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1+X”证书的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平台+模块”课程体系构建与实现路径
2021-07-08程范涛
王 珞,程范涛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 财经管理学院,重庆 401331)
一、“1+X”证书的概念
“1”与“X”的含义:“1”是指学历证书,全面反映学校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在国家人力资源开发中起着不可或缺的基础性作用;“X”是指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是毕业生、社会成员职业技能水平的凭证,反映职业活动和个人职业生涯发展所需要的综合能力。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不是原有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翻版,不是准入类、资格类证书,不作为行业准入、从业资格的门槛。
“1”与“X”之间的关系:两者之间是基础与拓展的关系。“1”具有基础性、主体性[1],要解决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与职业对应的专业技术技能教育问题,为学生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不能用“X”来代替;“X”具有针对性、引导性、先进性,主要是解决职业技能、职业素养或新技术新技能的强化、补充或拓展问题。从职业院校育人角度看,“1+X”是一个整体,构成完整的教育目标,“1”与“X”作用互补、不可分离。
二、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设置的基本思路
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到教育教学全过程,要深度挖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元素,形成以思政课程为核心,综合素养课程为骨干,专业课程思政为支撑的大思政教育体系,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通过构建“公共基础课程平台+专业基础课程平台+专业方向课程模块+专业拓展课程模块+素质拓展课程模块”的“平台+模块”课程体系,实行“宽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实现课程内容与X证书相融相通。
(一)公共基础平台设置
根据有关文件规定,结合专业素质要求,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军事理论、军事技能、公共体育、体育专项技能、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基础、就业指导与职业发展、创新创业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等数学、公共英语等公共课程。
(二)专业基础平台设置
根据专业典型工作任务共有的基础能力要求,组合成专业基础课程平台。将以知识学习为主的基础能力(或者共有的知识点)归并到一起,构建基础理论课程(A类课程);将以技能训练为主的基础能力(或者共有的技能点)归并到一起,构建基础实训课程(C类课程)。具体包含职业认知、基础会计、经济学基础、经济法基础、财务会计实务、统计基础、通用管理等课程。
(三)专业模块设置
根据专业各职业能力按职业岗位进行分类,分别构建不同的技术方向课程模块,每个模块与一个或一类职业岗位(群)对应,由2-4门理实一体化课程(B类课程)或实训课程(C类课程)组成。具体包含业财融合模块、税务模块、企业营运管理模块、审计与内控模块。
表一 专业模块设置表
表二 专业方向模块设置表
表三 专业拓展模块设置表
根据专业素质要求,开设科学精神与思维创新模块、历史传承与哲学基础模块、社会研究与经济管理模块、当代中国与世界视野模块、艺术体验与审美鉴赏模块等相关课程。
(四)专业核心课程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见表四)
表四 专业核心课程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
三、保障措施与实现路径
(一)构建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关键
在“职教20条”(《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背景下进行“三教”改革,首要的任务就是加强师资建设。在当今时代背景下,职业院校教师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师既要能讲授专业理论知识,又要能掌握实践技能[3];既要懂得教育教学规律,又要熟悉用人单位岗位职责。如何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一是要建立教师准入制。职业院校教师要有3年及以上的企业从业经历,熟悉企业业务流程和岗位要求。二是建立教师企业顶岗制。教师利用寒暑假时间到企业进行顶岗锻炼(挂职锻炼),一方面把理论知识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另一方面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完善、总结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三是建立企业骨干到高职院校挂职(兼课)制。从企业一线聘请业务骨干到高职院校挂职(兼课),把企业的工作实践带入课堂,让学生提前知晓未来自己的职业要求。
(二)搭建高水平的实训室+实训平台+实习基地是前提
一是要建设高水平的会计综合模拟实训室、会计信息化实训室、财务共享中心实训室、ERP沙盘模拟实训室等校内实训室(基地)。二是要建设出纳实务实训平台、财务会计实训平台、管理会计实训平台、财务管理实训平台、网上虚拟报税实训平台、会计信息化实训平台等专业实训软件平台来支撑校内实训教学需要。三是要建设校外实习基地。与业内大型企业联合开展“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和社会实践等活动;定期选派专业教师到实训基地进行实践锻炼,构建“双师型”教师的成长平台。
(三)建设多样化的教学资源是基础
一是选取或编著能够充分体现岗位资格/职称考试内容和要求的教材。二是借助重庆市高校在线开放课程平台、“学银在线”平台、“智慧职教”网站、“中国大学MOOC平台”等各种平台,制作丰富的数字化视频资源、课件资源、题库资源。三是把学生各种技能比赛,如高职院校会计技能竞赛、税务技能竞赛、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源。
(四)采取混合教学模式和适宜的教学方法是艺术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主要应用角色扮演、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情景教学法、目标教学法、理实一体化教学法等能遵循学习规律、提升学习效果的教学方法[4]。
(五)构建多元化的学习评价标准是龙头
一是评价的内容必须“多元化”,主要包括职业道德与规范、团队合作与创新、专业知识与技能、方法与社会能力等。二是评价方法“多元化”,主要包括理论考试、现场操作、现场答辩、项目报告、实训报告、证书考取等。
(六)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是核心
1.建立专业群建设和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
制定科学的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专业群核心课程的教学标准,制定专业技能实训考核标准,明确跟岗实习、顶岗实习要求。细化包括教学准备、课堂教学、课后作业、实习实训和考核考试、毕业实习等教学环节的质量要求和标准,形成一套完整的教学质量评价和监控指标体系。通过教学实施、过程监控、质量评价和持续改进,实现人才培养目标[5]。
2.完善日常教学管理机制
加强日常教学组织与运行管理,建立校、院、系(专业群、教研室)三级监控管理机制,建立健全教案检查、巡课听课、评教评学制度,严明教学纪律和课堂纪律,定期开展课程建设水平、教学方法和教学质量检查与诊改,保障教学质量。
3.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及社会评价机制
开展毕业生调研,了解毕业生就业状况、就业岗位、薪酬水平等情况,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职业能力的评价和建议,获取企业职业岗位对知识、技能、素质方面的要求,评价人才培养质量和培养目标达成情况。
4.持续改进专业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根据毕业生反馈和社会评价结果进行科学甄别、筛选、分类、分析,针对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实习实训等方面进行分析,充分利用评价分析结果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有效改进专业教学,加强专业建设,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