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型钢板置入内固定治疗掌指骨骨折的疗效及术后并发症率分析

2021-07-07李明明郭利云

系统医学 2021年7期
关键词:指骨克氏优良率

李明明,郭利云

孝义瑞康医院骨科手外科,山西孝义 032300

掌指骨骨折是骨科中较为常见的手外伤疾病,多与暴力打击等因素有关,常伴有疼痛、肿胀、活动受限以及局部畸形等症状的出现[1],若未接受及时有效的治疗与干预,极易造成多种掌指骨功能障碍的产生,对其日常生活及工作均造成了较大的影响。此外,由于人体手部的结构较为细致,且功能十分复杂,若治疗不当,则极易引起关节僵硬、肌腱粘连以及畸形愈合等情况的出现,严重影响着患者的手部功能[2]。目前,临床多以手法复位、外固定、内固定等方式作为掌指骨骨折的主要治疗方法,其中以克氏针内固定和微型钢板内固定较为常用。在此,为了探究掌指骨骨折的理想治疗方案,该文选择了2018年3月—2020年3月收治的50例掌指骨骨折患者,对微型钢板置入内固定治疗掌指骨骨折的临床疗效进行了观察与探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收治的50例掌指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克氏针内固定治疗,25例)与观察组(微型钢板置入内固定治疗,25例)。对照组中男性患者15例(24指),女性患者10例(15指);年龄在20~57岁,平均(38.6±2.7)岁;其中掌骨骨折14例(21指),指骨骨折11例(18指)。观察组中男性患者16例(28指),女性患者9例(11指);年龄在20~58岁,平均(38.3±2.5)岁;其中掌骨骨折13例(20指),指骨骨折12例(19指)。两组患者的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该研究已通过该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且所有患者及家属均充分知情并签署同意书。

纳入标准:①均经过临床确诊,属于闭合关节外的掌指骨骨折;②患者骨折部位均不超过2处;③骨折部位不存在既往骨折损伤等病史;④知情且自愿。

排除标准:①属于陈旧性骨折的病例;②心、肝、肾功能严重不全的患者;③骨折块小、骨质疏松等不符合内固定治疗手术标准的患者。

1.2 方法

所有指骨骨折患者均进行指根麻醉,而掌骨骨折患者则采取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患者患肢均给予气囊止血带进行止血。对于开放性骨折,需先进行创口清理及消毒工作,于直视下复位骨折端;而闭合骨折患者,则于骨折处背侧做小切口,清理后进行复位。

观察组:采取微型钢板置入内固定,骨折复位后,依据其骨折部位及切口大小选择适宜的微型钢板,随后将钢板安置于掌指骨的侧方或背侧方,采用螺钉进行内固定。若患者掌指骨骨干部位出现横形、斜形或螺旋形,可采用直钢板进行加压固定;对于骨缺损的患者,可通过钢板固定联合髂骨松质骨移植的方式进行修复与治疗;而对于掌指骨基底或头部关节骨折的情况,可根据其实际情况选择“L”或“T”型钢板进行固定。固定后,在C型臂X线机透视下确定骨折部位是否准确修复,无误后逐层缝合切口。

对照组:采用克氏针内固定,骨折复位后,选择直径适宜的克氏针(1.0或1.2 mm)进行内固定,单根固定时可采用顺行或逆行的手法,两根克氏针固定时,可将克氏针逆行插入骨折端,穿入远端皮质后由骨表面出针,直至针尾与折端齐平,待骨折复位后,将克氏针穿回,使其进入近折端并抵达皮质内。固定后,在C型臂X线机透视下确定骨折部位是否准确修复,无误后逐层缝合切口。

术后均给予常规的抗感染治疗及康复功能训练,并定期复查X线片,视骨折恢复情况取出微型钢板或克氏针。

1.3 观察指标

临床疗效 依据国手外科协会评分(TAFS)对患者术后的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定:优 (总主动屈曲度>220°)、良(总主动屈曲度在180~220°)、差(总主动屈曲度<180°)[3]。

临床指标 包括手术时间、开始功能训练时间、骨折愈合时间等。

术后并发症情况

1.4 统计方法

数据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差异比较以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及百分比表示,组间差异比较以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

观察组中指骨骨折及掌骨骨折患者的治疗优良率分别为89.5%、90.0%,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优良率(61.1%、6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治疗优良率对比

2.2 两组患者临床指标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 (P<0.05),但其开始功能训练的时间以及愈合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对比(±s)

表2 两组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对比(±s)

组别 手术时间(min)开始功能训练时间(d)愈合时间(周)对照组(n=25)观察组(n=25)t值P值29.5±7.5 34.6±8.6 2.791 0.007 16.7±8.6 7.9±4.5 5.662 0.001 6.8±2.1 5.7±1.6 2.602 0.011

2.3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5.1%(2/39),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发生率20.5%(8/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情况对比

3 讨论

掌指骨骨折是手外科中较为常见的创伤性疾病,手部的结构及功能通常较为复杂,因此在掌指骨骨折的临床治疗中,往往需最大限度达到解剖复位,以减少手术对神经、血管以及肌腱等部位造成的创伤[4]。目前,微型钢板与克氏针均是掌指骨骨折的常用治疗方式,但克氏针内固定的治疗过程中的稳定性较低,极易出现松动、移位等情况,因此在术后通常需采用石膏进行外固定,对其术后的功能康复锻炼造成了较大的影响,且导致了骨折愈合时间的延长[5-7],大大不利于患者的术后康复。此外,克氏针内固定往往需穿过患者的关节面,对其关节造成了一定的损伤,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且克氏针针尾通常需留在皮内,极易引起针道感染等情况的出现[8]。

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可根据骨折部位及创口等情况选择适宜的钢板,其稳定性及骨折加压效果明显优于克氏针,在钢板的坚强固定下,患者可在治疗后及时开展早期的功能训练,更有利于骨折的早期愈合[9]。且微型钢板内固定足够牢靠,一般情况下无需采取外固定的方式,且材质均位于皮下,大大降低了感染的发生风险[10]。在该次的研究结果中,观察组中指骨骨折及掌骨骨折患者的治疗优良率分别为89.5%、90.0%,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优良率(61.1%、61.9%)(P<0.05)。由此可知,相较于克氏针内固定治疗而言,微型钢板置入内固定在掌指骨骨折的临床治疗中具有显著的应用优势,可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优良率。而在陈飞鹏等[11]的研究结果中,观察组掌骨骨折手术优良率为96.67%(29/30),明显高于对照组85.19%(23/27)(P<0.05), 与该次的研究结果较为一致。此外,该次研究还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34.6±8.6)min明显长于对照组 (29.5±7.5)min(P<0.05),但其开始功能训练的时间以及愈合时间(7.9±4.5)d、(5.7±1.6)周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16.7±8.6)d、(6.8±2.1)周(P<0.05);且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5.1%(2/39),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发生率20.5%(8/39)(P<0.05)。 由此可见微型钢板置入内固定可有效促进掌指骨骨折患者预后进度的加快,且在其临床应用中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可有效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风险。郑倍奋等[12]人的研究结果显示,微型钢板组手术时间(39.8±12.2)min明显长于克氏针组(28.4±7.6)min(P<0.05);但微型钢板组开始功能训练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均明显短于克氏针组(P<0.05);且微型钢板组患者术后肌肉僵硬、关节粘连及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为7.52%,明显低于克氏针组 (21.2%)(P<0.05),这与该次研究结果高度一致。

此结果也充分表明了微型钢板置入内固定在掌指骨骨折治疗中的安全性,可有效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风险。

综上所述,微型钢板置入内固定治疗掌指骨骨折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可有效促进患者术后的功能恢复,同时缩短其预后时间,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可作为掌指骨骨折的理想治疗方案。

猜你喜欢

指骨克氏优良率
钢丝横穿末节指骨法治疗锤状指的临床疗效
微创克氏针经皮固定治疗第5掌骨骨折
微型锁定钢板螺钉与克氏针治疗闭合性掌骨骨折的疗效分析
除草剂敌草快对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的毒性研究
比较分析切开复位克氏针、螺钉固定治疗小儿肱骨内上髁骨折价值
单枚克氏针髓内穿梭法闭合复位内固定治疗儿童Ⅱ型指骨颈骨折
外固定架在开放性胫骨骨折患者中的应用及疗效分析
锁定钢板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效果
微型自攻空心螺钉治疗掌指骨关节内小骨折
微型钢板与克氏针治疗掌指骨骨折的疗效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