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落花时节又逢君
——读张炎《台城路》

2021-07-06李小雨

高中生之友(中旬刊) 2021年6期
关键词:台城钱塘无端

○李小雨

写重逢忆旧题材的古典诗词中,非常著名的是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不说自己想念故人,而通过想象将来相见、互诉衷肠的场景,将思念推涨至高处。这种写法十分动人,在后世许多作品中都能见到。而着眼于现实重逢的令人心惊之作,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则必有名:“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妙用对比手法,将战乱后无意中重逢勾起的万千思绪蕴藏其中,字字不着痕迹,却意味深长。这两首诗作都是七言绝句,张炎则以词作《台城路》书写这类题材,文体不同,风味自殊。

台城路

庚寅秋九月,之北,遇汪菊坡,一见若惊,相对如梦。回忆旧游,已十八年矣。因赋此词。

十年前事翻疑梦,重逢可怜俱老。水国春空,山城岁晚,无语相看一笑。荷衣换了。任京洛尘沙,冷凝风帽。见说吟情,近来不到谢池草。 欢游曾步翠窈。乱红迷紫曲,芳意今少。舞扇招香,歌桡唤玉,犹忆钱塘苏小。无端暗恼。又几度留连,燕昏莺晓。回首妆楼,甚时重去好。

词前小序用以交代词作背景,与词形成互补关系,张炎此序也不例外。这段简短的记叙文字,将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作词缘由都记述得非常清楚。“一见若惊,相对如梦”八字心绪,可追至杜甫《羌村三首》中的“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张炎凝练传神地写出乍见故旧的心惊,继而松弛下来,身处当下,回忆往昔,那过去的记忆叠加在今日所见故人身上,如在梦寐。

“台城路”其实是词牌“齐天乐”的别名,是从周邦彦同调词作首句摘取而来,周词云“绿芜凋尽台城路,殊乡又逢秋晚”,这二句与张炎此词情境甚合。此外,熟悉古典诗词的读者,能够很自然地联想到韦庄的七绝《台城》:“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虽然韦庄此诗主题是金陵怀古,但其中由今昔比照所带来的怅然若失,与张炎此词心绪可谓异曲同工。这些大概都可作为张炎选用“台城路”作为词牌的直接原因。

起句点题,回首前事疑梦,而今可怜俱老,一昔一今,将全词包藏其中。山水依旧,但已春空岁晚,这样不期而遇的重逢,使往事忽然涌现心头,但相对如梦,一时失语,只能付之一笑。这笑里所包含的是无声的嗟叹,是无泪的痛哭,较之直笔书写,更见悲痛之深。“荷衣”语出《楚辞》,是高人、隐士之服,既着荷衣,那么尘世中的功名利禄便犹如浮云,听之任之便罢。过往之不存,心事已成非,吟情渐减。谢灵运所作“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是绝佳妙句,“吟情……不到谢池草”,自是因为词人心境改变,写不出什么好句子来。上阕便在今日已无吟情处结束。

过片“欢游曾步翠窈”将时间推向往昔,无论“乱红”“紫曲”,还是“舞扇”“歌桡”,都已经只是存在于回忆中的旧游欢景。那时的情意穿过重重的时间帷幕,到如今已经减少了不知几许。“犹忆钱塘苏小”,字面上似乎在说还记得那时有名的钱塘苏小小,但背后所表达的是一片怅惘之情,是对故国往日承平繁华的追忆。抚今追昔,深沉的家国苍凉之感便涌上心头。说是“无端暗恼”,其实并非无端,只是千头万绪的深沉情意无法倾倒而出。“又几度留连,燕昏莺晓”,其中有多少情事今已无从提起?有多少过往已经一去不复返?“回首妆楼”,又见词人心头深情所驻,仍在故国。

张炎由宋入元,二十九岁即遭国变,入元后绝意仕途,落魄纵游。这些沉痛的生平经历,也是词人进行今昔对比的情感基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张词曰:“往往苍凉激楚,即景抒情,备写其身世盛衰之感,非徒以剪红刻翠为工。”这些特性在此词中亦可窥见一二。

猜你喜欢

台城钱塘无端
将敢“闯”敢“创”作为成长基因 钱塘区打造产才融合示范高地
虬曲无端写盘郁 苏轼《木石图》辨析
观钱塘
白居易写诗
孩子,我们一起漫步身旁的风景
不同桃李混芳尘
观 潮
今古无端入望中
又见台城柳(外一首)
关于“台城之炬”的双重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