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堂共享视域下家校德育共同体建构的实践研究

2021-07-07杨婷婷

中小学班主任 2021年9期

[摘要] 构建以课堂共享为路径的家校德育共同体,以班主任为主导,家长为支持辅助,在德育实践中积极探索,对改变家长德育观念、提高家庭德育水平有重要作用,从而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关键词] 课堂共享;德育观念;家校德育共同体

很多家长常常忽视家庭本身对孩子发展的影响,认为学校才是教育孩子的主阵地,教师是教育孩子的主力军,家长只需满足孩子的基本生活需要。家长们要针对这一教育理念进行变革,意识到家庭的文化氛围、价值取向等都会对孩子的教育产生影响。家长的教育素养直接影响到孩子的个性、气质、行为习惯、思维方式等。因此,提升家长的教育素养理应是教育应涵盖的内容。班主任应该致力于学生道德教育,与家长形成家校合力,共促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一、共享及课堂共享的含义

共享,即“共同享有、共同分享”。从共享的主体、客体和方式三个基本要素出发,即“谁来共享”“共享什么”“如何共享”。

首先,谁来共享?家长和班主任都是共享的主体。无论哪一方作为主体,另一方都有辅助作用。其次,共享什么?共享共同体成员的经验知识和思想。家长和老师共同享有对孩子进行教育的权力,从而衍生出教育过程中知识、观念、信息等的共享内容。最后,如何共享?其方式有打电话、QQ群、微信群、家长进课堂活动等。

在家校合作中,广义的“共享”是学校层面和家长群体之间产生的相关教育活动,狭义的“共享”是班主任和班级家长群体之间产生的相关教育活动。笔者所研究的“共享”主要指后一种。课堂共享,在本文中是指班主任将道德课内容通过适切方式分享给全班学生的家长,并提出共育要求,从而提升学生道德素养。

二、家校德育共同体的构想

家校德育共同体是以班主任和家长为主成员,以学校和家庭为教育场所,旨在实现学生道德发展的合作性团体。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最完美的教育应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两者的有机结合。因而,共育原则是建立家校德育共同体的前提,强调班主任和家长的互相支持和共同努力,形成教育合力,有效提升学生道德素养和家庭德育水平。

在良好的家校沟通中,班主任—学生—家长三者之间应该形成一个“铁三角”的关系,表示“沟通反馈”之义。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家校合作是孩子教育阶段一个稳定牢固的基础社会关系。两者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和相互合作的程度,决定了家校共同体机制的运行状况。当班主任和家长都忽视彼此之间的沟通反馈时,就会产生误会和嫌隙,导致双方之间拒绝沟通,形成恶性循环,从而引发家校矛盾。因此,班主任与家长应彼此合作、相互支持、责任共担,积极沟通反馈,一起构建家校德育共同体。

只有加强家校沟通,增强家长德育信心,以班主任为主导、家长为辅助,双管齐下,才能共同监督孩子的行为规范,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从而形成积极向上、团结友爱的班风班纪。根据这个思路,笔者用课堂共享的方式来打通班主任和家长这个重要通道,构建家校德育共同体,实现家校德育统一。

三、课堂共享视域下家校德育共同体建构的实践探索

1.班级分析

笔者接手的四年级班级主要表现为:学生纪律和常规较差,班级向心力弱;家长信心不足,对学校和班级工作的配合度不高。推行常规道德教育后,发现对班级群体道德水平的提升作用有限,且难以克服家长从众效应带来的不良影响。家长的错误观念会阻碍学校道德教育作用的有效发挥。因此,班主任要以家庭德育共同体创建的途径,通过课堂共享与家长达成共识,以期对家长产生影响,从而实现班主任和家长对学生的双向德育作用。

2.课堂共享增家校德育信心

针对上述班级问题,笔者开展了一系列课堂共享活动,将课堂德育内容分享给家长,提出共育要求,让其在家与孩子进行交流互动,并及时反馈。在德育活动中,笔者以学生动态、生活经验生成德育资源,运用探究式、体验式、启发式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以下是某节道德课后笔者发在班级群的消息:

请各家长重视孩子的思想道德教育,规范孩子品德行为,将我今天道德课上给孩子树立的榜样事例及总结道理用自己的话再跟孩子讲一遍,以起到巩固效果。

(1)表扬徐某及爸爸

本人与徐某爸爸沟通数次后,徐某爸爸在家关心帮助孩子,孩子发生了很大改变,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自信心增强,从原来每天不带不交作业到现在每天都交作业,相信他一定会取得更大进步!

(2)谈学生理想

王某的理想:当一名律师,改变不公正,让社会变得公平公正合法。

周某的理想:当一名美食家,探索发现精湛厨艺的诞生过程,并用自己的语言和文字传播下去。

(3)谈学生品质

据统计,全班只有王某、吴某两位同学能保证自己在家、在学校的言行是一致的,他们独立自主,能合理安排时间,尊敬老师,爱护同学,孝顺感恩父母。

(4)总结道理

①每个人都有值得被尊重的理想,不分高低贵贱,不容嘲笑,只有努力才能实现!

②知识,能改变命运!

③家校合作的最終目的是规范孩子的道德品行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家也不放松对品德和学习的要求,让孩子在家在校能言行一致,孩子才会有持续的进步!

笔者运用主题谈话、数据统计、归纳总结等方式,将德育课堂内容简洁完整地呈现给家长,要求家长在家与孩子交流互动,巩固课堂内容。同时,希望用点名表扬的方式开个好头,肯定进步,尊重理想,要求家校言行一致,给学生和家长增强德育信心,坚定要努力学习的信念。孩子们在本节课上的表现让笔者看到了希望,他们内心也渴望积极向上,更多的潜力和能量有待老师和家长去挖掘和肯定。

第二天通过反馈统计,笔者在群里表扬了15位按要求做到并和孩子一起读一遍的家长,24位家长只是把手机给孩子看了一下;点名没有回家对孩子进行再教育的7位家长;并告知家长:家校同步教育,才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在本次德育课堂共享活动中,虽然家长和学生重视程度还不够,更多家长对学校德育工作处于敷衍状态,但是,首次公开与家长分享道德课的内容,还是在很大程度上让家长意识到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的重要性。一些家长带頭在群里回复充满正能量的信息,带动了之前负能量较多的家长支持学校工作,逐渐放下对学校的芥蒂,主动关心班级情况。家长态度的改变,让孩子们感受到家长对班级管理工作的初步配合,从而增强了孩子们的集体意识和自信心。

本次活动使家校德育共同体初步成型,但还需慢慢磨合。每个孩子都希望被表扬和尊重,家长和老师共同发现和肯定孩子优秀的一面,才能给予孩子努力变优秀的信心。

3.德育创新促家校信任合作

作为一线班主任,笔者注重德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并不仅仅局限于对班级个别成员的奖惩,而是从大局出发,以生活和学习为“原料”,以孩子未来发展为着眼点,以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为主旨,培养他们独立自主、积极乐观、明辨是非等品质。笔者在进行道德教育时,会结合其他学科和领域的拓展延伸,实现道德教育的跨学科、宽领域发展,以下是某节班队课后笔者的任务布置:

班队课参观学校画展以后,全班讨论如何画出一幅精美的画,讨论共分成两步:一是要求内容的明确,诸如外部要求、画家品质要求等;二是美的讨论,什么是美,且以身边的人事物为例。在学生、家长共同参与下,学生获得美的感受,更获得审美能力的提升,最后又收获了美好的价值观!

这节课提到的“美”不仅是美术绘画中的美,也是指一切在德育活动中呈现出的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积极的价值观的事物。檀传宝指出,“欣赏型德育”是依据德育美学观建立起来的一种在教育实践中进行德育审美化改造的基本思路和开放性的框架。可见,美育和德育可以共同促进学生道德水平的发展,培养审美能力有助于道德水平的提高。

本次班队课将审美教育和道德教育相结合,对于学生和家长来说比较新颖,从身边的人和事着手,易产生共鸣,也易于接受。第二天反馈只有1个家长没讲,23位家长进行了丰富的拓展,22位家长跟孩子一起读了一遍。相较于上次来说,符合要求的人数在增加,不符合要求的在减少,所以进步可观。(如图1)孩子们不仅在这节课上表现积极,而且回家和父母也进行积极互动,产生了良好的德育效果。这节课后不久,孩子们慢慢学会了明辨是非,知道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不能做,明白了要和班级同学友爱互助,并落实到了行动上,越来越多的学生愿意积极主动去帮助别人,并且不求回报,班级凝聚力得到明显的提升。这个现象反映了家长对德育课堂共享活动的支持配合,家长对德育的重视度、对学校的认可度和对老师的信任度都在明显提升,这代表家校合作又往前推进了一大步。家长的进步会促进孩子的进步,孩子的进步又会增强家长的信心,从而更加信任和配合班主任的工作,这是一种螺旋式上升的良性循环。

课堂共享视域下的家校德育共同体建设,为家长和学生的集体成长搭建了一个鲜活灵动的平台,班主任关注学生的品德言行,在班级群共享德育内容,让家长不仅能了解孩子在校的表现,更会引发家长的德育反思,促成固有观念的转变,增加对班主任的信任,从而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培养孩子成为更优秀的人。许多家长从“只要自己孩子好”转变为“为了全班孩子们好、为了班级好”,从原来的只有个别家长愿意参加班级活动到很多家长积极主动报名参加,在家长们的支持下,转变为孩子们心中有班级,行动为班级,班级凝聚力大大提升,分享、助人之风盛行,纪律和常规突飞猛进。

在家校德育共同体中,“阳光雨露”和“除草施肥”都是必要的,正如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对学生品德的养成是同等重要的一样,用理解、尊重与关爱才能滋润“幼苗”心田,才能让它们在坚实的土地上勇敢生长、抵挡风雨。家校共同努力,形成德育统一,就一定会提高班级凝聚力和向心力,成为更优秀的班集体。

[参考文献]

[1]魏智渊.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4:393.

[2]李志祥.共建共享与共生共享:共享发展的双重逻辑[J].南京社会科学,2019(2):1.

[3]聂竹明.从共享到共生的e-learning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142.

[4]苏霍姆林斯基.世界教育经典丛书·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智慧格言[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46.

[5]檀传宝.让德育成为美丽的风景——欣赏型德育模式的理念与操作[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79.

杨婷婷   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飞龙实验小学,中学二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