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研究现状与热点
——基于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分析

2021-07-08

重庆开放大学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图谱聚类思政

蒲 梅

(重庆广播电视大学 教务处,重庆 400052)

一、引言

2014年,上海市部分高校率先尝试运用课程思政理念提升专业课育人效果,上海大学、复旦大学等相继推出了“大国方略”“治国理政”等系列综合素养课,旨在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对学生潜移默化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要求“整体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和中小学学科德育”,课程思政从区域层面的理念上升为国家政策。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改革如火如荼,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研究成果,研究文献数量呈倍数增长。但现阶段关于高职课程思政的研究多是围绕高职课程思政定义、课程思政案例及资源制作、教师能力提升等展开的讨论,缺少对高职课程思政研究历史的回顾,特别是鲜有运用量化分析方法对高职课程思政展开的科学研究。

有鉴于此,本文将采用基于CiteSpace的知识图谱分析法,对中国知网数据库中以高职课程思政为主题的文献进行计量及可视化分析,全面呈现国内高职课程思政研究的知识谱系,并对高职课程思政研究的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进行深入的探讨,为探寻高职课程思政研究的未来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数据来源与方法

本文以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为数据来源,以“高职”或“职业”为主题,并以“课程思政”为关键字进行检索,截至2020年11月16日,共检索到相关文献951篇。经人工筛选,剔除会议通知、会议综述、征稿启事等,最终确定769篇文献为分析样本。

(一)研究方法

知识图谱是显示科学知识发展进程与结构关系的一种图形,它结合了信息可视化技术与传统科学计量学引文分析,以应用数学、信息学、计算机技术为基础,通过数据挖掘、信息处理、科学计量和图形绘制来可视化展示某一学科或领域的知识,以探索科学知识发展进程与结构关系的隐匿规律[1]455。而CiteSpace软件融合了社会网络分析、聚类分析、多维尺度分析等多种方法,能够通过可视化手段呈现科学知识的研究现状,进而获取可视化知识图形和序列化知识谱系,即知识图谱[2]242,因此,本文选用了该软件作为支持高职课程思政研究现状、热点与趋势的可视化知识图谱分析软件。

(二)数据处理

在选定研究工具后,作者通过三个步骤对研究数据进行了处理:1.转换格式:从CNKI中导出769篇Refworks格式的参考文献,并转化为在CiteSpace能够识别分析的格式;2.统一关键字:为使分析结果更为集中有效,需对关键字进行标准化处理,如统一“实践路径”“实践途径”和“实施路径”等为“实践路径”;3.设置参数:设置时间分区(TimeSlicing)为2017-2020年,1年一切片;节点阈值为TOP100及TOP30%;网络裁剪(Pruning)中选择寻径算法(PFNET),其他参数均为默认。

三、高职课程思政研究的结构特征分布

(一)时间分布特征

发文量是反映领域研究时间分布特征的重要指标,是领域研究演进趋势分析的重要依据[3]。2017年8月,上海立达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张鲁宁在《管理观察》发表的《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是高职领域课程思政研究的第一篇文献。本文以该文章为研究起点,选取截至2020年11月16日期间的高职课程思政领域的769篇文献为数据来源,绘制了该领域年际发文量变化曲线如图:

图1 高职课程思政发文量年际变化情况

从发文量年际变化情况来看,高职课程思政研究起步较晚,但增长极为迅速。这与近年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的相继召开,《若干意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指导纲要》)等文件的相继发布,各级部门及高职院校对课程思政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和支持有着重要关系。而随着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的启动及改革的深入推进,未来几年,课程思政仍将是高职院校改革与实践的重点,相关研究文献数量也会呈现持续上升趋势。

(二)空间分布特征

1.研究者及其合作

对研究者合作情况进行分析,则可以判断该领域的发展水平,合作率越高,合作强度越大,则该领域的发展水平越高[5]。对769篇高职课程思政文献作者数据进行梳理去重,得到实际作者1039人,平均发文为0.74篇。其中,独立作者发文456篇,占文献总量59.3%;合作发文313篇,占文献总量40.7%。在合作发文中,两人合作238篇,占总发文量的30.9%,三人及以上合作75篇,占总发文量的9.8%。从作者合作情况看,高职课程思政研究更倾向于学者独立研究。

高职课程思政研究作者共现图谱是对作者合作网络的可视化,显示了高职课程思政作者及其合作关系。经过对图谱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该图谱共形成了6个合作团体:以邹山梅等为核心的团队针对高职机械专业“课程思政”改革提出了教学对策;以孙蕊为首的团队围绕高职院校工科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效果展开了调查与研究;孙洁、华晔团队研究了如何将教师职业发展与“课程思政”有效融合;孙菲、范静波从高职妇产科护理专业的教师及学生角度出发,探讨了思政元素的教学融入;张鹏等围绕高职电气专业展开了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郑慧静、刘美丽则从“课程思政”视角出发,探索了高职英语“课程思政”微教学平台的构建及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图谱中的节点大小与连线粗细能够反映研究者发文的活跃程度及合作关系的密切程度。该图谱成员间的连接强度在0.7~1.0之间,连接较为松散,大部分节点处于孤立状态,未形成较为成熟的核心作者群,高职课程思政合作呈现出小范围、分散化的特征,与上述对研究者合作率的统计分析所得到的结论一致。

2.研究机构及其合作情况

对发文机构进行分析,可以揭示该领域研究者群体的地域分布,快速了解研究机构的实力格局,为整合研究资源并进行研究合作提供思路。本文以一级机构为口径,统计了独立作者或第一作者所在机构的发文情况,若机构存在调整或变更的,均采用现用名。例如,将无锡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无锡职业技术学院物联网技术学院等统一为无锡职业技术学院。

进行高职课程思政研究的一级机构共396家,平均发文1.94篇,其中发文量超过2篇的机构共167个。表1显示了发文量排名前10的一级机构及其发文量:

不同围岩初始温度的支护结构表面和岩壁交界面的温度过程对比见图8,最高温度、最大温升和发生时间见表3,可见3种初始岩温条件下的支护结构温度变化规律基本相同,支护结构表面温度随着时间延长而升高,在66.20 d时出现最高温度,初始岩温110℃时的表面最大升高值为28.0℃,90℃时的表面最大升高值为22.76℃,60℃时的表面最大升高值为14.90℃,此后温度逐步降低;岩壁交界面的支护结构温度在16.20 d达到最大,110℃初始岩温时的表面最大升高值为97.84℃,90℃时的表面最大升高值为81.21℃,60℃时的表面最大升高值为50.90℃,此后温度逐步降低。

表1 高职课程思政研究高发文机构

排名前10的机构中,江苏省4所,湖南省、湖北省各2所,福建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各1所。课程思政研究机构分布地域差异较明显,华东及华中地区参与该领域的研究机构较多,而西南、西北及东北地区有待加强。

通过对发文量4篇以上的高职课程思政研究机构的共现图谱进行分析发现,该图节点之间联系非常松散。从图谱所形成的合作关系来看,高职课程思政研究机构之间仅形成了3个合作群,涉及5个机构,占课程思政研究高校的3.2%。这些合作机构中,跨机构合作群有2个,分别是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和江苏卫生健康职业学校,上海城建职业学院和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另外呈现出的一个特点是,合作群成员发文量都普遍偏低。据此可以推断,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研究整体合作率偏低,并且不够深入,以独立研究为主。

四、高职课程思政研究的热点聚类分析

(一)关键词共现分析

关键词是研究主题的概括和文章核心内容的提炼,它能够准确表述论文的核心内容和精髓,高频次的关键词常常被用来确定一个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美国学者多诺霍在1973年提出的高频词低频词的界分公式T=[-1+(1+8I)1/2]/2(I为关键词个数)是判定关键词是否高频的常用方法。本研究共抽取关于高职课程思政研究的关键词322个,累计总频次达2559次,经多诺霍公式计算,高职课程思政研究高频词与低频词的阈值为24.88。因此,出现频率在25次及以上的为高频关键词,共9个,分别是:课程思政、高职院校、教学改革、高职英语、高职教育、立德树人、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和思想政治教育。

在频次之外,中介中心性是测度节点在网络中重要性的一个指标,中介中心性的值越高,表示节点越重要,去除这些节点后对网络传输的影响越大[1]459,中心性超过0.1,则说明此关键词为研究热点。本文中介中心性>=0.1的关键词共5个,其中高职院校、教学改革、课程思政、高职教育和立德树人等关键词的中心性较高,在高职课程思政研究中具有显著地位及影响力,是连接高频关键词的重要术语,对该领域的研究发展有较大的贡献。表2显示了频次大于25或中介中心性大于0.1的关键词,一共9个,该研究领域集中度相对较高。

表2 高职课程思政研究高频高中介中心性关键词

在NodeTypes中选择关键词(Keyword),运行CiteSpace后得到高职课程思政研究文献的关键词共现图谱。

该图谱显示了频次3次以上的关键词节点标签,参数为N(节点数量)=321,E(节点之间连线数)=733,D(网络密度)=0.0143。以圆形年轮表示关键词,中心度越大,年轮的宽度也越大,同时该关键词在共词网络中的影响度越高,对其他关键词影响也越较大,中介作用更强[6]。而连线越多则表示关键词共现的次数越多,连线的粗细与其联系的紧密程度成正比。经过对该图谱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影响度较高的关键词有“课程思政”“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立德树人”“思想政治教育”等等,与高频次高中介性关键词统计结果比较一致。

(二)基于关键词的聚类分析

CiteSpace利用对某领域的施引文献进行共引聚类来表征研究前沿[2]242,聚类后各个类别的名称是根据其所提取的施引文献标题、摘要及关键字中高频出现的短语归纳而来[7],在聚类图中以“#序号 类别名称”的方式显示。依据网络结构和聚类的清晰度,CiteSpace提供了模块值(Q值:Modularity Q)和平均轮廓值(S值:Silhouette)来评判图谱绘制效果。Q值用于表征一个网络可以被划分为独立模块的程度,其参数值在0到1之间,值越大说明各聚类之间越独立,网络的模块性越好,Q>0.3就意味着划分出来的聚类结构是显著的;S值主要用于说明聚类主题的明确性,其值介于-1到1之间,值越大,说明聚类主题越明确,S>0.5表示聚类合理,而S>0.7则表示聚类高效且令人信服[2]249。

根据CiteSpace软件运行绘制的高职课程思政研究关键词聚类图谱,聚类后共得到11个研究方向,按照从#0到#10进行编号。编号大小表示了该领域的研究集中度,越小表示集中度越高。经过分析,可以发现该聚类覆盖了该领域88%的文献,聚类Q值为0.082,S值为0.8495,这说明高职课程思政研究虽然聚类显著,但主题模块划分并不够明确。

结合关键词共现及聚类结果分析,本文将当前高职课程思政研究的核心领域归纳为4个,即“课程思政辨析”“课程思政建设”“教学改革研究”及“课程思政教师”,各领域热点关键词见表3。

表3 高职课程思政研究核心领域及热点关键词

1.课程思政相关理论探讨

这一主题通过围绕课程思政的内涵、特点、价值定位等进行探讨,明确了课程思政需要体现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彰显协同育人效应,关键词有“高职”“课程思政”“思政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等等。通过对“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关系进行辨析,可以更好地揭示二者的逻辑关系,为构建协同效应夯实根基[8]。课程思政的出现,帮助思政课教师突破了“单枪匹马”作战的困境,使得思政教育跳出了仅从思政课程着手的窠臼与框架,两者在方向、目标、功能等方面存在一致性与同向性,应构建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协同效应。

2.课程思政模式资源建设

该主题下的关键词有“建设路径”“学徒制”“校企合作”“资源”等等。课程思政建设是构建大思政格局的重要抓手,对提高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而课程思政建设可以从模式、资源、课程等多个途径着手。程宇分享了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5443”课程思政建设模式,通过建“五层”主体、实施“四步”战略、形成“四类”课程并采取“三大”策略来做好课程思政建设工作[9]。刘艳艳等则以“医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库”建设为例,介绍了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实践路径及设计原则[10]。

3.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

该主题热点关键词包括“教学模式”“教学改革”“实践路径”“高职英语”等等,研究者们围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及课程思政融合发展展开探讨。贺静针对高职旅游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从提高教师思政教学能力,深度挖掘专业课思政元素,引入思政教学内容,构建课程思政评价体系等方面着手,提升高职旅游专业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11]。杨阳则以“大思政”教育观为指导,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考核评价三方面围绕《医学心理学》进行了课程思政改革及实践[12]。

4.课程思政教师能力提升

作为课堂教学第一责任人,教师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其素质水平直接影响到育人质量和课程思政效果[13]。该主题下的关键词有“高职教师”“工匠精神”“立德树人”等,比如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教师廖瑜、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职业技术学校教师杨金花等都围绕高职院校教师课程思政能力提升路径进行了讨论,指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发挥教师党支部作用,增强育德意识;开展定期培训,提升育德能力;整合德育资源,搭建育德平台;健全育德能力提升长效机制等[14]。

五、结论与讨论

课程思政的概念一经提出,就受到高度关注。国内学者对课程思政进行了多维度、多学科视角的探析,也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本文运用知识图谱分析法,以2017年以来国内高职课程思政研究领域的文献为基础,对其时间分布、空间分布及热点聚类等进行了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高职课程思政研究近年来发展迅速,未来也将持续发展;高职课程思政合作分散,研究尚未形成代表性团体;高职课程思政研究围绕“课程思政辨析”“课程思政建设”等多个主题展开,但主题界限并不是特别明确。

总体来看,高职对课程思政建设研究的时间还比较短,其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仍处于初级阶段[15]。但随着各级部门及高职院校对课程思政关注度的不断提高,该研究领域文献将迎来爆发式增长。研究者及研究机构在从事相关研究时,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持续关注高职课程思政研究

虽然课程思政已纳入各级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借助专业课教学开展思政教育已成为当前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工作,但在选择进入课程思政领域开展研究时,研究者及研究机构就应该注意研究的持续性,不能盲目关注热点。研究者在积极探索开辟热点方向的同时,需要不断提高对研究领域的持续关注,做好学术发展的长期规划;而研究机构在增加研究总量的投入时,也要探索对研究深度的拓展,不断完善科研评价体系,形成课程思政研究的可持续发展。

(二)加强高职课程思政研究合作

当前高职课程思政研究合作比较松散,无论是研究者,还是研究机构,都存在合作范围较窄,合作力度偏小等问题,研究多局限于独立的机构或个人。这说明当前大部分从事高职课程思政研究的研究者或者机构,受政策和舆论影响较大,自身对高职课程思政的关注度并不够高,也不够持久,目前该研究领域也没有产生影响力比较大的机构或专家。与此同时,课程思政不能仅仅是针对某一个专业或课程,独立研究容易局限思维。研究机构和研究者要尝试走出“舒适区”,寻求多方合作,不断拓展研究广度,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前行,构建思政育人大格局。

(三)加大高职课程思质量评价研究

质量评价作为教育活动的反馈与总结、教育成效的检测与呈现,是从决策到实施再到评价整个教育流程和运行系统中构成闭环的重要环节,也一直是教育教学研究和实践的薄弱环节[16]。从高职课程思政研究的关键词分析及热点聚类结果来看,当前高职课程思政研究中关于质量评价的非常少。质量评价对于提升课程思政建设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课程思政推进实施的过程中,质量评价已经成为当前学校和教师最为困惑和亟待解决的问题。研究者及研究机构在深耕现有研究领域之余,也需加大在课程思政质量评价方面的研究精力投入,确保课程思政能够实现从决策到评价的全过程落实,促进教育流程和运行系统闭环的形成,提高高职课程思政改革的整体质量。

(四)突出高职课程思政改革特色

当前,高职领域的课程思政研究方向和内容,多属于普适性研究,并不能体现高职课程思政改革不同于普通高等院校的特色,尤其是在课程思政理论辨析、课程思政建设及课程思政教师能力提升等方向。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虽然同为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两者育在教育对象、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办学模式、培养方式、课程结构、师资队伍、教育评价等多个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研究者及研究机构在进行高职课程思政研究与实践时,需要关注高职教育特色,突出高职与普通教育思政改革的差异之处,构建高职课程思政改革独有模式。

猜你喜欢

图谱聚类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绘一张成长图谱
基于K-means聚类的车-地无线通信场强研究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补肾强身片UPLC指纹图谱
基于高斯混合聚类的阵列干涉SAR三维成像
主动对接你思维的知识图谱
基于Spark平台的K-means聚类算法改进及并行化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