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综合康复护理对脑梗死偏瘫患者内皮细胞功能及肢体功能的影响

2021-07-09鲁艳艳杨艳

Journal of Clinical Nursing in Practice 2021年12期
关键词:内皮细胞偏瘫肢体

鲁艳艳,杨艳

(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 1.神经内科;2.老年科,江苏 无锡,214002)

脑梗死是指由多种原因导致的局部脑组织供血障碍,进而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造成脑组织坏死、软化后引起的以脑功能缺损为主要特征的疾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及病死率高等特点[1]。伴随医疗水平的发展与进步,脑梗死的致死率得到一定控制,但致残率依旧处于较高水平[2]。偏瘫是脑梗死后常见的功能障碍,也是降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生存质量的关键,所以如何有效降低疾病致残率、减轻致残程度和改善患者预后是当前临床研究的重点内容。通过对脑梗死偏瘫患者开展有效的中医综合康复护理,不仅对其内皮细胞功能和肢体功能的恢复十分有益,还能够加速其康复进程,有助于患者获得良好预后[3]。本研究对脑梗死偏瘫患者实施中医综合康复护理,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20年1~12月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120例脑梗死偏瘫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其中2020年1~6月收治的60例患者为对照组,2020年7~12月收治的60例患者为观察组。纳入标准:① 符合《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17》[4]中对脑梗死的诊断标准,且伴有偏瘫症状;② 首发脑梗死或脑出血;③ 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 合并恶性肿瘤;② 合并心脏、肝衰竭或肾衰竭;③ 认知、精神失常或伴有严重失语等无法合作;④ 因其他疾病导致的功能障碍;⑤ 无法耐受推拿或针灸等中医综合康复护理措施;⑥ 中途脱落或退出观察。2组间身体质量指数(BMI)和梗死位置等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1。

表1 2组临床情况比较

1.2 方法

1.2.1 常规护理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为期1个月。入院后,护理人员告知患者及其家属疾病、治疗和护理的相关知识,并帮助患者尽快熟悉医院、科室环境。住院治疗期间,遵医嘱指导患者合理用药和饮食,注意监测其生命体征、生理指标及病情变化,及时发现潜在的风险并协助医师进行有效处理,当患者体征恢复至稳定,应尽早指导其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出院时,向患者及其家属交代院外日常注意事项,叮嘱患者定期复诊。

1.2.2 中医综合康复护理 观察组患者接受中医综合康复护理,为期1个月。

1.2.2.1 辨证情志护理 责任护士全面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并在进行辨证分析后予以针对性的情志护理。若患者为肝阳上亢型,可播放舒缓、悠扬曲调,如《二泉映月》《命运交响曲》等,同时还可通过疏导法等帮助其疏肝解郁、调畅气机;若患者为痰湿蕴盛型,应适当加强与患者的交流,使其正确接受与面对自身病情,并对其进行开导,减轻其思想压力,还可通过聊天、散步等方式分散其注意力,缓解其不良情绪,以调整气机紊乱状态;若患者为气虚血瘀型,则以耐心的态度、浅显的语言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宣教内容包括疾病病因、治疗及预后等,向其传播积极乐观的思想,使其全面和客观地认识到只要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就可获得良好预后,从而保持心情愉悦。

1.2.2.2 康复锻炼 结合患者的病情,指导其进行患侧肢体被动、主动训练,如外展、抬起及内旋等,每次10 min左右,每日3次。待恢复至稳定后,安排患者每天下午3点练习八段锦,包括双手上举、左右开弓及摇头摆尾等,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调整强度和速度,并指导其调整呼吸频率,呼气均匀缓慢,吸气深长有力。

1.2.2.3 推拿针灸 辨证明确患者的病变属性,实证以逆经络走向、用力稍重及速度稍快的手法推拿;虚证以顺经络、用力轻柔及速度缓和的手法推拿。采用拿法、擦法等对患者肩关节周围进行推拿;对曲池、足三里等穴位进行按揉;对背部、脊柱两侧施以滚法;对肝俞、承扶及殷门等穴位施以按法,每日1次。若患者处于软瘫期,取健侧合谷、鱼际及手三里等穴位施以针刺,取患侧鱼际、太冲等穴位施以针刺;若患者伴有痉挛,取患侧上肢合谷、肩髃及手三里等穴位施以针刺。针刺得气,采取提插法、捻转法进行深刺,留针30 min,每日1次,穴位可交替进行。

1.2.2.4 药食同源 若患者伴有肢体抽搐、口舌歪斜等阴虚风动症状,可指导其进食补血益气的食物,如瘦肉、红枣等;若患者伴有耳鸣头痛、头晕目眩等风阳上扰症状,可指导其进食清淡凉性食物,如芹菜、海蜇等;若患者伴有内热便干,可指导其使用桃仁、决明子煎煮取汁饮用;若患者伴有痰浊较盛,可指导其使用郁金、石菖蒲煎煮取汁饮用。

1.3 观察指标

① 于干预前、干预1个月后,采集患者的空腹静脉血,离心后取上层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测定一氧化氮(NO)水平,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内皮素(ET)水平。② 于干预前、干预2周、干预1个月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5]对上肢(33个条目)、下肢(17个条目)功能进行评价,各条目计分为0~2分,得分高表示肢体功能恢复好。③ 于干预前、干预1个月后,采用自理能力评估量表(Barthel)[6]、脑卒中特定生存质量量表(SS-QOL)[7]分别对患者的自理能力及生存质量进行评价。Barthel总分为0~100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的自理能力越好;SS-QOL共12项内容,实施5级评分法,计分为1~5分,得分高表示生存质量好。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2组内皮细胞功能比较

干预前,2组间NO、CGRP、ET水平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干预1个月后,2组的NO、CGRP水平均高于同组干预前(P均<0.05),ET水平均低于同组干预前(P均<0.05);观察组的NO、CGR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ET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2组干预前后NO、CGRP、ET水平比较

2.2 2组肢体功能比较

干预前,2组间上肢、下肢FMA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干预2周、1个月后,2组的上肢、下肢FMA评分均高于同组干预前(P均<0.05),且观察组均高于同期对照组(P均<0.05),见表3。

表3 2组干预前后FMA评分比较分)

2.3 2组自理能力和生存质量比较

干预前,2组间Barthel、SS-QOL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干预1个月后,2组的Barthel、SS-QOL评分均高于同组干预前(P均<0.05),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4。

表4 2组干预前后Barthel、SS-QOL评分比较分)

3 讨论

脑梗死是现代社会导致死亡、残疾最重要的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疾病之一,属于卒中最常见的临床类型,占全部卒中的70%~80%,病死率为10%~15%[8]。脑梗死的致死率逐年降低,但致残率依然比较高,其中偏瘫是脑梗死常见的残疾症状,对脑梗死偏瘫患者予以科学合理的早期护理干预对提升其康复效果、改善预后结局等具有积极作用。

本研究观察了在脑梗死偏瘫患者中实施中医综合康复护理的价值与意义,结果显示,干预1个月后,观察组的NO、CGR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ET水平低于对照组(P均<0.05),提示中医综合康复护理可改善脑梗死偏瘫患者的内皮细胞功能。分析原因为,导致脑梗死的病理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而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发生与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紊乱密切相关[9]。通过针灸特定穴位可更好地调节患者机体内NO、CGRP及ET水平,起到减少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作用,可促进受损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恢复。高英等[10]的研究显示,对脑梗死偏瘫患者采用中医综合康复护理进行干预,能够显著促进患者肢体功能、神经功能的恢复。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2周、1个月后,观察组的上肢、下肢FMA评分均高于同期对照组(P均<0.05),提示中医综合康复护理可进一步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分析原因为,推拿和针灸等既可以疏通经络、调节脏腑,还能直接刺激患者体表,促进其机体气血良好运行,保持身体各部分平衡状态,进而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11]。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1个月后,观察组的Barthel、SS-QO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提示中医综合康复护理能够使患者获得更高的生存质量及自理能力。分析原因为,中医综合康复护理的实施基础为中医基本理论,在该理论指导下开展护理工作,融合了阴阳、五行等哲学概念,从整体、联系等观点出发,吸纳了社会、生物及心理等多学科成就[12]。将中医综合康复护理应用于脑梗死偏瘫患者,通过灵活运用辨证情志护理、康复锻炼、药食同源和推拿针灸等护理技术,可弥补常规护理的缺陷与不足,减少患者躯体、心理等方面的不适,从而使其自理能力和生存质量得以提升。

综上所述,在脑梗死偏瘫患者临床护理工作中实施中医综合康复护理,能够更好地改善患者的内皮细胞功能、肢体功能,提高其自理能力和生存质量。

猜你喜欢

内皮细胞偏瘫肢体
有氧运动和精氨酸补充对高血压的干预作用及其与内皮细胞功能的关系
膈肌训练在脑卒中中促进偏瘫康复恢复中的应用
痉挛型偏瘫患儿注意力与运动功能的相关性
上调SIRT1减少同型半胱氨酸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凋亡
HMGB1基因对高糖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影响
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效果
肢体语言
肢体写作漫谈
漫画
面试六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