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多数病毒对健康无害,只是共存

2021-07-07

作文周刊·高一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噬菌体莱德宿主

《科学美国人》上一份研究报告指出,据生物学家估计,一个人的身体表面和体内生活着380万亿个病毒,是细菌数量的10倍。虽然其中一些病毒可以致病,但大多数病毒只是与我们共存。

我们的身体并非主要由偶尔被微生物侵袭的“人类”细胞组成;而是由共同生活的细胞、细菌、真菌以及数量最多的病毒构成的超级有机体。

该研究报告的作者戴维·普莱德说:“我们10年来一直在绘制病毒组图,我们研究得越深入,就越觉得病毒组仿佛是我们的伙伴,会对我们的日常生活产生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最近的研究表明,我们甚至可以利用病毒组来促进自身健康。”

例如,美国洛克菲勒大学的研究人员从一种病毒中提纯了一种酶,这种酶可以杀死感染了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患者体内的细菌。研究结果相当鼓舞人心,这种酶被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认定为“突破性疗法”,目前已进入三期临床试验阶段。

人体是一个充斥着微生物的环境。许多病毒已经找到在不致病的情况下安然繁殖的方法。病毒需要侵入宿主细胞才能繁殖,它们是精于利用人体内所有选项的专家。似乎从我们出生起病毒组就开始积累了。研究显示,婴儿出生后不久,其肠道中就存在多种病毒,这说明这些病毒很可能来自其生母。其中一些病毒经母乳被摄入,另一些病毒通过空气、水、食物等进入婴儿体内。

许多生活在我们体内的病毒并不把我們的细胞作为攻击目标,而是会寻找人体微生物组中的细菌。这些病毒被称为噬菌体,它们潜入细菌细胞,利用那里的细胞器进行自我复制,然后往往会通过“自爆”来感染更多细菌,在这一过程中宿主细胞会被杀死。噬菌体在自然界中几乎无处不在,因为它们狩猎生活在各种地方的细菌,人体只是它们的又一处狩猎场。

存在于不同人体部位的病毒组有很大差异。口腔中的病毒不同于肠道中的病毒,后者也不同于尿液或血液中的病毒。普莱德与同事梅莉萨·利证明,可以通过对比非亲属人群体内的病毒组来判断他们中是否有人生活在一起。普莱德说:“虽然不同人体内的病毒组可能大相径庭,但生活在一起的人似乎共享25%左右的病毒。亲密接触似乎影响不大,只要同住在一个空间内就够了。”

然而,这一问题颇为复杂。希拉·埃伯利斯发现,男性和女性的口腔病毒组存在巨大差异。激素可能是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但还没有人能证明二者之间存在这种联系。我们知道,病毒组会因人群的地域差异而大不相同。例如,西方人病毒组的多样性要低于非西方人病毒组。这种差异可能与饮食和环境有关。

我们是不是可以利用生活在我们体内的病毒来改善我们的健康状况?这并非异想天开。当噬菌体在人体内移动寻找细菌时,其中一些噬菌体会与鼻、咽喉、胃和肠道等器官黏膜表面的细胞结合。噬菌体不能在那里复制,但它可以等待一个脆弱的宿主到来。

这个过程理论上可以保护我们免受一些疾病的侵害。普莱德说:“假设一个人吃了被沙门氏菌污染的食物。如果这种细菌擦过胃黏膜,那里的噬菌体显然可以感染细菌,并在细菌致病前将其杀死。这样一来,噬菌体就可以作为事实上的免疫系统保护我们免受疾病侵害。目前还没有人证明这一点,但2019年芬兰一个研究团队证明,附着在猪和虹鳟鱼黏液上的噬菌体在那里存活了7天,并保护了这些动物免受一种细菌的感染。”

(选自《参考消息》2020年12月2日,有删改)

赏析

人们往往谈“毒”色变,但这篇科学小品文会刷新你对病毒的认知,人类和大多数病毒同样也是“命运共同体”的一部分。文章由《科学美国人》上的一份研究报告导入话题,引出观点,全文综合运用举例子、分类别、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作诠释、引资料等多种说明方法,对以人类作为宿主的病毒作了多维解读,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结尾的科学假设留下了进一步探索的空间,体现了探索发现永无止境的科学理念。

【王广清/供稿】

猜你喜欢

噬菌体莱德宿主
植物青枯菌噬菌体保存方法的研究
找回237个买主
找回237个买主
找回237个买主
科学家发现最大噬菌体
穿山甲和新型冠状病毒到底啥关系
有害细菌终结者:噬菌体
鸟界“神偷”——大杜鹃公审案
抓住自然宿主
绦虫大战,争夺宿主控制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