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随班就读多动孩子教育方法新探
2021-07-08刘乐平
刘乐平
儿童多动症是行为出现异常的一种表现,而且大多数患有此病的个体会出现认知和行为方面的缺陷。如无法集中注意力、情绪容易冲动和激动、神经系统发育障碍等,但他们的智力发育却是正常的。
环顾四周,我们会发现有许多真实的特殊个体在随班就读,并日益增多起来。如何在普通学校帮助这类个体维持有效的态度,让其进行有效的学习,是所有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更是必须承担的责任。
在学校,心理教师有限,但多动个体的问题却层出不穷,波及到班级生活的方方面面。心理学认为,人的感受和体验产生于人的活动。如果教师在对多动孩子教育时以活动为主,以经验为辅,通过灵活的策略使家长、老师、孩子共同参与活动,提供给孩子相应的心理体验,建立起学生认同和接受的规范和价值,促进学生的自我认识和自我成长就可以解决一些问题。
一、对当前多动个体随班就读的反思
(一)缺少沟通,流于形式
多动的个体在班级中经常惹是生非,往往班主任批评教育无效后,便马上通知家长。刚开始,家长还理智与班主任交流,随着次数的增加,到最后,家长会表现出试图捍卫自己的态度。长此以往,学生更皮,班主任更无奈,根本不会解决问题。
那我们如何解决问题?如果只是为了应付学校的规定,只是为了做到告知的义务,倒也简单。但如果我们带着智慧的眼睛观察,并且聪颖地意识到:孩子每一次的犯错极可能是跟孩子进行心灵沟通的最佳时机,是提升孩子认知的最佳突破点。
(二)缺少技术,无法落实
研究表明,一次有效的教育要在教育后,对个体的学习和思想有合理的反馈。比如学生多次不能按时完成作业,对其进行了个别谈话后,就应该马上与家长配合,和孩子一起制定时间管理表,不能只是停留在谈话而没有落实。
(三)方法老套,疲于应付
融合教育是目前的大趋势,作为班主任一旦碰上特殊的个体,必须敏锐地改变教育策略。比如:孩子犯错了,普通孩子说几句就有效了,但多动的孩子肯定是无效的,甚至更糟。因讲再多的道理对其來说都只会引起孩子的应激式反感,让其情绪失控,与老师对抗。
(四)缺少包容,刻板印象
调查发现,多动个体屡教屡犯的频率较大,这要求班主任能及时判读个体的需求,改变心态。如果教师只考虑自己的需求,对个体分析不足,仅强制性地给予规则,虽有一时的触动,或因害怕而形成一种共识,但并没有从心里去认同。
故对多动的个体进行教育时,都应该从心理层面去影响孩子,而不是解决未知与不知的问题。因对孩子来说,再精彩生动的讲授都无法替代个人的亲身体验。由此,本人对如何导入心理学理念,对多动个体随班就读进行了思考。
二、教育方法的探索
哲学家雅思贝斯说:“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什么是好的教育?显然不是教授外在的知识,而是挖掘内在的潜能,让他们去认知世界。只有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才算是真正的教育。对于普通学生的教育都是如此,何况对一个具有多动特征的的个体呢?故班主任一定要重视并捕捉住每一次教育契机,独创性地制定合理有效的教育方式。
(一)制定规划
做好孩子的成长计划,不仅是老师和孩子的事情,家长也要参与进来。学校资源室会对有需要的孩子制定一个成长关爱计划,而作为有特殊学生的班主任,更要制定详细可操作的计划。
好的计划需要具体化,需要与家长一起协商制定,跟踪落实。首先计划达成的目标不宜过大过远,要有即时能够达成的,也要有坚持不懈长期努力才能实现的。
总之,无论计划如何完美,总会与实际有出入,故计划要反复与家长协商修正。
(二)抓住时机
孩子从内心真正接受老师的观点,并付诸于自己的实际行动之中,是因为老师从内到外影响到了孩子,重视孩子的内心体验和情感需求,孩子才自发地去认同。所以,引入活动体验这个办法会更有效解决问题。
如:当有同学叙述多动孩子又一次打了他,并扔掉他书包里所有的书的时候,我没有马上责备批评,而是先背后了解原因,通过了解发现是他想要同学的一支有特色的圆珠笔,而同学不愿意给他,于是他就动手打人抢笔,抢不到自然就直接把同学书包里面的东西全部扔了。
面对这般情况,我找来绘本《手不是用来打人的》,根据其中的游戏活动,编排一个绘本剧,利用班会课时间进行表演。这两个孩子可以扮演剧中主要的人物,并且有机会再现实际场景。而我的目标是为了生成他们的自我意识,于是也作为剧中的人物,在发生冲突的时候出现了,而每一次都是无声地等在那里,看他们的角色表演,直到多动症孩子主动拉起我的手,一起去给人道歉,然后一起动手收拾被破坏了的局面。
通过改编绘本剧,巧设故事情境,让孩子参与其中,去演、去感、去悟,从剧本人物联系到生活实际中自己的行为,从而打开那扇对别人关闭的心门,放进来,走出去。这样的教育比干巴巴的说教更实在、更生动,也更能保护孩子的弱小心灵,甚至更有实效。
活动的形式可以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从思想上去影响学生,正确进行心理疏导。
(三)尝试蜕变
特殊个体的态度包含理性的成分,也包含非理性的组成部分,单纯的说教很难解决问题。比如:新学期的第一次水平检测,多动症孩子“咸鱼翻身”。他不仅突破了自己历史以来的最好成绩,还拿了班级第一名。但他还是在班上一通胡搞乱搞,桌子移了位,人躺倒在地板,椅子成了他的枕头,双脚抬高来了个倒立。一般来说老师会觉得,真糟心呀!可仔细分析,这是不可多得的教育契机。
第二天上课我播放自己连夜剪辑好的教学视频,分别是《永不放弃》《寒门贵子》《鹰的重生》的相关视频合成。《寒门贵子》告诉孩子们,没有谁的成功是随随便便获得的;《永不放弃》告诉孩子每个人的潜力都是未知的,只要咬紧牙关就能把“潜力变成实力”,《鹰的重生》更是告诉孩子们,每个人的蜕变都伴随着疼痛。人要改变,就得经历艰难的蜕变。
课后,我还布置全班写了一篇主题周记:逆袭之后的我。我特别先批改那孩子的周记,发现这孩子能从思想上认识到自己这次行为的不对,还能根据自己的错误提出改进的计划。然后我在周记本上写上了一句评语:逆袭成功,本身就说明了你自己的努力付出和聪明才智。老师相信你!就这样让教育落地生根,让每一次的错误成为孩子的心灵涤荡的过程。
(四)精心呵护
实践表明,对个体的体验进行概括、升华和训练,可以在行为巩固的过程中切实地孕育品质。
比如:日常工作中,许多班上有轮值写班级日志的惯例,而我的班级本来也是轮值来写,但就是因为多动孩子的不配合,在我多次交心沟通的情况下由他一人承包,并且只能以《赞赏使我变得美丽》为主题进行。
本以为按他的心性和情绪不会坚持多久,出乎意料的是一个月过去了他还在坚持。可是就在我觉得就他一人记录也很不错的时候,在“班级日记”里连续两天出现了一张非常暧昧的“小情书”,情书在班里掀起了“轩然大波”。大家都知道日志是他记录的,此时的矛头直指他。但是这情书绝对不是他的字迹。
怎么样开启这个话题,如何保护此时无措的他继续传播正能量呢?
我特意制定以下几个步骤进行教育:
1.主题班会
在主题班会《爱,你准备好了么?》中,我首先导入了头脑风暴的环节:罗列青春期的恋爱条件。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发现原来这件在他们看来有些神秘,有些朦胧,特别美好的事情,和现实结合后,是如此的复杂。
2.《小草与大树》演讲赛
通过班级演讲赛,学生明白了我们要像草一样活着,像树一样地成长,我们只有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才能给予别人绿荫。
3.读书沙龙
开一场读书沙龙。全班借阅《小王子》,请同学们一起阅读“我为男孩和女孩写的两封信”。我的书信的方式从两个视角展开:
A.同女生交流“为了心灵的那份自由———跟公主们聊聊《小王子》”。
B.同男生交流“人在长大,爱也在成长———跟王子们聊聊《小王子》”。
一本书里的故事,一种生活的提炼,一次深入的交谈。
我想告诉孩子们,女生都如那朵有点矫情的玫瑰花或者是五百朵玫瑰中的一朵,都无所谓,但一定要有小狐狸的聪慧,才能拥有友情和爱;男生們本就是王子,当我们在太小的时候,根本支撑不起爱的重量,所以要像小王子一样学会出走,去实现梦想,学会更多的东西。
人在长大,爱也会成长,一个感性与理智并存的男孩或女孩,是最有爱心、最有担当的男子汉或优雅女生,都能获得生活的真谛:只有用心才能看到生活的本质———最重要的东西眼睛是无法看到的。
其实,教育不管思路如何创新,形式如何变换,但基本原理是相通的。那就是学生成长的过程是主体的自我建构的过程,告诉他们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内心认同什么。因此,只有想方设法触动学生的心灵,获得学生的内心认同,教育才能真正被学生所接纳,学生才能真正实现成长。
正如,衡量教育是否有效,不在于形式是否新颖,而在于有没有良好的教育效果。作为从事学校德育工作多年的老教师,更要保持对学生敏锐的洞察,关注学生的心理成长。因此如何触动心灵,激发潜能,利用心理学的知识来塑造多动症个体的态度和品格是至关重要的的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