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西洋歌剧的民族性(五):德奥歌剧的民族性特征(中)

2021-07-06黄奇石

歌剧 2021年4期
关键词:唐璜费加罗苏珊娜

黄奇石

(二)莫扎特歌剧的民族性特征

1.公认的音乐“神童”

莫扎特是举世公认的音乐天才,小时便以“神童”著称。

他出生于奥地利萨尔茨堡的一个宫廷乐师之家。父亲是小提琴手,也是作曲家。母亲也爱好音乐,会拉大、小提琴。兄弟姐妹众多,他排行第七。他4岁跟父亲学钢琴,5岁能作曲,6岁学小提琴,11岁便写了第一部歌剧。6岁时他便跟着父亲到慕尼黑、维也纳、普雷茨堡等地作试验性演出,获得巨大成功,引起轰动。1763年,年仅9岁的莫扎特便到德、比、法、英、荷、意等国巡演。从1763年到1773年,十年间的巡演,轰动欧洲各地,特别是各国宫廷。音乐神童的名声由此产生,一时誉满天下。

莫扎特的传奇经历使得贝多芬的酒鬼父亲也想有样学样,要把小贝多芬也培养成莫扎特式的“神童”,让儿子通宵达旦地练琴,稍有出错,便狠打耳光。这无异于“拔苗助长”,害得贝多芬未到30岁,即为耳疾所苦,40岁后便完全耳聋。莫扎特比贝多芬大24岁,比贝多芬幸运的是,他有个能教他文化和音乐而又不打他耳光的父亲。贝多芬当然也是天才。有传言说少年贝多芬去维也纳拜访莫扎特时,莫扎特一下子就看出这位少年的才华,认为他日后必“名闻天下”,并愿意收他为学生。

贝多芬父亲打耳光的办法固然不好,莫扎特父亲过早让儿子去做商业性巡演的办法也并不可取。这一方面耽误孩子的学业,另一方面损害他的健康。学业还可以弥补,但健康则影响他的终生。莫扎特的父亲后来也许意识到这一点,当十年巡演结束后回到故乡萨尔茨堡,他便亲自辅导儿子补习中断的文化课和音乐课。

天才也需要刻苦学习。少年莫扎特是虚心好学的,即使在繁忙的巡演中,他也没放弃任何学习音乐的机会。他有幸结识了巴赫等名家,向他们学习作曲。同时,巡演也使他打开了眼界,广泛地接触到欧洲风行的新音乐戏剧艺术:意大利和法国的歌剧、德国的交响乐等,使他萌生了创作歌剧、交响乐的欲望并很快便付诸实践。他早期音乐创作受巴赫影响较多。

1777年21岁时,莫扎特与母亲为自谋生计,经大主教同意,外出巡演两年,先后在慕尼黑、曼海姆等地演出兼教学,得到市民音乐家的帮助,并接触到“曼海姆乐派”,听到一流的交响乐。此次自谋职业后因母亲去世虽未成功,但促使他创作了《巴黎交响曲》及大量协奏曲、奏鸣曲及歌剧。内容上反映了狂飙运动的思想,形式上增强了音乐的戏剧性。民间的“曼海姆乐派”对莫扎特中期的音乐创作有较大影响。甚至他后来未经父亲同意找的妻子也是“曼海姆乐派”音乐家的女儿。(父亲久为宫廷乐师,也许觉得“神童”儿子应找个“門当户对”的)。

一直到1781年莫扎特25岁时,他与大主教决裂,脱离了教会的控制与宫廷卑微的乐手地位。之后,他定居维也纳当起了自由作曲家。他偶然发现巴赫的作品,对其复调的技法做了深入的研究与学习,从而影响了其后期的创作。维也纳时期,莫扎特结识了海顿,向他请教并建立起深厚的友谊(后写了6首弦乐四重奏赠予海顿)。

以上只是这位公认的天才作曲家为充实、提高自己音乐创作能力“转益多师”的若干例子。他刻苦学习的例子还有很多。

同时,天才更是需要勤奋创作才能成功。莫扎特在创作上同样也是十分勤奋的。他在短暂的一生中,共创作了549部作品,其中22部歌剧、41部交响乐、42部协奏曲,还有大量奏鸣曲、室内乐、宗教音乐与歌曲等。音乐创作的品类齐全、数量十分惊人。生命的最后,重病中的莫扎特还在写《安魂曲》,未完成即心力耗尽而逝,年仅35岁。这最后的作品《安魂曲》,仿佛是为他自己谱写的。

正因为莫扎特以非凡的才华,再加上他的刻苦学习与勤奋创作,才能在短短的一生中,取得了别人不可能达到的巨大成就。他在歌剧方面的成就,只有格鲁克、瓦格纳和威尔第这三位大师可与之匹敌,同为欧洲古典歌剧的“四大巨匠”。交响乐方面,他与海顿、贝多芬同为“交响乐之王”。18世纪后半叶,莫扎特成为欧洲音乐星空中最为灿烂的明星。

和他前后的几位音乐大师相比,莫扎特比格鲁克小42岁。格鲁克活了73岁,格鲁克去世四年后,莫扎特也离世。三人中,贝多芬最小,但也只活了57岁。他去世时,莫扎特已去世26年了。

纵观莫扎特的一生,他自然是幸运的,从小成名,用他的音乐新风吹拂着18世纪的欧洲乐坛。同时他又是不幸的,自始至终都生活在封建专制(皇权与教会)的统治下。他渴望自由,为维护人的尊严竭力抗争,一再想摆脱而不能。他最后与大主教决裂、参加共济会这种秘密团体等等,都是其反专制统治斗争的表现。然而,压迫与贫困最终压垮了他。他临终时,家无余款,妻子也病了。莫扎特死在维也纳的贫民窟里,葬在无名公墓里,没有亲人为他送葬。他的死也成了谜。应该说,这位天才是被封建专制制度扼杀的。

人们也许从他的音乐中只听到青春、快乐与阳光,其实,其中不知含有多少悲愤、哀愁与渴望。他的一生并不都是鲜花和笑容,更多的是荆棘和泪水……

2.莫扎特的歌剧创作分期

莫扎特的全部音乐创作中,歌剧是他最花费心血、也是最主要的部分。

(1)早期(1762~1773)

这是莫扎特的少年时期。他11岁已表现出对歌剧的兴趣,写了第一部歌剧作品,当然,这时还处于“描红”的模仿阶段。

1768年,12岁写了歌剧《虚伪的善意》《巴斯蒂安与巴斯蒂娜》;

1770年,14岁写了《本都国王米特里达特》;

1772年,16岁写了《卢齐奥·西拉》。

(2)中期(1774~1781)

这时莫扎特已成年,创作也开始进入成熟期。

1775年,19岁写了《假园丁》《牧人王》;

1780年,24岁写了《伊多梅纽》;

(3)后期(1781~1791)

这是莫扎特迁居维也纳最后的十年。他歌剧创作的成就都集中在这一时期。

1781年,他24岁,与大主教决裂后,定居维也纳,写了《后宫诱逃》。第二年在荷兰首演,获得巨大成功。

1785年,他28岁,因维也纳民族歌剧院倒闭后恢复演出,他写了喜歌剧《剧院经理》,第二年首演。

1786年,29岁写了《费加罗的婚礼》,在布拉格首演,十分轰动,几乎家喻户晓,为莫扎特三大歌剧杰作之一。

1787年,30岁写了《唐璜》,为莫扎特三大歌剧杰作之二。

1791年1月,34岁写的《女人心》首演;又写了《蒂托的仁慈》,演出未获成功。

1791年9月抱病完成最后一部歌剧《魔笛》,为莫扎特三大歌剧杰作之三。

莫扎特一生35年,有25年从事歌剧创作,写了25部。其中三部代表作是:《费加罗的婚礼》《唐璜》和《魔笛》。

3.三部代表作介绍

(1)《费加罗的婚礼》(四幕歌剧,1786年首演于维也纳歌剧院)

该剧是应奥地利皇帝约瑟夫二世之约写的。首演后,皇帝对莫扎特说:“亲爱的莫扎特,你得承认,你所用的音符实在太多了。”莫扎特回答说:“陛下,一点也不多。”他当然是自负又自信的,知道皇帝不习惯他丰富的新手法:戏剧性重唱的发展、动听动情的新鲜旋律、管弦乐的丰富变化……都令人耳目一新、应接不暇。

该剧是根据法国博马舍的《费加罗》三部曲改编的。莫扎特写的是第二部的故事,罗西尼后来写的《塞维利亚理发师》是第一部的故事。第一部故事是:年轻又机敏的理发师费加罗看出他的主人——一位老医生对他保护下的孤女、美丽的罗西娜不怀好意,既想图“财”又想贪“色”,妄图借与她结婚来霸占她名下的遗产。费加罗用尽种种计谋,让这老家伙的图谋一再落空。与此同时,他又成就了罗西娜和一位青年伯爵的爱情。

莫扎特写的第二部故事,人物和剧情都发生了令人意外又极为有趣的变化:费加罗当不成老医生的理发师了,被从主人家赶走,却因祸得福成了那位青年伯爵家的新管家。而且好事成双,由于费加罗年轻帅气又机敏,赢得了已成为伯爵夫人罗西娜的贴身丫鬟——苏珊娜的芳心。

不幸的是,这位喜新厌旧的小伯爵也看上了苏珊娜。小伯爵居然被这位身份卑微却美丽灵巧的小丫鬟迷得六神无主。他使出种种借口,阻碍她与费加罗的婚事。而聪明伶俐的苏珊娜一方面要摆脱伯爵的纠缠,不能让他得手;另一方面又不能得罪伯爵,得多方应付、虚与委蛇与其周旋。

小丫鬟苏珊娜成了剧中的中心人物。她在费加罗和伯爵夫人罗西娜的协助下,使伯爵好色的图谋一次次落空,也让他出尽了洋相。苏珊娜与费加罗这两位卑微的小人物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终于喜结连理。

与罗西尼的第一部不同的是,莫扎特这第二部中心人物由費加罗转为苏珊娜,主角由男转为女,更加受到喜欢女主角的观众们的喜爱。

该剧分幕剧情如下:

第一幕第一场:喜气热闹的序曲。结婚新房。

费加罗与苏珊娜就要结婚了。主人小伯爵故意把新房安排在自己卧室的隔壁,说是便于呼唤费加罗为他办事,实则另有图谋。苏珊娜提醒费加罗:伯爵看上的是她,要他小心提防。费加罗心里自然明白,只要他们能顺利结婚,新房安在哪儿不重要。但他的麻烦来了:他在原主人老医生家曾向老管家婆借了笔债,并立下契约:到时还不了钱,费加罗便要娶这位老妇为妻。现在老主人医生带着老妇上门逼债来了。

老医生曾被费加罗耍弄过,弄得人财两空,心里很是恨他,竭力鼓动管家婆向他逼债,同时自己也可趁机摆脱这位年老色衰的老妪。当年医生与她有过私情,并生下过一男孩,但幼时便被人拐跑了。

第二场:苏珊娜居室。

先上场的是一位见女人就爱的男仆凯鲁比诺。他被开除了,前来找苏珊娜,求她向伯爵夫人说情,让他留在伯爵夫人身边侍候。此人不仅看上苏珊娜,也爱上了伯爵夫人。

伯爵也进来了。凯鲁比诺吓得躲在椅子后面,偷听到伯爵对苏珊娜说的情话。正好音乐老师进来,伯爵也忙躲了起来,正巧听见音乐老师说了凯鲁比诺一大串拈花惹草的风流事,并且也在打伯爵夫人的主意。伯爵虽好寻花问柳,却绝不容忍任何人对自己夫人有非分之想。他一听凯鲁比诺居然敢对夫人无礼,便怒不可遏从躲藏处站了出来,宣称一定要对他严加惩处。伯爵并说凯鲁比诺总是喜欢躲藏在蒙着的被子或椅子下,越说越气,无意中掀开椅子上蒙着的布,布底下正藏着凯鲁比诺。

伯爵自然饶不了这个色狼,坚决要把他赶出家去。费加罗进来了,见此情景,尽力为凯鲁比诺说情。伯爵也怕凯鲁比诺把刚才偷听到的自己对苏珊娜说的情话告诉伯爵夫人,只好答应给他在卫队中留个下级军官位置。凯鲁比诺对费加罗十分感激,费加罗对他唱道:“不要再去当情郎……”

第二幕:伯爵夫人罗西娜居所。

费加罗原来主人家的女管家逼债逼婚一事,让小伯爵很高兴。他正好可借机拒绝费加罗和苏珊娜的婚事。费、苏二人到罗西娜房里商量怎么办。罗西娜哀叹丈夫用情不专、喜新厌旧的毛病,不知该如何使他回心转意?费加罗想出一计:写一信向伯爵告密,说夫人与人在花园约会,又让苏珊娜假意同意与伯爵在同一地点会面。届时苏珊娜不去,让凯鲁比诺穿她衣裳替她赴约,再让夫人到花园,将二人抓住。到时伯爵必感羞愧,也知道苏珊娜违约是因为不爱他。

计谋定好,随后将凯鲁比诺找来,让他试穿苏珊娜的衣裳以便去花园赴约。凯鲁比诺因费加罗替他说了情,对他言听计从,便依计行事。罗西娜夫人正看给凯鲁比诺当卫队小军官的委任状,发现上面还没盖章。此时伯爵突然敲门,众人大惊,凯鲁比诺急忙躲入夫人内室,苏珊娜也藏在布幔后面。伯爵进来,见夫人神色慌张,心生疑团。他要推开内室门,门已被男仆从里面闩住。他知道里面肯定有人,便拉着夫人出去找人准备撬开门。男仆乘机从内室溜出,跳窗逃走。苏珊娜则溜进内室,把门反闩上。

伯爵返回把门撬开,发现内室不是男人而是苏珊娜,无话可说。这时,园丁跑进来报告:一个男人从夫人屋里跳窗逃走时砸坏了个花盆。伯爵又生疑团:怎么回事?费加罗正好进来,说刚才是他与苏珊娜在夫人处会见,跳窗子的是他。可园丁说还捡到跳窗人丢失的一份军官委任状。委任状怎会在费加罗手里?情急之下,夫人对费加罗耳语后,费加罗解释说因委任状还没盖章,是他拿来请夫人盖章的。一切都解释得严丝合缝,让伯爵抓不到任何把柄。

可就在这时,老管家婆又跟着原主人老医生来找费加罗,要他践约,还不了债就得与那老妇结婚,否则便法庭上见。费加罗被迫无奈,同意上法庭,用官司了断。这正中伯爵心意:这下官司缠身的费加罗和苏珊娜又结不成婚了。最后,场上几个人有一段多重唱,各怀心事,简洁又富有戏剧效果。

第三幕:法庭审判庭。

审讯中,审判官不仅解决了费加罗与老管家婆的讼事纠纷,还令人意外地发现:费加罗竟是老医生与老管家婆当年丢失的私生子。这一下子,欠债、结婚事自然都迎刃而解了。欣喜之余,苏珊娜大方地为他们母子俩交了诉讼费。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费加罗的婚事似乎又可以顺利进行了。

第四幕第一场:伯爵夫人居室。

然而众人高兴得太早,苏珊娜发现伯爵对她仍不死心。她找到夫人,商量出一个小圈套:在苏珊娜结婚的日子,她会给伯爵发一封密信,约他在花园幽会,到时让伯爵夫人穿上苏珊娜的衣裳前去赴约。此事未告知费加罗,他偶然见到苏珊娜与伯爵约会的短简,妒火中烧。

第二场:花园里。一场约会,真相大白。费加罗的疑云和妒火都消失了。出尽丑态的伯爵不得不向夫人赔罪认错,表示痛改前非,再不敢向苏珊娜滥施爱意、自取其辱了。冲破了重重障碍,费加罗和苏珊娜这一对小人物的婚礼,到此时总算可以顺利举行了……

(2)《唐璜》(二幕歌剧,1787年首演于布拉格)

该剧仍属于喜歌剧体裁,由于莫扎特音乐典雅脱俗而富有新意,世人认为它实已超出喜歌剧范畴,也是一出悲喜兼备的大歌剧。

《唐璜》是中世纪甚至更早时代西班牙的民间故事,后流传于欧洲各国。这是一个近乎荒诞的故事:被害人的阴魂接受凶手赴宴的邀请,出现在宴会上,最终把不肯悔过的凶手拖下了地狱。这凶手便是西班牙风流成性的贵族唐璜(“唐”又译为“堂”,是西班牙对男子的尊称,如“堂吉诃德”。)以此题材改编成的作品甚多,较早的有莫里哀的《石客筵》、拜伦的长诗《唐璜》。莫扎特的歌剧脚本是据意大利某诗人的《石客记》改编的。

莫扎特亲自指导该剧的音乐排练,教演员如何唱好某些较难唱的唱段、如何演出人物的性格。他对每个问题都细加分析,达到精益求精的地步。有位女演员在演到幕后唐璜调戏她时要发出惊叫,却总是叫不出令人满意的效果。莫扎特干脆悄然站在幕侧她的边上,等进行到那段戏时,伸手在她腿上捏了一下。女演员毫无防备,大声惊叫了起来。莫扎特告诉她:“这就对了。我需要的就是这样叫。”任何时候天才莫扎特都是个机灵、有趣而又搞怪的人。

他确实是位天才。《唐璜》临开演前一夜,他正与朋友们闲聊。聊得正高兴时,有人提醒他明天就要演出,可序曲还没写呢。这时已经近半夜了,他拿来几张五线谱,提笔开始写序曲。当他写累了、昏昏欲睡时,妻子便给他讲些有趣的故事,让他清醒过来,继续将序曲写完。这位天才真像是个可爱的孩子。莫扎特完成这个序曲,只用了三个多小时,成为音乐史上人们津津乐道的佳话。

天才与众不同之处还在于,他从不会“一个音符不许改”。该剧在布拉格预演时,他发现长号吹奏的某一段不甚满意,并未指责乐手,而是当场在总谱上划拉几下,加入了其他的木管声部,使之协调起来。后来,为了在维也纳的演出,他又加写了三段曲子。有的女演员希望他为自己加写一段唱,好发挥她声音的长处,他也乐意办(即添了剧中一段美丽的咏叹调“辜负了我,没良心的人”)。有的男演员觉得原先的唱段太吃力,希望他给写段较容易唱的。莫扎特也满口答应(上述的唱段均在第二幕)。为增加观众的兴趣,他又加写了另一段滑稽的二重唱“为了你这双小手”。

总之,天才也好,大师也罢,真正有本事的人,从不摆臭架子,从不会觉得自己作品是完美无缺、“一个音符都不能动”的。他们乐思泉涌而又从善如流。只有不入流的角色才会有“黔驴技穷”的时候。

该剧分幕剧情如下:

第一幕第一场:西班牙某将军府邸花园。

开场的序曲一结束,不间断的便是唐璜仆人莱波雷洛的独唱。他埋怨主人四处寻花问柳、惹祸招恨。唐璜上,独唱转为二重唱:仆人无可奈何,预感到主人如不改恶习,必遭恶报。唐璜则放荡不羁、无所顾忌,一如既往地进行他的“爱情”探险,去实现一个又一个的“抱得美人归”的美梦。

唐璜刚进内屋,似乎发现了什么,又匆匆从屋里跑了出来,已订婚的将军女儿安娜小姐在后面追着他。唐璜、仆人和安娜一段三重唱,将浪荡子的烦恼、受污辱女人的愤怒、仆人的怯弱均表现得淋漓尽致,又结合得异常巧妙。

安娜的司令官父亲听见花园里女儿与唐璜的吵闹声,拔剑赶了出来,二人展开决斗。安娜急忙跑出去喊人救援。年老的司令官受了致命伤,又是一段三重唱(垂死的司令官、唐璜主仆二人),为歌剧史上三重唱的杰作:沉重、哀感、圣洁,尽在其中。

安娜帶着未婚夫奥塔维奥和仆人赶来了,但父亲已奄奄一息。安娜悲啼地唱了一段咏叙调,表达心中的哀痛与绝望。后又与未婚夫唱了段二重唱,表示自己的悔恨内疚和哀怜。善良、和顺的未婚夫对她不仅不加责备,还竭力安慰她。二人悲伤地与仆人把司令官的遗体抬下。

此时,另一位受唐璜污辱的女子埃尔薇拉小姐也找来了。唐璜一见,立即溜之大吉,让仆人去告诉她自己为什么抛弃了她。仆人莱波雷洛不敢违背,对受辱的埃尔薇拉唱了一段宣叙调“小姐,我来向你报告你这情人的底细……”他一五一十地把唐璜在欧洲各地成百上千次的风流艳事说了个遍,既富含讽刺又带着感情,曲调优美又具喜剧性,成为宣叙调的杰作。埃尔薇拉小姐听了,如梦方醒,发誓报仇。

第二场:塞维利亚,唐璜府邸附近的乡村。

欢乐的歌舞场面。美丽的乡村姑娘采琳娜和未婚夫马赛托将要结婚,一群村民纷纷赶来祝贺,唱歌跳舞。唐璜为了“猎艳”,带着他的仆人也混进人群,参加这本与他毫不相干的聚会。唐璜故伎重演,频频向新娘采琳娜眉眼传情,并用甜蜜的情话挑逗她。为了让美丽的姑娘能和自己单独在一起,他命莱波雷洛领着她的未婚夫和村民们一起去他附近的宅邸参加宴会。

莱波雷洛当然看出了他的用心,唠叨后也只得顺从,领着大家走了。唐璜特意请采琳娜稍为留步。唐璜和采琳娜唱了一段二重唱,这个情场老手已看上美丽的“小猎物”,用甜言蜜语拨动她的春心。正当唐璜的情意正浓时,埃尔薇拉赶来了,对唐璜破口大骂。这一骂把采琳娜骂醒了,明白了她崇拜的这位新情郎是什么人。这时,安娜和她的未婚夫奥塔维奥也来了。他们加入唱了段四重唱:或哀怨或愤怒或悲伤,各抒心事……

安娜从变了装的唐璜声音中,认出他便是杀父的凶手!她回想起前夜那悲惨的一幕,唱了一段宣叙调,十分哀伤悲戚。科贝认为这一段可与格鲁克最好的女高音宣叙调媲美。唐璜见势不妙,又想借口开溜,吩咐仆人在宫中设宴招待客人,唱了《香槟之歌》。采琳娜心中十分懊悔,请求未婚夫原谅,唱道:“打我吧!我的好人!……”

第三场:唐璜宅邸的宴会厅。

小乐队演奏典雅优美的“米奴哀”舞曲。仆人莱波雷洛打开宴会厅窗子,发现窗外有一男二女,都戴着面具,急忙提醒主人小心。唐璜并不知这三人是谁,为何戴着面具前来?他们是安娜和她的未婚夫及埃尔薇拉,前来抓捕杀害司令官的凶手。踏入大门之前,每人心中未免都有点忐忑不安,说不出的神秘与恐惧,只能默默祈求上天保佑。三人唱了被称为“假面人三重唱”的有名的《祈祷之歌》:“上天,保佑我们吧!……”

宴会开始,再次演奏“米奴哀”舞曲。台上同时有两支小乐队:一个演奏二拍子的“乡村舞曲”,一个演奏三拍子的“米奴哀”圆舞曲。贵族男女跳米奴哀舞曲,村民则跳着乡村舞曲。两种舞曲节拍不同,却结合得异常巧妙,别有风味。唐璜再次使用勾引手段,请采琳娜跳舞,又示意仆人莱波雷洛请采琳娜的未婚夫跳华尔兹舞,以分散其注意力。舞蹈间歇,唐璜又将采琳娜单独领到一个房间里去。但警觉的未婚夫甩开莱波雷洛,时时注视着那房间的动静。莱波雷洛见状,便进了那房间提醒主人小心。

这时,房里传出采琳娜的惊叫声。只见唐璜手里提着剑,拽着莱波雷洛从房里冲了出来。他以为这样可造成是莱波雷洛干坏事的假象。但这次他再也骗不了场上众多的受害者了。只见安娜和她的未婚夫奥维塔奥及埃尔薇拉同时揭开了假面具,一同指认唐璜是杀人凶手:“真相已经大白!……”

唐璜开始还有点惊恐,但这个一向胆大妄为的家伙很快便镇静下来,拔剑迎战……窗外雷电交加,管弦乐队奏出暴风雨的声响:管乐低音部奏出雷鸣,弦乐部描写电闪。窗外的雷电与厅里的搏杀,交织成一片强烈的音响,造成激烈厮杀的氛围。唐璜不敢恋战,且战且退。

第二幕第一场:月夜。埃尔薇拉小姐所住楼房。

楼下,唐璜主仆正互换服装。唐璜让仆人莱波雷洛假扮他将埃尔薇拉引到花园里,他自己则去向在埃尔薇拉家留宿的采琳娜唱小夜曲,想再次勾引她。楼上,埃尔薇拉凭栏望月,十分伤感:她虽目睹唐璜种种不端行为,但心里痛苦,却忘不了他,更恨不起他来。唐璜主仆二人与唐璜组成三重唱:“啊,静一静吧,狂乱的心!”

埃尔薇拉被引开后,唐璜便溜到窗下,向留宿在埃尔薇拉屋里的采琳娜唱小夜曲:“来吧,到窗前来吧!”并用曼陀林伴奏,曼妙而自然。采琳娜的未婚夫马赛托发现唐璜对其爱侣一再纠缠不休,怒火中烧,便上前想教训他,结果反挨这胆大妄为的家伙一顿揍。唐璜随后扬长而去。采琳娜一见,忙跑出来对挨了打的未婚夫尽心劝慰,表示对他忠贞不变,劝他别再去招惹这个有钱有势的贵族老爷,二人相随进屋。

奥塔维奥心事重重地上场,唱了一段有名的咏叹调:“我最亲爱的宝贝!……”抒发了他对安娜的至爱和心中的担忧,决心让唐璜这个无耻之徒得到应有的惩罚。历来评论家们对这个难度很大的唱段赞不绝口,认为是男高音的“试金石”。

第二场:墓地,墓前有被杀害的安娜父亲的雕像。

这时已是深夜,唐璜勾引采琳娜未成反而差点被打,心事烦乱,漫无目的地游荡至此。正好刚支开埃尔薇拉的莱波雷洛也来找他。他們一眼就看到了那栩栩如生的司令官的石像。仆人深感恐惧,唐璜竟突发奇想:让仆人上前邀请“石像人”到府上赴宴。他也许是出于愧疚,也许仅是拿被害人穷开心。

仆人上前邀请,没想到石像竟应了一声:“好!”仆人吓得魂不附体。唐璜也暗自惊恐:“怪事!他竟真答应了?!”马上吩咐仆人回去准备接待的宴会。

第三场:唐璜宅邸的宴会厅。

台上,小乐队演奏各种乐曲,其中有别人的,也有莫扎特《费加罗的婚礼》中的曲子。唐璜坐在大餐桌主人席上,静候客人的到来。他心中惴惴不安而又装得若无其事,追忆人生的快乐,借以壮胆。埃尔薇拉这位痴情女跑了进来,跪在他的面前,哀求他改悔,改掉自己到处拈花惹草的浪荡子恶习,以免遭到报应。但唐璜不为所动,几乎毫无反应。痴情女对这负心汉十分气愤而绝望,跑了出去,只听她惊叫一声,像见了鬼似的又跑了回来,从另一道门夺门而出。

唐璜命莱波雷洛出去看看,出了什么事。仆人出去一看,吓得发抖——石像进门了!唐璜也吃惊不小,一手举着蜡烛,一手提着剑,面对石像客人,一步步倒退着。忽然,灯光熄灭,厅里一片黑暗,仅剩唐璜手上微弱的烛光。场上只有石像缓步走来的沉重的脚步声,令人毛骨悚然。“唐璜先生,你不是邀我赴宴吗?——我来了!”石像说。唐璜已感到厄运临头,故作镇静,请石像入席。

石像说他是从天上来的,不食人间烟火,反问唐璜敢与他一同用餐吗?唐璜说敢。石像让唐璜把手伸给他,唐璜壮着胆子伸出手去。石像拉着他的手,他顿时觉得彻骨透心的冰冷。石像拽着他微微发抖的手,痛斥他是个不要脸的浪荡子、玩弄女性的无耻之徒。如果他肯对天发誓,痛改前非,他或许还可挽救。唐璜此时似乎鬼迷了心窍,铁了心拒绝悔改:喜欢美人,何罪之有?况且,他至今还没找到最令他满意的美女呢。

石像再劝:“你再也找不到了。——你改悔不?你这坏种!”唐璜蛮横:“绝不!你这老不死的家伙!” 他以为一个死去的人除了吓唬胆小鬼,又能把他怎样?此时,只见地上裂开一道缝隙,烈火上冒。石像一招手,上来一群恶鬼抓住唐璜。他死命挣扎,但哪里挣脱得开?群鬼瞬间便把他拖下了地狱!(在一般演出中,全剧到此结束。但原脚本中还有一场,是所有剧中人对唐璜及其下场的议论和评判。这已是戏外的“蛇足”。)

(3)《魔笛》(二幕歌剧,1791年首演于维也纳)

《西洋歌剧故事集》作者科贝认为,《魔笛》剧本是荒诞无稽的,别想从中找出什么微言大义来。此言差矣,写脚本的希卡内德是莫扎特共济会的朋友,两个共济会的志同道合之人会写出一部毫无意义的东西?况且,这还是莫扎特抱病写的最后一部歌剧,写完没几个月,他就与世长辞了。

其实,在《魔笛》之前,这位共济会朋友(当过剧场经理)就想让莫扎特为他以前写的一个东方童话的傀儡戏《鲁鲁》谱曲子,并将其改成歌剧。剧中故事是:“夜后”的女儿被奸恶的巫师拐走了,有位埃及王子用魔法救出了她。作者借故事发生地埃及,想把被查禁的共济会仪式搬上舞台,因为共济会自认他们所有的仪式均源于古代埃及。该剧被人认为有明显的影射现实政治的色彩:“夜后”是暗指查禁并派兵镇压过共济会的奥地利王后。该剧后未弄成,但莫扎特已写好了曲子,音乐神秘而圣洁。

随后,这两位共济会好友又合作了《魔笛》,故事基本相同。从一开始的《魔笛》序曲就有沉重的和弦,据说这是敲打秘密结社之门的声音。剧中受戒一场,这声响又再次出现。——其暗示共济会的意思是十分明显的。至于该剧表现的是什么?待下面介绍完分幕剧情再加以探讨。

该剧分幕剧情如下:

第一幕第一场:深谷旷野,原始森林。

埃及王子塔米诺遭一条巨蛇追赶,一边夺路而逃,一边大喊“救命!”他慌不择路,不慎摔了一大跤,晕了过去。“夜后”宫中的三位女侍卫听到有人喊救命,急忙执戟赶来。她们合力用长戟将巨蛇刺死。三位女侍卫见那昏迷不醒的原来是个美少年,有点恋恋不舍,随后离开。

少顷,塔米诺醒来,看见一个全身披着羽毛的人蹦蹦跳跳地向他跑过来。他是捕鸟者帕帕基诺,告诉少年王子:这里是“夜后”的国度。他见地上有条死了的巨蛇,便吹嘘是他杀死的。他的谎言让还没走远的女侍卫们听到了,便过来用锁把他的嘴巴锁住了,以示对他说了假话的惩罚。

三位女侍卫取出一位美丽少女的头像给王子看。王子对这少女一见钟情,马上就爱上了她。“夜后”闻讯也来了。她告诉少年,她已经知道他是埃及王子,刚才他看到的少女像是她的女儿帕米娜,被巫师萨拉斯特罗拐跑了。她说少年王子如果能把她女儿救回来,她就把女儿嫁给他。“夜后”说完便隐去。

女侍卫解开捕鸟人嘴上的锁,给了他一串铃铛,又给王子一根金笛子,告诉二人说:靠着这两样宝贝,路上什么危险都可以解除,因为一路上有三位守护神跟随他们。

第二场:密林中的太阳神庙。

一间装饰富丽堂皇的宫室,帕米娜被囚禁在这里。宫中一奴隶总管——摩尔人不怀好意地追逐着帕米娜。突然,捕鸟人帕帕基诺神奇般出现,摩尔人吓得急忙逃走。捕鸟人告诉帕米娜,他是跟随埃及王子前来救她的。

王子被三个保护神领到神庙。三座庙宇门前,王子上前敲门。头两座门均紧闭不应,他敲开第三座门,出来一位祭司。祭司告诉王子:“夜后”所说的拐走她女儿的巫师萨拉斯特罗并不是恶人,是这太阳神庙里的大祭司,是个心地善良的贤人。

王子听了很纳闷。这时,他忽听见捕鸟人在喊他,便吹起金笛子:只见捕鸟人正要带着帕米娜逃走,却被奴隶总管摩尔人发现。摩尔人总管招来很多奴隶,抓住了他们。捕鸟人摇起那串魔铃,摩尔人和他的奴隶伙伴全都身不由己地跳起舞来。

号角声起,“巫魔”大祭司萨拉斯特罗驾到。帕米娜跪下求他宽恕,说她是因为受不了摩尔人总管的骚扰才逃走的。这时,摩尔人总管正好把被他逮住的王子塔米诺拖了上来。他本想以此邀功,想不到反遭到一顿鞭打。

大祭司下令将王子塔米诺和帕米娜带进一座庙里受戒。他们需接受种种考验,以决定二人能否结为夫妻。

第二幕:棕榈林中。

大祭司萨拉斯特罗对众祭司交代他预先做好的安排。他说:上天已安排好了,帕米娜公主将嫁给塔米诺王子,但王子还必须经受考验,以证明自己能进入庙宇受戒。他之所以先把帕米娜收养在身边,是因为她是“夜后”的女儿,而“夜后”是一切黑暗和邪恶势力的代表。为了破除“夜后”阴森恐怖的势力而进入光明的庙宇,这对青年男女还必须经过严格的考验。

接下来便是依照大祭司预先安排的不同场景下的种种考验。品格高尚的埃及王子依仗着有那支金笛子——“魔笛”的帮助,每次面临危难都能顺利化险为夷。笛声一响,甚至连野兽都纷纷从洞穴里出来,环绕在他身边,保护他不受妖魔鬼怪的伤害。王子塔米诺与帕米娜经受了种种考验,终于携手走进太阳神伊西斯的庙宇。

顿时,黑暗消失了,天地一片光明。顷刻之间,“夜后”统治的国度也化为乌有。

剧中最后,善与恶、磨难与幸福,连同光明与黑暗,借助这一对相爱的青年男女的魔幻经历彻底转换了。该剧针对现实封建黑暗统治的意味,难道还不够明显吗?人们之所以把奥地利王后与“夜后”画了等号,正因为她有残酷镇压共济会这一桩事。若非如此,莫扎特岂肯为一部毫无意义的荒诞之作付出生命的代价?该剧应视为莫扎特一生追求的“光明战胜黑暗”理想的最后的呐喊,是他献给未来的光明世界的一部杰作。

4.莫扎特歌剧的民族性特征

莫扎特歌剧是18世纪下半叶欧洲启蒙运动的产物,无论内容或是形式,都代表了这一时期德奥民族的歌剧,具有十分鲜明的民族性特征。

从民族性的内容上,由于倡导民主、自由的启蒙运动极大地促使封建王权的衰落,贵族的权威也迅速丧失,促使音乐戏剧从宫廷走向民间、从贵族化走向世俗化。莫扎特表现小人物的《费加罗的婚礼》由此应运而生。

该剧把揭露批判的矛头指向上层的贵族老爷,而把赞美的歌声献给下层的平民百姓。在他的笔下,侍从、丫鬟这样的小人物无不聪明、善良、正直,而贵族老爷和有钱人则个个贪婪荒淫、喜新厌旧、丑态百出。同时,莫扎特又是个充满理想、追求光明的人,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与无奈又让他在选材上喜欢把幻想与现实结合起来,以魔幻手法解决現实的矛盾与斗争,如他的《唐璜》与《魔笛》。

《唐璜》表现一位荒淫无度、四处寻花问柳而又不肯悔改的贵族老爷的自我毁灭。《魔笛》针对政治现实的特点尤其明显,有鲜明的秘密社团共济会的色彩。被“夜后”骂为“巫魔”的太阳神庙的“大祭司”即共济会首领,不仅不是坏人而且还是贤人,代表的是光明。而那位“夜后”则是封建势力的代表,代表的是黑暗,其影射的正是那位查禁、镇压共济会的奥地利王后。

在表现形式上,莫扎特既有所继承又有所发展,其音乐手法更加丰富多彩。奥地利与德国作为同一个民族、同一种德语文化地区,他继承了格鲁克的德意志民族歌剧的传统,摆脱了意大利歌剧“炫技”美声的羁绊,其成就又超过了格鲁克,把德、奥民族歌剧推向新的高峰。他加强了歌剧音乐与戏剧的统一性与完整性。他的声乐旋律更为优美动人。他尤其看重歌剧的重唱手法,认为所有的艺术中,只有歌剧的重唱,可以把不同时空的人物内心感情同时加以表现,是独一无二的艺术。当然,莫扎特作为音乐家,在音乐与戏剧的关系上,他是更加强调音乐的作用的,称音乐是歌剧的“灵魂”。

可以说,莫扎特依靠他崇尚自由奔放的思想与丰富娴熟的音乐手法,把欧洲古典主义歌剧推向一个新阶段,影响遍及整个欧洲。他对于18世紀后半叶以及之后的意大利表现世俗生活的喜歌剧、法国的华丽宏大的大歌剧,以及德国瓦格纳的浪漫主义歌剧——“乐剧”来说,都具有启示性作用。在西洋歌剧发展史上,莫扎特是个枢纽性的关键人物,是无可替代的。

他对欧洲18、19世纪民族歌剧的发展,其贡献是多方面的:

其一,他开了歌剧表现现代生活的先河。在他之前,歌剧的题材大都是古希腊或古神话内容。这一点先为贝多芬、后为普契尼等所继承(瓦格纳在这方面反而后退了)。表现现代生活,发扬反封建、争民主、求独立的民族精神,是歌剧民族性的主要特征。试想,如果全都一成不变地表现古希腊、古神话以及早期基督教“圣迹”的题材,现实生活中民族的斗争内容得不到表现,其民族性内容的特征肯定是要大打折扣的。

其二,他创造了喜歌剧成功的范例。在他之前,歌剧沿袭希腊悲剧的传统,多为悲剧。喜歌剧难写,少有成功之作。他的《费加罗的婚礼》获得巨大的成功,为后来意大利罗西尼的《塞维利亚理发师》树立了成功的范例。应该说,并不是所有的作曲家都能够写好喜歌剧的。莫扎特的快乐、幽默的个性使他的音乐也与众不同,充满了青春、欢快与阳光。这位天生的“乐天派”说过这样的话:即使他的舌尖已尝到死亡的味道,他也要献给人们以欢乐的音乐。这也使他的喜歌剧能够成为不朽的经典之作。

可以说,莫扎特歌剧影响所及,几乎遍及整个欧洲,不仅开创了奥地利本国成熟的民族歌剧之先河,也影响了18世纪之后德国、意大利和法国浪漫主义浪潮中的民族歌剧的发展。

当然,莫扎特一生是充满颠沛、劳苦与受压抑的。这摧残了他的生命,致使这位天才只活了35岁。他临终更是处于贫病交加的悲惨境地,死后连个送葬的亲人也没有,葬在无名的贫民公墓里。我们应该看到,他的献出欢乐,是含着眼泪的;他的追求光明,正因为生活在黑暗中。他之所以与大主教决裂、秘密参加共济会,也是为了反抗封建教会的压迫,追求人的自由与尊严。

“文章憎命达”,不幸反而成就了莫扎特的辉煌。西洋古典歌剧在莫扎特之前和之后,很多作品都销声匿迹了,只有莫扎特和屈指可数的几位作曲家如贝多芬和罗西尼的作品,至今还在世界上演。这便是经典作品足以传世的价值之所在。

猜你喜欢

唐璜费加罗苏珊娜
莫扎特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中费加罗与伯爵角色的个性化处理
浅谈拜伦《唐璜》的讽刺艺术
赏歌剧《费加罗的婚礼》
浅析歌剧《唐璜》中唐璜角色的矛盾冲突
《费加罗的婚礼》赏析
试论印度影片《七宗罪孽的救赎》中人性的贪婪
分析《七宗罪孽的救赎》中的人物悲剧
从三次“愤怒之情”看费加罗的人物形象塑造
比较文学主题学视野下的唐璜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