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创新话传承
2021-07-06杨芝
杨芝
记者:应副主任,您好!在您看来,宁波中医药发展面临的问题有哪些?
应黎明:中医药是健康宁波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提出要“坚持中西医并重、打造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的中国特色卫生健康发展模式”。近年来,尤其是“十三五”以来,宁波市中医药服务体系和服务水平得到快速发展和提升。
然而,尽管近年来宁波市中医药工作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我们也要认识到中医药发展面临的一些挑战和问题,具体表现在:第一,一些医生对中医药科学性的认识不到位,中西医协同作用发挥不充分。虽然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中医药深度参与,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日常医疗中,中医药参与罕见病、急危重症救治的能力还有待加强。第二,中医药人才传承不足。名老中医普遍年龄偏大,带徒少,年轻中医人才成长成熟周期长,高层次人才短缺,基层中医药人才“招不进,留不住”的难题有待破解。第三,群众中医药文化素养普遍不高。群众中医药知识知晓率不高,社会大众尤其是年轻人对中医药缺乏了解,一些人假借“中医药”旗号行骗,危害人民群众健康安全,破坏了中医药的发展环境,“一根银针、一株小草、一縷药香”的“简便验廉”优势尚未充分突显。
记者:在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优化资源配置、增强服务能力方面,宁波市有哪些具体举措?
应黎明:在今年 2 月召开的全市中医药大会上,市政府提出了推进中医药强市建设的要求,同时市委、市政府印发了《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围绕群众最关心的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优化资源配置、增强服务能力等方面问题,宁波制定了一系列举措。重点有七项。
一是实施中医医疗机构基础建设工程。加快推进6 家医院(市中医院三期,象山县、奉化区、镇海区、海曙区中医医院,以及鄞州区中西医结合医院)新建扩建。推动北仑区和慈溪市中医医院扩建立项建设。
二是搭建高水平中医药服务平台。扎实推进国家重点中医医院建设。加快市中医院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重点中医医院建设,力争使其成为省级中医药医学中心和医疗中心。鼓励支持药行街中医机构建设,集聚中医药优质资源,搭建高水平中医服务平台,推动药行街复兴建设。
三是全力推动中医医院等级能力建设。以省第四周期等级评审为抓手,着力提升宁波市各区县(市)中医医院等级。
四是着力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以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城市)为抓手,深入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加强基层医疗机构中医馆建设,加大中医人员配置。
五是规范引导社会办中医发展。鼓励支持社会办中医集团化、规模化、连锁化发展,满足人民群众不同层次的中医药服务需求。
六是实施中医药人才传承教育培养项目。通过名中医评定、建设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开展师带徒等途径,培养一批高层次中医人才。鼓励民间中医药确有专长人员通过中医(专长)医师资格考核,进入医疗机构或自办诊所,为群众提供各具特色的中医药服务;鼓励临床医师通过“西学中”培训考核后,在临床中运用中医药技术方法辅助治疗。
七是实施中医药健康素养提升工程。接下来我们还将开展中医药传统知识收集整理工作,加强传统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利用,推进中医药传统特色学科建设,推动更多传统医药列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持续开展中医药健康知识“六进”活动,推广中医治未病理念,普及中医养生保健知识。未来五年,我们将建设 20 个以上中医药文化知识角,继续推动慈城古县城、慈溪鸣鹤古镇等地的中医药健康旅游基地建设,提高中医药健康文化普及的互动性和体验性。
记者:作为一门经验性、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师徒传承、祖传口授是几千年来中医传承的最大特点。王医生,您从事中医临床和教学工作50多年,在您的职业生涯中,尤其是2011年王晖名老中医药传承工作室成立以来,您培养了一批多层次中医药骨干人才,为全国中医药人才培养起到了表率、引领作用。在您看来, 如何才能做好中医药人才的“传帮带”,更好地促进中医药守正创新?
王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中医药的发展,首先必须遵循“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我认为,守正是坚持中医药的根本发展道路,其中包含了中医药理论体系及实际经验、理念和技术。在传承过程中必须守正,只有牢牢掌握好中医的理论体系,才能够发展中医;创新,必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才能更好地发挥中医药在健康中国建设中的作用,才能更好地走向世界。
中医药学是一门有着深厚中华文化底蕴、中医药文化底蕴的古代科学,蕴含着深刻的生命观、世界观和国际观。真正关心群众疾苦、服务民众健康、防病治病、推进中医药事业不断发展,是我们作为中医药从业者的使命担当。
正所谓“非心藏恻隐之心、虚怀临变、渊博通达、勤读善记、精鉴确凿、术有擅长,不可为良医”。一个好的医生,一定是秉承着大医精诚之心,既有高尚的医德,又有精湛的医术,不囿于某一家某一派,而是竭力追求医者的最高境界:圆机活法。就拿我的师傅——已故的浙江省名老中医朱承汉先生来说,他学贯中西、兼蓄百家,为中医事业的传承、发展和振兴贡献了毕生精力。师傅的为人处世对我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从医和执教的五十余年中,我不求“名医”,但求“明医”,注重形神一体、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将气学理论运用到中医的疾病治疗中。在培养人才方面,始终遵循“心传身传手传”以师带徒,培养学生用系统的中医理论、丰富的临床经验、科学的领悟思维,以及宽容的包容思想做一名有底气有实力、老百姓信得过的医生。
对于选徒,“德”永远是评判的第一标准。“德”有四类:有德有才,是精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无德无才,是废品;无德有才,是毒品。
有了端正的品行,接下来就是学医的悟性。每一个来我这里的学生,我问的第一个问题必然是:生命是什么?学习中医,是向道而行,当一个好中医,首先要学会从整体、从恒动变化来观察人的生命过程。真正好的学生,一定是融“懂、通、悟、化、达、升、立、拼、创”等于一身的。我希望我培养的学生勤奋努力,具有开拓精神,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从而促进中医创新发展,逐步走向世界。
记者:崔院长,您好!请问如何发挥中医药在健康宁波中的独特作用,进一步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崔云:近几年来,中医药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今年2月2日,宁波市召开中医药大会,动员全市上下聚力抓好中医药工作,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產业化,努力打造中医药强市,为建设健康宁波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是要进一步彰显中医药在疾病治疗中的优势,加强中医药优势专科建设及做优做强内分泌、骨伤、妇科、儿科、治未病等专科专病,及时总结形成诊疗方案,巩固扩大优势,带动特色发展。
二是要强化中医药在疾病预防康复中的作用。结合健康宁波行动,促进医院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升级,拓展服务区域的面积,丰富治未病内容,在重点人群、慢性病患者中推广中医治未病干预方案。开拓提升中医药特色康复能力,促进其与现代康复技术融合,构建实施中医药康复能力提升工程,依托现有资源,新设中医康复中心,针对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制定推广成熟的中医康复方案。
三是要进一步加强名老中医学术经验传承,实现数字化、影像化记录,加快推进中医药科研和创新。围绕国家、宁波战略需求及中医药重大科学问题,建成宁波市中医药区域专科一体化诊疗中心,并跻身全国中医药第一方队。建成标准化宁波市中医药名老中医工作室,组建宁波市中医药研究院,并启动运行。建立多学科融合的科研平台,建成重点实验室,逐步建成宁波中医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深化甬派中医诊疗规律、作用机理研究,开展防治疑难病的临床研究。
四是要推进宁波市中医药开放发展,加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组织申报实施中医药国际合作专项,打造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推进中医药文化的海外传播。
记者:邵总,您好!道地药材是衡量药材质量的关键标准。所谓道地药材,是指历史悠久、产地适宜、品种优良、产量宏丰、炮制考究、疗效突出、带有地域特色的药材。被列入著名“浙八味”中药材之首的浙贝母,就是得到市场认可的道地药材。您认为中药材的质量该如何保证?
邵将炜:中药材的栽培与蔬菜、粮食等传统作物不同,传统作物以追求高产为目的,中药材则必须以保证优质、有效为前提。从一粒药材种子下地到长出一味药材入库,有几十个重要的技术环节,哪一个环节操作不当都可能造成损失或影响药材的质量,唯有倾注匠心精神,方能成就道地药材。
要确保中药材品质,需要不断推进药材的道地化和良种化。以有300多年种植历史的浙贝母为例,首先,必须选择无污染的生态环境。浙贝母种植对土壤要求较高,宜选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质、疏松肥沃的沙质土壤,而海曙区章水镇的这片土地正满足这样的要求。从去年开始,我们共流转了260亩土地用于浙贝母的种植,种植期间基地全部施用有机肥,加工采用无硫化工艺,确保药材品质。
其次,为了改善土壤,我们在5月份采收完浙贝母后,除了部分留种,会在空置的土地进行大豆、玉米套种,一来增加土地收益,二来利用大豆根系中的根瘤菌来固氮。
中药材的良种化是保证药材品质的重要方式之一。近年来,我们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在实验基地进行种间杂交试验,最终培育出的浙贝3号取得了品种改良、药理提升的重大突破,且遗传稳定、产量很高,满足大规模扩种的要求。
全面提升中药材品质已成为促进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关键所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当下,我们的中药材种植也正在科技创新推动下走向产地道地化、种源良种化、种植生态化、产业智能化、生产机械化、开发综合化、产品品牌化,从源头上保证了中成药品质,也延长了中药材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