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西迁精神”中的艰苦奋斗对大学生的教育价值
2021-07-07贺嘉麟
摘 要:1956年交通大学由上海迁至西安,开启了一段恢弘磅礴的时代精神。交通大学西迁历程中及在迁校西北之后的发展建设过程中产生了“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業”的西迁精神。其中,“艰苦创业”既是西迁精神的核心内涵,也是承袭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历程中形成的艰苦奋斗精神。当代青年大学生进一步学习和弘扬这种艰苦奋斗精神,不断丰富其时代内涵,把自强不息、艰苦奋斗这一思想精髓融入到自身价值观塑造中,让艰苦奋斗精神与实现中国梦有机结合,使大学生在新的伟大征程中发扬光大艰苦奋斗精神。
关键词:西迁精神 艰苦奋斗 大学生 教育价值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1)01-175-03
习近平总书记说,“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能丢。改革开放40余年,中国从一个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是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是第一个完成联合国千年发展减贫目标的发展中国家,对全球减贫贡献率超过70%。这些举世瞩目成就的取得,是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艰苦奋斗干出来的。实践证明,不管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或改革开放时期,艰苦奋斗的精神永远不能丢。无论是哪一时期形成的精神,每一种精神背后,都贯穿着艰苦奋斗的主线,记录了中华民族的艰苦奋斗史,西迁精神中的艰苦奋斗精神正是承袭了这些不同时期艰苦奋斗的精神财富,使其耀耀夺目,影响十分深远。
一、艰苦奋斗精神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变化
艰苦奋斗精神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历程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中国共产党的起家离不开艰苦奋斗,一直以来正是靠艰苦奋斗不断发展壮大、走向复兴的。某种程度上说,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不断艰苦奋斗的历史。我们党在领导中国的革命、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的长期实践中一直艰苦奋斗、自强不息,遭受磨难、奋发拼搏,百炼成钢、更加坚强。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同志就特别强调艰苦奋斗的极端重要性。早在1936年,毛泽东同志在论述中国革命战争中的战略问题时清晰指出:“中国共产党以自己艰苦奋斗的经历,以几十万英勇党员和几万干部的流血牺牲,在全民族几万万人中间起了伟大的教育作用。”1939年,毛泽东同志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大会上的讲话中说道:“我们的民族历来有一种艰苦奋斗的作风,我们要把它发扬起来。”
艰苦奋斗精神,在不同的时期或者不同历史使命中有不同的具体体现和时代内涵。回顾党的历史,战争年代的井冈山精神,其重要内容就是艰苦奋斗的作风,为了人民的利益和革命的需要,敢于吃大苦耐大劳,生命不止战斗不息,直至夺取胜利。长征精神,其主题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延安精神,其主要内容包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军民开展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大生产运动,为夺取革命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大庆精神,其精髓就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艰苦创业精神。“两弹一星”精神:“两弹一星”的研制者,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克服了各种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经受住了生命极限的考验;改革开放时期的抗洪精神:在艰苦卓绝的抗洪抢险斗争中,艰苦奋斗精神充分发扬。载人航天精神:中国航天工作者艰苦奋斗,培育和发扬了以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为主要内容的载人航天精神。
通过对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艰苦奋斗精神在不同时期的演化研究,十分清晰地昭示西迁精神中的艰苦奋斗精神正是来源于此。如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所说,“西迁精神是民族精神、爱国精神和改革创新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交通大学西迁充分体现了老一辈知识分子‘始终与党和国家发展同向同行的报国情怀和奋斗精神,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学习的光辉榜样,也是激励我们不断前进的动力。”
二、艰苦奋斗内蕴于西迁精神中具有深刻内涵和时代特征
毋庸置疑,西迁精神的核心精神财富就是“艰苦奋斗”,深入发掘、继承和发扬其深刻内涵和时代特征,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价值观的思想指引和灯塔。
(一)西迁精神中艰苦奋斗的深刻内涵
当代“西迁精神”所蕴含的艰苦奋斗精神是一种基于国家、民族和个人现状与未来的思考。一方面,“西迁精神”中的艰苦奋斗是一种具有胸怀大局的国家观,是目光长远,心胸开广。同时,艰苦奋斗是一种献身精神,即为国家和人民利益乐于奉献、勇于献身,西迁人就是为中国西部教育事业的发展,国民整体教育水平的提高而拼搏奉献。另一方面,“西迁精神”中的艰苦奋斗也是一种艰苦创业精神,即在同艰难困苦抗击斗争中,奋发向上,辛勤创业。60多年前,西迁人靠的就是一往无前、艰苦创业的奋斗精神才使在古城西安东南角的麦田地上矗立起一所著名重点大学成为可能。艰苦奋斗精神的宝贵之处在于所面对得困难和矛盾越是艰巨,越能激发出惊人的力量。艰苦是存在的客观条件,而奋斗就是顽强拼搏的能动性。西迁的交大师生们把学校基础的建设和开展学术教学科研工作同时进行,负责基建科的工作人员则一边搞设计一边施工。西迁知识分子身上所体现的艰苦奋斗是开创前无古人的事业,想前人之不敢想、做前人之不敢做,具有超越历史的先进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奋斗是艰辛的,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没有艰辛就不是真正的奋斗,我们要勇于在艰苦奋斗中净化灵魂、磨砺意志、坚定信念。”西迁精神蕴含着艰苦奋斗的丰富内涵,是对传统知识分子“为万世开太平”大格局的生动诠释。
(二)西迁精神中艰苦奋斗的时代特征
1.面临困难无畏无惧的英勇气概。“西迁人”面对艰苦物质条件,义无反顾的选择扎根西北;在教学科研中面对薄弱专业领域的众志成诚与迎难而上;在迁校、建校过程中的排除万难与斗志昂扬。这些“西迁人”既包括专家学者,也包括工人与后勤人员,他们积极地投身祖国西部建设,成为西部开发的先行者。交大西迁之所以能够成为现实并成功,“西迁精神”之所以能够感染无数人,就在于这些先行者,始终将为祖国繁荣富强而艰苦奋斗奉献青春年华作为毕生的价值追求。
建校初期,西安所能提供的条件与上海相比天差地别:电灯不亮、电话不通、道路泥泞,用水更不方便;冬天的教室仅仅依靠一个小炉子取暖……总务长任梦林作为主管学校后勤事务的大管家,承担包揽新校区的建设任务。为了保证交大能够顺利西迁,他所率领的交大建设工作组与工地建设人员必须在一年的时间内,完成11万平方米的建设任务,不可不谓是时间紧任务重!当时大约2500名参加施工的工人没日没夜地干,没有一天晚上不加班,过春节也只休息三天,大年初三初四即恢复施工。根据当时的基建科科长王则茂回忆说:“那年冬天特别冷,经常风雪交加,地面积雪盈尺,气温低达零下15℃。施工组的同志们住在工棚,与工人同吃同住,同甘共苦,没有什么人叫苦,没有任何埋怨。大家从不考虑个人,只有一个共同目标,就是完成迁校任务,支援大西北。”
2.建功立业的奋斗精神。尽管上海提供了优越的创业环境和生活环境,但西迁人还是义无反顾地选择了西安这座古老的西部城市、选择了在艰苦的环境下进行创业,这体现了其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的奋斗精神。钟兆琳先生,被誉为中国“电机之父”,迁校时已年近60。周恩来总理因照顾他年龄比较大,夫人需卧床养病,可不必去西安,被他婉拒仍孤身一人前往西安,不辞辛劳、事必躬亲,将西安交大电机系扶上了日新月盛的正轨,使之后的西交大电机系逐步成为国内基础雄厚、规模较大、设备日臻完善的高校电机系。他的感人事迹,在西安交通大学师生中口口相传,称颂至今。交大西迁教授陈学俊是第一批来到西安的交大教师之一,动身前,他说:“既然去西安扎根西北黄土地,就不要再为房子而有所牵挂,钱是身外之物,不值得去计较。”就这样他注销了上海户口,将上海的两处房产交给上海市房管部门。38岁的陈学俊,是交大西迁的教师中最年轻的教授。在西安艰苦的条件下,他创办了西交大的锅炉专业和热能工程学科,并且开创了多相流热物理学科,一生为中国工程事业勇往直前。
3.迎难而上的笃定精神。虽然条件艰苦异常,在很多方面诸如教学、科研、生活等均面临困难与挑战,但是大家没有因害怕困难而停止脚步。老一代交大人以“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创业精神,临危不惧、一往无前,使学校各项工作迅速步入正轨,没有中断任何教学,没有迟滞一届招生,这成为中国高教史上的一个奇迹。踊跃投身西迁的力学专家朱城,将所有精力投入到工程力学专业的创办与发展上,在牺牲大量的休息时间编写《材料力学》教材的同时,还不辞辛苦地去北京大学等院校授课,积劳成疾的他不幸在38歲时英年早逝。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是中国社会发展建设时期的时代魅力的完美演绎和展现,开拓创业、迎难而上的品格不仅在老一代交大西迁人的精神思想境界里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位置,同时,这种品格也是今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核。他们以自身的不畏艰苦、奋不顾身,展现出了与党同德一心的高尚情操,铸就了不可磨灭的“西迁精神”,是一代中国知识分子响应党的号召为建设祖国西部艰苦奋斗的精神写照。
三、西迁精神中艰苦奋斗对大学生的教育价值研究
“艰苦奋斗”这一精神内涵是大学生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塑造所需的“精神钙质”,它的流失缺少就会使大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和对他人的关爱产生偏差,把对国家、社会、集体的担当与责任视为包袱累赘,而囿于利己的泥淖不能自拔。如果任由此类状况发展下去,将会使塑造大学生艰苦奋斗的价值观奋斗观落空。大学生是社会中先进性最为突出的群体之一,代表着最先进的文化,在推动社会发展进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培养当代大学生不畏艰苦、坚持不懈奋斗创业的精神显得尤为重要。
(一)艰苦奋斗精神对大学生价值观塑造具有目标导向作用
艰苦奋斗是对“西迁精神”最好的诠释。交大西迁初期条件艰苦物质短缺,面对种种困难和挑战,老一辈西迁人拼搏奋进,白手起家,克服重重困难。从黄浦江畔出发到黄土地落脚跨越地理的阻隔,从昔日的麦田地到今朝一流学府超越时空的变迁,交通大学走过的是一条曲折不平的艰苦创业之路,最终积淀、形成了艰苦创业的精神内涵。正因为深刻领悟了国家建设的战略设计和决策初衷,交大全体教工舍小家、报国家,表现出了“轻以待己、重以报国,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的伟大情怀。交大师生义无反顾参与西迁,把西安交通大学建设成了屹立西北的一流学府,为西部振兴奠定了深厚扎实的科研基础。在当代社会,大学生的价值观塑造面临着诸多挑战,是非、善恶、美丑标准混淆模糊,形成好逸恶劳、不思进取的享乐主义的风气。艰苦奋斗精神的实质和内涵对当今社会各个群体,尤其是大学生群体具有目标导向作用,指引大学生塑造正确的价值观。艰苦奋斗正是“西迁精神”内在的无穷魅力,也是“西迁精神”对新时代、新使命、新征程的回应。因此,回顾历史、审视现实,我们应该更加清醒、时刻警醒:成由勤俭败由奢,艰苦奋斗精神不能丢。
(二)艰苦奋斗精神对大学生奋斗观塑造提供强大动力支撑
交大内迁西安,为迁校默默奉献的西迁人放弃个人优厚的生活待遇,“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从他们身上,我们能看到“一息尚存、奋斗不已”的奋斗精神,它把个人的命运与国家和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把个人理想融入集体社会理想之中,并在为实现社会理想的过程中实现个人理想。因此,新时代的青年大学生应当培养树立“艰苦奋斗”的精神品质,用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的广阔舞台。培养教育下一代,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要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树立高远志向,历练敢于担当、不懈奋斗的精神,具有勇于奋斗的精神状态、乐观向上的精神态度,做到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声势浩大、如火如荼的建设岁月对于我们也许距离遥远,但艰苦奋斗精神永不过期,并将继续为大学生塑造奋斗观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柱。大学生唯有秉承艰苦奋斗的时代精神,不断丰富“西迁精神”中艰苦奋斗精神的时代内涵,才能塑造出符合社会进步发展的人生价值观奋斗观,才能让人生焕发出生机与活力实现价值。在新的时代,大学生要在学习中勤思考、勤总结、勤探索;生活中关心帮助他人;工作中勤奋踏实、持之以恒,这些方方面面中具体的细节就是大学生对西迁精神艰苦奋斗时代内涵的丰富与发展。新时代大学生在社会中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大学时期树立好正确的奋斗观将对整个人生大有裨益。要实现自我价值,就必须依靠奋斗,艰苦奋斗本身就是自我价值的一种体现。
(三)艰苦奋斗精神对大学生理想信念塑造的实践途径
伟大的事业孕育伟大的精神。学习弘扬“西迁精神”,使其在大学生理想信念塑造过程中发挥作用,就是要使“艰苦奋斗”这一主要精神内涵得以传承,让“艰苦奋斗”成为塑造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强大正能量和高度价值认同。
培养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需要为他们的奋斗指明方向。只有确定了方向在哪,他们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才有充足的动力与信念支撑。相反,没有正确的方向,势必会离成功渐行渐远。大学生要树立远大理想,为了这个远大理想不懈奋斗,在艰苦奋斗中磨练自己,提高素质,担当起个人价值和时代使命,在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绽放自己的才华。實现这样伟大理想的唯一途径就是需要每个青年自强不息,奋斗终生;需要新一代青年大学生到国家需要的地方去投身建设,到生活艰苦的地方去改变,到文化落后的地方去发展,用属于大学生的活力、魄力和创造力去直面逆境、战胜困境。
西迁精神中的艰苦奋斗精神与实现中国梦有机结合,具有时代的现实价值和意义。当前大学生处在一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新时代,也是一个经历着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大变革的时代。青春理想,青春活力,青春奋斗,是中国力量中国精神的重要体现。青年代表未来,青年创造未来。广大青年要充分展现自己的抱负和激情,胸怀理想、锤炼品格,脚踏实地、艰苦奋斗,不断书写奉献青春的时代篇章。新时代的青年大学生,身处于中华民族发展的最佳时期,既面临着难得的建功立业的人生机会际遇,也面临着实现中国梦的时代使命,鉴于此,新时代大学生要做艰苦奋斗精神最坚定的弘扬者和实践者,珍惜伟大时代,勇于拼搏敢于担当,把最美好的青春献给祖国和人民,在新的伟大征程中发扬光大艰苦奋斗精神。
总之,艰苦奋斗精神是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精神支撑。艰苦奋斗是一种精神传承,更是一种人生追求,还是一种崇高的思想境界。弘扬艰苦奋斗精神,既需要从点滴做起,也需要树立远大的目标、需要基本的制度和道德来约束和规范。唯有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才能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万玉凤.秦腔现代戏《大树西迁》演绎西迁精神[N].中国教育报,2018.3.13
[2] 肖罗.西迁精神永放光芒[N].光明日报,2018.1.9
[3] 贾箭鸣.交通大学西迁:使命、抉择与挑战[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
[4] 房立民.交通大学西迁亲历者口述史[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
[5] 刘学申.论中国革命精神的内涵及时代价值[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
[6] 习近平.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4.30
(作者单位:西安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陕西西安 710600)
[作者简介:贺嘉麟,西安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8级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专业硕士研究生。]
(责编:贾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