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寻找数学
2021-07-07赖梁军
赖梁军
摘要:在生活中寻找数学是基于小学数学学科特性以及学生特征所提出的新型的教学方法,该教学方法使得数学不再凌驾于学生的生活之上,提升了学生对身边数学的观察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然而生活化数学教学,并不是简单地将生活和数学连接,还需要明确教学的原则,如学生本位的原则,教学启发性原则等,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地提升生活化数学的教学质量。文章对生活化教学的概念以及意义进行阐述,分析基于生活化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的原则,提出在生活中寻找数学之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意义;原则;策略
一、 引言
小学生的思维还处于发展的初期,无论是抽象还是逻辑思维都不健全,这一特性也决定了小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困难。如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不浓厚、缺乏学习的注意力、学习质量不高等。面对小学生存在的数学学习问题,教师想要达到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就必须要从学生出发,积极地开发新的教学方式。生活化的教学策略就是从课本和学生出发,融入一系列生活化的内容、手段等,提升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构建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
二、 生活化教学的概念以及意义
(一)生活化教学的概念
生活化教学从字面解释就是生活和教学两者之间的结合,通过设置一定的教学活动,将数学和生活中的一些内容或者是场景进行连接,继而激发学生在参与活动时的兴趣。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了解了生活,同时还学习到了知识。正如陶行知先生所提出的,生活即教育思想,其主张教育要依靠生活,并对生活改造。这也是当下教师开展教育的真正目的。
(二)生活化教学的意义
1. 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数学活动参与的兴趣
在生活中寻找数学,在数学中探究生活的真知,这就是生活化数学教学的途径以及目的。教师通过对数学学习内容的了解,建立和生活中相应知识之间的联系,通过创设数学活动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其中。不仅达到了对课堂教学内容的丰富,同时还提升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尤其是学生在对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更是给予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提高了学生在学习数学时的兴趣。
2. 有利于提升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实践意识和能力
小学数学内部很多的知识都是以数字的计算为主,而想让学生学好这类知识,就要善于融入生活的实践内容,在实践的过程中掌握数字计算的规律,发现生活和数学存在的联系。如在学习简单的加减法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表演去超市买东西找零钱的故事。在表演的过程中,学生会置身于这种情境中,同时也会准确地计算出答案。这就是一种生活化实践和数学知识的联系,基于这种联系,可以拉近学生和数学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对数学问题的观察能力以及实践能力,促使学生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
3. 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创造精神和能力
就当下的社会而言,竞争是非常激烈的。各行各业对于人才的需求量比较大,同时对于人才的定义也比较高。而传统的只传递学生知识,忽略培养学生各项能力的行为,和当下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是不相符合的。因此教师必须要牢牢围绕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目标,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优化。生活化数学教学策略的研究就是对传统模式的一种创新,其鼓励学生跳出课本寻找生活中的数学,基于生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探究问题,最终解决问题。这不仅大大活跃了课堂的气氛,同时还给予了学生实践以及探索的平台,加深了学生在数学知识上的理解程度,提高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三、 基于生活化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的原则分析
(一)遵循学生本位的原则
在新课程中明确指出,教师要将传统教学中,教师为主导的课程转变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课堂。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中,才能够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各项潜力,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而基于生活化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策略,更应该遵循学生本位的原则,从学生本位出发设置相应的生活化的教学策略,发挥出生活化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作用。
(二)遵循实践性原则
实践性原则体现的是在“学中做”,在“做中学”的一种原则。通过从学生生活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所需要学习的内容,呈现出和學生生活息息相关的一些生活的经验,或者是让学生从生活的实践经验中去挖掘数学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一些规律,建立数学和生活之间的联系。同时提升学生在生活实践中的一种能力,落实学生良好的品质。
(三)遵循现实性原则
之所以会在数学课堂中融入生活化的教学策略,除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学习过程中的一些抽象以及复杂的知识之外,更是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生活现象,适应生活的一种方式。因此在设计生活化内容以及教学策略时,教师一定要遵循现实性的原则,切勿过于创新,导致学生产生一种错误的认知。
(四)遵循趣味性原则
趣味性原则是所有课程在开展时必须要遵循的一种原则,只有课堂具有趣味性,学生才愿意积极地参与其中。对于生活化数学教学策略而言也不例外,教师要注重和生活之间的联系,同时也要发挥出生活化教学策略的趣味性,让学生在感兴趣的基础之上,主动地参与到数学学习实践过程中,构建一个精彩纷呈的小学数学课堂。
四、 在生活中寻找数学之教学策略
(一)挖掘数学课本中存在的生活元素,丰富课堂学习内容
新课程的改革促使了当下教育界的创新,在新课程中明确规定当下的教师除了要传递学生基础的数学知识之外,更应该培养学生在数学课堂中学习的兴趣、创新的思维、实践的能力以及学习的能力,为未来社会培养更多全面型的人才。作为数学教师,必须要牢牢围绕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目标,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如可以融入生活化的元素,拉近学生和数学之间的距离,增强学生对教材的理解,提升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兴趣。例如在学习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数学课程中的《购物》这一节课程时,教师就要在课本中找出存在的生活元素。该节课程中需要学生能够了解人民币,并进行人民币的换算,比如1元等于10角,1角等于10分,能够利用人民币付钱。很明显该节课程和学生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教师可以拿出1元钱,10元钱,5毛钱等,问学生这些是什么,用这些钱可以买到什么东西呢?二年级的学生都会知道这是人民币,可以用来买东西。教师继续引导学生理解元、角、分之间的换算,在传递学生人民币买东西的换算知识时,教师可以通过模拟现场购物的情境,引发学生思考,继而探究出购买物品时的各个单位的换算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