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眩胶囊治疗风痰上扰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

2021-07-06张春娟于艳双

现代医药卫生 2021年12期
关键词:视物证候动脉

张春娟,于艳双

(佳木斯市中医院脑病康复科,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2)

后循环又称为椎-基底动脉系统,主要由椎动脉、基底动脉、大脑后动脉及分支组成,主要负责脑干、小脑、丘脑、枕叶及部分颞叶等部位的供血[1]。后循环缺血临床表现多以发作性眩晕为主症,同时伴或不伴头痛、耳鸣、恶心、呕吐、共济失调、肢体麻木、意识障碍等症状[2],该病是常见的中老年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目前,西医对于后循环缺血性眩晕(PCIV)的治疗主要为扩张血管、抗血小板聚集、调脂、脑保护等方法,具有一定疗效。但是,长期服用药物易产生耐药性,且停药后容易复发,导致疾病难以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研究表明,风痰上扰型PCIV较常见[3]。本研究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配合清眩胶囊治疗风痰上扰型PCIV,取得了一定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本院住院的风痰上扰型PCIV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实用神经病学(第二版)》[4],主要表现为眩晕,慢性起病,病情逐渐加重,或急性起病,常反复发作;伴有恶心呕吐、视物不清、复视或持物不稳,呈发作性、体位性晕;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TCD)示双侧椎动脉与基底动脉血液流速减慢,表现为血流低灌注。中医诊断标准:参照2008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5]和周仲英[6]的《中医内科学(2007版)》诊断标准,为风痰上扰型;主症为头晕目眩、甚则视物旋转,轻者闭目立止,重者如坐车船,持续发作且剧烈,颈部及体位改变时加重;次症为眼球震颤、恶心呕吐、乏力、面色苍白、肢体麻木或瘫痪、耳鸣耳聋;舌质暗红,舌苔白,脉细弱。纳入标准:(1)符合西医诊断标准;(2)符合中医诊断标准,辩证分型为风痰上扰型;(3)没有进行其他相关治疗;(4)具有认知能力。排除标准:(1)对中药过敏,或不宜服本药;(2)其他原因所致眩晕,如脑外伤、梅尼埃综合征、迷路炎、脑出血、癫痫、脑梗死等;(3)心、肝、肾功能严重损害及伴有精神疾;(4)正在服用可能影响治疗作用的药物;(5)怀疑或明确有酒精、药物滥用史;(6)服药后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或并发症;(7)未按照要求认真服药。对照组中男22例,女18例;平均年龄(71.8±3.1)岁;平均病程(15.0±3.8)h。观察组中男20例,女20例;平均年龄(69.4±2.7)岁;平均病程(13.8±4.2)h。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患者自愿参与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治疗方法 (1)对照组给予西药常规治疗,包括控制基础疾病、改善脑部供血、抗血小板、调脂等方法,同时给予生理盐水250 mL加入盐酸倍他司汀(国药集团国瑞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30473,规格:20毫克/支)20 mg静脉滴注,疗程为14 d。(2)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自拟院内制剂清眩胶囊(制剂批号:201001),每次4粒,每天3次,疗程为14 d。

1.2.2观察指标 (1)参照文献[7]对患者中医证候积分进行评价,将主症中视物旋转、头晕目眩、耳鸣耳聋的严重程度分为重度、轻度、中度、无,分别记6、4、2、0分;(2)采用TCD对颅内椎基底动脉进行探查,评价治疗前后左椎动脉(LVA)、右椎动脉(RVA)、基底动脉(BA)血流速度。疗效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8],其中痊愈为无眩晕症状,不能影响工作及生活,随访3个月无复发;显效为眩晕等症状明显减轻,偶有头昏头沉,或轻微头晕目眩不伴有视物旋转及晃动感、耳鸣、视物不清、呕吐等,可正常生活及工作;有效为眩晕症状减轻,仅有轻微自身或周围事物旋转感、恶心呕吐、视物不及、耳鸣,虽能坚持工作或生活,但正常工作及生活受影响;无效为眩晕症状无改善或加重,伴自身或景物旋转晃动感、耳鸣、视物不清、恶心呕吐。治疗有效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2 结 果

2.12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2.22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2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明显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分)

2.32组RVA、LVA、BA血流速度比较 2组治疗后RVA、LVA、BA血流速度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各指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RVA、LVA、BA血流速度比较

3 讨 论

后循环缺血是指椎-基底动脉血液循环系统障碍导致脑干及小脑、丘脑、枕叶、颞叶后部等区域脑组织灌注不足,从而出现眩晕等相关症状。美国的一项研究发现,有750万患者因为眩晕/头晕到医院就诊,占中老年人各种眩晕的60%以上[9-11]。PCIV的发病率逐渐呈上升趋势,严重影响患者日常工作及生活。目前,西医对于PCIV的内科治疗方法主要为在基础疾病等对症治疗的基础上,以扩张血管、改善脑部供血、抗血小板聚集、调脂等为主,治疗药物包括西比灵、盐酸倍他司汀、拜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等。西药在治疗PCIV时具有一定疗效,但停药后容易反复复发,远期疗效欠佳。中医药从整体出发,通过辨证论治,可根据患者不同的临床表现审病求因、求因治本。

PCIV以眩晕、头昏沉重、行走不稳为主要特点,归属祖国医学“眩晕”范畴。古籍中记载眩晕源远流长,眩晕病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称之为“眩冒”,眩者,头晕也,眼有黑花,如立舟车之上,而旋转者是也。中医辨其病因首分虚实,实者包括风、痰、火、瘀上扰清窍,虚者为后天脾胃乏源或肝肾气血亏虚所致清窍失养,最终导致眩晕。眩晕病位在头窍,主要与肝、脾、肾有关。《内经》病机十九条中记载“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最先提出眩晕与肝脏、风邪有关,为“无风不作眩”的出处。张仲景在《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篇》多次指出痰饮致眩,首开“因痰致眩”理论的先河,如“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朱丹溪在“医圣”张仲景认识的基础上提出“无痰不作眩”理论,认为痰饮是眩晕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痰为阴邪,性善流动,无处不到。痰浊阻滞气机,清阳失布,清窍失养、浊阴不降则致眩晕。风为阳邪,其性轻扬而善行数变,致病发展迅速,容易侵袭阳位,上扰头目,风邪致病易动摇不定,常表现为眩晕。风为百病之长,他邪亦可以依附风邪入侵,痰与风邪相引,外风引动内痰,痰浊随风邪上逆,风痰相兼为患以致眩晕。黄培新教授认为,PCIV有起病紧急、缠绵难愈、长期反复发作的特点,符合风痰上扰证型临床症状,且较为常见[12]。据统计,在眩晕患者中,风痰上扰型眩晕患者比例超过33%[13],治疗上当以平肝熄风、化痰为治疗大法。

本研究采用自拟清眩胶囊治疗风痰上扰型PCIV,其组方如下:天麻15 g,生牡蛎30 g,决明子25 g,清半夏15 g,生白术15 g,茯苓15 g,陈皮15 g,泽泻15 g,石菖蒲20 g,怀牛膝20 g,益母草15 g,菊花15 g,川芎15 g,莱菔子15 g。方中半夏燥湿化痰,天麻化痰熄风而止眩,共为君药。半夏为燥湿化痰主药,李东垣曾说:“眼黑头眩,虚风内作,非天麻不能”。茯苓、陈皮、泽泻、白术、石菖蒲为臣药,健脾利湿、化痰醒神开窍。茯苓能健脾、祛湿,脾运则湿除而痰无由生;陈皮具有燥湿消痰、理气通滞之功,痰消气畅则血难壅塞;泽泻专主渗湿而行痰饮;白术善于健脾燥湿,不仅治痰之本而能绝生痰之源;石菖蒲开窍豁痰、醒神益智。决明子、菊花、生牡蛎为佐药,清热平抑肝阳,熄风定眩,清利头目。川芎为血中气药,引药上行,清利头目。坤草行活血行气化瘀通络之功,血行风自灭。菊花性寒,入肝经,能清肝热。诸药合用,共奏平肝熄风、祛湿化痰之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天麻可降低外周血管、脑血管阻力,并有降压、减慢心率的作用。陈皮提取物有清除氧自由基和抗脂质过氧化作用。怀牛膝能降低全血黏度,并有抗凝作用。川芎主要含生物碱川芎嗪,可扩张脑血管,改善微循环,显著增加脑血流量,同时可抑制血小板凝集,预防血栓的形成。菊花具有降压、缩短凝血时间作用,可增加冠脉血流量。益母草粗提物能扩张血管,有短暂的降压作用,对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及红细胞的聚集有抑制作用等[14]。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及RVA、LVA、BA血流速度明显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各指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清眩胶囊在治疗风痰上扰型PCIV方面具有较好疗效。

综上所述,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辩证结合清眩胶囊治疗风痰上扰型PCIV可显著改善患者症状,提高临床疗效,且胶囊剂型具有服用方便、便于携带、价格低廉等优势,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及推广。

猜你喜欢

视物证候动脉
肥胖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胰十二指肠上动脉前支假性动脉瘤1例
哪些眼病会引起视物变形
双侧腋动脉分支及右侧肱动脉分支变异一例
不可思议的奇人异事
视疲劳当以养肝为主
单纯吻合指动脉在末节断指再植术中的应用
介入栓塞治疗肾上腺转移癌供血动脉的初步探讨
昆明地区儿童OSAHS中医证候聚类分析
看电视别摘老花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