1.2.2.4 饮食指导 根据患者的饮食习惯、体重、孕周等情况,制订相应的饮食计划。嘱咐患者合理控制体重的增长速度,具体要求如下:① 遵循少食多餐原则;② 尽量选择富含优质蛋白质的肉类、富含维生素的蔬菜和适量含糖量低的水果,避免使用辛辣、生冷、纯糖、油炸和油腻等食物,防止血糖持续上升。
1.2.2.5 运动指导 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为其制定合理的运动训练方案,有效提高其在围生期的糖耐量。患者可在餐后1 h开始30 min左右的运动,且以有氧运动为佳,切忌运动幅度过大;在运动结束后自行检测心率、血压,若发现不适情况即刻去就近医院检查。
1.3 观察指标
1.3.1 血糖指标水平 使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2组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以及计算定量胰岛素敏感性检测指数(QUICK)=1/(lgI0+lgG0),G0表示空腹血糖,单位为mg/dL;I0表示空腹血胰岛素(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单位为mIU/L[4]。
1.3.2 自我效能 使用糖尿病自我效能表(DSES)[5]评价2组患者的自我效能水平,DSES共有饮食、运动、药物、血糖和足部护理与高低血糖的预防及处理5项,每项的条目数分别为6个、4个、3个、4个和9个,每个条目评分均为1~5分,得分越高说明自我效能水平越高。
1.3.3 心理情绪 使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分别对2组患者的抑郁、焦虑情绪进行评价。2个量表的满分均为100分,评分越低说明抑郁或焦虑情绪越严重[6]。
1.3.4 不良分娩结局 于干预后,统计2组不良分娩结局的发生情况,包括产后出血、巨大儿、早产和新生儿窒息等。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2组血糖指标水平比较
将2组在干预前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水平及QUICK进行比较,均未见统计学差异(P均>0.05);2组在干预后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水平及QUICK均低于干预前(P均<0.05);观察组在干预后的上述指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1。
表1 2组血糖指标水平比较
2.2 2组自我效能比较
干预前,2组间DSES各项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干预后,2组的饮食、运动、药物等各项自我效能评分均高于干预前(P均<0.05),且观察组均较对照组高(P均<0.05),见表2。
表2 2组DSES评分比较分)
2.3 2组心理情绪比较
干预前,2组间SAS、SDS评分比较,均未见统计学差异(P均>0.05)。干预后,2组的上述评分均低于干预前(P均<0.05),且观察组相较于对照组均更低(P均<0.05),见表3。
表3 2组SAS、SDS评分比较分)
2.4 2组不良分娩结局比较
干预后,观察组的不良分娩结局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2组不良分娩结局比较[例(%)]
3 讨论
妊娠糖尿病是孕妇常见的并发症,其主要与妊娠期的糖耐量减低有关[7]。近年来,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日常运动时间的减少和高龄产妇的增多,妊娠糖尿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大多数患者在生产后即可恢复,但仍有少部分患者会发展为2型糖尿病,对患者本身和新生儿均造成较大的影响[8]。因此,控制妊娠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和降低其并发症的发生对改善分娩结局有着重要作用。
针对妊娠糖尿病患者,药物治疗是临床控制血糖水平的重要手段,但给予妊娠糖尿病患者单纯的药物治疗并不能完全保证其分娩结局良好[9]。在治疗妊娠糖尿病患者期间借助持续性护理措施的配合,能够降低患者心理上的恐惧,减少早产、胎儿宫内窘迫等并发症,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母婴安全[10]。本研究采用持续护理模式和常规护理模式分别对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妊娠糖尿病患者进行护理,并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的血糖相关指标水平、不良分娩结局总发生率,以及SAS和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DSES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由此说明,持续护理模式较常规护理模式而言对妊娠糖尿病患者更加有效,能够降低其血糖水平,改善其分娩结局,缓解其不良情绪,并提升其自我效能。分析上述结果产生的原因可能在于,为患者制订相应的饮食计划,避免其摄入辛辣、生冷、纯糖、油炸、油腻等食物和暴饮暴食,使其对糖的每日摄入量保持在合理范围内,进而减轻胰岛素细胞的负担;通过持续监测患者的血糖和对其进行持续的用药、运动和饮食等干预,可全面了解其血糖变化情况,进而改善血糖指标水平;合理指导患者进行一定的运动,可以加速体内多余糖分的消耗,从而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有效地改善血糖指标水平,也可为良好的分娩结局提供一定的保障[11]。此外,持续护理模式通过预先制订的持续性护理计划,保障了对患者实施的心理、药物、饮食、运动等各方面的护理措施更加符合实际需要,进而提高其饮食、运动、药物等方面的自我效能,以及缓解其抑郁和焦虑情绪。
综上所述,持续性护理可改善妊娠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和分娩结局,提高其自我效能,并缓解其不良情绪,较常规护理模式而言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