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系统工程思想在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中的应用研究
2021-07-09程培培等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
程培培等*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
审计是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专业准则等,由独立于当事人之外、被授权或委托的专业人员对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等的经济活动独立进行监督的一种形式。内部审计是单位为了维护财产所有者的经济利益,保障单位内部的运营质量,监督和评价本单位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规性、合理性、效益性,评价经济活动的运行质量,发现问题、缺陷并提出管理建议,实现经营活动的常态化监督,以促进单位加强经济管理和实现经济目标。
2018年中央审计委员会成立,习近平总书记担任委员会主任,强调要落实党中央对审计工作的部署要求,加强全国审计工作统筹,优化审计资源配置,做到应审尽审、凡审必严、严肃问责,努力构建集中统一、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审计监督体系,更好地发挥审计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重要作用。面对党和国家不断赋予的新使命、新要求,内部审计作为单位经济决策科学化、内部管理规范化的一项重要制度设计,应主动追踪政策变化,迅速调整职能定位,逐步拓展审计的广度和深度,除独立客观的监督、评价职能外,还应增强风险辨识力和预判力,重点结合科研生产模式转型升级过程中的规范决策、资产管理、资源整合、业务衔接等,努力发挥好战略支持等咨询作用。目前,多项目并行、多维度开展工作是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内部审计普遍面临的局面,因此应运用航天企业成熟的系统工程和项目管理思想,搭建内部审计管理体系,厘清体系中设计的系统层级和项目管理要素,分层次、按维度开展审计工作,使研究院内部审计工作全面系统地发挥作用。
一、内部审计工作基本内容
内部审计主要是围绕研究院的中心工作,对研究院及所属各单位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独立审计,履行监督、评价和建议职能,促进研究院完善治理,实现研究院的战略管理目标。内部审计分为审计管理和审计业务2个方面,审计管理工作主要包括内部审计体系建设、审计计划管理、规章制度体系建设、人员队伍管理、审计整改管理及成果应用等;审计业务工作主要包括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年度财务决算审计、内部控制审计、科研项目经费审计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审计等。
二、用系统工程思想构建内部审计管理体系
1.系统工程思想基本理论
中国航天经过6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以“两弹一星”工程、载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和“北斗”导航工程为里程碑的一系列成就。伴随着航天工程实践发展起来的航天系统工程与项目管理思想,是航天工程的理论和方法基础,航天事业的成功得益于系统工程与项目管理的应用及发展,中国航天的发展之路也是航天系统工程与项目管理的发展之路。系统工程是指为了更好地实现系统目标而对系统的构成要素、组织结构、信息流动和控制机制进行分析和设计的技术;项目管理是通过计划、组织、实施、结果评价及改进等一系列过程,确保项目顺利完成,以满足技术、成本、进度和性能等方面的要求。随着航天企业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将系统工程和项目管理思想运用到各个管理领域是值得探索的方向。
2.系统工程思想下的内部审计体系框架及实施路径
(1)内部审计系统化体系框架
内部审计工作的总体任务是面向企业战略目标,开展一系列工作,实现监督、评价和建议职能,促进研究院完善治理,实现管理目标。可以将这一系列工作分解为:审计基础类工作、审计项目实施类工作和审计增值类工作,将内部审计比作航天某领域的一个“大系统”,进而用系统思想将其分解为“基础分系统”“实施分系统”“增值分系统”;同时,按照项目管理的维度,对比经济运行类审计项目、固定资产类审计项目和专项审计调查等其他类型的审计项目,每一类审计项目中上述分系统具有不一样的细分含义,如图1所示。
图1 内部审计系统化体系框架图
(2)内部审计系统化实施路径
以系统化体系框架为基础,在推进内部审计相关工作过程中开展每一项工作,清晰认知这项工作所处的地位,即处于“某类项目”的“某分系统”,解析与其他工作内容的关联关系,这样才能对工作进行系统策划和分布部署。结合不同的项目类型,分析系统工作要素的成熟度,明确不同的工作侧重点,以达到最优的工作效率和效果,工作内容分解如表1所示。
表1 内部审计系统化工作内容
3.内部审计项目工作侧重点
明确内部审计各分系统的工作内容后,针对不同的审计项目类型,可以明确不同的工作内容和侧重点,配置不同的审计资源。笔者以经济责任审计、财务决算审计等传统审计业务为例,解析不同分系统的工作侧重点。
经过多年的实践积累,这类审计的审计目标、关注重点和工作流程相对较为成熟,是审计工作的基础类型。因此,其工作侧重点应该是增强审计项目精益化,挖掘审计附加值。以拓展范围、提升质量、整合资源、控制成本为出发点,通过调整常规项目的审计视角,甄选自主审计调查项目的关注范围,精细化审计作业流程,统筹研究院和中介机构各类资源,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及权力规范运行的同时,促进审计迈向效益化、经济化。
(1)基础分系统的工作重点
进一步整合资源。在现有条件下深挖利用好资源,积极抽调厂所专家、选配骨干人员、借助专业外部力量,合理配置审计资源,在人少活多的情况下,实现资源整合效率最大化。
严格控制成本。通过合理控制审计预算,充分考虑项目规模、内外部条件、项目复杂程度和时限控制要求等因素,通过“一审多项”,减少重复或无价值活动的资金成本、人力成本、时间成本等,以最小的投入实现最大限度的审计目标。
提炼成熟方法工具。首先,通过对审计工作方式的总结归纳,规范审计工作,如编制经济责任审计、财务决算审计等业务操作手册,系统性总结、提炼及固化先进经验和做法,规范内部审计工作程序,指导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行为,进一步提升审计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其次,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分析,对问题定性的依据进行归类,使内部审计人员进一步全面清晰地掌握审计工作的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进而更加准确地定性审计发现的问题,统一审计问题定性标准,规范审计行为,保证审计评价的有效性。
(2)实施分系统的工作重点
对于这类成熟类审计项目,项目实施的重点在于拓展审计范围。针对经济责任审计,结合近年来重大外部审计关注方向与定性原则,重点检查“国家政策执行、战略规划落实、重大事项决策、资金使用效益”等情况,客观评价领导干部履职尽责情况,对保障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控制经营风险、改善经营管理起到积极作用;针对专项审计调查,公司类项目重点关注“战略目标实现、政策实施效果、盈利状况”,为公司改革发展提供决策支持;针对物资采购、“两金”情况等高风险业务类项目,精准揭示风险,提出应对建议,提高业务管理的规范性。
同时,在项目实施时更要注重提升项目质量,通过编制审前方案、逐级审核工作底稿、现场充分讨论分析、多轮交换意见、部门审核把关等多个环节,不断提高项目管理的精细化程度,以有效保障项目质量。
(3)增值分系统的工作重点
经济类审计项目的成果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具备从“治已病”到“治未病”的条件,此时,对审计成果进行深度分析、归纳和提炼,形式多样地向决策层、业务管理层及下属单位提供决策专业支撑或管理建议,充分发挥审计成果的增值作用,是增值分系统的重点方向。
一是与业务部门联动,编制业务指导书,解决业务规范与预警提示。
加强审计与经济管理领域的联动,共同组建专家团队,发挥各自的业务特长,编制《某业务管理及常见审计案例》,针对业务管理阶段,在流程中嵌入审计案例,剖析每个业务管理环节容易出现的问题,评估问题风险等级,并提出切实可行的管理建议。
二是提炼审计问题清单,提供风险警示指导。
针对审计所发现的常见或典型问题,通过总结、提炼,形成《审计发现问题案例解析清单》,根据问题描述及定性依据,全面解析审计关注点,为研究院各业务领域、各单位开展举一反三、完善制度流程、规范业务管理提供借鉴与指导,同时也为后续审计重点关注方向提供参考。通过解析审计关注点,控制单位再次出现类似问题的风险,将预警清单中的风险事项列为审计关注重点,实现内部审计、风险管理工作互为输入、联动发展。
三是创办审计专报,提供管理决策支撑。
为了回避制式审计报告出具周期较长、语言较为专业的特点,可在审计发现相关问题后、正式出具审计报告前,以“专报”“特报”的方式,对某一项突发性问题或某时期的共性问题进行专项归纳分析、深层挖掘、特殊上报,提请关注事项,第一时间向决策层提供准确性高、可读性强、具备内参价值的内审资料,提出管理建议,使决策层快速、深度知悉研究院相关领域或单位存在的薄弱环节,便于后续相关决策的制定。
四是审计流程信息化,提高服务精准度。
以“功能模块化、工作标准化、数据流程化、流程信息化”为原则,通过信息化手段,从审计作业实施、历史数据总结分析、审计后续跟踪等方面,持续推进内部审计工作标准化、流程化管理,有效发挥咨询服务作用;同时,通过对审计历史数据进行系统梳理,整理历年来所有审计业务报告和相关成果信息,形成审计数据信息库,能从被审计单位、审计项目、类别、时间等多个维度进行检索,为审计数据的信息共享和统计分析提供基础数据;另外,从单位、领域、项目、问题等多个维度,探索建立内部管理特征图,逐渐反映出某个单位在某个领域或者某个环节管理的薄弱环节,一方面可明确后续项目审计重点关注事项,备好审前“功课”;另一方面也可就具体单位/领域提前进行预警或通告,提供精准的预判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