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甘青与辽西地区史前时期陶器对比研究

2021-07-06薛亮亮王金辉

关键词:辽西地区陶器文化交流

薛亮亮 王金辉

摘 要:从甘青与辽西地区史前时期陶器的主要器形、陶质陶色、制作方法、纹饰等方面对比研究,从陶器的角度分析兩个地区的先民是否存在文化交流。通过初步研究表明辽西地区的彩陶受到了甘青地区及中原地区的彩陶的影响,甘青和辽西地区在仰韶文化早期就存在着一定的文化交流。

关键词:甘青地区;辽西地区;陶器;文化交流

中图分类号:K8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21)01-0073-06

目前对于甘青与辽西地区陶器的研究,基本上都是单独研究这两个系统的陶器,对于甘青地区和辽西地区陶器的对比研究的文章基本上没有涉及。甘青地区的彩陶发展脉络清晰、完整。而辽西地区的彩陶在红山文化时期才出现,张星德通过研究红山文化的陶器和后岗一期的陶器[1],发现红山文化的彩陶与中原仰韶文化存在着渊源。依据目前已发表的考古发掘资料及研究著作,梳理甘青与辽西地区的史前考古学文化,理清两个系统各自的彩陶的特点,通过分析甘青与辽西地区的特征陶器,根据两个系统共同的一些陶器的器形和纹饰进行对比研究。

从时间和空间上说,研究距今10000—4900年左右的甘青及辽西地区考古学文化。甘青地区是指甘肃东部地区、青海东部地区,辽西地区是指辽河以西地区。通过整理这两个地区的发掘报告及发掘简报,对这两个系统的彩陶进行对比研究。

甘青和辽西地区都有着璀璨的史前考古学文化,在中华文明的文明化进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甘青地区因彩陶发现最早、类型和数量最多、陶器最发达而成为中国陶器文化的中心。分布面积最广,出土数量最多,造型最为独特,色彩最为绚丽,纹饰最为精美,发展脉络清晰的地区。甘青地区的考古学文化的谱系,大地湾一期(西山坪一期)——西山坪二期(师赵村一期)——半坡文化——庙底沟文化——石岭下类型——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本文研究主要依据的考古学文化是大地湾一期文化、大地湾二至四期文化。

辽西地区的考古学文化的发展脉络,从距今8400年的小河西文化、兴隆洼文化、距今年代为7200—7000年的富河文化、距今年代为7000—6400年的赵宝沟文化,再到红山文化、距今5500—5000年的小河沿文化,辽西地区的考古学文化相互影响,承袭发展,其陶器也富具特色。

根据大地湾遗址及师赵村与西山坪遗址的发掘报告的测年数据,大地湾一期文化距今8200—7300年,兴隆洼文化在时间上和大地湾一期文化相当;西山坪二期属于大地湾一期文化向大地湾二期文化过渡的考古学文化类型,距今7300—6900年,在时间上与辽西地区的富河文化、赵宝沟文化在时间上相当;大地湾二至四期的年代划分也是依据考古发掘报告[2],红山文化分为三期[3],在时间上与大地湾二至四期相对应。现将同一时期的甘青与辽西地区的考古学文化如表一所示。

一、新石器时代早期甘青与辽西地区陶器对比研究

新石器时代早期甘青与辽西地区陶器对比研究主要分为两个时间段进行对比研究。

(一)距今8200-7300年的甘青与辽西地区陶器对比研究

甘青地区早期出土陶器的考古学文化以大地湾一期文化为代表,辽西地区以兴隆洼文化为代表对比研究可知:

1.主要器形、陶质陶色

甘青地区距今8200—7300年的大地湾一期文化,出土陶器有锉、拍等生产工具和罐形鼎、盆形鼎、钵形鼎、圆底盆、圆底钵、三足钵、筒状深腹罐、小口鼓腹罐、筒形罐、三足罐、圈足碗、圆底碗、壶、杯等生活用器。以圆底器为多,三足器次之,少量的平底器和圈足器[4]。已经发掘出土早期陶器以夹砂红陶、红褐陶为主,灰色、灰褐陶次之。大地湾一期的大多数生活用陶为夹砂陶,少量的带有宽带纹的陶器是有地位的人使用的。甘青地区陶器特征明显自成体系。

辽西地区早期陶器与甘青地区在时间上相当的考古学文化是兴隆洼文化。兴隆洼文化主要器形以筒形罐和钵为主,还有敛口弧腹罐、敞口平底盆、圈足碗[5]。辽西地区早期陶器属于筒形罐和钵形器系统,陶器的发展自成体系,没有彩陶。

大地湾一期文化出土的筒形罐器型小数量少,而兴隆洼文化出土的陶器筒形罐的数量多,器型相对较大;大地湾的钵以三足器和圆底器为主,而兴隆洼文化出土的钵的数量少,且以平底器为主。

2.陶器制作方法

甘青地区大地湾一期文化出土陶器以原始的模具敷泥法(手制)为主,也出现泥条盘筑法[6]。辽西地区的兴隆洼文化层出土的陶器主要采用泥圈套接法。

3.陶器纹饰

甘青地区早期陶器以大地湾一期文化遗址和师赵村大地湾一期文化遗址出土陶器为最早,其陶器纹饰以较规整的交错绳纹为主,个别罐形器颈部有附加乳钉、戳点、堆纹等。且出土少量彩陶,纹样简单,主要以口沿施以红色宽带彩为主,还有条带纹和少量波折纹个别器物施彩延伸至口沿内。

辽西地区早期陶器纹饰以多施凹弦纹带、附加堆纹等。兴隆洼文化不同时期陶器的纹饰的种类和组合关系有明显的变化。一期和二期陶器主体纹饰以短斜线交叉纹为主,器物肩部多附加一周凸泥带,新出现了之字纹、席纹、呈横带状分布的网格纹等[7]。三期陶罐颈部和肩部的纹饰和二期的相同,主体纹饰中之字纹占据主要地位。

甘青和辽西地区早期陶器的纹饰方面,施纹工艺简单。甘青地区陶器以绳纹为特色,而辽西地区逐步是之字纹成为特色。甘青地区有了以宽带纹为主的彩陶,使甘青和辽西地区的文化差异在陶器方面更加的明显。

(二)距今7300—6900年甘青与辽西地区陶器对比研究

1.主要器形、陶质陶色

甘青地区的西山坪一期文化和师赵村一期的陶器为夹砂红褐陶和灰褐陶、泥质红陶和灰陶,主要器物有圈足碗、圆底钵、平底罐、三足罐、三足钵、平底钵侈口盆、侈口圆腹罐、鹅蛋形三足罐和小口深腹瓮等[8]。

辽西地区的富河文化出土的主要器类有筒形罐、钵、圈足器、杯等,与兴隆洼文化的陶器组合相仿。富河文化多为敞口、斜弧腹筒形罐;赵宝沟文化陶器主要器类有筒形罐、圈足鼓腹罐、椭圆底罐、平底钵、圈足钵、尊形器、斜口器、平底碗、杯等。均夹砂,器表多呈黄褐、灰褐或黑色[9]。刘国祥在红山文化与西辽河流域文明起源探索一文中对于富河文化和赵宝沟文化陶器的联系和区别有经典的论述。相比于甘青地区的西山坪和师赵村一期文化,富河文化和赵宝沟文化没有三足筒形罐。甘青地区的钵形器的种类更多,且钵形器在甘青文化系统中占据重要地位。相对而言,钵形器在辽西地区中的数量和种类相对较少。斜口器是辽西地区的特色,甘青地区没有斜口器。

2.陶器制作方法

甘青地区的西山坪一期文化和师赵村一期的陶器的夹砂陶为手制,泥质陶多为泥条盘筑法。富河文化和赵宝沟文化的陶器均手制。

3.陶器的纹饰

甘青地区的西山坪一期文化和师赵村一期的陶器,除少量素面外,均以拍印交错绳纹为主,划纹在绳纹上划成纵行或平行纹道,附加堆纹。彩陶多在钵或碗的口沿外施紫红彩或黑带彩一周,有些是在宽带彩圆底钵上,又饰内彩、花纹,图案形似“山”字形。在少数陶器外表有简单的刻画符号。

辽西地区的富河文化器表施纹以之字纹为主,筒形瓘上多为蓖点式之字纹,还有窄泥带附加堆纹等[10],这种纹饰其一是为了装饰器物,其二是为了使器物更加的结实耐用;赵宝沟文化出土陶器的纹饰主要分为之字纹、几何形纹、动物形纹三大类,其中动物形纹饰代表性最强,多出现在尊形器的腹部,动物形象以鹿为主,也有的器物集鹿、猪、鸟于一件器物之上[11]。甘青和辽西地区的纹饰特色明显在这一时期比较明显,各自有传承和发展,“山”字纹的施工工艺不同。

二、新石器时代中期的甘青与辽西地区陶器对比研究

新石器时代中期的甘青与辽西地区陶器对比研究分两个时间段进行研究。大地湾二期至四期文化[12]与红山文化[13]在时间上相当。新石器时代中期对比研究依据的考古学文化是大地湾二、三期文化与红山文化的早、中期文化,主要从这两个文化出土陶器的器形、质地及纹饰方面进行对比研究。

(一)距今6500—5900年的甘青与辽西地区陶器对比研究

距今6500—5900年的甘青與辽西地区的考古学文化分别是大地湾二期文化和红山文化早期文化,先将其陶器的器形、质地、制作方法及纹饰方面进行如下对比研究:

1.主要质地、器形

大地湾二期文化器以细泥、夹砂红陶为主,典型器物有圆底钵、叠唇或卷唇盆、尖底瓶[14]等,该圆底钵直口者较多,大地湾一期敞口者较多,叠唇或卷唇盆和大地湾一期的钵形盆明显不同,葫芦形口尖底瓶在大地湾一期中没有出现,侈口双唇深腹罐、弦纹浅腹罐、敛口瓮、尖底缸等典型器物在一期中基本没有出现;红山文化早期的以夹砂陶和泥质陶为主,主要器形为筒形罐、斜口器、圆底钵、盆、壶等器物。以钵形器为例进行分析,大地湾二期文化出土的钵形器有AI型(F17:1)和BI型(F354:1)敛口圆底钵,兴隆洼F133出土的敛口钵和大地湾二期文化出土的钵形器有AI型(F17:1)极为相似。小东山H42:13与大地湾二期文化出土的BI型钵(F354:1)极为相似,红山文化早期遗存还出土了敛口曲腹平底钵(四棱山Y1:1)、敞口曲腹平底钵(白音长汗BT306②:2),从钵型器可以看出,红山文化早期文化层出土的钵形器器形比大地湾二期文化出土的钵形器丰富。

2.陶器制作方法

大地湾二期文化陶器的制作方法主要是泥条盘筑法和内模敷泥法[15],而红山文化早期陶器的制作方法,其中小口鼓腹罐为泥条盘筑法所制,其他陶器采用包模贴筑和泥圈套接法制成[16]。

3.陶器纹饰

大地湾二期陶器主要为黑彩,纹饰有宽带纹、鱼纹及各种直线、圆点、弧线构成的几何纹,几何纹线条简洁明快,图案规整有序。陶器图案以鱼、鸟、花瓣、叶片为主题[17],人头型器口彩陶瓶融陶器艺术与雕塑艺术于一身,是古代陶器艺术的杰出代表。

早期红山文化出土陶器的纹饰主要为附加堆纹、施彩方法别致,器表饰彩方式延续赵宝沟、富河文化中常见的之字纹及纹饰施加方式,可以看出红山文化在陶器的制作上延续了本地区的特色。其戳压纹多呈窝点状,多为主体纹饰单独使用或叠施在窄条状附加堆纹之上[18],主要是加固器物,使器物更加的实用;附加堆纹有波折状细泥条、小圆饼状、乳钉纹等的样式,其作用和戳压纹的作用相同;单一母题的陶器纹样主要有宽带纹、平行竖道纹、短线纹等线纹,细长三角齿状纹、菱形纹、同心圆窄带纹、网格纹等。

大地湾二期文化出土的钵形器的纹饰以宽带纹,施加在器物的口沿部分,红山文化早期文化层出土的钵形器以斜线纹和菱形纹施加在器物的口沿部,菱形纹的位置低于斜线纹的位置,斜线纹和菱形纹在器物口沿呈带状分布。西水泉遗址出土的钵形器(T7②:20)施加的宽带纹大约占到了器高的二分之一。通过分析可知,大地湾二期文化和红山文化早期文化出土的钵形器的纹饰的施加方式和纹饰有区别,这也体现出了两个系统的文化存在着交流与创新。

(二)距今5900—5500年的甘青与辽西地区陶器对比研究

距今5900—5500年的甘青与辽西地区的考古学文化分别是大地湾三期文化和红山文化中期文化,先将其陶器进行如下对比研究:

1.陶器主要质地、器形

大地湾二、三期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的陶质相同。大地湾三期出土的典型器物有敛口平底钵、曲腹陶器盆、双鋬盆、双唇口尖底瓶、鼓颈罐和短颈罐、大口小底缸、曲腹瓮等。中期红山文化陶器以细泥红陶、夹砂红陶为主,主要的器形是筒形罐、盆、夹砂罐、束颈罐、敛口钵等[19]。

对比大地湾三期文化与中期红山文化的陶器可以看出,前者遗存出土AII钵(H352:22)与中期红山文化遗存出土的钵(牛河梁女神庙H3:3)器形相同,皆为素面。钵(牛河梁第五地点中层JK4:1)是大地湾文化中常见的钵形器。

2.陶器制作方法

大地湾三期文化陶器的制作方法是泥条盘筑法,普遍采用制陶托盘和盆形座在慢轮上制作,而红山文化中期陶器的制作方法主要是泥圈套接法。和前期的制作方法差不多。

3.陶器纹饰

大地湾三期文化陶器经典,黑彩居多,有少量的红、白彩,图案精美,线条流畅自然,纹饰有二期中的绳纹、线纹、弦纹、指甲纹、压印纹、鱼纹、附加堆纹和刮削纹。彩绘纹饰是由直线、弧线、圆点组成的几何纹、鱼纹等[20];大地湾三期的彩陶文化比二期烦琐一些,更加的精美别致。中期红山文化出土陶器除了早期的纹饰以外,复合式陶器纹样主要有平行短斜线组成的正、倒相间的三角纹,有的填以涡纹;对角相连的三角纹、弧边三角勾连纹、勾叶圆点纹等[21]。中期红山文化和大地湾三期文化中都有弧边三角勾连纹、勾叶圆点纹等,这可以以小见大的说明,仰韶文化中期的先民和红山文化的先民有着一定的交流,但是,仰韶文化中的鱼纹没有出现在红山文化,就像红山文化中的玉龙没有出现在仰韶文化之中一样,这两个阵营都保持了自己的特色。

三、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甘青与辽西地区陶器对比研究

距今5500—4900年的甘青与辽西地区的考古学文化分别是大地湾三四期文化和红山文化晚期文化和小河沿文化,张星德在小河沿文化陶器分群研究一文中,將小河沿文化陶器就器形及纹饰来源可以分为四群[22],同时也说明了小河沿文化的陶器受到了庙底沟文化的影响,因此,后文不再将小河沿文化和仰韶文化对比研究。本文将大地湾四期文化层出土的陶器与红山文化晚期文化层出土的陶器进行如下两个方面的对比研究:

(一)主要质地、器形

大地湾四期文化陶器的陶质陶色与三期的基本相同。主要器形有敛口钵、平底碗、浅腹盆、平沿或喇叭口尖底瓶、矮颈或高细颈壶、侈口夹砂罐。中期红山文化陶器以细泥红陶、夹砂红陶为主,主要器形筒形罐、盆、夹砂罐、束颈罐、陶器罐、敛口钵等[23]。对比大地湾四期文化与晚期红山文化的陶器可以看出,前者与晚期红山文化出土的敛口平底钵各具特色,大地湾四期文化出土的敛口钵AIV(T703②:47)的曲腹斜收程度较红山文化晚期的钵形器(白音长汗AH16:5)低。

比较大地湾四期文化与晚期红山文化出土的陶器,可以发现,大地湾四期文化的陶器器类比红山文化的陶器繁多,且大地湾四期文化中的大型器物要算陶缸了,而红山文化晚期的大型器物是筒形罐,从这个细节可以看出,大地湾先民更加注重生活,而红山文化更加追求的是精神上的东西,更加注重祭祀文化。大地湾四期没有辽西地区的筒形罐,这也与这两个系统的祭祀风俗和精神追求不同有关。

(二)陶器制作方法

大地湾四期文化陶器的制作方法主要是泥条盘筑法和内模敷泥法[24],而红山文化陶器的制作方法主要是泥圈套接法,魏家窝铺遗址出土的后岗期红山文化的筒形罐的制作采用泥条盘筑法[25]。

(三)陶器纹饰

大地湾四期文化陶器主要以黑彩为主,有少量的红彩,构图元素与大地湾三期构图基本相同[26]。纹饰与三期的陶器纹饰相近,少量蛙纹、写实动物纹,还有白色、朱红色彩绘;晚期红山文化出土陶器的纹饰一部分在中期出现,复合式陶器纹样主要有平行短斜线组成的正、倒相间的三角纹,有些增加涡纹;对角相连的三角纹、弧边三角勾连纹、菱形纹、勾叶圆点纹等。陶器施彩部位比较固定,主要施加在器物的口部、肩部和腹部[27]。大地湾四期和红山文化陶器的最基本的构图单元基本相同,但是,呈现出的纹饰差别比较大,可以说各有特色。两个系统的陶器的艺术性都很高,在相互借鉴中保持着自己的特色。这与两个系统先民崇拜的对象有关,也体现出来和而不同。

四、结语

甘青地区位于中原地区以西,最早出现了陶器,且甘青地区的陶器文化延续了3300年左右,甘青地区的大地湾文化的二至四期文化属于仰韶文化,甘青地区的陶器和中原的仰韶文化同属于一个体系;辽西地区的陶器以筒形罐和钵为主,其陶器出现的时间和大地湾一期文化基本相当,筒形罐富具特色,但是彩陶在红山文化时才出现,大地湾二期文化和早期红山文化有相同器形的敛口圆底陶钵,宽带纹陶钵是甘青地区中的特色,宽带纹彩陶钵也是仰韶文化这个系统中的特色,其也出现在了红山文化,甘青地区仰韶文化时期和辽西地区的红山文化的彩陶钵都是红底黑彩,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甘青与辽西地区的彩陶在仰韶文化早期存在着交流。甘青地区的彩陶出现的时间早,而辽西地区的彩陶出现的时间晚,这与地理位置有关系,这两个文化圈距离相对较远,文化交流存在滞后性。

甘青与辽西地区史前陶器文化的交流也应该与中间地带有关,仰韶文化的分布区涉及到甘肃东部、陕西、河南等。辽西地区的先民和甘青地区及东部、北部地区的先民存在着一定的交流。例如,庙底沟文化中的双勾连纹与红山文化中的垂连纹有密切的关系[28];内蒙古中南部的白泥窑子遗址中的宽带纹彩陶大碗和尖底瓶等这是仰韶文化中的因素,陶器上的方格纹和三角纹可能与红山文化有关。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在红山文化晚期之时,红山文化的影响范围很大。张星德在后冈期红山文化陶器分期及相关问题一文中[29],将红山文化的陶器和后岗一期文化进行了比较研究,可以看出红山文化受到了后岗一期文化的影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甘青地区与辽西地区的交流与中间地带内蒙古中南部极大的仰韶文化圈有关。通过对比甘青与辽西地区相同时间不同空间的陶器及考虑中间地带的陶器,再次说明辽西地区的陶器受到了甘青地区及中原地区的陶器的影响,甘青和辽西地区至迟在仰韶文化早期就存在一定的文化交流。

——————————

参考文献:

〔1〕〔29〕张星德.后冈期红山文化陶器分期及相关问题[J].边疆考古研究,2015(02):179-194.

〔2〕〔4〕〔6〕〔14〕〔15〕〔17〕〔19〕〔20〕〔23〕〔24〕〔26〕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秦安大地湾: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阎渭清.甘肃秦安大地湾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J].文物,1981(04):1-8;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师赵村与西山坪[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

〔3〕赵宾福,薛振华.以陶器为视角的红山文化发展阶段研究[J].考古学报,2012(01):1-22.

〔5〕杨虎,朱延平,孔昭宸,杜乃秋.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1985(10):865-874+961-962;吉日嘎拉.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兴隆沟遗址发掘简报[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3(11):1-2;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克什克腾旗南台子遗址发掘简报.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一辑)[C].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郭治中,索秀芬.内蒙古林西县白音长汗新石器时代遗址1991年发掘简报[J].文物,2002(01):4-15;郭治中,索秀芬,包青川.内蒙古林西县白音长汗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1993(07):577-586;甸村,新言.辽宁阜新县查海遗址1987~1990年三次发掘[J].文物,1994(11):4-19;杨虎,刘国祥,邵国田.敖汉旗发现—大型兴隆洼文化环壕聚落[N].中国文物报,1998-07-26.

〔7〕〔11〕〔18〕〔21〕刘国祥.红山文化与西辽河流域文明起源探索[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8-53.

〔8〕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师赵村与西山坪[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

〔9〕刘晋祥,朱延平.内蒙古敖汉旗赵宝沟一号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1988(01):1-6+97;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内蒙古敖汉旗小山遗址[J].考古,1987(06);敖汉旗博物馆.敖汉旗南台地赵宝沟文化遗址调查[J].内蒙古文物考古,1991(01);刘晋祥.翁牛特旗小善德沟新石器时代遗址[A].中国考古学年鉴(1988年)[C].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林西县水泉遗址发掘述要[A].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2辑[C].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

〔10〕徐光冀.内蒙古巴林左旗富河沟門遺址发掘簡报[J].考古,1964(01):1-5+3-4.

〔12〕赵建龙,郎树德,张俊民,王刚,马建华,赵卓.甘肃礼县高寺头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J].考古与物,2012(04):14-34+1+113-114;甘肃省博物馆大地湾发掘小组.甘肃秦安王家阴注仰部文化遗址的发掘[J].考古与文物,1984(02);杜玮,王倩倩,马骞.青海民和县胡李家遗址2015年发掘简报[J].华夏考古,2019(05):3-15+58;叶茂林,王国道,蔡林海,何克洲.青海民和县胡李家遗址的发掘[J].考古,2001(01):40-58+101-102;青海民和阳洼坡遗址试掘简报[J].古,1984(01):15-20+97.

〔13〕滨田耕作,水野清一.赤峰红山后[J].东方考古学丛刊:甲种第6册,1938;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赤峰西水泉红山文化遗址[J].考古学报,1982(0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赤峰蜘蛛山遗址的发掘[J].考古学报,1979(02);辽宁省博物馆,昭乌达盟文物工作站,敖汉旗文化馆.辽宁敖汉旗小河沿三种原始文化的发现[J].物,1977(12);邵国田.草帽山祭祀遗址群、敖汉文物精华[M].呼和浩特: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4;巴林右旗博物馆.内蒙古巴林右旗那斯台遗址调查[J].考古,1987(06);方殿春,刘葆华.辽宁阜新县胡头沟红山文化玉器墓的发现[J].文物,1984(06);郭大顺,张克举.辽宁省喀左县东山嘴红山文化建筑群址发掘简报[J].文物,1984(11);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辽宁牛河梁红山文化“女神庙”与积石冢群发掘简报[J].文物,1986(08).

〔16〕田建文.张忠培先生的红山观——泥圈套接的制陶技术及其它[J].南方文物,2016(02):1-9.

〔22〕張星德.小河沿文化陶器分群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6(05):115-120.

〔25〕田建文.张忠培先生的红山观——泥圈套接的制陶技术及其它[J].南方文物,2016(02):1-9.

〔27〕刘国祥.红山文化研究[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5.

〔28〕张翠敏.红山文化与周边文化的关系——以陶器为例[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版),2017,40(01):46-51.

(责任编辑 徐阳)

A Contrastive Study of Pottery in Prehistoric Periods in Gansu-qinghai and Western Liaoning

XUE Liang-liang1, WANG Jin-hui2

(1.Chifeng University, Chifeng 024000, China;

2.Xi'an Hongdao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Engineering Co Ltd, Xi'an ,710000, China)

Abstract: From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main forms, pottery colors, production methods, patterns and other aspects of pottery in Gansu-qinghai and the western Liaoning prehistoric period, It is analyzed whether there is cultural exchange between the ancestors of the two reg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ttery. Preliminary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painted pottery in the western Liaoning region was affected by the painted pottery in the Gansu-qinghai and Central Plains regions. There was a certain cultural exchange between Gansu-qinghai and the western Liaoning in the early Yangshao culture.

Keywords: Gansu-qinghai Region; Western Liaoning; Pottery; Culture Exchange

猜你喜欢

辽西地区陶器文化交流
两岸赏石文化交流线上展览
以“春风化雨”的文化交流,加强两国“心通意和”
充满期待的中韩文化交流年
淅川县双河镇遗址M19及出土陶器组合
新砦期 猪首形陶器盖
新砦期 陶器盖
辽西地区油松造林的生态学探讨
辽西地区樟子松容器大苗荒山造林分析
辽西地区刺槐人工林发展初探
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