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钢板与克氏针治疗掌骨骨折的效果
2021-07-08王松温小龙
王松 温小龙
在临床常见急诊骨折类型中,掌骨骨折十分常见,在上肢骨折中占比1 / 5,一般发生在青年男性中,以第二、五掌骨骨折最多见。第二、五掌骨骨折一般在掌骨颈位置发生骨折,其次为掌骨干[1]。目前临床对于该类骨折的治疗方式较多,归纳为手术治疗和保守治疗两大类,其中手术治疗方法较多,比如:闭合复位钛制弹性髓内钉固定、切开复位拉力螺钉、微型钢板内固定、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等等,其中克氏针内固定术是临床常用手术方式,具有一定治疗效果,但存在术后住院时间长、克氏针固定强度差,后期松动,骨折远端旋转短缩移位,造成骨折端复位丢失,留于皮外的针眼护理实践长,增加感染机会,且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导致其应用受到限制。而微型钢板内固定具有固定牢靠、创伤小等优势,且能够促进患者术后早期开展功能锻炼,使其功能得以恢复[2]。文章目的在于探究微型钢板治疗掌骨骨折的价值,具体内容见下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线资料
将2015年5月—2020年1月在医院就诊的掌骨骨折患者纳入本次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法,分为两组。
纳入标准:经X线诊断为掌骨骨折;既往无手外伤病史;骨折成角>30°、短缩移位大于2 mm或旋转移位;无重要神经和血管损伤;患者和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且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排除标准:存在重要血管、神经、肌腱损伤;掌骨头及基底部粉碎性骨折,以及骨块较小,无法内固定者;属于病理性、开放性骨折;年龄<18岁;合并急慢性疾病或同侧患肢多发伤对患处功能造成影响;伴有骨折处严重皮肤软组织缺损无法一期修复。
观察组有21例男性、9例女性,平均年龄(27.15±1.64)岁,其中掌骨干骨折20例、掌骨颈骨折3例,掌骨基底部骨折7例;简单骨折23例、粉碎性骨折7例。
对照组有22例男性、8例女性,平均年龄(27.26±1.85)岁,其中掌骨干骨折21例、掌骨颈骨折4例,掌骨基底部骨折5例,简单骨折21例、粉碎性骨折9例。
两组资料比较,结果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克氏针内固定术治疗:掌骨颈骨折:入路方式选择背侧纵行切口,将骨折部位显露,清除断端软组织,屈曲掌指关节复位并维持骨折端位置,选取2枚直径为0.8或1.0 mm克氏针,从掌骨头两侧与骨干呈30°~40°角度穿入髓腔,针尖固定到对侧皮质或基底部骨质。对于第二、五掌骨颈不稳定骨折可用两枚克氏针于骨折近、远端横向穿入固定到第三、四掌骨。掌骨干及基底部骨折:切开复位后(长斜形或螺旋形骨折,骨折端不能维持稳定可借助器械复位或丝线捆绑固定骨折端),屈曲掌指关节,用一枚直径1.5 mm克氏针经掌骨头处顺行穿入髓腔固定到该掌骨基底部骨质,若基底部骨折可穿出基底部骨质至邻近腕骨固定。在C型壁X光机透视骨折端对位对线好,克氏针固定满意后,将克氏针尾端剪断折弯留于皮外。
观察组采用微型钢板治疗:入路方式选择背侧纵行切口将骨折部位显露时,应注意对伸肌腱、腱周、骨膜组织进行保护。对于关节内骨折或干骺端骨折者,为了能够将骨折部位充分暴露,应将部分关节囊切开,使骨折端显露,将骨折两端间隙内血块和嵌入的软组织清除,对于合并骨缺损患者,可考虑取同种异体骨(或自体髂骨)植于缺损部位[3-4]。并与患者骨折类型和骨折部位结合,选择适宜的螺钉和钢板,按照AO钢板固定技术要求固定骨折部位,但应避免周围的肌腱直接接触螺钉以及钢板,以防活动时产生摩擦,对周围组织造成损伤。
术后处理:给予患腕手掌侧功能位石膏托外固定1~2周,抬高患肢,促进消肿,并给予患者预防感染等对症治疗。定期拍摄患者手部正斜位X线片,若骨折端可见连续性骨痂形成,且骨折线呈模糊状态,达到临床治愈标准后可将钢板(有肌腱激惹时可早取,但不早于3个月)或克氏针取出,并告知患者需术后配合腕掌侧石膏托外固定2~3周,加强腕关节和手指关节的屈伸功能锻炼。对照组予腕掌侧功能位石膏托外固定2~3周,加强针孔部位的消毒换药处理,避免增加感染风险。同时两组患者应在主治医师的指导下开展指间关节和掌指关节的活动,对于存在肌腱损伤者,应将功能锻炼时间适当延后。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术中及术后情况、术后不同随访时间时关节屈伸活动度、优良率、并发症情况。
优良率判断标准:选择手指总主动活动度评价标准(total active motion,TAM)即掌指关节、近端指间关节、远端指间关节屈曲度数之和减去伸直(0°)受限度数之和,即为总活动度。优:屈伸活动正常,TAM>220°;良:达到健侧的75%以上,TAM 200°~220°,可:达到健侧的50%以上,TAM 180°~200°,差:达到健侧50%以下,TAM<180°。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表示为(n,%),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表示为(±s),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术中及术后情况
观察组手术时间(38.21±1.32)min、切口长度(3.21± 1.03)cm、骨折愈合时 间(5.12±1.21)周、住院时间(4.15±1.02)d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表1 术中和术后情况的对比(±s)
表1 术中和术后情况的对比(±s)
2.2 分析术后不同随访时间时关节屈伸活动度
观察组掌骨骨折患者术后不同随访时间时关节屈伸活动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2。
表2 分析术后不同随访时间时掌指关节屈伸活动度(°,±s)
表2 分析术后不同随访时间时掌指关节屈伸活动度(°,±s)
2.3 分析优良率
观察组掌骨骨折患者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3。
表3 分析优良率
2.4 对比两组并发症情况
观察组掌骨骨折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4。
表4 并发症情况的对比
3 讨论
掌骨骨折多由外界暴力所致,一般以长骨管状骨折作为临床表现,掌骨骨折以掌骨颈及掌骨体多见,而受到掌骨局部解剖结构、肌腱丰富、周围筋膜等影响,导致其治疗难度增加。目前掌骨颈骨折常见损伤部位为第2、第3、第5掌骨颈,其中以第5掌骨颈最为常见[6]。人体的手部功能通常需进行多种精密动作,一旦出现损伤,易影响患者日常生活。故此,对于该类骨折的治疗不仅需要求恢复正常解剖位置,同时还需以最大程度改善其手部关节功能。目前临床对于该骨折一般以闭合复位外固定方式治疗,但由于长时间固定的影响,其手关节功能改善效果不理想,且易增加局部皮肤压疮坏死、关节僵硬等并发症风险[7]。
本次研究中,通过将微型钢板与克氏针内固定术进行比较,其中克氏针内固定术在临床十分常见,其操作十分简单,对于稳定性骨折来说具有较为可观的效果,但对于手部结构复杂,且由于掌骨骨折多为不稳定性骨折,易导致其在固定过程中出现旋转情况,进而发生骨折断端分离、固定不牢固等情况[8]。而对于粉碎性骨折来说,采用克氏针固定治疗,其在复位后难以保持稳定状态,且加之人体掌骨为小髓腔、皮质骨较硬,若斜钻针易出现滑动情况,增加操作难度,术后易出现多种并发症风险,比如畸形愈合、肌腱粘连、延迟愈合等。而微型钢板是临床新型技术,其广泛用于微小骨折内固定中,对于精细结构的固定具有显著效果。微型钢板能够与患者骨折部位结合,选择适宜的钢板,临床对于掌骨骨干的短斜骨折和横行骨折均以直型钢板为主;而对于掌骨的基底部和头部骨折均选择T型钢板或L型钢板内固定[9-12]。微型钢板内固定适应证十分广泛,且具有固定牢靠、复位准确等特点,同时能够避免旋转和移位情况,能够促进患者术后早期活动手指,促进手部功能的早期恢复[13]。在本次研究结果中,通过对骨折预后采用TAM评分法进行判定,其结果显示微型钢板优良率明显优于克氏针内固定术,更加体现出微型钢板的优势,且能够促进患者手关节功能的恢复[14-15]。
文章研究数据显示,观察组手术时间(38.21±1.32)min、切口长度(3.21±1.03)cm、骨折愈合时间(5.12±1.21)周、住院时间(4.15±1.02)d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掌骨骨折患者术后不同随访时间时关节屈伸活动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掌骨骨折患者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掌骨骨折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微型钢板与克氏针内固定术治疗掌骨骨折的效果对比中,前者更具有优势,且并发症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