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异常者经抗生素治疗后变化幅度对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
2021-07-06曾祥平
曾祥平
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药剂科,四川成都 611130
前列腺癌多发于老年人群,青壮年人群前列腺癌发病率极低,临床检测前列腺癌的方法有穿刺活检、游离前列腺癌特异性抗原等[1]。血清肿瘤标志物在肿瘤的诊断、确诊、评估预后等方面发挥着重要意义,前列腺特异性抗原作为肿瘤标志物在前列腺癌诊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前列腺炎也会使患者的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游离前列腺癌特异性抗原指标提升,因此在采用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检测前列腺癌有着一定限制,在下文中主要分析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异常者经抗生素治疗后变化幅度对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入选本次研究对象为2016年1月—2020年1月期间收治的110例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异常患者。入选标准:(1)患者对本次研究知情;(2)均符合使用抗生素治疗指征;(3)患者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水平在4.0~10.0μg/L间。排除标准:(1)患有急性尿路感染患者;(2)有前列腺手术史、前列腺炎患者;(3)已确诊为前列腺癌患者。年龄最小患者63岁,年龄最大患者75岁,中位数年龄为(69.0±8.3)岁。
1.2 方法
入选研究患者均予以抗生素进行治疗:选择抗生素药物为左氧氟沙星,给药方式为静滴,每次用药量为400 mg,每日一次,共治疗一个星期。
1.3 观察指标
(1)比较治疗前后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游离前列腺癌特异性抗原水平:分别在治疗前与治疗后清晨空腹状态下抽取3 ml血液作为检测标本,进行离心分离血清处理,并使用全自动化化学发光仪对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游离前列腺癌特异性抗原指标进行检测。(2)分析前列腺癌阳性检出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指标水平对比
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患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游离前列腺癌特异性抗原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治疗前后指标水平对比(±s)μg/L
表1 治疗前后指标水平对比(±s)μg/L
时间治疗前(n=110)治疗后(n=110)tP前列腺特异性抗原7.70±0.97 5.81±0.58 7.478<0.05游离前列腺癌特异性抗原0.97±0.09 0.81±0.05 6.949<0.05
2.2 前列腺癌阳性检出情况的分析
进行穿刺活检后阳性检出率为14.54%(16例);经抗生素治疗后,13例患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水平没有降低,下降幅度低于10%的患者有32例、下降幅度在11%~30%间的患者有29例、下降幅度在30%~50%间的患者有23例、下降幅度超过51%的患者有13例。穿刺活检阳性率分别为7例、6例、3例和0例、0例,所占比例分别为53.84%、18.75%、10.34%、0.00%和0.00%。
3 讨论
目前我国呈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导致前列腺癌的发病率也一直增加。前列腺癌主要是指发生在前列腺上皮的一种恶性肿瘤疾病,在泌尿系统疾病中,前列腺癌的发病率较高,尤其是我国前列腺癌发病率更要高于一些发达国家[2]。前列腺癌多发于老年人群,发病高峰年龄在75~79岁之间,<60岁人群患病率比较低,伴随着年龄增加,疾病发生率也会随之增加[3]。早期前列腺癌的症状并不明显,因此极易被忽略,在发现时疾病已经发展至中晚期,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该病通常是在体检或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水平升高后被检出。目前诊断前列腺癌的方法有三种:一种为直肠指检、一种为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检测、一种为超声引导下前列腺穿刺活检,通过直肠指检可发现前列腺结节,且质地较硬;前列腺癌患者通常伴有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提升现象,特别是出现淋巴结或骨转移;最终想要确诊前列腺癌还需要依靠超声引导下前列腺穿刺活检。
针对我国实际情况来说,前列腺癌早期诊断具有一定难度,早发现、早治疗可有效延长患者生存时间。伴随着医学技术不断发展提升,单克隆抗体与免疫技术有了很大提升,在前列腺癌的诊断中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是重要肿瘤标志物,前列腺特异性抗原主要是由前列腺腺泡与导管上皮细胞分泌分单链糖蛋白,共有237个氨基酸,为激肽释放酶类型的丝氨酸蛋白酶,更参与到了精液液化过程中[4]。当生理状况正常时,前列腺特异表达的前列腺特异性抗原经导管会分泌到精液中,与在血清中浓度比较,在精液中的浓度高出很多。在前列腺的腺泡、管腔与血液循环系统间有着极为显著的组织屏障,在患前列腺疾病之后,组织屏障被破坏,尤其是前列腺癌患者,因肿瘤细胞异常生长进而加重了组织屏障被破坏程度,前列腺特异性抗原会进入到机体血液内,因而提升了血液中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水平。通过研究证实[5],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只存在前列腺组织内,到目前为止在其它组织内还没有发现存在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所以特异性极强。前列腺特异性抗原的特异性也只针对前列腺上皮,并不能作为前列腺癌的特异性指标,也就是说虽然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有器官特异性,但是并不具有疾病特异性,一些其它前列腺疾病也导致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水平提升[6-7]。前列腺特异性抗原为特异性较强的一种肿瘤标志物,被广泛应用在前列腺癌的早期诊断、筛查中、评估预后等方面[8]。
在该文中,医院收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异常患者均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治疗后发现,患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游离前列腺癌特异性抗原均值水平有所下降,另外根据治疗效果,也就是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水平没有降低、下降幅度低于10%、下降幅度在11%~30%、下降幅度在30%~50%、下降幅度超过51%进行分类,穿刺活检阳性率分别为53.84%、18.75%、10.34%、0.00%、0.00%,也就是说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抗感染治疗后下降水平幅度越低那么患前列腺癌几率就越高[9-10]。本次研究是建立在前列腺疾病的基础之上,在进行导尿、直肠指检时均会导致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水平升高,该研究的意义是对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异常患者进行抗生素治疗,在治疗后消除因前列腺炎症引起的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水平提升状况,使其水平恢复正常,并根据治疗后水平变化评估病情。
对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异常患者使用抗生素治疗后前列腺特异性抗原下降幅度与前列腺癌检出关系比较发现,使用抗生素治疗后若患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水平降低幅度较大那么就表示异常状况是由前列腺炎症引起的,在这种情况下并不需要进行穿刺活检。当然前列腺特异性抗原也有波动范围,在一定范围内进行两次检测,检测结果也会有一定幅度变化,所以应重复多次进行检测,虽然会避免因自然引起的波动,但是对于因炎性反应引起的影响却不能彻底消除。在临床实际应用中,前列腺特异性抗原也有限制,那就是与前列腺增生在10~20μg/L区段内会出现交迭现象,所以想要最终确诊还需要结合其他诊断措施。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异常患者使用抗生素治疗后若其水平下降幅度较大,那么患癌几率则较低,小幅度的下降则表示前列腺癌风险几率较高,当下降幅度超过50%时可证实患者患前列腺癌风险有所下降。总而言之,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异常患者使用抗生素治疗后,其水平下降幅度在前列腺癌诊断中有着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