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6种杀菌剂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生长抑制活性及田间防效

2021-07-08徐沛东魏方林李斯敏王益锋许丹倩

世界农药 2021年6期
关键词:噻唑春雷细菌性

徐沛东,魏方林,张 军,李斯敏,郭 近,王益锋,许丹倩

(1.浙江新农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杭州 310023;2.浙江工业大学,杭州,310014)

黄瓜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广的主要食用蔬菜之一。近年来,黄瓜种植面积逐渐增加,尤其是设施栽培面积增多,受限于有限的土地资源,导致黄瓜生产在同一地块连续多年进行种植,造成土壤和生产环境的恶化,黄瓜病害呈逐年加重的态势[1,2]。黄瓜细菌性角斑病是由丁香假单胞杆菌黄瓜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pv.lachrymans)引起的细菌性病害[3],该病原菌主要侵染黄瓜叶片,也可侵染茎秆和果实,并已成为黄瓜的第一大病害,常年中等以上程度发生,病害发生严重时,病株率可达到100%,使黄瓜减产50%~60%,严重影响了黄瓜的产量和经济效益[4]。防治黄瓜细菌性角斑病主要有筛选抗病品种、化学防治等措施。我国目前已有科研工作者开展黄瓜细菌性角斑病抗病种质资源筛选,但抗病种质资源在黄瓜育种中的应用还比较有限,且高抗黄瓜品种还极为缺乏[5,6]。因此药剂防治仍是控制黄瓜细菌性角斑病最有效、最快捷的方法,但用于防治该病害的药剂存在明显的多、乱、杂现象,且防效一般[7-10]。面对日趋严重的防治压力,有些生产者采用倍量使用等不恰当手段,造成了残留超标等问题[11,12]。因此,进一步探究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化学防治技术,筛选出高效、低毒、低残留的药剂,规范黄瓜细菌性角斑病防治药剂的使用,对于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株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病原菌(Pseudomonas syringaepv.lachrymans),采自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三里溪杨府黄瓜细菌性角斑病叶片,经过离体病组织分离法分离,根据柯赫氏法则进行回接鉴定,纯化后接种到NA固体培养基上于4 ℃冰箱内保存。

1.2 供试药剂

40%春雷·噻唑锌悬浮剂(浙江新农化工股份有限公司);20%噻唑锌悬浮剂(浙江新农化工股份有限公司);2%春雷霉素水剂(日本北兴化学工业株式会社;20%噻菌铜悬浮剂(浙江龙湾化工有限公司);3%噻霉酮水分散粒剂(陕西西大华特科技实业有限公司);46%氢氧化铜水分散粒剂(美国杜邦公司)。

1.3 试验环境

试验在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蒋堂村拱形保温蔬菜大棚中进行。黄瓜品种为新超越,种植面积400 m2。黄瓜处于开花期至挂果初期。试验地土质为壤土,pH 5~7,土壤肥力较高,有机质含量1.3%左右。

1.4 试验方法

1.4.1 室内毒力测定

试验参考浊度法,并进行了改进[13,14],将液体培养基改成固体培养基。将菌液定量均匀涂布在带药或不带药固体平板培养基上,在适宜温度下培养一定时间后,将平板上的细菌洗涤下来,形成菌液悬浊液,测试菌液悬浊液的浑浊度,以吸光度(OD450)来表征,计算抑制率。为区别于标准的浊度法,笔者将改进后的方法命名为“平板生长量-浊度法”,该方法可以消除非水溶性药剂分散于水中所形成的药剂浊度对测试结果的影响。

NA固体培养基配制[13,15]:蛋白胨5.0 g、牛肉浸粉3.0 g、酵母浸粉1.0 g、蔗糖 10.0 g、琼脂粉20 g,加水定容至1 L,混合均匀后调节pH至7.0左右,分装至三角瓶内封口高压蒸汽灭菌。

NA液体培养基配制:在NA固体培养基的基础上去除琼脂粉。

将药剂配置成母液,取6 mL母液与54 mL融化的NA固体培养基混合均匀后倒至培养皿中,凝固后形成带药平板,待用;挑取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病原菌单菌落至30 mL NA液体培养基中,28 ℃、180 r/min震荡培养24 h获得病菌种子液,将种子液稀释至1×105个/mL细菌菌悬液,待用;吸取0.1 mL菌悬液均匀涂布在带药平板上,放于28 ℃恒温培养箱内24 h,吸取10 mL无菌水洗下病斑上菌落并混匀,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吸光度值(OD450)。根据试验设计配置梯度带药平板,并设不含药剂改加等量无菌水处理的空白对照,每处理重复3次,分别接种细菌性角斑病病原菌后培养并洗下测定吸光度值。

根据公式⑴计算每个药剂不同浓度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病原菌生长的抑制率,数据采用DPS数据处理系统进行统计,计算出药剂的毒力回归方程(Y=b+aX)、相关系数(R)、药剂对病菌的抑制中浓度(EC50)[16,17]。

表1 6种药剂浓度梯度

1.4.2 田间药效

试验处理:试验共设7个药剂处理和1个清水对照,每个处理3次重复,每个重复15 m2。处理分别是:40%春雷·噻唑锌SC稀释倍数800倍、1 000倍;20%噻唑锌SC稀释400倍;2%春雷霉素SL稀释300倍;20%噻菌铜SC稀释400倍;3%噻霉酮SC稀释500倍;46%氢氧化铜WG稀释1 000倍;清水对照。

试验分别于2020年4月22日、4月29日和5月6日各施药1次,共施药3次。采用3WBD-16型背负式电动喷雾器于下午2点后进行全株喷雾施药,叶片正反面均匀喷透,喷液量750 L/hm2。第1次施药是黄瓜细菌性角斑病发生初期,调查药前病情基数,于第3次施药后7 d (5月13日)、14 d (5月20日)各调查1次,共计调查3次。每小区随机5点取样,每点调查3株全部叶片,按照叶片上病斑面积占整叶面积的百分比进行分级,计算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数据采用Duncan’s新复极差法进行显著性分析。具体分级标准为:0级:无病斑;1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及以下;3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6%~10%;5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11%~20%;7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21%~50%;9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1%以上[18,19]。根据公式⑵⑶计算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采用DPS数据处理系统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差异显著性检验(Duncan’s新复极差法)[17]。

2 结果与分析

2.1 室内毒力

从表2可以看出,6种杀菌剂中,2%春雷霉素SL和3%噻霉酮WG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病原菌的EC50较小,分别为8.39、13.90 mg/L,二者的抑制效果最大,离体活性最高;其次是40%春雷·噻唑锌SC,抑制中浓度EC50为26.93 mg/L;其余3个杀菌剂对细菌性角斑病的离体活性一般,20%噻唑锌SC、46%氢氧化铜WG和20%噻菌铜SC的EC50分别为60.74、73.35、108.86 mg/L。

表2 6种杀菌剂对黄瓜角斑病菌的毒力回归方程(24h)

2.2 田间药效

从表3可以看出,末次药后7 d,40%春雷·噻唑锌SC 800倍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防效为89.26%,极显著优于其他药剂处理;40%春雷·噻唑锌SC 1 000倍、20%噻唑锌SC 400倍、20%噻菌铜SC 400倍、46%氢氧化铜WG 1 000倍的防效分别为82.11%、80.54%、79.44%、83.15%,4个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但极显著优于2%春雷霉素SL 300倍(74.25%)、3%噻霉酮WG 500倍(73.44%)处理。末次药后14 d,40%春雷·噻唑锌SC 800倍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防效为80.89%,显著好于其他药剂处理,极显著优于2%春雷霉素SL 300倍(67.14%)处理;其余6个药剂处理的防效为67.14%~73.54%,处理间无显著差异。另外,试验过程中未发现任何药害症状,表明供试药剂在测试剂量下对黄瓜安全。

表3 6种杀菌剂对黄瓜角斑病菌的防治效果

3 结 论

本研究测定了生产上常用的6种杀菌剂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病原菌的室内毒力,同时进行田间药效试验对比。结果表明,40%春雷·噻唑锌SC的离体活性和田间防治均较佳,原因在于春雷霉素和噻唑锌作用机制不同,二者复配可以协同增效,是用于防治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理想药剂,田间以800~1 000倍稀释、间隔7 d、连续使用3次为宜,持效期可达14 d及以上,能保证黄瓜绿色安全生产。20%噻唑锌SC、20%噻菌铜SC和46%氢氧化铜WG 3个药剂对细菌性角斑病病原菌的离体活性一般,但田间药效表现较好,可用于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防治。2%春雷霉素SL和3%噻霉酮WG 2个药剂在室内毒力测定中表现效果最佳,但在田间细菌性角斑病的防治上表现却相对较差,可能原因是这2种杀菌剂田间单独使用频繁,已产生了抗药性,在用于防治黄瓜细菌性角斑病时要注意轮换使用或与其他杀细菌剂桶混使用,以延缓抗药性的进一步发展。

猜你喜欢

噻唑春雷细菌性
历史上那些骇人的细菌性传染病
THE EXISTENCE AND CONCENTRATION OF GROUND STATE SOLUTIONS FOR CHERN-SIMONS-SCHR ÖDINGER SYSTEMS WITH A STEEP WELL POTENTIAL*
惜物
花事
关于唑类骨架构建的进展研究
棚菜出现各种“烂” 重防细菌性病害
细菌性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调查研究
化学药剂防控厚皮甜瓜细菌性果斑病的研究与应用
三种药剂防控蔬菜根结线虫病试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