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川东云安厂地区黄龙组储层成因类型及形成机制

2021-07-08左洺滔胡忠贵张伟周道勇朱贤强罗毓明庞宇来邵燕林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 2021年4期
关键词:云安晶间溶孔

左洺滔,胡忠贵,张伟,周道勇,朱贤强,罗毓明,庞宇来,邵燕林

1.油气资源与勘探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长江大学),湖北 武汉 430100 2.长江大学沉积盆地研究中心,湖北 武汉 430100 3.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重庆气矿,重庆 400021

川东地区位于四川盆地东部,作为四川盆地主要油气聚集区,备受国内外油气地质专家的关注[1-3]。上石炭统黄龙组气藏有着巨大的油气储量,是川东地区天然气主力产层之一,勘探潜力巨大[4-6]。自20世纪80年代起,前人对黄龙组层序划分及沉积相类型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得到了一个统一的四川盆地黄龙组层序划分方案,即四川盆地黄龙组发育了一套由完整的低位体系域、海侵体系域及高位体系域组成的三级层序[7-10],针对该时期发育的沉积体系类型的主流观点认为在该时期以潮坪-浅海陆棚沉积体系为主[11-14];而有关黄龙组储层方面的系统性研究则相对较晚,胡明毅、李祖兵、陈浩如等从物性特征及储集空间等方面探讨储层特征并开展了成岩作用等因素探讨储层的主控因素研究,认为黄龙组储集物性较好,并且研究重点主要集中于经表生期岩溶作用及白云岩化作用叠加所形成的优势储集体[15-17]。针对成岩改造与储层的关系研究,部分学者借助锶同位素分析手段对黄龙组白云岩成因及储集性能进行了探讨,并认为仅有与颗粒白云岩和晶粒白云岩有关的成岩期交代成因的埋藏白云岩具有储集意义[18],另有学者认为碳、氧与锶同位素的演化趋势与储层物性的变化具有良好的正相关性,即随着碳、氧与锶同位素的增加,储层物性有变好的趋势[19,20]。此外,胡忠贵等利用稀土元素地球化学元素特征证实了黄龙组储层经历了准同生、表生期岩溶作用及埋藏期热液活动的影响,并认为这类经历了强烈溶蚀的白云岩储层具有较高的ΣREE(稀土元素总量)和ΣLREE(轻稀土元素含量)/ΣHREE(重稀土元素含量)[21,22]。综上所述,研究区黄龙组储层经历了多期次的成岩作用改造,对储层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川东地区黄龙组储层孔隙类型多样,储层类型较多,各类储层的储集空间、成因机理各具特色。但前人并未对川东地区储层的成因类型及控制因素进行系统的研究,严重阻碍了人们对于黄龙组储层成因的认识。因此,笔者根据最新的钻井、岩心、薄片等大量地质解释资料,深入探讨了研究区黄龙组储层特征及孔隙类型,并依据时间序列及成岩作用改造因素,对储层进行成因类型划分,进而剖析各类型储层的形成机制,以期为盆地内后续勘探开发工作提供有力依据。

1 区域地质背景

研究区云安厂气田冯家湾区块,为云安厂构造带的一个潜伏构造,地理位置处于重庆市万州区,构造位置属于四川盆地川东褶皱带云安厂构造带中部(见图1)。

受海西运动构造隆升和侵蚀作用的影响,川东地区黄龙组沉积前缺失晚志留世、泥盆纪、早石炭世沉积,黄龙组超覆于下伏韩家店组/河洲组之上,顶部与上覆梁山组呈不整合接触。区内黄龙组沉积厚度约为40~50m,平均47m,黄龙组(C2hl)自下而上分为黄一段(C2hl1)、黄二段(C2hl2)和黄三段(C2hl3)3个岩性段,分别对应三级层序的LST、TST和HST;依据沉积组合及旋回变化,又将C2hl2划分为3个亚段(C2hl21、C2hl22和C2hl23)(见图1)。综合研究表明,川东地区黄龙组储层以次生孔隙为主,原生孔隙少见;物性受成岩作用改造明显,特别是受白云岩化作用和多期次的岩溶作用改造较为显著[15-17]。

2 黄龙组储层特征

2.1 储集空间特征

通过对研究区内9口黄龙组全取心井段的岩心观察,以及对9口井约1500片普通薄片和30片铸体薄片的镜下鉴定及观察,对黄龙组开展了系统的岩石学及孔隙特征分析。研究区黄龙组主要储集岩石类型以各类颗粒白云岩、粉晶-细晶白云岩及云质岩溶角砾岩为主,其次为(颗粒)泥晶-粉晶白云岩。颗粒成分以生屑、砂屑、藻砂屑、藻团块等类型为主,可见少量鲕粒及内碎屑。结合铸体薄片分析鉴定,研究区黄龙组储层发育晶间孔、晶间溶孔、粒内溶孔、粒间溶孔等孔隙类型,具体特征如下:

注:SBⅠ表示Ⅰ型层序边界;TS1表示初始海泛面;TST表示海侵体系域;MFS表示最大海泛面;HST表示高位体系域;LST表示低位体系域。图1 研究区分布范围黄龙组地层综合柱状图Fig.1 The comprehensive histogram of stratigraphic distribution of Huanglong Formation in the study area

1)晶间孔、晶间溶孔主要发育于晶粒白云岩中,而泥-微晶白云岩中不发育或发育条件很差。晶间孔多伴有溶蚀作用形成扩大的晶间溶孔(见图2(a)、(b)),部分晶间孔和晶间溶孔被晚期中-粗晶方解石、白云石、石英、黄铁矿等充填(见图2(b))。

2)粒间溶孔、粒内溶孔等主要发育在颗粒(生物屑、砂屑、鲕粒)粉-细晶白云岩中(见图2(c)、(d))。粒间溶孔除部分溶孔中充填有少量沥青,一般无充填物,因此,粒间溶孔的连通性极好[18]。粒内溶孔在岩心上可见类似针状溶孔,主要分布于部分藻屑、砂屑(见图2(e))和生物屑(见图2(f)、(g))中,是研究区较为常见孔隙类型。

3)粒内溶孔多见于腹足和双壳类生物化石中,并可形成铸模孔(见图2(h)、(i)),而棘屑、腕足等生物粒内溶孔不发育。铸模孔在研究区较发育,对储层的贡献较大。

4)角砾内和角砾间溶孔在研究区常见,主要发育于黄龙组云质岩溶角砾岩内及岩溶角砾岩之间的部分。

2.2 储层物性特征

对研究区内6口井的全井段岩心物性数据统计分析(见图3)表明,在700件样品中,孔隙度分布于0.28%~21.94%之间,平均4.63%,孔隙度在2%~5%之间的样品占41%;渗透率分布于0.001~40.20mD之间,平均0.53mD。

图3 研究区黄龙组岩心孔隙度、渗透率分布规律直方图(样品数:700)Fig.3 Histograms of distribution of porosity and permeability of cores in Huanglong Formation in the study area(Sample numbers: 700)

对云安厂地区黄龙组储层的岩心孔隙度与渗透率关系进行分析,结果如图4所示。云安厂地区黄龙组储层孔渗关系呈弱正相关性,随着样品孔隙度的增大,渗透率也具有缓慢增大的趋势,表明孔喉特征对储层渗流能力具有一定的影响;其次,在同一孔隙度范围内,渗透率变化较大,甚至跨越2~3个数量级,揭示了裂缝对储层的渗流能力的改善有着较大的贡献。

注1:(a)晶间孔、晶间溶孔,粉晶白云岩,云安11井,C2hl2,5254.90m;(b) 晶间溶孔、溶蚀扩大孔,粉晶白云岩,云安2井,C2hl2,5281.40m;(c)粒间溶孔,藻砂屑白云岩,面孔率较高,约占20%,云安11井,C2hl2,5277.25m;(d)粒间溶孔,藻砂屑生屑白云岩,云安11井,C2hl2,5268.35m;(e)粒内溶孔,藻砂屑白云岩,云安2井,C2hl2,5311m;(f)粒内溶孔,藻砂屑白云岩,云安11井,C2hl2,5267.58m;(g)粒内溶孔,藻砂屑生屑白云岩,云安11井,C2hl2,5266.85m;(h)铸模孔,藻砂屑白云岩,云安2井,C2hl2,5310.50m;(i)铸模孔,藻砂屑白云岩,云安11井,C2hl2,5276.70m。以上薄片照片均为单偏光铸体薄片。注2:IP(intercrystalline pore)表示晶间孔;ISP (intercrystalline solution pore)表示晶间溶孔;IDP(intergranular dissolution pore)表示粒间溶孔;GSP(granular solution pore)表示粒内溶孔;MP(moldic pore)表示铸模孔;D(dolomite)表示白云石。下同。图2 研究区黄龙组典型孔隙特征Fig.2 Typical pore characteristics of Huanglong Formation in the study area

3 储层成因类型及分布特征

3.1 储层成因类型

图4 研究区黄龙组岩心孔渗关系图 Fig.4 Relationship diagram of porosity and permeability of cores in Huanglong Formation in the study area

根据岩心观察及镜下薄片鉴定结果,在储集空间类型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主要的成岩作用改造因素,对黄龙组储层进行成因类型划分,将储层划分为保持型储层、溶蚀型储层、云化型储层3大类,并可识别出多种成因类型的储层所组成的复合型储层(见表1)。同时,综合考虑储层孔隙发育的时间序列及成岩作用改造因素,溶蚀型储层又可划分为准同生期选择性溶蚀储层、表生期岩溶储层及埋藏期溶蚀储层。

表1 研究区黄龙组储层类型及特征

保持型储层主要因为颗粒间赋存的粒间孔隙由于泥晶作用或烃类的充注,致使粒间孔隙受到保护并得以保存;也可在此基础上,受后期成岩作用或构造运动的破坏,打破原有孤立孔隙状态,与其他孔隙相连。这类储层主要孔隙类型为粒间溶孔+粒间孔(见图5(a)),所以又称为颗粒间孔隙保持型储层。

准同生期选择性溶蚀储层以各类颗粒岩为主要的岩石类型,这种类型的储层多为颗粒中文石质组分在同生期-准同生期发生选择性溶蚀而形成的溶蚀孔隙,表现为粒内溶孔+铸模孔(见图5(b))的孔隙组合。

表生期岩溶储层主要分布于C2hl2,岩石类型以云质岩溶角砾岩为主,角砾成分多为单一岩性,由各种破裂缝沟通疏导酸性流体流入,形成各类角砾内+角砾间孔隙(见图5(c))的组合。

埋藏期溶蚀储层主要指深埋藏作用下各种酸性流体对原始储层孔隙的扩容而形成的溶孔+溶洞。而云化型储层主要是成岩期发生白云岩化作用的过程中产生的晶间孔隙,以及伴随溶蚀作用形成的晶间溶孔(见图5(d)、(e))。

复合型储层往往叠加了多种成岩作用的改造,储集空间组合往往也叠加了多种类型(见图5(f)),为研究区储集性能最佳的储层类型。

3.2 储层分布特征

注:(a)粒间溶孔、粒间孔,云安24井,C2hl2,5548.88~5548.98m;(b)粒内溶孔、铸模孔,云安24井,C2hl2,5550.14~5550.24m;(c)砾内溶孔,云质岩溶角砾岩,溶孔发育不均匀,主要在角砾内发育粒内溶孔,虚线圈定为角砾边界,云安11井,C2hl2,5808.85~5808.97m;(d)粒间晶间(溶)孔、粒内晶间(溶)孔,云安21井,C2hl2,5790.44~5790.49m;(e)晶间(溶)孔,云安21井,C2hl2,5794.28~5794.38m;(f)粒间溶孔、晶间(溶)孔、粒内溶孔等多种孔隙,云安24井,C2hl2,5355.58~5355.62m。(a)为正交偏光普通薄片,(b)、(d)、(e)均为单偏光普通薄片,(c)为岩心照片,(f)为单偏光铸体薄片。图5 研究区黄龙组典型储层孔隙特征Fig.5 Pore characteristics of typical reservoirs of Huanglong Formation in the study area

为进一步厘清不同类型的储层孔隙度及渗透率特征,分别对云安厂地区6口黄龙组全井段取心井的岩心进行孔隙类型的标定,并对岩心孔隙度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纵向上不同成因类型的储层分布具有规律性,由于储层类型的差异变化,自下而上物性呈现由好变差的趋势。

以云安11井为例,对其储层物性及储层成因类型开展精细化研究。云安11井石炭系残厚46.1m,白云岩厚度较大,为38.59m,孔隙类型发育多样,有效孔隙占比较高。其中,依据储集性能及孔隙类型,可将云安11井黄龙组地层分为上部储层段、下部储层段和致密储层~非储层段3段(见图6),储层段部分均表现为以溶蚀型储层为主的复合型储层。

图6 云安11井黄龙组储层特征分析图Fig.6 Analysis diagram of characteristics of Huanglong Formation reservoirs in well Yun’an 11

上部储层段岩性以云质岩溶角砾岩、泥-粉晶白云岩为主,含少量颗粒白云岩;孔隙类型以晶间孔、晶间溶孔及溶蚀扩大孔为主,部分云质岩溶角砾岩原岩成分为鲕粒白云岩、砂屑白云岩等,存在部分角砾内粒间、粒内溶孔及角砾间晶间孔,裂缝较为发育。储层类型为复合型储层,但主要在表生期岩溶作用所形成的表生期岩溶型储层的基础上,经过埋藏期溶蚀作用及白云岩化作用改造而形成,孔隙度分布于0.28%~14.38%,主要集中于0~2.5%,以低孔低渗裂缝-孔隙型储层为主。

下部储层段以各类颗粒白云岩为主,部分沉积泥晶白云岩,极少量发育有灰岩沉积;孔隙类型以与颗粒有关的各类孔隙为主,叠加各时期岩溶作用,形成主要以粒间孔、粒间溶孔及粒间晶间孔等为主的储层,局部存在厚度不大的角砾岩,保存部分砾间孔及砾内孔隙。储层类型为复合型储层,与上部储层段的差异主要表现为,该段是以准同生期选择性溶蚀储层和颗粒间保持型溶蚀储层为主组成的经过白云岩化作用改造而形成的复合型储层,孔隙度主要分布于0.52%~19.90%,大于2.5%的样品占64%,以低-中孔低渗孔隙型储层为主。

研究表明,上部储层段孔隙度分布较为集中,储层平均孔隙度较小;相反,下部储层段的孔隙度分布范围较大,储层的孔隙度分布占比相差不大。总体上,下部储层段的储集性能优于上部储层段,两者均好于非储层段(见图7)。此外,上部储层段主要分布于C2hl2中上部,平面上普遍发育;而下部优势储层段主要分布于C2hl2中下部,平面上呈零星状分布,与颗粒滩分布范围相一致。

图7 云安11井不同储层段孔隙分布直方图Fig.7 Histogram of pore distribution of different reservoir sections in well Yun’an 11

4 储层形成机制分析

四川盆地石炭系黄龙组优质储层受多种因素的综合控制。其中,岩相及微相是控制储层形成的物质基础,成岩改造是储层形成的关键因素,构造运动对黄龙组储层进行改造[4,15,17]。因此,以成岩作用改造为基础,对不同储层成因类型形成的成岩环境进行分析,从而探讨不同成因类型储层的形成机制。

4.1 准同生期选择性溶蚀储层特征及形成机制

这类储层主要形成于准同生时期大气淡水的环境中,各类颗粒滩体接受富含CO2的大气水淋滤而发生选择性溶蚀,形成各类孔隙。这类选择性溶蚀作用受大气水环境中的Ph及CaCO3的影响,但主要原因还是受到海平面升降变化造成的成岩环境发生了变化,使得颗粒滩体内形成各类粒内溶孔及铸模孔等选择性孔隙。这类储层在横向上往往以透镜体的形式展布,研究区内主要发育在局部地貌高点处;纵向上,频繁的、多级次的海平面升降变化有利于该类储层的复合叠置,从而形成以多期溶蚀孔隙为主的准同生期选择性溶蚀储层(见图8)。

图8 准同生期选择性溶蚀储层示意图Fig.8 Schematic diagram of selective dissolution reservoirs in the contemporaneous-penecontemporaneous period

4.2 表生期岩溶储层特征及形成机制

晚石炭世中-晚期的云南运动使川东地区整体构造抬升为陆,致使该区石炭系地层接受了长达20~25Ma的持续暴露剥蚀,形成了黄龙组顶部的古喀斯特地貌及古岩溶体系[23,24],发育了一套以岩溶角砾岩为代表的优质古岩溶储层。

表生期岩溶储层主要形成于大规模性的海平面下降事件或者区域性的构造升降事件所形成的表生岩溶环境中。这类储层常常具有丰富的岩溶水系统及裂缝系统,构造运动时期形成各类裂缝,不仅为大气水及地下水提供了有利的疏导通道,而且增大了岩溶水系统的溶蚀范围及接触面积,加快水-岩反应速率,增加溶解作用,有利于形成表生期岩溶储层,从而在碳酸盐岩中形成各种溶孔、溶洞及溶蚀扩大缝等储集空间。并且,若原岩以礁滩相为基础,因其具有先存或准同生期成岩改造而形成的良好的孔隙系统,更加有利于岩溶系统的改造,形成与周围原岩更加有利的优质岩溶储层(见图9)。

注:C2cs为上石炭统船山组。图9 表生期岩溶储层示意图Fig.9 Schematic diagram of karst reservoirs in the supergene period

4.3 埋藏期溶蚀储层特征及形成机制

研究证实,四川盆地黄龙组在埋藏期经历了不同程度的溶蚀作用改造,该时期所形成的储层通常与烃源岩热演化过程中所伴生的有机酸流体、热化学硫酸盐还原反应所产生的H2S等各类埋藏成岩流体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原有孔隙的基础上,沿着各类裂缝,形成溶蚀扩大孔、扩容缝等各类扩容储集空间(见图10(a)、(b)),但是根据最新的研究成果显示,这类同时作用的效果较为局限,曾有学者提出埋藏溶蚀作用在深埋碳酸盐岩储层中极有可能发生,但是对于大多数深层储层的贡献也许并非重要[25,26];而对于原岩较为致密的情况,由于孔隙欠发育,成岩流体的渗流受到限制,埋藏溶蚀作用欠发育。由于四川盆地黄龙组埋藏溶蚀作用对储层的贡献程度一直存在着争议,故在此不再做细致探讨,并留存该种储层成因类型。

4.4 颗粒间孔隙保持型储层特征及形成机制

研究区黄龙组颗粒间孔隙保持型储层多表现为“相控型”储层,储层的形成与颗粒岩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类储层岩石类型以各类颗粒岩为主,储集空间以粒间孔和粒间溶孔为代表,孔隙间喉道较为发育,物性特征较其他储层类型好,以孔隙型储层为主,面孔率可高达40%左右。

颗粒间孔隙保持型储层的形成与压实程度及早期胶结作用有着很大的关系:①颗粒滩沉积后,上覆地层的压实强度直接影响着颗粒的接触关系;在适宜的压实强度条件下,优质储层的颗粒间接触关系表现为点接触或线接触,使孔隙形成一定的封闭条件,形成孤立孔隙,后期成岩流体不易进入,无法发生胶结及充填作用,而使孔隙得以保存;当压实作用强度过大,颗粒间接触关系则表现为凹凸接触,此时孔隙欠发育;而压实作用不发育时,颗粒呈漂浮状,喉道极其发育,各类成岩流体进入,在成岩晚期易被石膏、白云石等矿物充填,而使孔隙被充填直至消失(见图10(c)、(d));②颗粒滩沉积后,进入海底胶结环境,海水盐度、CaCO3等盐类物质的浓度影响着胶结作用的发生。较弱的胶结作用有利于粒间孔隙的保存,反之,盐类物质浓度过大,还易形成各类盐类及石膏充填孔隙,使孔隙消失殆尽。

注:(a)裂缝较为发育,沿裂缝出现溶蚀扩大孔,云安11井,C2hl2,5255.88~5256.00m;(b)裂缝较为发育,沿裂缝出现溶蚀扩大孔,云安11井,C2hl2,5256.00~5256.25m;(c)藻砂屑生屑白云岩,孔隙类型复杂多样,粒内及粒间溶孔发育,照片中绿色箭头所示为颗粒呈漂浮状时,原有的粒间孔隙被白云石所充填,云安11井,C2hl2,5266.95m;(d)溶孔状藻砂屑白云岩,整体面孔率较高,粒内及粒间溶孔发育,照片中红色箭头所示为颗粒排列较为紧密时,保存的粒间溶孔,云安11井,C2hl2,5268.20m。(a)、(b)为岩心照片,(c)、(d)为单偏光铸体薄片。图10 埋藏期溶蚀作用典型扩溶现象及粒间孔隙形成示意图Fig.10 Schematic diagram of typical dissolution phenomena and intergranular pore formation in the burial period

4.5 云化型储层特征及形成机制

通过研究发现,川东地区黄龙组受到白云岩化作用的改造,形成各类以白云石为基础的储层,主要岩石类型为各类颗粒白云岩、粉-细晶白云岩及云质岩溶角砾岩;储集空间以晶间孔、晶间溶孔及粒间晶间孔等各类孔隙类型为主。虽然研究区白云岩化作用的成因模式存在较多类型,但前人研究一致认同白云岩化作用对储层的贡献[15-18]。

5 储层发育模式探讨

综上所述,在解剖研究区黄龙组储层特征及孔隙类型基础上,以储层储集空间为主要参考,结合时间序列及成岩作用的影响,对储层发育模式进行探讨。

黄龙组沉积时期,研究区处于碳酸盐岩潮坪沉积环境,局部水体能量较高、营养物质补给充足,在地貌相对高部位发育了大量颗粒滩(生屑滩、鲕粒滩及藻砂屑滩等)沉积;颗粒滩沉积厚度与海平面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颗粒滩快速生长或海平面相对下降,滩体就会出露海面,处于大气淡水环境中,接受大气淡水淋滤而发生选择性溶蚀作用,在横向上以滩体为单位形成多个大气淡水透镜体,透镜体顶部孔隙发育程度较潜水面附近及下部孔隙更具优势(见图11(a));又由于该时期如果海水盐度浓度较大,易发生(准)同生期白云岩化作用,由于这种条件下白云石的溶解能力远远低于文石及高镁方解石等易溶矿物,在经过选择性溶蚀作用形成各类粒内溶孔及铸模孔等孔隙后,白云岩化作用所形成的泥晶白云岩有利于这些孔隙的保存。

晚石炭世,研究区整体受云南运动的影响,整体发生构造抬升为陆,此时研究区处于表生期岩溶环境,发生暴露剥蚀(见图11(b))。据前人研究发现,研究区受大气水及地下水等岩溶水系统的影响,发生了多期喀斯特古岩溶作用,形成了以岩溶角砾岩为代表的喀斯特地貌[24]。在一次潜水面较大幅度下降过程所造成的单次古岩溶旋回中,可分为多个溶蚀带,各溶蚀带的溶蚀作用强度有所差异。

随着海平面的下降,研究区继续接受沉积并进入埋藏阶段。这一阶段早期,上覆地层对黄龙组地层的压实作用产生不同的影响:在黄龙组颗粒滩沉积处,随着压实作用的加强,颗粒滩两侧地层中富存Mg2+的流体不断流入滩核内部,发生白云岩化作用,由于压实作用初期,粒间孔隙逐渐变小,喉道逐渐变窄,进一步阻碍胶结作用的发生,使粒间孔隙得以保存,同时由于白云岩化作用的改造,使颗粒具有较强的抗压实能力,伴随着浅埋藏阶段烃类占位,有利于粒间孔隙的保存(见图11(c))。

埋藏晚期,在早期形成的各类孔隙的基础上,深埋藏阶段的烃类热演化过程中所产生的酸性流体及热化学硫酸盐还原反应所产生的H2S等晚成岩阶段的酸性流体对现存孔隙进行调整、扩溶(见图11(d))。

图11 研究区黄龙组不同储层成因类型发育模式示意图Fig.11 Schematic diagram of development models of different reservoir genetic types of Huanglong Formation in the study area

白云岩化作用自准同生期-埋藏期均有发育,除与准同生期白云岩化作用有关的泥-微晶白云石不利于储层的形成外,白云岩化作用有利于优质储层的形成得到了广大学者的普遍认同[15-18]。

综上所述,优质储层的形成往往是在各类成因类型储层的基础上相互叠加改造而形成的复合型储层,但因储层之间仍存在差异,表现为以单一储层成因为主的表现形式。因此,对于优势储层的预测,应首先考虑“相控型”为主的颗粒间孔隙保持型储层和准同生期选择性溶蚀储层为主的储层类型及其分布,再考虑因白云岩化作用的改造而形成的次生孔隙富集范围。

6 结论

1)研究区黄龙组储层岩石类型以各类颗粒白云岩、粉晶-细晶白云岩及云质岩溶角砾岩为主,其次为(颗粒)泥晶-粉晶白云岩。孔隙类型主要有晶间孔、晶间溶孔、粒内溶孔、粒间溶孔、角砾间溶孔、角砾内溶孔等孔隙类型,其中,晶间孔、晶间溶孔、粒内溶孔及粒间溶孔极其发育,原生孔隙不发育。表现为低孔低渗孔隙型和裂缝-孔隙型储层。

2)研究区黄龙组按储层按成因类型来看,可分为保持型储层、溶蚀型储层、云化型储层3大类,进一步识别出多类型组合的复合型储层。依据时间序列及成岩作用改造因素,进一步将溶蚀型储层划分为准同生期选择性溶蚀储层、表生期岩溶储层及埋藏期溶蚀储层。保持型储层与高能颗粒滩相息息相关,主要为颗粒间孔隙保持型储层,而云化型储层主要为埋藏期白云岩化作用改造的云化型储层。

3)各成因类型的储层发育独特的孔隙组合类型。保持型储层(颗粒间孔隙)主要孔隙类型为粒间溶孔+粒间孔,准同生期选择性溶蚀储层表现为粒内溶孔+铸模孔的孔隙组合,表生期岩溶储层形成各类角砾内+角砾间孔隙的组合,埋藏期溶蚀储层主要是对原始储层孔隙扩容而形成的溶蚀孔洞+溶蚀扩大孔,而云化型储层主要是晶间孔以及晶间溶孔的组合,但复合型储层往往叠加了多种成岩作用的改造,储集空间组合往往也叠加了多种类型。

4)研究区黄龙组储层纵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带性,最具优势的储层类型为以溶蚀作用为主的复合型储层,特别是以表生期岩溶储层为主的复合型储层。这类储层多在颗粒滩相的发育基础上,叠加多期成岩流体改造,形成有效的次生孔隙富集带。

猜你喜欢

云安晶间溶孔
ORLICZ-LORENTZ SEQUENCE SPACES EQUIPPE WITH THE ORLICZ NORM*
加热温度对15CrMo钢晶间氧化行为的影响
超深层高压气井可溶筛管清洁完井新工艺研究与应用
云安村里闯富路
四川盆地五百梯地区长兴组生物礁储层特征研究
焊接参数对Q235A碳素结构钢焊接接头晶间组织的影响分析
刚果(布)钾盐矿床晶间卤水赋存特征及成因分析
云安的耳洞
游园惊梦
苏里格气田东区盒8段致密砂岩气藏孔隙结构特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