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文化融入课堂的教学实践探索
2021-07-05何翠霞
何翠霞
[摘 要]地方特色精神文化中蕴含的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适时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能有效引导学生对地方、对家乡的深入了解,增强他们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白云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府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深入挖掘白云区域文化中蕴含的文化育人价值,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对学生进行立德树人教育,符合当前思政课程改革的重要资源和方向。
[关键词] 地方文化;人文精神;育人
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国是千万家,家是最小国。在地方特色精神文化中蕴含的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适时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能有效引导学生对地方、对家乡的深入了解,增强他们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开放务实、敢为人先、百折不挠、兼收并蓄”是白云区域文化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同时也蕴含着丰富和广博的育人元素。深入挖掘白云区域文化中蕴含的文化育人价值,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对学生进行立德树人教育,符合当前思政课程改革的重要资源和方向。
一、挖掘白云地方特色、历史和人文元素,丰富课程资源
育人离不开文化和精神,离不开价值引领。白云区域特色精神文化中包涵有诸如朴实的民风民俗、独特的地方发展理念、地方名人盛景的激励等,这些都是开展白云区域特色精神文化融入课堂育人的丰富资源,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要求。它们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实际,是学生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活教材、活课堂。
白云区独特的地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长期浸润和滋养着这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人文风貌。白云区独特的民风民俗承载着久长而又深厚的历史文化信息,延续着中华子孙的文化认同和民族精神,起到了与人民大众忧喜相关的不可替代的生活、精神和文化认知作用。
例在《奇妙的节日风俗》教学中,教师关注文化与儿童生活的紧密联系,引领学生观摩元宵舞醒狮舞火龙、端午赛龙舟等身边的民风民俗,去发现民风民俗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去发掘家乡文化中的道德价值。教师通过充实大量贴近生活的素材,拉近了儿童与风俗的距离,让学生感受风俗承载着我们中華民族的传统美德,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
二、开放性的教学活动,增强文化实践体验,传承白云人文精神
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教师充分挖掘和传承本土文化,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生长的地方,了解自己所处环境的特色与渊源,设计以乡土文化为主体的系列主题文化实践活动,引导孩子认识生命的孕育和发展的同时,遵循生命成长的规律,培养人文精神,在弘扬白云文化中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爱学校的高尚情操,从而树立健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如教师在教学《家乡的故事》时,开展与家乡名景、名人、名事相关的系列主题实践活动,让孩子与家长一起去探索和发现白云古迹遗址、名胜雅韵。让学生感知当地厚重的人文历史。在实践探查三元里抗英故事、竹料烈士陵园英雄的感人事迹,在孩子们心中树立起一座白云人民保家卫国、反抗侵略的精神丰碑,感受到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更加激发要好好学习,长大以后建设祖国,服务白云的理想。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还要求每个学生都在家长的帮助下录制孩子亲口讲述的家乡历史感人小故事,开故事交流会,孩子们记住了在白云这块热土涌现出的许许多多志士仁人、英雄豪杰所传承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引导孩子励志成才、树立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在不断实践与探索中走出一条特色之路。
三、强化学生情感认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唤醒文化自觉
心理学认为:认知是情感的源泉,以情感为导向;情感是行为活动的源泉,以行为活动为导向。儿童生活文化习得及道德生活的建构,是儿童不断获得丰富文化汲取、积累道德生活经验的过程。因此,教师要通过挖掘教材深度进行中华传统文化的渗透,引导儿童发展其道德自主建构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将儿童生活中的知、情、行等方面的经验结合起来,促成儿童文化感知和道德品质的形成。
如教师在教学《家乡的故事》时,通过学生实地调查,亲身感受家乡发展变化,激发学习热情,增进对家乡的热爱。课堂上,有孩子展示流溪河两岸旖旎风光的画作,叙述与父母家人漫步绿道、赏美景品美食的欢乐;有孩子提供网上查找和实地考察“石井河”变化对比的图片:由污水横流、黑臭难闻到通过整治后的“两岸杨柳垂,鱼儿游浅底”,成了市民休闲好去处;有孩子晒出了游览独具岭南特色的广州"西湖"风景区——白云湖的照片,大声解说,眉飞色舞,自豪之情油然而生。教师推出的“白云新机场建设成果”图片,“白云启航,世界通达”“活力空港 魅力白云”“笑迎八方,喜纳四海”——白云人的“开放包容、兼收并蓄 ”深深印在了孩子们的脑海中。
教师要积极通过课堂教学渗透、文化陶冶、实践探究等教育途径,以情感为导向,让孩子用自己的脑子思考、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耳朵倾听、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用自己的手操作,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的过程中,逐步对人生、社会、自然形成符合实际的认识,形成科学的价值取向,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石中英.人文世界、人文知识与人文教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6)
[2]教育部基础教研司、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织编写.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钟启泉主编,王斌华著.校本课程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
[4]朱开群.基于深度学习的“深度教学”[J].上海教育科研,20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