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师道显德立场?锤炼过硬育德修为
2021-07-07李勤
李勤
[摘要] 中国传统师道有着丰富的道德内涵,而新时代的教育对其提出了新要求。班主任作为班级道德共同体建设的关键人,要肩负起“师道显德”的时代担当,以深厚的师德修养和高超的育德能力,挑起示范显德、协同弘德和引领育德的责任,担负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新使命。
[关键词] 班主任;道德共同体;师道显德;育德修为
一、中国传统师道内涵辨析
“师道”一词出自《汉书·匡衡传》,萧望之向皇帝举荐匡衡时,奏称“衡经学精习,说有师道,可观览”。
我国传统“师道”的内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关于广义的师道,学术界有不同的理解。容中逵教授认为,师道包括“师表、师法、师职”三方面,分别强调“君子”与“大人”之儒雅与正气、恩威并重之尊严与权威、“传道授业解惑”与清贫乐道及诲人不倦之职责与操守。《大辞海·教育卷》阐释师道:“其一犹师承、师传,其二指老师教导学生的责任和方法,其三指以教师为象征的某种价值和理想。”毕诚博士认为:“师道即关于教师之道,它有四重基本含义:一是社会重师之道,即教师身份和职业在社会结构中的定位;二是指为师之道,即对教师职业的根本要求,包括教师对自己的根本要求;三是求师学习之道,即人们注重寻师开展各类学习;四是师学传承之道,即教师的学问在人世间传承的法则。”
狭义的“师道”即“为师之道”。古代为师之道,“指为师者在履行自己职责时所应当秉持的根本价值原则和所应当追求的根本价值使命,是儒家之道在教育领域内的具体化和规范化要求。”古代为师之道,强调教育要化民成俗,如《荀子·儒教》的“以善先人者,谓之教”;《大学》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和《礼记·学记》的“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古代为师之道,强调教育要讲究方式方法,如《礼记·学记》的“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惠。和易以思,可调善喻莫”;王通《魏相》的“君子不责人所不及,不强人所不能,不苦人所不好”,通过“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孟子·尽心上》)之教学理念,和在日常洒扫等“事上磨炼”的教学态度,传授“君子之学”。
《论语·述而》提出“志于道,据于德”,作为师道的载体,衍生出古人对师德的要求。师德是古代“人师”本义的表现,“中国师德的基本内涵是‘道不远人,为人师表,要有敢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独立人格,为民族和国家利益而坚守德操,为改造社会、造福人民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历代教师恪守与弘扬,形成了一以贯之的师德传统,它旨在追求至善、崇德、贵表、务本和弘道。”
知古以鉴今,嵌在传统“师道”“师德”中关于教师职业的基本职责要求,仍应成为当下教师为师的基本遵旨。
二、新时代师道的新内涵
当下,我国的教育文明已进入了新时代,人民群众对教育有着新的美好期盼,传统师道也必然要与时俱进,注入时代精神,赋予其新内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对师德建设做了系列论述。从“三个牢固树立”到“四有”好老师标准,从“四个引路人”“四个统一”到“三个传播”“三个塑造”,总书记围绕人民对教育的需要和中华民族对教育的需要,全面系统阐述了新时代师德建设的主要内容,要求广大教师坚定理想信念,提高政治站位,恪守道德规范,涵养高尚人格,增强学识素养,不断守正创新,心怀宽仁慈爱,践行敬业奉献。这是总书记对新时代的师道做出的新阐释,为教师队伍建設和教师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和教育行政部门连续出台文件,就加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师德师风建设做出具体部署。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明确要求:“把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摆在首要位置,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教书育人全过程,突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师德养成,推动教师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和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2019年11月,教育部等七部门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就师德师风问题做出专题部署,提出“各地各校要把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弘扬尊师重教传统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201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第9条提出:“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2021年1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指导意见》就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素养列出专条,提出“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培育弘扬高尚师德”“强化师德考评落实”的要求。这些文件,是习总书记讲话精神的进一步细化落实,应成为新时期教师切实加强自身师德建设的自觉遵循。
三、班主任师道显德的时代担当
班级是一个道德共同体,“不仅仅是人数的组合,不仅仅有共同的目标和信仰,更重要的是这些目标和信仰本身具有教育意义,或者说其本身应该是善的,这是由教育的本质所决定的。”班主任作为班级道德共同体中的首席,担负着示范显德、协同弘德、引领育德等多重特殊责任。
1.师道显德,树立学生心目中的道德权威
班主任作为“学生日常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实施者”,首要的任务是引领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信仰,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是班主任的根本职责、第一责任。作为班主任,理应自觉用“四个意识”导航,用“四个自信”强基,用“两个维护”铸魂,做有坚定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坚守者;理应在育人实践中锤炼高尚道德情操,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
班主任作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其使命就是让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班级工作错综复杂、千头万绪:学生是来自不同家庭、有着独特个性的个体,情况复杂;成长中的学生身上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总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充满不确定性和挑战性。这需要班主任坚守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人才观、质量观,把爱生如子的情感自发、悦纳差异的职业自觉化作不惧挑战的行动自觉,用“任你虐我千万遍,我待你依旧如初恋”的情怀来唤醒学生“面对一丛野菊花而怦然心动”的纯真情怀,用“大肚能容天下难容之事”的心态培养学生“仰天大笑出门去”的积极心态,用“会当凌绝顶”的格局建构学生“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格局,给孩子一份美好,在收获学生成长和班集体成长的过程中收获职业成就感与幸福感。
班主任作为学生生命成长的“重要的精神关怀者”,首先要有自身精神的自觉。班主任要读自己,“日三省吾身”,将育人的过程寓于自身人生境界不断提升的过程之中,悟人生之道;要读书,既要读有字书,又要读无字书,涵养正气,夯实底气,滋养灵气,打造大气,涤荡俗气,摒弃小气,自华人生,悟成长之道;要读人,读懂特定成长期中学生的心理和言行,读透教育名家、优秀班主任教育艺术深处的教育思想,悟成功之道;要读社会,敏锐感知时代对教育的要求,实施适合的教育,悟发展之道。只有班主任自身的精神成长了,“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教育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精神力量的健康成长才能成为现实。
班主任作为“人生导师”,肩负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时代重任。习近平在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以德修身、以德立威、以德服众”。班主任对学生的领导不仅要施“有言之教”,更多的是“无言之教”,不是靠职位所附带的权力,而是以爱育爱、以情动情,用自身作为人、作为师者的人性力量来激发、引领学生作为新来者的人性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讲,领导即示范、领导即榜样,要求班主任首先要立己之德,靠自身的精神卓越帮助学生清除灵魂上的斑垢、污浊,医治灵魂上的疼痛、创伤,塑造学生高洁的灵魂。
2.师道弘德,建构同频共振的协同育人场
班级工作是由包括班科任老师、学生家长和班级学生等多主体共同承担的,班主任是班级教育工作“第一责任人”,但不是全部责任人。作为班主任,是一个关系中的人,不但自己示范,还要善于与学生、学生家长及其他任课教师沟通,协调方方面面的关系,将各方教育力量聚合起来,构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班级育人系统,发挥协同育人的功能,形成教育合力。
班主任的协同育人,首先要协同班级全体任课老师,建立基于共同教育信念和价值的教育命运共同体。“在当前以‘班级为基本教学单位、班级建设阵地、学校活动的基本单元的状态下,以‘班级学生为核心形成的‘所有教师,就自然具有了形成‘团队的基础条件。”“如果从教育教学活动出发,每一位教师都处在教育学生的职位上,都应该是学生的道德领导。”班主任作为班级工作的组织者,将各学科教师的教育力量统整起来,通过邀请各科教师全方位融入组织建设、文化建设、活动开展等班级日常工作中来,常态化开展班级教育问题的集体交流研讨,凝聚教育共识,相融相通教育行为,形成团队育人的教育合力。
班主任的协同育人,还表现在要协同家庭、社会同向育人。习近平指出,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全社会要担负起青少年成长成才的责任。班主任是沟通学校和家长、社区的桥梁,要积极争取家长和社会的支持,构建家长和社会共同参与的教育共同体,营造健康协调的育人氛围,同心协力向学生施加积极的影响。
3.师道育德,创建基于道德愿景的共同体
班级不是一个天然能“将其成员引向善、达到德性优异”的道德共同体,需要班主任发挥道德领导力,在师生“双主体”心灵与心灵沟通、师道与学道交融、品德与品德对话的过程中共同建构。
在建构班级道德共同体过程中,需要班主任树立大教育观,充分认识教育使命、教育理念和班集体发展愿景的重要作用,将国家教育要求、学校德育要求、自身的教育理念和班级特质有机融合起来,从道义上、心理上、精神上、德行上发挥好价值导向和指引方向的作用,推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友爱与公正为核心、国家要求和班级特质有机契合的班级价值取向的构建。
在建构班级道德共同体过程中,需要班主任团结带领学生在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基础上,探寻符合班级成员利益的公共价值,协商达成彼此能够接受的制度和规则。需要班主任将美好的班集体发展愿景分解成为一个个具体目标,在学生可触及的最近发展区设置道德入口,通过主题化、系列化的德育活动,让学生平等地参与进来,在追求班级共同愿景实现的活动过程中体悟、认同并信奉集体的共同价值,在从“我”走向“我们”的过程中,成长为符合国家育人目标要求、有灵魂和德性的共同体成员。
[参考文献]
[1]容中逵.“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关于中国传统“师道”的几点思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01).
[2]杜成宪,郑金洲主编.大辞海·教育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4.
[3]丁念金.论中国师道文化的重建[J].南京社会科学,2017(08).
[4]石中英.师道尊严的历史本意与时代意义[J].当代教师教育,2017,10(02).
[5]毕诚.中国古代师道、师德和师风[J].中国德育,2010,5(04).
[6]翟楠.教育共同体的类型及其道德意蕴[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32(31).
[7]李家成.论班主任作为教师团队的关键人——基于学生立场的教师团队建设之思考[J].教育研究與实验,2010(05).
[8]高德胜.学校中的道德领导[J].教育发展研究,2019,39(04).
李 勤 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正高级教师。江苏省首届“苏教名家”“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南通市第四届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项目组成员。曾获长三角地区中小学班主任基本功比赛二等奖、江苏省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