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承精华 守正创新 看宁波如何打造中医药强市

2021-07-06张逸龙

宁波通讯·图话版 2021年4期
关键词:中医医院医疗机构宁波

张逸龙

一株小草改变世界,一枚银针联通中西,一缕药香穿越古今……中医药学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实践经验,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医药文化的传承发展,明确提出“着力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并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对中医药发展进行全面谋划和系统部署。

自古以来,宁波中医药史辉煌璀璨,源远流长。陈藏器、臧中立、滑寿、赵献可、柯琴、范文虎、陆银华、董廷瑶、裘沛然等名医辈出,享誉杏林;宋氏妇科、陆氏伤科、范氏内科、董氏儿科、钟氏内科、劳氏伤科、严氏外科等中医世家闻名于世。为了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近年来,宁波在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中医药特色优势发挥等方面持续发力。今年2月,聚焦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宁波出台《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吹响了打造中医药强市的冲锋号。

坚持政策引领 构筑顶层设计

作为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和重要的生态资源,中医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正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长期以来,宁波高度重视中医药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推动中医药的传承创新发展,市政府还专门将中医药工作纳入政府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卫生事业发展规划和政府年度工作目标。

2010年出台《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意见》,在全国率先实施中医财政专项补助政策;2016年成立全省首个地市级中医药管理局,加强中医药工作的组织领导;2017年制定出台首部《宁波市中医药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中医药发展方向、目标和任务……规划的科学编制与实施,为全市中医药事业健康发展提供了保障。

2018年,宁波将中医药振兴发展行动列入《健康宁波2030行动纲要》十大行动。同年,印发《宁波市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年)》,提出实施中医药传统特色学科建设、中医药特色街区(基地)建设、传承创新重点中医院建设、中医药人才传承教育培养、宁波市中医药研究院建设等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五大项目”建设。“这些项目的实施,为进一步推进全市中医药的传承创新发展奠定了基础。”宁波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应黎明说。

今年2月2日,宁波召开中医药大会,浙江省委常委、宁波市委书记彭佳学作出批示,要求各地各有关部门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坚持传承精华与创新发展相统一,坚持中医药与西医药协调发展,大力培养高素质中医药人才,不断健全中医药健康服务体系,全面提升中医药产业质量,努力打造甬派中医药的金字招牌,为建设高水平健康宁波作出更大贡献。

宁波中医药大会的召开,为宁波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而2月25日印发的《实施意见》则吹响了宁波打造中医药强市的冲锋号。《实施意见》从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发挥中医药独特作用、促进中医药守正创新、推动中医药产业发展、推进中医药文化传承、完善中医药发展机制六个方面提出宁波市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23项主要任务。按照《实施意见》,到2025年,宁波40%以上公立中医医院达到三级以上水平,100%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镇乡卫生院均能提供中医药康复服务。

坚持统筹推进 提升服务能力

近年来,为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医疗服务的需求,宁波不断推进公立中医医院建设,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推动社会办中医发展,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全市中医药服务能力得到整体提升。截至2020年底,全市共有中医類医疗机构360家(其中公立中医医疗机构13家),有注册中医类执业(助理)医师4628人,公立中医医院床位数达3472张。

中医药起源于基层、发展于基层。在基层,中医药的特色优势更容易得到充分发挥。为此,宁波持续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推动“中医基层化,基层中医化”。2020年,宁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诊疗人次占总诊疗人次比例达到38.87%。

而在推动社会办中医发展方面,宁波也是可圈可点。2017年,作为全国社会办中医试点城市,宁波出台了《宁波市开展社会办中医试点工作实施方案》,通过优化社会办医审批流程和政策,放宽准入、严格监管,社会办中医得到较快发展。截至2020年底,全市共有社会办中医医疗机构347家,较2015年增加105%。

宁波市中医药管理局局长徐伟民告诉记者,宁波一直将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中医药事业振兴发展的重中之重。一方面,通过加大招聘和引进中医药人才,不断壮大中医药人才队伍;另一方面,全面推进中医药师承教育、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医医师全科转岗培训、中西医结合教育和中医药继续教育,提高中医药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同时,宁波还将中医药人才培养纳入市领军和拔尖人才培养工程,大力引进高层次中医药专家。

《实施意见》出台后,对宁波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作进行了明确。为了进一步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实施意见》指出,支持公立中医医疗机构与社会资本合作举办非营利性中医医疗机构,引导社会力量举办中医医疗机构,有序发展中医诊所、门诊部和特色专科医院,形成以市中医院为龙头,区县(市)中医医院和综合医院中医科为骨干,基层医疗机构中医馆为基础,社会办中医医疗机构为补充,融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和康复于一体的中医药服务体系。

在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方面,《实施意见》指出,将继续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抓好基层医疗机构中医馆星级化建设,配足中医医师。深化医疗资源纵向整合,推动基层医疗机构参与医共体或专科联盟建设。鼓励中医医师到基层医疗机构多点执业,鼓励退休中医医师到基层提供服务。

而在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实施意见》也进行了明确。比如,推动在甬高校中医药相关学科专业建设;通过建设名中医工作室、中医药学科专科、重大科研平台及实施重大项目等,培养造就一批高水平中医临床人才和创新型领军人才;加强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和师资队伍建设。

坚持守正创新 发挥特色优势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宁波坚持中西医并重,统筹中西医资源,建立中西医协同的救治机制,全市定点医院收治的148例新冠肺炎确诊患者,中医药治疗参与率达96.6%,充分发挥了中医药在重大传染病防治中的独特优势作用。

近年来,宁波遴选出董氏儿科、宋氏妇科、钟氏内科、劳氏伤科和寿全斋中药等5家中医药传统特色学科进行重点建设。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也积极开展重点学科建设和中医药科技项目研究、科技成果申报,推动科技成果向临床转化。近五年,全市累计获省中医药科技计划项目立项157项、省中医药重大科研项目2项,获得省中医药科学技术奖9项。

与此同时,宁波还不断提高中医药治未病网络和能力建设,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加强中医药康复服务建设。目前,全市所有公立中医类医院均能够提供中医健康体检、干预和咨询等中医治未病服务,90.1%公立中医类医院设立了治未病科(门诊),10家单位获批成为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并建立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工作机制,而且全市二甲以上中医医院均设置了康复科。

根据《实施意见》,宁波将进一步发挥中医药疾病诊疗优势作用,推行中医综合服务, 推进中医经典病房建设,做优做强中医优势专科,支持中医药专科联盟建设。強化中西医结合,支持中医医院、综合医院、妇幼保健机构、专科医院联合共建中西医临床协同基地,并开展中西医临床协作研究,形成独具特色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同时,完善综合医院、专科医院中西医会诊制度,将中医纳入多学科会诊体系。

在发挥中医药治未病保健作用方面,《实施意见》提出,实施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健全中医治未病服务网络,提供中医体检、干预、调理等预防保健服务。丰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医治未病内容,推广中医治未病干预方案,实现家庭医生团队中医药服务全覆盖。规范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支持食药两用物质生产经营试点。

除此之外,《实施意见》还明确,发挥中医药康复服务作用。以市中医院中医康复中心建设为重点,推动各级中医医院康复科建设。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社会办中医医疗和康复机构开展中医药康复服务,形成区域康复服务圈。完善双向转诊、上下联动的中医药康复服务体系,推动中医康复技术进社区、进家庭、进机构。■

猜你喜欢

中医医院医疗机构宁波
基层医疗机构财务预算与绩效考核间的关系
以战略管理引领中医医院的高质量发展
FMEA法应用于现代医疗机构药事管理工作中的体会
一图看懂宁波金融“五强”提升工程
山西4所中医院上榜中医药特色优势与科技影响力百强
一图读懂宁波
拖起明天的希望
浙江1200多家医疗机构入驻省药品采购新平台
我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将有行业信用评价
广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对口支援兴宁市中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