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周都城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力作

2021-07-06孙永刚

孙永刚

摘 要:东周王城是东周时期的国都,也是中国古代都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徐昭峰教授独著的《东周王城研究》,在详细梳理东周王城考古资料的基础上,对东周王城的地望、成周与王城的关系、东周王城的城郭、宫城及宫殿建筑、手工业作坊、仓窖、王陵分区、墓葬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对东周王城的系统认识,对进一步完善中国都城制度史具有重要学术意义,是填补洛阳两周考古系统研究专著空白之作。

关键词:东周王城;系统认识;东周都城研究

中图分类号:K8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21)01-0052-04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历史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即东周时期。周平王在洛邑建都,史称“东周王城”,前后经历春秋、战国两个时期,历时500余年。东周是列国纷争的一个时期,虽然礼崩乐坏,王室式微,但作为天下共主国都的东周王城仍是一个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东周王城也是中国古代都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承上启下的规划意识、形制布局和建城思想都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对于东周王城的认识,较早的文献如《公羊传》《汉书》《后汉书》《诗·王城谱》等,主要是辨析王城与成周的关系及二者的地望,这一争议一直延續至今。《考工记》《永乐大典》和《元河南志》都有周王城图,相关文献如《逸周书》《左传》《玉海》等都涉及王城的布局,《国语》《左传》《史记》等还记载有很多与东周王城有关的史实。

徐昭峰教授独著的《东周王城研究》2019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这是第一部对东周王城进行系统研究的一部力作,在东周都城研究中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

一、东周王城的重要考古发现

根据《东周王城研究》,1954年,为配合洛阳市的基本城市建设并本着寻找东周王城的课题,首先发现了汉河南县城[1]。以此为契机,1954—1958年,通过一系列的调查与发掘,最终确认了东周王城城墙的轮廓、遗址的堆积情况和年代等一系列问题[2]。

从该资料公布至20世纪末,关于东周王城的发现、发掘及研究没有大的突破,除郭城、瞿家屯甲组夯土基址、西北部窑址[3]和中州路西工段260座东周墓葬[4]外,新发现了仓城内的74座仓窖[5],确定了汉河南县城东北部一带是王陵区之一[6];另外就是零星的夯土基址的发现,主要集中在今洛阳市第十三中学及其附近区域,东不过王城大道,西到涧河,北不过行署路,南到瞿家屯村一带的区域;以及一些车马坑、墓葬、烧窑、房址、灰坑等发现。

进入21世纪,关于东周王城的重要发现接连不断,而关于东周王城的研究也不断引向深入。先后发现了宫城城墙和城壕[7];在王城北部发现了大面积的陶窑作坊遗址[8],以及东周王城内其他几处作坊遗址。在东周王城遗址区的东南部,屡有车马坑和大型墓葬的发现,其中最为重要的是2001年在洛阳市第27中学院内发现的一座“亚”字形特大墓、两座“中”字形特大墓与一座车坑和马坑,结合以往的相关资料,发掘者认为是周平王及其夫人的墓,并认定该区域为东周早期王陵所在[9]。2002年天子驾六车马坑其临近两座“甲”字形特大墓的发现,进一步确认了该区域是东周王城春秋时期的王陵区[10]。对洛阳市区西南约1000米的周山陵区进行的调查表明,周山上的4座大墓是东周的王陵应该可信[11]。2004—2006年,在东周王城南城墙以南瞿家屯村东南部的涧河与洛河的交汇处,发现了东周时期的大型夯土建筑基址,并进行了大规模的发掘,发掘面积10000多平方米,发现了封闭性的特大型院落遗址的一部分,从其规格及规模看,应是东周时期的宫室建筑遗址,属东周王城的一部分。此外,在其外围,还发现有夯土建筑基址、夯土墙、烧窑、给排水系统及排列有序的水井等。瞿家屯战国时期大型夯土建筑基址群的发现,是东周王城考古的重大突破[12],进一步深化了东周王城乃至东周考古的研究。东周王城的郭城,在2000年以后发掘有东墙、南墙和西墙,根据发掘情况,东周王城郭城的始筑年代为战国早中期,其外还有城壕[13]。墓葬和车马坑的发现也急剧增多,如《洛阳王城广场东周墓》[14]《洛阳体育场路西东周墓发掘报告》[15]等大型报告的出版。

二、《东周王城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东周王城的研究,首先要确定其地望。关于王城的地望、始建年代及其与成周的关系,学界有不同的认识。在今洛阳市区及其周边存在3座周代城址:分别是位于瀍河两岸的西周早中期的瀍河成周城,汉魏洛阳故城一带始建于西周晚期延续使用至东周秦汉时期的狄泉成周城和跨涧河而建的东周王城。研究表明,瀍河成周城应为召公所卜、周公营建于西周初年的成周城。狄泉成周城则是瀍河成周城衰败后新建的成周城,后周敬王迁居于此,东周时期仍谓之成周。跨涧河而建的东周城址始建于春秋初年,延续使用至战国晚期或更晚,占地约9平方公里,考古整合文献,此即平王所迁之洛邑——东周王城。东周王朝在春秋时期是以东周王城为国都的;战国时期敬王迁居成周,成周成为实际国都;考王之时,封其弟于河南,西周公国立,都王城;赧王时东西周分治,王赧徙都西周;后秦灭西、东周,周遂亡。上述论证基本解决了困扰学界多年的王城与成周关系、王城地望的学术迷案。

东周王城的营建则主要提出两个核心观点,一是东周王城存在宫城,二是东周王城不是仅有郭城而无宫城,而是内城外郭的城郭形态。东周王城长时间以来多认为是仅有郭城而无宫城的城邑形态。通过对相关文献、考古资料的梳理、结合实际考古发掘情况,找到了东周王城的宫城,该宫城位于东周王城的西南隅,外有城壕、内有墙垣、四面环水,具有完善的防御体系。宫城始建于春秋时期;战国时期宫城一分为二,西为宫城,东为仓城;赧王西迁王城后,在宫城南的郭城外营建一座小城,同样具有宫城的性质。其中,东周王城的宫城始建于春秋时期,而郭城则始建于战国时期,这已为多处考古发现予以确证。东周王城是从最初的内城外郛的都邑形态演进为郭城建成后内城外郭的都邑形态。

东周王城的宫殿区发现两处,一处即20世纪50年代在瞿家屯东北面一带铲探出被认为是东周早期的夯土甲南、北两组建筑。春秋时期的这组夯土建筑群,无疑是王城内的一处重要宫室建筑。其中北组建筑可能是“前朝后寝”式的宫殿格局,南组建筑应为北组建筑的附属建筑,可能具有“左祖右社”的功用。涧河和洛河交汇处瞿家屯村一带的宫殿建筑,为三重院落五组建筑,结合该建筑基址上限早不过战国中期、而其下限则在战国晚期或略后以及其所处之位置,初步认为很有可能是战国时期周赧王西迁王城所居之地。

在东周王城内,发现有面积广大、分布密集的各类手工业作坊遗址。其中的陶窑址数量最多,陆续刊布了10余处东周陶窑遗址,时代从战国早期至战国晚期。其中的王城西北隅小屯北地窖址、涧河东省建三公司窑址和金谷园窑址是3处集中分布的窑址区。在陶窑遗址外,还发现冶铁遗址两处,其中一处为烧造冶炼工具的窑址,铸铜作坊遗址至少有两处,制玉、制石和制骨作坊遗址两处,以及与贸易密切相关的铸币相关遗址两处。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工商食官”的格局被打破,该时期独立的手工业者已成为重要的群体,文献记载的“百工”在东周王城内是一支不容小觑的力量。东周王城的“市”在宫城北部、现王城公园一带,正与《周礼·考工记》“面朝后市”的王城布局描述相吻合。

东周王城的仓城位于西南部王城大道西、洛阳市第十三中学东的九都路南北一带,铲探出74座粮窖,发掘了其中的3座。关于该仓城的时代,仓窖始筑年代约为战国中期,废弃于战国晚期或晚至西汉初。关于粮仓的设置、管理及建造,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还有严格的制度。一座粮窖可容粟米30余万公斤,是故其粮食储藏数量是相当惊人的。仓储不仅仅是国家战略的需要,也是东周王城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

东周王朝的王陵区王城内两处,王城外两处。其中,东周王城东南部周王城天子驾六车马坑博物馆南至洛阳市二十七中一带是东周王城的一处春秋时期王陵区,二十七中大墓应是周平王的陵区,这处春秋时期的王陵区应是平王至简王的陵区,按照左昭右穆的墓次排列。东周王城中部偏北的洛阳西郊M1-M4战国墓严格来说不是东周王朝的王陵区,而是西周君陵区。东周王城外的王陵区一处即位于洛阳市区西南约1000米的周山陵区,调查者认为周山上的4座大墓是东周王陵应该可信,周山陵区葬的是灵王、景王、悼王和赧王四王。东周王城外的另一处陵区——金村陵区位于汉魏洛阳故城北部偏西,金村陵区11座大墓的排列方式与天马—曲村晋侯墓地的排列方式有相似之处,该墓地暂定为周敬王至周慎靓王的陵区。综上,东周王朝总计25王,其中10王葬东周王城春秋陵区,4王葬周山陵区,11王葬金村陵区,洛阳西郊M1-M4战国墓则是西周君陵区。

东周王城墓葬研究方面,主要梳理了关于墓葬研究方面的分类和分期。分析表明,东周王城墓葬考古新发现和研究新成果基本不出《洛阳中州路》七期六段的分期范畴。墓葬方面比较有新意的就是东周王城内的车马坑及车马埋葬制度方面的研究。洛阳地区东周王城遗址区内外的车马坑,既有车马分置的埋葬方式,也有车马一坑的埋葬方式,按照坑的规模、坑内车马数量等进行划分,车马坑有大中小型之分。从车马坑车马配置情况来看,春秋至战国时期,车马坑在数量上有所增加,但是车马数量配比关系仍以驾四和驾二为主,驾六现象较前代有所增加。这些不同既有历时性变化的反映,也有身份地位不同的反映,更重要的是东周车马埋葬制度的反映。并认为各种用途的马车比较齐备的大型车马坑,是以全面展示周王室的乘驾系统为目的,不隸属于某一周王,可能是以某一周王为中心的“各以其族”兆域内的共有祭祀坑。

相关问题研究中,主要从洛阳优越的地理区位、社会因素与历史背景等角度探讨了东周王朝定都洛邑的原因。对东周王城的布局特点进行了分析,主要分析了东周王城营建过程中充分体现的“因天材,就地利”的建都原则,以及“面朝后市与左祖右社”的规划布局特点。对“谷、洛斗,将毁王宫”这一历史事件从考古与历史整合的角度进行了确认。东周王城的营建,根据相关的考古发现,主要分为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两个主要的营建阶段,并对营建过程的历史背景进行了分析探讨,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该书在后记当中以东周王城为例,对城市考古研究的方法论进行了简略探讨,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如何将碎片化的资料体系化、如何拓展研究的深度与广度、考古与文献抵牾时如何整合,对于我们如何进行城市考古研究具有一定的启发性。

三、不足之处或需要继续关注的问题

如上所述,是东周王城研究的主要内容、系统的创新性认识,正如刘绪教授所言,《东周王城研究》初步形成了对东周王城的系统认识,对进一步完善中国都城制度史具有重要学术意义,是填补洛阳两周考古系统研究专著空白之作[16]。

但本书的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和需要我们在今后的研究中继续关注的一些问题。

一是资料仍需继续补充和丰富。如东周王城宫城北墙和北城壕比较明确,东墙可能已经不存,但其西墙和南墙还应该继续寻找和补充完善;城门似乎仅确定一座,即郭城西门梁门,其余宫城城门和郭城城门均未确认;城市道路网发现一些,但并不系统,应该对已发掘但尚未整理的资料进行全面整理,梳理出东周王城的城市道路网;宫殿建筑群虽然已经发现两处规模较大者,但很明显,宫城内的宫殿建筑群应远不止瞿家屯东北面一带的东周早期的夯土甲南、北两组建筑,应该还存在更大规模的春秋和战国时期的夯土建筑群;东周王城内的祭祀遗存和贵族、平民居地资料公布得尤其少,这严重影响了对相关问题的研究。

二是一些研究还有进一步深化的空间。如东周王城的墓葬方面,除王陵区外,还应该存在一些族葬区,这可能需要加强对带铭文青铜器的研究,才能深化这一研究;缺少对东周王城出土的青铜器及金文的专题研究等。

三是一些研究还需继续关注。如宫城城墙、宫城和郭城城门;涧河西郭城西墙北部的问题;东周王城的城市道路网;宫城内宫殿建筑的发现与研究;东周王城的祭祀遗存、贵族和平民居地及相关问题;王陵与周王的对应关系等等。

肯望学界同仁继续关注东周都城考古,关注东周王城的考古新发现和研究的新成果,推动东周王城的研究更加深入。

——————————

参考文献:

〔1〕郭宝钧.洛阳古城勘察简报[J].考古通讯,1955.

〔2〕考古研究所洛阳发掘队.洛阳涧滨东周城址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1959(02).

〔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发掘报告[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89.

〔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中州路(西工段)[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

〔5〕洛阳博物馆.洛阳战国粮仓试掘纪略[J].文物,1981(11).

〔6〕考古研究所洛阳发掘队.洛阳西郊一号战国墓发掘记[J].考古,1959(02);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西郊四号墓发掘简报[J].文物资料丛刊,1985;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解放路战国陪葬坑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2002(03).

〔7〕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发掘报告[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89;王炬.洛阳东周王城内发现大型夯土基址[N].中国文物报,1999-8-29(1版);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市第十三中学大壕沟发掘简报[J].洛阳考古发现,2007.

〔8〕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东周王城战国陶窑遗址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2003(04).

〔9〕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体育场路东周墓发掘简报[J].文物,2011(05);洛阳体育场路春秋车坑.马坑发掘简报[J].文物,2011(05).

〔10〕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王城广场东周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

〔11〕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洛阳西郊周山东周王陵调查记[J].中原文物,2005(06).

〔12〕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瞿家屯发掘报告[J].文物出版社,2010.

〔13〕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洛阳东周王城城墙遗址2013年度发掘简报[J].洛阳考古,2015(04).

〔14〕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王城广场东周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

〔15〕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体育场路西东周墓发掘报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1.

〔16〕劉绪.填补洛阳两周考古系统研究专著空白之作——《东周王城研究》序[N].中国文物报,2019-05-24.  (责任编辑 孙国军)

An Indispensable Masterpiece in the Study of the Capital of the

Eastern Zhou Dynasty

——Reading 《Research on King Cities of Eastern Zhou Dynasty》

SUN Yong-gang

(Chifeng University, Chifeng 024000, China)

Abstract: The King City of the Eastern Zhou Dynasty was the capital of the Eastern Zhou Dynasty and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ancient Chinese capital. 《Research on the Kings of the Eastern Zhou Dynasty》 written by Professor Xu Zhaofeng, based on the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archaeological materials of the Kings of the Eastern Zhou Dynasty, conducted in-depth research on the grounds of the Kings of the Eastern Zhou Dynast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hengzhou and the Kings, the walls of the Kings of the Eastern Zhou Dynasty, the palaces and palace buildings, and the handicraft workshops,warehouse, imperial mausoleum district, tombs, etc. Formed a systematic understanding of the Eastern Zhou Dynasty, which has important academic significance for the further improvement of the history of the Chinese capital system. It is a work to fill in the blank of the monographs on the archaeological system of the Western Zhou Dynasty and the Eastern Zhou Dynasty in Luoyang.

Keywords: Eastern Zhou Dynasty King City; System Understanding; Eastern Zhou Dynasty Capital City Re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