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肠内营养护理用于急性脑出血患者护理的效果评价
2021-07-05邹芳
邹芳
摘要:目的:探析急性脑出血患者护理中采取早期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支持的应用效果。方法:以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2020年1月~2020年12月接收的1280例急性脑出血患者为实验对象,依照计算机表法将1280例脑出血患者分为实验组、对照组,每组各640例。对照组使用肠外营养护理,实验组则采用肠内营养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HPT、PA、HPX情况;同时对两组患者在护理完成后的遵医行为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进行记录,分析组间差异。结果:经临床研究得出,研究组HPT、PA、HPX等各项临床指标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开展比较分析差异性显著,(P < 0.05) 。两组患者在接受护理后,遵医行为以及生活质量有明显差异,相较于对照组来说,研究组各项指标数值明顯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存在显著差异性,(P < 0.05) 。结论:肠内营养支持在急性脑出血患者中有着重大意义,能改善患者各项指标,应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急性脑出血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支持;肠外营养支持
生活方式的改变也使得急性缺血性脑出血症状的发病率激增,同时,如房颤、先天性病症、心脏病、血液病症、糖尿病等常见病症与脑出血症状均有密切关联[1~2]。在对患者进行康复治疗时,给予有效的营养护理能够有效促进患者的康复。医护人员要了解患者的特点,进一步优化营养支持,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患者的早期康复,提升患者的恢复质量,对于改善脑出血患者的病情恢复来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本次研究以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2020年1月~2020年12月接收的1280例急性脑出血患者为实验对象,探析在急性脑出血患者护理中采取早期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支持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2020年1月~2020年12月接收的1280例急性脑出血患者为实验对象,将1280例患者应用计算机表法均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640例。实验组中男性患者347例,女性患者293例,年龄15~68岁,平均年龄(31.8±2.4) 岁;对照组中男性患者330例,女性患者310例,年龄16~65岁,平均年龄(31.6±2.8) 岁。组间基本资料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可对比。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肠外营养支持。在对患者进行喂养时期给予患者足够的热量支持,其标准以30~35 kcal/(kg/d) 进行计算,患者氮需要量标准以0.15~0.20 g/(kg/d) 进行计算。于症状发生后72 h内使用营养护理,可使用鼻胃管喂养法,将患者头部抬高30°营养液选择瑞代肠内营养乳剂,灌注剂量为2 000 mL。
实验组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症状发生后24 h内通过鼻胃管插进肠内,并给以营养支持,一些患者则加以静脉营养,应用连续性以及间歇性两种方法,依据操作准则,从鼻部插进胃管,在胃内固定后,将营养物质的浓度依次从低浓度提高到高浓度,第一天的速度约为一小时20 mL,以后逐日增加一小时20 mL,最大滴速一小时125 mL,观测先提升分量后没有异常,再提高浓度。
(1) 由医务人员对患者进行简单的全面评估。详细了解患者脑梗死的相关知识以及患者出现的感觉确实和障碍状况,初步确认患者的病情,并观察患者的随意运动和眼球运动是否出现障碍。确认患者的基本资料,并要求患者自行饮水,如果患者没有饮水呛咳则可以进行正常进食,这样有助于促进患者的康复进程。脑梗死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的饮食对于患者的康复来说是极为重要的,日常摄取食物仍以低盐、低脂和清淡饮食为主,每日的食盐摄入量不可超过2 g,不要食用酱菜或者腌肉等隐性高盐食品,在日常生活中尽量限制水分的摄入,每日的水分摄入量需要根据汗液和尿液排泄状况来进行调整。
(2) 对患者进行生活护理。由于大多数急性脑梗死患者都无法生活自理,所以护理人员需要帮助患者穿脱衣物,帮助患者洗漱等。指导患者如何使用便器。在日常的护理过程中,需要避免皮肤擦伤,定时为患者翻身,并确保床单位整洁。辅助患者进食。
(3) 脑梗死的病程较长,很容易出现焦虑和恐惧等不良情绪,这不仅不利于疾病的治疗,还有可能导致病情的进一步加重,甚至还有可能引发患者的病情出现急性发作的情况。护理人员亲切、温柔地给予患者护理服务,使患者从内心中接受护理干预,同时教导患者如何进行自我照顾,提升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帮助患者树立积极治疗的信心。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保持良好的心态,愉快的心情对于患者的病情康复来说大有裨益。患者家属要对患者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对患者进行积极的引导,同时重视患者在家中的生活管理,重视但不要过度关注,避免引发患者紧张情绪。
(4) 在日常生活中,患者需要尽量选择一些舒缓且有氧的活动,例如散步或者太极拳等,在活动时以不感受到疲劳为宜,心率控制在110次/分钟左右。我们常使用的运动手环就能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心率,通过这种方式管控自己的心功能。在运动过程中一旦感觉到有心慌或者其他的不适,则立即停下来休息片刻,如果发现症状没有改善,还需要去医院接受进一步的治疗。
1.3 评价标准
以表格形式统计出两组患者经临床护理后的HPT、PA、HPX等指标的情况进行对比。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24.0软件对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 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用(x±s) 表示,行t检验,P < 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HPT、PA、HPX情况对比
本次实验结果表明,实验组患者HPT、PA、HPX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 < 0.05) 。见表1。
2.2 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遵医行为评分、神经功能评分对比
两组患者在接受护理后,生活质量、遵医行为以及神经功能有明显差异,相较于对照组来说,实验组患者的各项评分数据明显更优,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 < 0.05) 。详情见表2。
3 讨论
早期脑出血患者在发病后往往伴随脑组织损伤,患者脑半球、脑干等组织受损后会出现意识障碍和吞咽功能障碍,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正常进食,还制约了患者的康复治疗[3]。近年来临床研究表明,当患者出现疾病后,机体容易出现应激性的高分解代谢,易发生营养不良的情况。对患者进行早期的肠内营养支持有助于抑制高代谢分解,能够显著改善患者营养状况,预防机体发生应激性溃疡。
不同的营养护理方式,对于急性脑出血患者的预后恢复会产生极大的差异,尤其是老年患者肠内营养支持,通过静脉滴注的方式对患者进行营养灌注,在短时间内与肠内营养无明显差别。而长期应用肠外营养支持,易导致患者出现肠黏膜萎缩和感染的情况。相反,临床使用肠内营养护理时,有助于保障患者机体内血液流速稳定及肠道黏膜组织结构的稳定性,使肠黏膜细胞发挥其正常功能,对于改善患者的肠道机能来说,有十分积极的作用[4]。
肠内营养护理的干预模式更加符合机体生理特点,能够降低临床实施营养护理干预时对肝肾功能造成的损伤。通过肠内营养支持,能够显著提高患者康复效果及患者体内的氮平衡,防止发生感染、肝腹水、肝性脑病等多种并发症。临床实施肠内营养护理时将营养乳剂经鼻胃管直达患者胃部,能够有效保障营养的充足,同时不会对患者的肝肾功能产生损伤,具有较高的应用安全性。
综上所述,肠内营养支持在急性脑出血患者中有着重大意义,能改善患者各項指标,应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樊聪慧,赵庆忠,张黔,等.采用肠内与肠外营养支持治疗急性脑出血患者的效果观察[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20,19(23):64013-64017.
[2]徐甲芳.重症脑出血患者的早期肠内营养治疗[J].山西卫生健康职业学院学报,2020,30(4):45-46.
[3]张磊,吴迪,杨金红.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在ICU脑出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医疗装备,2020,33(14):93-94.
[4]施婉露.重症脑出血患者早期肠内与肠外营养支持的效果比较[J].中国基层医药,2020,(5):577-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