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百年风华 医者榜样

2021-07-05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宣传司

健康之家 2021年13期
关键词:钟南山患者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宣传司

开篇语

在中国共产党走过的百年历程中,一代又一代奋斗者顽强拼搏、赓续前行,涌现出无数感天动地的英雄模范。在党的领导下,广大医疗卫生工作者用智慧、汗水、心血乃至生命,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健康书写了可歌可泣的壯丽篇章。即日起,开设“百年风华 医者榜样”专栏,与您一起感悟楷模先锋的崇高品格,从他们的感人事迹中汲取强大的精神力量。

张孝骞:“永远和患者在一起”

诊治患者“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他坚守着“治人而非仅治病”的初心,在临床中牢记四个字“戒、慎、恐、惧”,在疑难杂症面前出奇制胜。上世纪30年代,他创建了我国第一个消化专业组,对胃的分泌功能进行多方面研究,有的论文至今仍被国际学界引用。

上世纪50年代,他在北京协和医院建立了我国第一个消化专科,对内科学系建设、人才培养、医学教育和临床实践倾注了全部心血。他就是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我国消化病学奠基人张孝骞教授。

“和患者在一起。”这是张孝骞教授最朴素的临床思维。在他85岁高龄时,还坚持一周进行两次门诊、4次查房。每次查房、门诊时,他都随身带着一个小本本,记录疑难病历的具体信息,作为他继续研究、思考、追查、验证的依据。日积月累,他的小本本竟然有好几箱子。

“张孝骞教授喜欢琢磨。”这是他给学生们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他看过的疑难病历都要反复琢磨,查找文献,对有些患者的名字和病历号,几十年之后仍然记得。

1985年12月28日,88岁高龄的张孝骞教授在党旗下庄严宣誓,终于实现了从一个热血青年到爱国主义者再到中国共产党党员的飞跃。张老的经历正是老一辈医疗卫生工作者信念坚定、追求真理、科学报国的赤子之心的生动写照。

钟南山:历经风雨,大山屹立

“人的生命是第一宝贵的”“为了人民的身体健康和安全,我们可以不惜一切代价”......2020年9月,在由中宣部、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主办的专题电视节目《开学第一课》现场,我国著名呼吸病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为全国中小学生上了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

钟南山成长在医学世家,父亲是著名儿科医生,母亲是广东省肿瘤医院的创始人之一。钟南山曾经介绍自己名字的由来,1936年10月,他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南京有座钟山,所以父亲给他起名“钟南山”,希望他像大山一样历经风雨依然屹立。

1960年,24岁的钟南山从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 毕业,踏上了与父母一样的医学之路。对他而言,同病人在一起,让病人转危为安,就是最大的幸福。20世纪60年代,钟南山被派往山东省威海乳山,在乳山开展工作,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

2003年初,“非典”疫情来势汹汹,广州好几家专门接纳“非典”病人的医院已经不堪重负。时任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的钟南山站了出来,出任广东省非典医疗救护专家组组长。他说:“把重症病人都送到我这里来!”钟南山以客观事实和临床经验为依据,提出并证实“非典”病因是一种新型冠状病毒。在他的指挥下,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摸索出一套有效的防治“非典”的方案。

冬去春来,钟南山的党龄渐长、年岁渐高,却一直在征途。“非典”过后,他依旧致力于呼吸系统疾病领域,向公众普及卫生知识,推动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建设。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汹涌而来。“没有特殊的情况,就不要去武汉了!”迷雾笼罩的春节前夕,钟南山让人踏实的声音响起。他一边提醒大家,一边却逆行深入武汉,乘坐高铁的照片“刷屏”朋友圈:在奔赴武汉的高铁餐车一角,钟南山满脸倦容,眉头紧锁,闭目养神,身前是一摞刚刚翻看的文件。这张照片感动了无数人,而他却简单回应:“当国家需要我,我责无旁贷。”此后,作为国家卫生健康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钟南山带领团队只争朝夕,一边进行临床救治,一边开展科研攻关。

2020年9月8日上午,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钟南山获颁“共和国勋章”。面对诸多荣誉,钟南山却始终谦虚地说:“我不过就是一个看病的大夫。”

骆抗先:与时代同行 与患者同心

“我的乙肝博客每天有成千上万人访问,能与网友直接交流,为更多患者服务,我觉得我赶上这个时代了。”一番质朴话语传递着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感染内科原主任、“时代楷模”、著名传染病学专家骆抗先最真挚的医者心声。耄耋高龄的他说,网友和患者都叫他骆爷爷,人生至此,夫复何求?

1949年,骆抗先考入原国立中央大学医学院医疗系学习。1954年,骆抗先大学毕业,分配到传染科工作。1961年,骆抗先加入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本色,用仁心仁术减轻患者病痛。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感染内科主任侯金林至今仍珍藏着老主任骆抗先于1996年写下的培养计划,骆抗先曾叮嘱他,“必须长期深入临床,时刻为患者着想。”

骆抗先确是如此要求自己。他每周出3次门诊,每次提前半小时到达诊室。为了不让患者白跑一趟,本应中午12时结束的门诊常常延至14时。每看完一位患者,他都起身将其送出,随后站在门口招呼下一位患者。他还是出了名的“精打细算”。骆抗先制订诊疗方案,在确保疗效的前提下,会充分考虑患者家庭的经济状况。

他贴近临床、贴近患者的观念,源于恩师的一句叮嘱——“图书馆只能培养博士,临床医生是要从病房里‘滚出来的”。他到病房后,喂患者吃饭,为他们端大小便盆,在日常琐事中观察了解病情的起伏。

几十年来,他始终以患者需求为导向,在乙型肝炎防治领域勤勉钻研。骆抗先在国内最早将分子生物技术引入乙型肝炎研究,发现了中国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阴性感染者的病毒变异,并在国内率先进行病毒性肝炎细胞凋亡的发病机制研究,把我国乙型肝炎研究提至新水平。

1996年年底,某学校700多名学生转氨酶不明原因增高,其中有20多人因感染严重被送进部队医院。身为全军传染病专业组组长的骆抗先到达后便一头扎进调研中。新年的钟声敲响,骆抗先还在一点一点地收集患者大便和血清标本。因当地检验条件有限,骆抗先把所有大便标本运回广州检验,整整6箱,被同事们戏称为“疯子”。回到广州后,骆抗先与专题攻关小组经一年多严谨的动物实验和分子病毒学实验,终于鉴定出一种新型病毒基因组成段——经输血传播病毒(TTV) ,这是继甲型和戊型肝炎后发现的世界上第三种经胃肠传播的肝炎病毒,为人类探知新病毒所致的肝炎留下浓重一笔。

如今,骆抗先已是桃李满天下,这支“骆驼队”还将继续沿着骆抗先的足迹,在防治乙肝、保障人民群眾健康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屠呦呦:青蒿济世 科创报国

已至初夏,浸润在烟雨中的浙江省宁波市开明街26号老宅,迎来参观旺季。这里是前不久试开放的屠呦呦旧居陈列馆。每天都有不少经历过高考洗礼的学生来此,寻访这位我国著名女科学家的少年印记。

作为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从1981年6月入党到2016年获评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屠呦呦到底有着怎样的不同寻常之处?“很多外国的科学家的重大突破可能来源于他们对科学的好奇心。但对于屠老师他们那一代人,支撑他们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下来的原动力,是对家国的责任心、担当。”屠呦呦曾经的同事、中国工程院院士、“人民英雄”张伯礼回忆,“她常说,国家培养了我,一定要为国家和人民做一些有益的事情。”

这些“有益的事情”是什么呢?

答案是国家需要什么,就努力去干什么。1959年,学西药的她大学毕业分配到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所后不久,就用两年半时间脱产系统学习中医药知识,将传统医学经验性知识和现代生物医学联系在一起。

答案是国家对我信任,我必勇于担当、奉献。20世纪60年代,人类饱受疟疾之害。她被指派参加全国“523”抗击疟疾研究项目,负责并组建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所课题组、承担抗疟中药研发时,二话不说送走年幼的女儿以便全身心投入工作,为加快科研不惧危险以身试药。

答案是国家给了任务,就不讲条件、不畏挫折地完成。纵使当时的科研设备陈旧、科研条件落后,她认定:“没有行不行,只有肯不肯坚持。”仅用3个月就收集了2000多个方药,两年内筛选了380余种中药提取物,经历近200次失败……在全世界已挽救数百万人生命,每年治疗患者数亿人的青蒿素之所以得以成功研发,背后的关键不是那一抹灵感,而是永不放弃的坚持和努力。

答案是只要还能报国,就继续老骥伏枥。近年来,她屡获大奖、荣誉加身,但她不慕繁华、朴素依旧,奖金捐出来,用于支持青年科学家科研;深居简出、勤奋依旧,继续带领团队进行着青蒿素作用机制以及扩大适应症研究。

屠呦呦永远记得,14岁时,哥哥屠恒学曾赠给她一张肖像照。照片中那个面目清秀、眼神笃定的青年同时给她写下赠言:“呦妹:学问是无止境的。所以当你局部成功的时候,你千万不要认为满足。当你不幸失败的时候,你亦千万不要因此灰心。呦呦,学问决不能使诚心求她的人失望。”记下这番话,屠呦呦从宁波老宅出发,用一生验证。

猜你喜欢

钟南山患者
怎样和老年痴呆患者相处
不轻易下“战场”的钟南山
甲减患者,您的药吃对了吗?
认知行为治疗在酒精依赖患者戒断治疗中的应用
礼赞钟南山
礼赞钟南山
钟南山:胡吃胡喝要遭殃
钟南山,谁人不从少年来
从“非典”到新冠肺炎:钟南山
为了患者 永远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