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教材课后习题教学路径探微
2021-07-06郝智慧
郝智慧
统编教材中的课后习题,是细化单元语文学习要素的目标体现。在教学中,许多教师都没有跳出单项训练的小圈子,收效甚微。教师应该掌握课后习题的训练目标,教给学生精准解答习题的方法,使学生真正获得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一、把握训练目标
课后练习题,虽然是针对具体的课文内容设计的,但每一课所承载的与语文要素有关的学习目标不是孤立的,而是以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方式安排的。从纵向看,课后练习题可以分成多个系列,如朗读课文、理解词语、抓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体会表达方法等;而在一篇課文中,课后的多个练习题之间也是有梯度承担语文要素的学习要求和不同指向。鉴于此,笔者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常常先采取宏观梳理的方法。这种梳理主要是将整个小学阶段教材中安排的语文要素学习目标加以归类,分学段进行梳理并整理,从中找出这一类学习目标的训练路径。只有这样,教师在研读具体的课后练习时,才能够准确地把握在学习该语文要素目标时,学生的学习起点在哪里,在本课中需要训练到什么水平,还有今后会朝着哪个方向继续发展。
如在低年级课后练习中出现最多的“朗读课文”教学,“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是低年级学生朗读课文总的教学目标。仔细梳理统编教材前四册课文后面第1题的练习要求,笔者发现“学习”朗读课文训练的系列安排:一年级上册——“注意‘一的不同读音”“读准字音”“分角色读”“读好停顿”等;一年级下册——“读好带感叹号的句子”“读好对话”“读好长句子”等;二年级上册安排了“读准多音字”“读一读,注意句子不同的语气”“读好……说话时的语气”等;二年级下册出现了“朗读课文,想象画面”“朗读诗歌,注意有问有答的特点”“试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读出恰当的语气”“朗读课文,注意读好问句”等。再进一步整理这些学习朗读方面的要求,笔者发现:一年级“学习”朗读重点是读正确、流利,二年级偏重“学习”有感情朗读。这样一来,即使课后练习中只出现了简单的“朗读课文”要求,教师也能够根据课文所在年级和册次,结合具体课文的语言材料,确定“学习”朗读要达成的目标。
二、渗透解答方法
在处理一道练习题时,教师要重点指导学生掌握理解和解答的方法、路径,使学生通过训练获得相应的语文能力、素养,这既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又需要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在统编教材的课后练习中,有不少“照样子……”的题目,有些教师在处理时习惯上把学生当成自己,认为学生对那些“样子”也是一眼就能看明白其中的奥秘,所以就简单地要求学生仿说或者仿写一下就完事。殊不知,即使是教师自己,有些“样子”有时候不仔细研读也难以准确把握其内在要求,更何况学生的理解水平本来就有限,难以深入到“样子”去揣摩、比较进而发现“样子”中的奥秘或者规律性,结果让他们“照样子……”仿说、仿写时,往往在样子表面徘徊而不得要领,弄得画虎不成反类犬。
如二年级上册《雾在哪里》一课的练习题有:“读句子,照样子说一说:雾把什么都藏了起来?藏起来之后的景色是什么样的?”笔者发现许多教师指导学生完成这一题时多数关注的是提取“样子”中的关联词“无论……还是……都……”让学生说句子。二年级的学生是说不好这样复杂的句子的。因此,笔者在教学时让学生读出“样子”中前一个句子说的是雾“藏”的对象,后一个句子说的是雾“藏”的结果,至于关联词语能用最好,不用也行。学生明白了“样子”中包含的学习目标之后,联系实际说出来雾所藏的情形就很精彩了,并且从中学会了如何抓住“样子”来进行说句子训练的方法。
综上所述,教师既能从宏观上考量课后习题训练的度,又能从微观上关注课后习题训练的方法,这才是课后习题教学的正确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