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小练笔点亮语文课堂

2021-07-08张海萍

教育·教学科研 2021年5期
关键词:习作文本课文

张海萍

统编语文教科书改变了传统的完全以阅读为中心的编排体系,在重视培养阅读理解能力的同时,加大语言表达,特别是书面表达在教科书内容中的比重。在统编语文教科书中,课后习题、交流平台、口语交际以及词句段运用等都可能会有指向单元习作要素的写作资源。统编语文教科书首次将“小练笔”作为新增板块纳入教科书,出现在某些精读课文的课后练习中。在这些课文中,遣词造句、内容选择、表达形式等都有一定的学习借鉴价值。每一篇小练笔为阅读与写作提供最佳的“结合点”,让学生在理解与领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练笔,深化对文本语言与内涵的体验,并内化于自己的语言,架起阅读与写作的桥梁。

一、梳理教材,确定训练要点

笔者梳理了三至五年级的相关“小练笔”单元的语文要素、单元习作要求,进而明确“小练笔”的训练要点。

(一)厘清读写结合的维度

“小练笔”的编排,有的是为了单元主题的彰显,有的是为了语文要素的落实,有的是为了习作表达的铺垫……我们在教学中,需选择性结合单元人文主题、语文要素、阅读与表达等因素,思考“小练笔”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基于“小练笔”所呈现出的读写结合点,主要分为以下四个维度:

一是内容上的结合。将小练笔与文本的内容进行统整,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适时练笔,从而让练笔在具体的语境中进行。如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巨人的花园》一课,小练笔是让学生想象孩子们在巨人的花园里玩耍的情景。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根据巨人的特点,想象画面,体会快乐与人分享后的幸福,从而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文章主旨的感悟。

二是情感上的结合。引导学生寻找隐藏在课文中的情感主线,在语言文字的品读中,引起学生的共鸣,让小练笔循着学生的情感体验进行,从而使课文阅读成为小练笔的情感动力。如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小练笔是让学生写清楚自己读书的理由。教学中,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出发,思考为什么要上学读书;从身处的时代出发思考为什么要矢志求学,从未来的世界出发思考为什么要终身学习……如此一层一层地展开思考,才能最终提升思想境界。

三是表达上的结合。在阅读教学中,帮助学生梳理提炼文本的表达方法,进行迁移运用,从而有效进行读写勾连,提升表达能力。如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落花生》一课,小练笔是仿照课文的写法,写由某一事物想到的人,也是为习作“我的心爱之物”做铺垫;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慈母情深》一课,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令自己“鼻子一酸”的经历,指导学生仿场景、细节描写的方式来叙述片断,为之后的口语交际《父母之爱》和习作《我想对您说》积累相关素材。

四是生活上的结合。统编语文教科书收录了很多名家的作品,这些作品有特殊的时代背景与表达风格,与当下学生生活有一定距离,而小练笔内容的设计则是非常巧妙地寻找到了文本内容与学生生活的结合点。如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少年闰土》一课,小练笔是仿照第员自然段场景描写的方法,选一张自己的照片写一写。照片是学生生活中最常见不过的事物,学生比较了解,写起来较容易。“小练笔”的设计让语文学习真正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

(二)明晰能力要求的梯度

在小学阶段,由字到词,由词到句,由句到段,由段到篇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本规律。三四年级教材中的“小练笔”,呈现出从“写几句话”再到“简单写一段话”的螺旋上升过程。同时,多数小练笔的内容与观察有关。此外,自四年级开始,“小练笔”逐步渗透“联系生活、思维发展、清楚表达”等要求,努力使学生书面表达日趋生动形象。五年级教材中的“小练笔”,侧重“篇章结构、表达特点”的学习和人、景、物特点的刻画,并且与生活、与习作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如三年级上册《大自然的声音》一课小练笔,要求学生能够写上几句话,围绕一个意思組句成段。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猫》一课,小练笔则是指导学生先将某种小动物或某个人的特点提炼概括出来,然后通过具体的事例进行表述,照样子写一段话,表达喜爱之情。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手指》一课,小练笔是仿照课文的表达特点,从人的五官中选一个,写一段话。从仿写典型段落,再到围绕中心意思写一段话,对学生表达训练的要求逐步提升,呈现梯度化。

二、提炼有效策略,内化练笔内容

小练笔是统编语文教科书的重要内容,是落实语文要素,强化写作训练的重要抓手,有助于课文中的语文知识,内化为学生的语文能力。有策略地运用“小练笔”,可以让读与写相得益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设置前置任务,形成表达储备

学生的小练笔虽然与课堂教学密切相关,但与学生现实生活中的储备也有着紧密的联系。小练笔中的导语,提示了学生寻找练笔素材的路径,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关注导语,将任务内容前置,丰富资源储备。

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一课的小练笔时,教师就需要提前布置作业,让学生观察放学或者上学路上的美丽的风景。从这个角度来看,将小练笔的任务前置,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素材积累,降低练习难度,同时也能更好地提升学生对文本的感知能力,从模仿开始,促进了学生内在认知能力的不断提升。

(二)多渠道链接,进行迁移表达

小练笔的指导不是割裂的,教师要抓住读写结合的切入点,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链接课文内容,也可以链接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小练笔有参照、模仿的范例。

如三年级上册《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的小练笔,是让学生看图写几句话。在指导练笔时,要抓住时机,与阅读教学紧密结合。

首先,链接课文内容。小练笔提供的四幅图是在学习课文基础上的延伸,再现了课文中的内容。教学时,可以把四幅图巧妙地插入课文相关段落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小练笔和文本之间的链接。

其次,链接表达方法。引导学生回顾文中的一些表达方法,如在描写珊瑚的过程中,作者采用了学生熟悉的花朵、鹿角来比喻,直观形象。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用上“……像……”“有的……有的……”句式进行练笔,把看到的景物表达得更加生动、具体。

(三)借助课文情境,营造练笔氛围

情境化是统编教材小练笔所呈现的一大特点。情境可以融背景、任务、要求于一体,驱动练笔。如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走月亮》一课的小练笔,先让学生说说第远自然段中,“我”的所见所想。再仿照着写一写月下的某个情景。这个情境包含三项任务:一是阅读课文典型段落,交流所见所想;二是读文想象,激活生活经验;三是迁移运用,练习表达。从“村道”到“果园”到“稻田”,不同的场景中联想到了不同的景物、人物以及特别美好的经历,把握了这个关键点,小练笔才有新的生长点。

(四)紧扣语言特色,提供练笔参照

文本是学生习得语言的最好范式,教学中应紧扣文本的语言特色,从作者的遣词造句的方法上寻找可学以致用的点。让学生在练笔中模仿迁移,提升语言表达的能力。如在指导五年级下册《手指》一课的小练笔时,要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写法,细化作前指导。在引导学生着重体会作者描写五指的风趣语言后,引导学生仿照课文的表达方法进行交流。当学生把五官当作人写时,追问用第几人称及相似之处;当作事物来写时,追问相似之处。并给予写法上的指导,引导学生可以通过列举事例写清楚五官的特点和作用。具体教学环节如下:

员援师:(出示图片)这是五官,分别是眼耳口鼻舌。五官各有什么特点和作用?你准备写哪一个?请同学们同桌交流一下。

圆援学生交流。

猿援你准备把他当作什么人或者事物来写呢?相似之处是什么呢?

源援学生交流。随机出示小练笔评价标准。

缘援学生练笔。

远援根据评价标准进行评价、修改。

(五)挖掘文本外延,激活情感体验

写作表达是一种情感需要,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情感积聚点,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当文章的情和学生的情相互碰撞之时,学生的激情就会被点燃。如在教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课前先布置学习单,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渠道进行资料的收集,了解周恩来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课上,通过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进一步体会“中华不振”的深刻含义。并通过学习周恩来写的诗,理解他立下志向的原因,让学生产生了一个“感情链”。此时,适时安排“小练笔”让学生一吐为快,通过说一说自己的读书志向和理由,给学生一个“输出”的渠道。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小练笔中,设计了两种不同的句式(如图员所示),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行文思路、表达方式等,抓住一个点进行模仿迁移,学生的习得也就更具实效了。

(六)聚焦语文要素,单元循环训练

小练笔是随文练笔的一种形式,既属于某一篇课文,也统整于整个单元的结构中。小练笔的存在,降低了单元习作的难度,又为阅读教学过程中落实语文要素提供了有效路径。因此,可将小练笔与“初试身手”“词句段运用”中的相关练习统合成一个整体,在单元内循环运用,反复训练。

如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语文要素是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写一种事物,表达自己的感情。教学《落花生》一课时,引导学生思考课文借助花生讲出感悟,这种写法的表达效果好在哪里?再借助小练笔进行巩固与强化,让学生能够联想事物与人的特点之间的联系,从而让表达更有深度,更具思想性。这样,在教学习作《我的心爱之物》时,学生便更能写出自己的情感和感受。《落花生》一课的小练笔,联结了语文要素与习作,为学生搭建了从读到写的阶梯。

“小练笔”亦有大学问。小练笔要从课文中获得滋养,才能建立“读写通道”,践行统编教材“读写结合”的编写理念。小练笔不是简单的微写作,而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要用自己的教学智慧,优化教学策略,進一步提高小练笔的教学质效!

猜你喜欢

习作文本课文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习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