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学长日记:辩论社曾发生过一个大事件
2021-07-06张力奋
张力奋
【适用话题】规则 严谨 文化差异
5月3日 周三 晴好
早茶時,关于牛津的招生程序,我问了一位熟悉的院士。他说,牛津招生以申请人的考试成绩和学术潜力为主,不像美国有些常青藤名校,可以依靠家境、背景或捐赠赚“便宜”,“曲线救国”。他觉得美国有些名校的“裙带作为”很丢脸,这在“牛剑”无法想象。
在牛津,按招生章程,每位申请人只有一个代码,是否录取,取决于面试。他说,作为牛津教授,常有朋友向他咨询报考事宜,他都乐意相助。不过,他有言在先,在他提供咨询后,考生必须承诺不报考他所在的学院,以免引起不必要的利益冲突。
牛津大学明文规定:不允许向在校生或可能录取的新生募集或接受500英镑(约合人民币4345元)以上的捐款。这同样适用于学生的配偶、家长和监护人。
5月9日 周二 晴好
文化间的差异,观察日常现象最有趣。有朋友说及中国人的诸多习惯,比如中国人中,我们这代人说话声音最大。人口密度大,公共环境必然嘈杂。我们这代人说话声音大,或是集体症状,环境使然。
不过,文化上的雅俗是相对的。比如英国人重礼仪,但其擤鼻涕的行为困扰我多年。无论何种公共场合,航班、地铁,董事会、国会听证、首脑会晤,无论规格多高,气氛多庄严,不时可听到擤鼻涕的声响。鼻涕的主人用手帕捂住一个鼻孔,旁若无人,非常用力。英国人对此熟视无睹,习以为常。在东方人看来,擤鼻涕是社交禁忌,完全可以低调处理。但英国人对之脱敏。
6月1日 周四 阵雨
牛津辩论社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声名最大的辩论社,创立于1823年。很多英国政治家政治生涯的第一页,就是在牛津辩论社翻开的。
除了辩论,牛津辩论社常年最重要的议程是邀请各界名流演讲,几乎每晚都有。一个有趣的规矩是,主持人向听众介绍演讲人时,演讲人本人须回避。这个设计很有英国特色。演讲人不在场,介绍更直白,甚至触及演讲人的敏感禁忌,当然也增加了戏剧感。
牛津辩论社向来不怕争议,但求规则公平。辩论社曾发生过一个大事件,是1933年2月9日的表决。那是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10天后,二战爆发前。当晚的辩题是:无论发生什么状况,我们都不会为国王和国家而战。最后表决,275票对153票,通过。丘吉尔闻讯大怒,斥其“卑鄙、可怜、污秽和无耻”。据说这一表决对希特勒误判英国人斗志起了相当大的作用,希特勒加速了开战部署。实际情况是,二战爆发后牛津与剑桥的许多学生中断学业,最早奔赴战场。在校时,他们玩弄语言游戏,语不惊人死不休。但在纳粹独裁者对英国悍然发动侵略战争时,他们决然放下书本,踏上了救国征程。
(田宇轩摘自《牛津笔记》学林出版社)
【素材分析】也许,当听说了只要曾接触过教授的考生,就不允许报考该教授的专业时,有人会感到不可思议;当知道了辩论社宁肯承受首相的责骂也要保证辩论公平时,有人会觉得惊诧无比。但这就是规则。在牛津,要学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规则意识。
【速用名言】
1.欲成方圆而随其规矩,则万事之功形矣,而万物莫不有规矩,议言之士,计会规矩也。——战国时期思想家 韩非子
2.如果你敢于宣称自己是受限制的,你就会感到自己是自由的。——德国作家 歌德
(特约教师 段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