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理衙门:中国首个近代外交机构
2021-07-08刘永加
刘永加
中国古代就设有负责外交事务的机构,从汉朝到明朝称为大鸿胪或鸿胪寺,清朝前期由理藩院会同四译馆等负责外交事务。咸丰十一年(1861年),清朝设立了中国首个近代外交机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通称总理衙门。
“外交部”差点儿成了“商务部”
鸦片战争后,为适应当时外交事务的需要,咸丰皇帝责成与外国人打交道比较多的恭亲王奕牵头筹备新外交机构。咸丰十年十二月一日(1861年1月11日),经过一番筹备,恭亲王奕等人奏请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并建议以王公大臣领衔负责。
咸丰十一年一月十三日(1861年2月22日),咸丰皇帝下旨,批准恭亲王奕等人的奏折:“京师设立总理各国通商事务衙门,著即派恭亲王奕、大学士桂良、户部左侍郎文祥管理。并著礼部颁给钦命总理各国通商事务衙门关防。”
咸丰皇帝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中加了“通商”二字,这就意味着,这个机构权力被限制了,大有外交部变成“商务部”的意味,而且还定位为临时机构。
恭亲王奕等人再次上奏力争,陈述“通商”二字会影响办理外交事务。咸丰皇帝考虑到恭亲王奕等人陈述的实际情况,最后去掉了“通商”二字。于是,咸丰十一年一月二十日(1861年3月1日)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正式成立,恭亲王奕被任命为负责大臣。恭亲王奕还为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制定了《六条章程》,以确保总理各国事务衙门顺利运行。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也称总署、译署,通称总理衙门,职责是办理洋务和外交事务,官员分为大臣、章京两级,衙署设立在京城东堂子胡同。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刚成立时下设英、法、俄三个股,1864年设美国股,1883年设海防股(后改为日本股),下设机构还有总税务司和同文馆等。
要求地方每月呈报新闻报刊
清朝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是一件新鲜事,大臣、章京外交事务阅历少、经验欠缺。为了能够迅速了解世界情况,提升处理外交事务的能力,总理各国事务衙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鼓励大臣、章京阅读各通商口岸呈报的新闻报刊。当时,有不少外国人在华创办新闻报刊,在1890年前的数十年间,外国人在华共创办中、外文新闻报刊近200种。这些新闻报刊是了解世界的最好窗口。《六条章程》规定,各通商口岸、南北洋大臣以及沿海各省疆吏,把收集到的新闻报刊按月呈报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各地中、外文新闻报刊纷纷向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汇集,其中一些重要内容由各通商口岸或南北洋大臣组织人员译成中文,这成为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章京了解世界情况的一个重要信息来源。其次鼓励大臣、章京阅读翻译成中文的西方书籍和国人介绍各国情况的著作,还有一些国际公法等。再次鼓励大臣、章京阅读清朝出国考察人员和驻外使节的报告、日记。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在派员出国考察和遣使之初,便赋予他们一项任务,将各国“一切山川形势、风土人情,随时记载”。光绪年间(1875~1908年),清朝驻外使节及其随员的日记、旅行记已刊印数十种之多。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章京通过阅读这些著述,也是大开眼界,获得了不少有关世界各方面的知识。
办公经费每月300两白银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领导层是大臣,而具体办事的则是章京。关于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的任用,恭亲王奕等人在筹备奏折中就建议,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内“应设司员,拟于内阁部院、军机处各司员章京内满汉各挑八员,轮流入直,一切均仿照军机处办理,以专责成。”也就是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的设置,就按军机处办理。但是,咸丰皇帝为防范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权力过大,下谕规定:凡经选入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章京就不再兼任军机处章京。
恭亲王奕等人认为,如果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不再兼任军机处章京,就不便于开展工作。因为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不在紫禁城内办公,如果不准军机处章京兼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就会造成档案文件分放两处的局面,查起文件来就很麻烦,甚至影响工作。此外,此前咸丰皇帝曾规定各省、各部有关外交机密文件直接奏报皇帝后,存放在军机处,如果军机处章京不能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兼任章京,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又不能入值军机处,“遇有饬查要件,恐该章京事无责成,亦不免有推诿之弊。”因此,恭亲王奕等人请旨“将军机处章京仍可兼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经过来来回回几次奏请,咸丰皇帝终于同意了。自此,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共32人,其中8人由军机处章京兼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兼职就形成了定制。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是个新设的单位,恭亲王奕等人为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确定了“经费宜节”“杜绝浮滥”的财务管理原则。因为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章京均为兼职,都有本职薪俸,并在本衙门领取。所以,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在成立之初,仅考虑到办公经费一项,以每月300两白银为标准。但随着各项工作的展开,每月300两白银的经费有点紧张了。没过多久,恭亲王奕等人奏准每月经费再增添300两白银,仍从户部支领。
“侠义”章京取得外交胜利
随着外交工作的不断熟悉,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章京,外交能力得到了不断提升,在实际的外交过程中,有一些章京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中有一位叫唐文治(1865~1954年)的章京,表现得尤为突出,以“侠义”章京著称。
唐文治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考取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其间两次充使节随员,遍访日、英、法、比、美等国。唐文治刚到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时,由于不熟谙外交,便以史为师,并认真学习《万国公法》和各国条约,广泛阅读历任外交使臣曾纪泽、黎庶昌等人的文集,由此初得门径。此外,还自学了俄文。平时,唐文治十分关注国内外重大外交事件,并搜集资料,写了一本工作札记《职思随笔》,对外交事件融入了他的思考和总结,给现代人留下了宝贵的外交史料。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因为清朝整顿关税,葡商有增税的负担,导致葡萄牙的不满。于是,葡萄牙对十年前签订的中葡条约,提出修改的要求。葡萄牙在照会中,声明除澳门之外,广东的大孤、小孤等岛屿也属于葡萄牙的管辖范围。葡萄牙态度强硬蛮横,令一众章京颇感棘手。
此时,唐文治站了出来,义正辞严地坚决拒绝葡萄牙的无理主张。唐文治指出:“按中国舆图,并无此岛属于彼岛之例。……至值百抽五,各国一律,与分界毫无关系,不得因此要求也。”由于唐文治的据理力争,葡萄牙也只得作罢。这虽然是一件小事,但在清朝末年一系列丧权辱国的外交中,这无疑是一次不小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