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下的课程构建途径研究

2021-07-06刘晓惠

关键词:课程构建核心素养研究

刘晓惠

摘 要:近几年来,“核心素养”成为国内外教育界经常提到的一个热词,中小学教学也常常提到“核心素养”,什么是核心素养?如何做好学科的核心素养?这些值得我们认真考虑。学科核心素养既要符合课程内涵,又要适应社会需要,做到可持续发展,同时也能对其做出合理评价。

关键词:核心素养;课程构建;研究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21)01-0114-05

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信息时代给教育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对于如何培养出能适应时代发展的人才已经成为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的议题,也是教育界所关注的话题。因为提升公民的核心素养,必将成为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的必然要求。同时一些区域和国际组织也加入构建“素养”的框架中。

核心素养的框架在1987年被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所提出,又在“国家教育系统发展指标”中形成了具体项目。但当时核心素养的概念与界定并没有达成一致,在1997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开启了对于此概念的界定;2002年之初,欧盟在里斯本峰会上,就提倡将“核心素养”作为欧盟各国教育的目标;在2003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完成了核心素养概念的完整框架;在2005年新西兰发布了《第三级教育重点中核心素养:新西兰框架》,这是在联合国所提出的终身教育的概念的基础上提出的更为广泛的界定。

在中国,改革开放后国家开始重视现代化建设,大量人才极度匮乏,因此国家提出了“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的倡议,但导致了在激烈的竞争中盲目的“应试教育”应运而生,也偏离了培养真正人才的教育目标取向。90年代起国家开始将“素质教育”纳入政策中,改变了八十年代知识面向少数人的倾向,确定了将知识面向全体人的发展路线,强调学生在校内进行特色的发展。1999年6月国务院发布了有关“素质教育”的一系列文件,旨在强调要提高国民素质、增强创新能力和提升实践能力。这项政策明确地指出了素质教育的探索方向与教育改革的追求,同时也突出了教育的根本宗旨。

不难看出素质教育的重点不再只强调“才”,而是更关注“人”的自身,是对于人的素质的全面提升,视学生全面发展为重心。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很多人会在利益的驱动下,形成了个人或组织之间自由竞争,导致了过分追求个人利益的现状。而素质教育应该去重视到对于自我实现之时,不因以牺牲他人利益作为前提错误价值观。在这种情况下引发了对“核心素养”的探讨。

伴随着对于课程理论和实践不断深入的探索,在国际组织对于核心素养和教育改革的实案和文献中,可见很多地区已经开始在教育改革和创新中,也涉及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构建。这一议题吸引了国内很多学者的目光,本文将从核心素养体系构建及其可持续发展研究再到核心素养的评估研究,最后到课程构建设计和实施这一过程中进行研究。

目前很多以“核心素养”作为基础的课程在全国各地收获了广泛关注,也逐步开始进行实践,在对于课程实践中,还会面临很多现实问题,比如教师与学生在理论实施方式上可能会出现一些脱节的情况,这也将成为本文所关注的重点。只有不断进行对于“核心素养”的构建深入思考,找到课程构建的途径,才能让其在社会中发挥更大作用。

一、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

核心素养的框架最早在1987年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上被提出,又在“国家教育系统发展指标”中形成了具体项目,在2001年欧盟成立的研究小组探讨“基本技能”发现“素养”不将止步于对于能力的定位,更将是知识、技能与态度整合。2003年欧盟方的核心素养工作组的进展报告中,将核心素养定义为,是代表着一系列知识、技能和态度集成,这种多功能可被迁移的能力将融入自我和人的社会性发展中。这不仅将是义务教育发展时所具备的,也将是终身学习的基础,这些基础的文本概念大体上也获得了教育界的共识。

在我国,对于“核心素养”的概念最早来源于是对某一学科的要求。比如:罗燕芳认为“从政治课教育学引领功能的角度对高中生进行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实施途径”进行研究,还有陈征帆提出的城市规范专业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也在高职、大学本科等人才培养中逐渐体现出来,比如:李晓军认为在本科院校的学生素养发展改革中,应该适度强调出适度“核心素养”作为基础,采取好“混合式”教学模式,打造出核心素养教育团队;辛涛、姜宇等对于我国义务教育核心素养模型构建的研究,是对此遵守素养的可教、可学,会引发个体和社会的积极意义,也要征求到各方教育者的意見。

2014年教育部所发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表明基于核心素养进行课程改革和建设的研究,也是首次出现的“核心素养”一词。顾明远提出对于课程改革需以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为基础进行改革,立足学生终身发展和未来发展。

核心素养课程是开始于我国不断深化的课程改革理念和经验总结的研究成功之上。钟启泉认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上的价值概念,是对于学生作为整体发展的全面思考,学校的课程并非是单纯预设跑道,而是教育情景中对于奔跑过程的动态关注。在21世纪对于教育培养何种人才的思考,如是反映在国内外课程体系建设和课程改革的根本目标之中。

我国的核心素养课程构建,辛涛、姜宇等对核心框架提出了核心素养的遴选,需要遵守可教、可学、个体和社会积极意义、注重本国文化和未来等桑哥原则。核心素养和课程体系之间的关系目前有三种模式,首先为美国的核心素养独立于课程体系之外,其次是设置在课程体系中的核心素养的芬兰模式,最后是通过课程标准内容体现出核心素养的日本教学模式。无论何种形式,核心素养、内容标准和教学建议都能促使学生的综合发展。与此同时,素养也将是对于复杂要求的应变能力,是比知识更加宽泛的概念,是对于相关知识、认知能力、价值观和情绪等的集成。它涵盖了很多对于学习结果、价值和习惯与信念一系列相关的心理特征,这将是基于行动于环境导向的转化为持续的终身的学习过程。对于核心素养概念将有三个界定,首先是对于个人与社会价值,二是个人面对的复杂情景,最后则为面向所有个体而不是对于群体。核心素养包含在生活中各个领域,成为促进成功生活与健全社会不可或缺重要指标。我国将“核心素养”定义为: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和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和创新实践。核心素养是最关键、最重要、不可或缺的一种素养。就一门学科而言,核心素养的内涵包括核心知识、核心能力、核心品质,但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复杂的一种相互结合的关系。任何一门学科的目标定位和教学活动都要从素养的高度来进行。

在对于课程问题上的很多研究以定义作为前提,指出课程是广泛的多重术语,对此很难形成一个公认和精确的定义。台湾学者黄政杰归纳为四类课程学科与包含内容材料课程的学习计划;施良方现实认为课程将为六种类型,有计划的教學获得、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学习经验与社会文化再生产和社会改造。

课程构建是个人行为方式、生活习惯、课程重点与组织安排等实际问题,将这些建构在一起会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课程构建过程中将课程基本预期目标作为途径,将实施作为最终目标,因为即便课程设计合理,没有以目标为导向,实施起来并不会得到有效诠释,也将失去应有的意义。

二、核心素养可持续化进程

在我国发展核心教育首先要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等核心为基础;这将以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等方面作为发展途径;人文底蕴、学会学习、科学精神、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作为综合参考。在教学过程中,研究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是课程构建的基石,也是落实立德树人的任务的重要措施。在此框架内,针对学生特质的不同,要特别提出符合各个年龄学段学生的具体要求。

核心素养内的课程构建,需要综合考虑到课程计划本身的特性,是否具有可操作性,是否符合社会发展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课程构建里,课程组织要考虑到如何及时沟通,包括课程编制者和实施者,还有实施者之间的交流,这是对于成功创建好的核心素养课程构建重要环节,当开始实施时,可方便课程实施者对课程计划认识和课程内容的理解。

核心素养要进行科学化的组织和领导,在遵循各项规章制度的前提下,积极寻找众多渠道来开展课程建构。在此也要对核心素养课程构建中参与的教师,进行专业的培训,让教师的素质、态度、适应能力得到相应的提升,这是核心素养课程是否能进行下去的原因之一。毋庸置疑外部的各项支持也将成为核心素养课程能否持续发展关键一环,不仅是学校教师和学生任务,也将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因此地方政府和学生家长都应给予支持和鼓励。

课堂教学是学校开展教育教学的基本形式,也是课程实施的重要阵地。在2001年推出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对于学生学习方式,将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培养好学生的合作、实践和创新能力。核心素养将作为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准,因此课程构建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规律和特点为准则,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发展需求,从学生内在需求出发,关注学生的学习基础,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

搭建出合理的学习支架,提升思维。在此,教师要在推动核心素养课程中,给学生提供一个合理的教学框架,创造出一个丰富情境。教师对于核心素养的创建,要进行多维创新,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同时也要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因材施教。

三、核心素养课程的评估标准

(一)核心素养课程的构建目标

更好的建构核心素养课程的第一步为目标如何制定。从社会发展规划的角度来思考,学校对于教育的根本问题是学生到底需要什么和需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对于学校来说,在当下的有限时间内,能培养出什么样的关键特质的学生才能符合社会和个人发展。核心素养无疑是当下教育对于未来人才比较合理的勾勒,也是教育界较为认可的答案,对于完善自我、融入社会及胜任工作等方面这也是所需人才应该具备的基础性素养,也是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中所需要的重要品格和关键能力,因此核心素养被视为课程构建的逻辑起点和基本理念。

课程构建也要贯彻在学校自身课程建设的各个层面上,形成较为完善的整体思维。再者教育的根本是培养人与生俱来的发展可能性,人的发展本质联系着多方面知识、技能与情感等因素,并非依靠单一学科,而是与各个不同学科之间形成关联的综合性科目,整合多个学科,确定出以素养为导向的育人目标。同时素养也要与情境同步进行,只有在真实的情境中,才能合理发挥能力的适合性和可迁移性,学生才能在当下与未来的生活、社会和职业情境之间合理切换。

(二)核心素养课程构建的现状

1.外部评价比重过大

在核心素养课程构建的过程中,在大多数情况下评价是一个重要环节,评价分为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但很多时候外部评价占据主导地位,导致了内部评估力度的薄弱。尽管学校会基于国家课程进行基础课程的建构和实施,但在此构造体系的影响下,导致教师和学生都局限在评价标准的唯一性上,主导评价的标准并不是学校的整体发展,而是由国家或地方所提出的学校质量评价标准为主导的评价体系。

2.教师技能尚有不足

教师技能在实际评价中缺乏整体性观念。很多时候在核心素养课程中,教师即便体会到评估标准的重要意义,也乐于参与到制定方案中,但由于匮乏的专业素养导致实践效果不尽人意,出现了课程构建的碎片化。而且部分教师教务工作的繁忙,也让核心素养评估难以落到实处。所以评估标准尚未建立起科学量化的评判标准,因此很多学校对于核心素养的培养都是质化的评价,缺少对于学生“核心素养”量化的评价体系。

3.整合欠缺专业支持

核心素养课程的构建是一项各层全面整体推进的行动,这不仅是学校内部成员要完成的变革任务,更是学校教育中一项长远的教育计划,这要求学校内的专家,学区和学校等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和教师都要密切合作和相互适应,共同来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然而,很多时候学校并没有合理利用好这个区域化的教研平台,也没有与其他学校进行合作,共同协作开发课程。很多专业研究人员也只是出现在课程规划阶段的参与,却并没能将其能力发展到科目与教学这一深入的层次,很多教师在进行写作发展的课程构建中,都没有充足空间来形成课程建设专业支持。

(三)核心素养课程构建的整体策略

对于当下核心素养课程构建出现的问题,应该从多个角度出发去进行问题分析。首先是校方管理层,应该对核心素养与课程构建有一个深度和广度的理解,进行更加有效的课程改革和实施。对于学校内的课程思想、规划、开发、实施和评价等方面做出合理的引导和管理。教师作为核心素养课程构建主体,是理念转换的直接执行者,核心素养的发展对教师有着较高的要求,教师不仅需要对学科基础知识和教育教学有清晰认知,也要在学科基础建设中,将国家、地方和校本课程放在合理框架体系内,在整合过程中,领悟到“核心素养”,对评估价值有了深刻认识。在教育管理者和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学校的办学理念体现在学生身上,在学生成长过程中,而且家庭教育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核心素养课程构建要和家长进行良好的沟通,在评估过程中考虑到家长的满意程度。

当跨学科与整合性作为核心素养参考因素时,要明确所涉及的学科领域,通过标准的纵向和横向进行浏览,密切关注到与其相关的描述。建立起合适的核心素养课程、建立良好的目标,设计好导向性问题,最终形成单元化目标。这不仅仅是知识跨学科,更是跨学科课程、主题单元和学习活动的内容链与目标链的整合。

四、核心素养课程构建的设计与实施

如何设计好核心素养课程,是需要遵循原则,透过教育阶段各课程不同领域和科目来达成,在正确的目标和充足经验引导下,在具体实施阶段,也应该能与此相互呼应,融会贯通。在推进核心素养建构之前,处理好所面对的各项现实问题。

(一)核心素养课程设计的基础

核心素养课程的构建是国际课程进程中的趋势之一,课程是学校教育根基,在建构核心素养的课程时,要考虑到不同年龄层次和不同课程的具体化的核心素养。当理清核心素养和各个学科之间关系之时,打破界限,在多种能力作用下,实现核心素养的培养。在此核心素养与学科之间不单是简单的总分关系,更是相互独立,有侧重和有相互融合的发展历程,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视教师作为核心素养课程构建的关键,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同时也要帮助教师深入理解正确的“核心素养”这一概念,鼓励教师对自身的教学进行反思,以知识技能为核心转换成为培养核心素养为核心的教学理念,做好知识与情境之间的融合。把学生作为核心素养课程构建的核心,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将课堂交给学生,培养学生的合作、实践、自主等方面能力。

(二)核心素养课程评价的标准

在核心素养课程不断构造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地改变着教育目的,这也将对实施效果评判标准产生了变化。长久以来,我国很多考核体系都一科学内容为标准,但是考试评价并没有在课程标准和目标上做出明确的要求。至此对于培养跨学科特点的核心素养,需要打破限制,体现出综合评价特色。在对于改进的要点还需转换能切实关注到学生能力和素养的方向,带给学生更多思考空间,避免单一维度评价方式,深度挖掘学生的认知与解决问题的方式。评判标准改变也带来了评价方式的改变,在以后可以尝试更多的新型评价方式,更准确地衡量学生的核心素养。

(三)寻求核心素养课程的支持

从课程管理角度出发,学校环节要支持教师努力,当教师能成为课程领導者时,才能察觉到自身的改变能力,深层的改革才能让改革发生变化。当这些课程远景和变革措施让教师真正参与进来,才能让核心素养的可持续发展落实到位。学校应该形成长远的推进整合机制,焦点放在跨学科科教研平台、校本研修制度、考核与激励制度。

实现好跨学科教研平台,引进项目管理制度,借鉴融合一系列课程经验,将项目管理带入教研团队,团队作为项目组,确定好项目推进计划和团体研修制度,让核心素养课程有方向、有计划、有管理。教师作为项目的负责人,而成员之间也能因项目形成合作关系,共享构建经验。在教师参与课程建设的过程中,物质与精神的激励都不可或缺,要将激励机制与教师专业发展活动高度结合,起到辅助作用,除去叠加绩效评选,也要针对优秀课程进行表彰。

在构建核心素养课程之时,也要积极主动寻求专家和学区教研机构帮助,在学习他人实践基础上进行自我理解,邀请示范学校介绍经验,鼓励教师对优秀课程进行创造性改编,对于从事教育科研与学科课程建设的学者,共同协力完成教育改革。

(四)核心素养课程的资料的补充

核心素养课程创建还可关注到配套教材的使用和开发,可围绕开展教师实时交流、协作开发作为整合性科目。学校也要满足部分教师与学生对于核心素养材料的需求,补充好电子资源和学校图书馆相关性综合科目开发的专业书籍和汇编案例,也要给予更多资料能下载的权限。当走出学校层面,核心素养课程的共享也会成为新兴议题,探索区域课程资源库的建设,加强学校间合作,促进合作机会,使得学校课程从封闭走向更加开放。

当教育从只关注知识迈步向更加关注核心素养的培育,学校课程要将进行分化,朝着不同层面前进整合,其中涉及的理念与育人目标、课程结构及内容、实践、保障和评价等要素,还包含学校层中的管理者、教师和学生参与,遵循着国家与地方课程政策的变化,都会左右着核心素养课程的构建。因此要以整合思维来审视核心素养对于课程的构建,要关注到各层面的因素,将核心素养实践行到实处。

综上所述,学术性理论话语必须落实到实践上,在众多领域中进行开展,凝聚好核心素养之力。实现好课程构建和翻转课堂,突破传统课堂,提高学生参与度,实现自主性与研究性学习,打破学科限制,将核心素养作为重要载体,优化课程明确目标,完成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计划。

——————————

参考文献:

〔1〕叶翠微.让能飞的飞起来——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课程建构[J].中小学管理,2016(10).

〔2〕于洋.中小学学生的核心素养培育与体系建构[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12).

〔3〕曹坤鹏,张雪.欧盟核心素养的发展及对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J].世界教育信息,2016(21).

〔4〕姜宇,辛涛.以核心素养模型推进课程全面深化改革[J].中国德育,2016(01).

〔5〕朱向峰.从蒲公英课程走向核心素养培育[J].江苏教育研究,2016(21).

〔6〕闫闯.切勿忽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本土化[J].教育科学论坛,2016(20).

〔7〕胡书英.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J].教育科学论坛,2016(20).

〔8〕彭小念.学生核心素养结构模型的构建及其评价[J].基础教育研究,2016(03).

〔9〕刘国飞,冯虹.核心素养视角下关于校本课程的几点思考[J].教学与管理,2016(21).

〔10〕苏继红.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师教育改革之思[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07).

〔11〕解建团,汪明.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构建[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6(04).

〔12〕黄玲琼.核心素养视角下我国课程改革研究现状及走向[J].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6(04).

〔13〕杨东东,于泽元.论核心素养的课程价值J].教学与管理,2016(27).

〔14〕刘义民.核心素养课程教学改革新探[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05).

〔15〕杨德军,余发碧,王禹苏,郭玉婷,李静.核心素养的落实:他方经验与本土推进[J].小学管理,2016(10).

〔16〕成尚荣.素养之光·跨界之美·主题之智一清华附小基于核心素养的“1+x课程”深度建构透视[J].中小学管理,2015(09).

〔17〕张蕾.彰显学科特色,突出核心素养一试论“语文探宄式教学”的有效实施[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6).

〔18〕窦桂梅,胡兰.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1+X课程”建构与实施[J].课程·教材·教法,2015(01).

〔19〕施久铭.核心素养: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J].人民教育,2014(10).

〔20〕杨钦芬.论教师的教育立场[J].天津師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4(04).

〔21〕辛涛,姜宇,王烨辉.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建构[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1).

〔22〕刘新阳,裴新宁.教育变革期的政策机遇与挑战一欧盟“核心素养”的实施与评价[J].全球教育展望,2014(04).

(责任编辑 徐阳)

Research on the Approach of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under the Core Literacy

LIU Xiao-hui

(Chifeng College, Chifeng 024000, China)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core literacy" has become a hot word frequently mentioned by the educational circles at home and abroad. Teaching in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s is often labeled as "core literacy" . However, for every course, how to do a good job of discipline core literacy is the most should be seriously considered. The core accomplishment of the subject should not only conform to the connotation of the course, but also meet the needs of the society and achiev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ut also make a reasonable evaluation.

Keywords:Core Literacy;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Research

猜你喜欢

课程构建核心素养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模块化课程构建探析
“休闲体育”对重庆高校体育课程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