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春甘薯“前促后控”化学调控技术与传统栽培方式比较试验

2021-07-06李广亮

科学种养 2021年5期
关键词:旺长萘乙酸结薯

李广亮

传统的甘薯栽培方式容易导致苗期根系发育迟缓,中期地上茎叶生长旺盛、地下结薯较晚,后期持续产生新生茎叶,地下薯块生长缓慢,地上地下发育不协调,这样不仅浪费肥料,还难以获得高产。2020年山东省邹城市张庄镇农技站针对地上茎叶旺长、地下薯块产量低等突出问题,将促苗早发的前促技术和中后期控制旺长的后控技术相结合,并与传统甘薯栽培方式进行比较,研究其对春甘薯生长及产量性状的影响,具体过程如下:

一、材料与方法

1. 试验地块

试验设在邹城市张庄镇西马村甘薯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土壤质地为山岭沙质壤土。耕层土壤基本理化性状:有机质6.6克/千克,碱解氮72.5毫克/千克,有效磷37毫克/千克,速效钾73.6毫克/千克,pH 值为6.2。前茬作物为花生,平均亩产300千克左右。

2. 试验设计

本次试验共设3个处理。

处理A:采用“促苗早发+2次控制旺长”处理。促苗早发,即移栽前将秧苗基部10 厘米浸泡在 60~80 毫克/千克的α-萘乙酸溶液中,时间10 分钟。2次控制旺长。第1次,在春甘薯栽后60天(6月25日),块根形成及膨大期,适度控制生长,促进不定根分化成块根,每亩用5%烯效唑可湿性粉剂40克兑水30千克喷洒叶片。第2次,在春甘薯栽后80天(7月15日),北方进入雨季,尽量控制旺长,建立合理群体结构,每亩用5%烯效唑可湿性粉剂50克兑水30千克喷洒叶片。

处理B:采用“促苗早发+3次控制旺长”处理。促苗早发,同样在移栽前将秧苗基部10 厘米浸泡在60~80 毫克/千克的α-萘乙酸溶液中,时间10 分钟。3次控制旺长。第1次,同样在春薯栽后60天(6月25日),促进不定根分化成块根,每亩用5%烯效唑可湿性粉剂40克兑水30千克喷洒叶片。第2次,同样在春甘薯栽后80天(7月15日),每亩用5%烯效唑可湿性粉剂50克兑水30千克喷洒叶片。第3次,在春甘薯栽后115天(8月20日),正值块根第2次膨大高峰期(关键期),每亩用5%烯效唑可湿性粉剂50克兑水30千克喷洒叶片。

处理C:为对照组(CK),采用傳统大田管理方式,不运用前促后控技术。

3. 田间管理

2020年4月23日施肥起垄。起垄时所有处理平均每亩基施生物有机肥50千克(有机质≥55%)、腐植酸控释肥(16-8-24)50千克。试验品种为济薯26。单垄单行种植,垄距85厘米,株距25厘米,栽植密度3 140株/亩。26日栽插,栽插前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浸泡薯苗基部,栽插时浇透返苗水,栽插后铺设滴灌带和覆盖黑色地膜,其他管理方式同一般大田,10月29日收获。

4. 试验调查与统计

按3点取样法,每点实收3垄,长5米,面积12.75米2,测出单株产量、鲜薯产量、薯干产量、薯秧产量等。对试验数据用Excel2007、DPS7.05进行数据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1. 不同处理对春甘薯单株结薯个数和单株产量的影响(表1)

不同处理春甘薯单株结薯个数调查显示,处理A和处理B的单株结薯个数均显著多于对照,二者之间并无显著区别。说明促苗早发技术,即移栽前将秧苗基部用α-萘乙酸溶液中浸泡,能够促进薯苗生根结薯。结合库源理论,该技术能够促进不定根生长,起到扩大库容的作用,为后期获得较高的经济产量打下坚实基础。

2. 不同处理对春甘薯产量的影响(表2)

不同处理春甘薯产量调查结果显示,处理A和处理B的产量均显著高于对照。说明移栽前将秧苗基部浸泡在α-萘乙酸溶液中以及前期和中期的2次控制旺长对产量的提高起到了显著作用。其中处理B的产量最高,说明第3次控制旺长在块根第2次膨大高峰期(关键期)起到了控制地上茎叶旺长、促进薯块生长膨大的作用,使甘薯产量得到提高。

3. 不同处理对春甘薯经济系数的影响(表3)

经济系数是考察该技术获取经济产量的重要指标,从不同处理经济系数的调查结果可知,对照的经济系数最低,茎叶产量最高,经济产量最低。说明春甘薯在薯块膨大期茎叶旺长趋势明显,经济产量降低,地下块根积累变弱。处理A和处理B经济系数均高于对照,处理B经济系数最高。说明春甘薯中后期茎叶旺长关键期的2次和3次控制旺长技术处理均可有效抑制地上茎叶的生长,其中3次控旺处理对茎叶抑制和块根积累的效果最好。

三、结论与讨论

促苗早发技术,即移栽前将秧苗基部浸泡在α-萘乙酸溶液中,能够促进薯苗生根结薯,显著提高单株结薯个数,起到扩大库容的作用,为后期获得较高的经济产量打下坚实基础。2次控制旺长和3次控制旺长技术比较,3次控制旺长措施效果更好,产量更高。3次控旺措施在块根膨大关键期起到控制地上茎叶持续旺长、促进薯块生长膨大的作用,促进了产量的提高。将促苗早发技术与3次控旺技术相结合,既扩大了库容(甘薯产量),又抑制了后期茎叶旺长,提高了经济系数。在生产实践中,要注意第3次控制旺长时的控旺剂浓度不可太高,避免甘薯早衰。

(作者联系地址:山东省邹城市张庄镇农技站 邮编:273507)

猜你喜欢

旺长萘乙酸结薯
椰糠与草炭配比生产马铃薯原原种的综合技术分析
不同生根促进剂对玉树水培诱导的影响
棉花:多雨易旺长 加强化学调控
马铃薯不同基因型试管薯形成能力比较及遗传位点分析
乙酸溶液浓度对提高迎春硬枝扦插生根规律的影响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氯化胆碱·萘乙酸可湿性粉剂中萘乙酸含量
叶面调控对马铃薯新品种微型薯结薯的影响
果树旺长别高兴 赶紧做这事
冬小麦全程控旺防冻优化栽培技术探析
复硝酚钠与萘乙酸处理对红花羊蹄甲扦插效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