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相交融和 知法明理

2021-07-07黄晓红

考试周刊 2021年43期
关键词:法治道德

黄晓红

摘要: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法治教育是公民素养的教育,它与道德教育相交融合,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培养学生法治意识和素养,引导学生做知法明理的好公民。文章从五个方面阐述小学法治课堂教学策略:在体验中学习法规;在生活中感知法律;在案例中敬畏法律;科技助力传递法律温度;在活动中提升法律素养。

关键词:法治;道德;相交融合;知法明理

法治教育在小学阶段的定位是作为公民素养的教育,不是培养专业的法制人士的教育,它主要就是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让孩子了解生活中的法律知识,在真实生活事件中去触摸法律的冷暖,以滴灌的方式根植法治意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编者特别用心,六年级上册的教材内容是安排专项法治教育,其余很多法治教育的知识点是与德育教育相融合的。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是同源共生、相互交融的。笔者认为教师要做到“法理”要尊重,“教理”不可违,正所谓“法安天下,德润人心”。

一、 在体验中学习法规

守规矩、讲秩序对于家庭、社会乃至国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小学低段的法治教育则以规则教育为主,侧重对规则意识的初步形成、对遵守规则、规则公平意义的初步理解。对于一、二年级孩童而言,规则意识与法治精神都是抽象的,但是他们会从生活中去总结经验,并用这些经验引导自己,这对孩子道德成长极有意义。教师在进行法律法规教育時,应该力求“接近儿童天性”,应尽可能使教材和教学的呈现方式、表达方式与儿童的心理特点相适应。因此,教师要去深入研究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关注孩子们经验形成的轨迹,正确引导他们的行为,培养学生法治观念与意识。如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交通“信号”要知道》就是培养孩子遵守交通规则,第三单元《吃饭有讲究》,其核心素养就是养成文明的用餐礼仪,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安全地玩》旨在培养学生安全意识,让孩子们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的萌芽悄然生长。教师在执教时,这些规则与礼仪不能生硬地灌输,体验教学是最直接有效的教学手段。教师应该创设一个与教学主题契合贴近孩子生活的环境,让孩子在情境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规则。教学二下《我们在公共场所》中,为了让学生学会排队要遵守的规则,教师创设了这样的一个教学情境让孩子体验“十个小朋友,1号小朋友坐轮椅、5号小朋友是个急性子。他们分别去艺术馆、超市结账、地铁口、扶梯,请你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在一分钟内帮十位小朋友排好队。”孩子们在小组中展开讨论、动手操作,艺术馆门口要按先来后到的顺序排队,超市结账按照自己的结账方式自觉排好队,地铁口可以分散在不同的门口排队,上扶梯,性子急的5号小朋友可以从左侧快速通过,坐轮椅的1号小朋友要乘坐直梯上楼。这样的教学设计,让孩子体验排队的意义和重要性,规则意识就春风化雨般烙印在孩子心灵上,转变成一种习惯。

中高年级课堂上体验教学也是一种很好的策略,例如执教五年级上册《协商决定班级事务》一课中,为了帮助学生学习民主集中这一民主生活的基本原则,在教学中,笔者就秋季一日研学活动这个问题,创设了一个民主投票的教学情境,孩子们就四个小组提出的方案进行投票表决,最后敲定野炊这个主题,让他们指导商议集体事务或意见不同时,可以通过协商或表决方式进行,课上到这,笔者没有戛然而止,而是继续通过现场采访的方式,让孩子谈感受,引导孩子们要把集体的意愿放在第一位,懂得少数服从多数,培养集体意识,民主意识。

二、 在生活中感知法律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不少主题是融合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的。对于这种类型的课程,教师要充分挖掘生活中的资源,让课程生活属性全面表现出来,让学生触摸到身边的法律,体会到法治教育人文性。比如《生活中处处有规则》这一课,笔者先让学生观看一段家庭小视频,寻找这个家庭中的规则,这些规则是谁制定的,让学生通过动画快速进入主题。再由人及己,学生分享自己的家庭规则,并说说这些规则都是谁提出制定的,以什么面孔出现?然后循序渐进让学生听校园中代表各种规则指令的铃声、音乐声,看各种规则标志,了解学校的规则,再到生活的小区中的规则和社会中的规则,最后上升到国家的规则——法律的认知上。以学生熟悉的家庭、学校、社会生活为载体,发现规则的存在形式,再采用以螺旋上升的方式,帮助学生将所学规则迁移到法律认知上。这样从具体的生活到抽象的规则,从现实生活回到书本知识,孩子轻松愉悦地感知了身边的规则,并懂得了要做个守规则的孩子,从小培养自律的精神。

执教《买东西的学问》,为了让孩子明白向商家索要发票的重要性,教师可以拍摄班上的孩子及家长购物的场景,课堂上播放视频,把真真切切的生活原景展现在孩子面前,让孩子了解自己家人平时购物时不要发票的不良习惯,这样充满生活气息的视频激发了学生的表达欲望,他们七嘴八舌地讨论索要发票的重要性,最后出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法律条款,法律知识顿时立体丰满。通过这样的多媒体小视频,从生活到理论,孩子们一下子感受到法律无处不在,原来小小一张发票也藏着这么多的法律知识,还有如此大的作用,学法真是太重要了。

三、 在案例中敬畏法律

在小学法治课堂上,案例教学是教师最常用的一种教学策略,也是最直观、最有效的教学手段。教学法律知识时,教师不能只是照本宣科,让学生读读法律条款,这些简单地说教或灌输都不会被学生所接受。教师应该有“大道德与法治”观,社会热点、新闻事件都是教材,要去寻找与教材主题吻合的,适合孩子认知水平的案例,把它们运用到课堂中。教材中严肃的法律知识教师通过一个个案例让它变得鲜活起来,孩子懂得生活中言行举止都要守住法律的底线,敬畏法律的意识要通过案例根植在学生心中。教学《广告都可信吗》,教材中出现了《广告法》的法律条款。从字面上学生根本就感受不到虚假广告的危害,也意识不到法律的威严,这时候案例就要粉墨登场,发挥作用了。一位教师教学时,引用2009年央视 3.15 晚会上曝光的“好记忆学习枕”这个广告案例,让学生总结虚假广告特点,再通过文本中两个案例,思考交流虚假广告对消费者和商家的危害,最后教师播放“三鹿奶粉事件”的始末,当看到一个个喝了三鹿奶粉后的“大头娃娃”,一个个无力的家庭,学生非常震惊,对颁布虚假广告的广告商恨之入骨。趁着这热乎劲,教师又抛出了虚假广告视频合集,学生在一系列的案例中不仅学会判断虚假广告,而且认识商家颁布虚假广告是不道德的行为,更是违法行为。

猜你喜欢

法治道德
在法治护航下实现新飞跃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有必要制定从政道德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