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会成本视角下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优先兼顾农业产业发展策略
2021-07-05任亮,孙芳,丁玎
任 亮, 孙 芳, 丁 玎
(1.河北北方学院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研究中心,河北 张家口 075000; 2.河北北方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河北 张家口 075000;3.河北北方学院教务处, 河北 张家口 075000)
农牧交错带从土地利用特征与农业区划角度来看,农业用地中耕地与草地并重,呈交错分布[1],是受人类长期农耕活动干预和影响所形成的、种植业和草地畜牧业并存的特殊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2-3]。农牧交错带分为北方农牧交错带和南方农牧交错带,北方农牧交错带是位于我国半湿润农区与半干旱牧区接壤的半农半牧区[4]。该区域具有农田与草地交错分布、农业与畜牧业地位相当、草食畜牧业发展具有优势的特征,同时,该区域生态环境脆弱,经济欠发达。该区域既存在农业产业与生态建设资源竞争的矛盾,又存在经济增长与生态持续改善亟需解决的问题。在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北方农牧交错带界线不断变迁[5],作为人类活动的强烈影响区和生态环境敏感区,是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的“热点区域”[6],是我国东、中部地区的重要生态屏障[7]。该区域草食畜牧业具有效率优势、规模优势、综合比较优势[8]。但是,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壤风蚀沙化面积大、农田自然资源利用效率低,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较大,粮食安全面临威胁[9]。由于北方农牧交错带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重点地区,需要高度重视该区域气候变化的减缓和适应问题,以促进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10-11]。为了实现区域真正的可持续发展,应该注意收入分配公平问题,缩小贫富差距[12]。同时,需选取合适的空间尺度进行生态系统服务的权衡,便于生态系统管理决策[13]。在生态建设与产业经济协调发展方面,继续加强生态建设项目的推进、适度扩大产业经营规模、加大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投资力度、实施资源节约型生产创新模式以及健全和完善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制度[14]。近年来生态文明建设与产业升级的耦合协调发展处于协调阶段的省份数目有增加的趋势[15]。基于该区域的自然资源禀赋、农业产业基础、区域政策导向、市场需求和片区发展方向,该区域应该构建农牧林复合的生态农业模式,环境承载力内的循环农业模式,以及通过人工干预治理的休闲农业模式[16]。张家口市属于北方农牧交错带3大区域之一京津冀水源涵养区25个县市中的一个市,同时,张家口市是“首都两区”建设区域,其既是京津冀区域的生态屏障,又连接晋蒙,区位优势突出;既连接纯农区,又与纯牧区接壤,农牧交错特征显著。有专家提出优化京津水源涵养功能区建设策略[17],该生态支撑区应该建设生态环境管理体系、构建绿色经济指向的生态产业体系、完善生态补偿机制3大促进体系[18],承担“首都两区”建设任务的张家口市应遵循绿色奥运的理念,实施最严格的环境治理,推行生态建设的“零碳”措施[19],同时,该区域作为农牧交错区农业产业应当采用农牧业纵横一体化经营模式[20]。
2005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十多年来,“两山”理念成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实践的指导原则。该发展理念对于北方农牧交错带优先生态建设兼顾农业产业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上述综述的研究成果为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优先兼顾农业产业发展策略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在上述背景下该文以地处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张家口市为例,研究北方农牧交错带的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问题。文章基于机会成本理论视角,通过比较研究区农业产业发展与生态建设的机会成本,为该区域生态优先、产业与生态建设协调发展策略提供理论与实证依据。其研究视角、思路与理论依据具有学术价值,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1 研究区生态优先兼顾农业产业发展理论分析
北方农牧交错带既与农区接壤,又与牧区毗邻,同时作为首都北京的后花园,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内种植业、养殖业与生态环境之间互相促进、互相制约,3者既存在产品的互补关系,又存在资源利用的竞争关系。同时,农牧业产业除了满足人类基本生活消费需求外,还具有公共品的特性与生态功能效应。
1.1 生态优先于产业发展的“两山”理念依据
习近平总书记早在2005年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2013年再次强调“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体现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及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含义。十多年来,“两山”理念成为生态优先于农业产业、产业绿色发展实践的指导原则。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明确提出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的重大决策部署,生态优先发展成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最基本要求,为生态脆弱特征突出的北方农牧交错带指明了发展方向。2016年底农业部出台了《农业部关于北方农牧交错带农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文件,列明了北方农牧交错带的主要范围为7个省,25个市,146个县(市),包括长城沿线沙化退化地区77个县(市)、黄土丘陵沟壑地区44个县(市)和京津冀水源涵养地区25个县(市)。该指导意见将北方农牧交错带定位为半湿润地区与半干旱地区的气候交汇带,是草地农业和耕地农业的契合发展带,是中东部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京津冀地区重要的水源涵养带。
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农牧业经营特点表现在其资源与产业特征方面,其资源优势是农田与草地交错分布;农业产业优势为种植业与养殖业并存。种植业与畜牧业在农业经济中大体持平或以种植业稍占优势,具有一定面积的天然草地和一定规模的草食家畜饲养业。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林和草”的发展理念指导下,该区域的结构调整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基本构建牧农林复合、草果田契合、一二三产融合的产业体系,区域生态功能明显增强。
1.2 生态建设机会成本理论分析
一个地区所拥有的资源在时间上或空间上都是有限的,有限的资源又具有多种用途,用作某一种用途,就需要放弃其他的用途。所以资源配置会具有选择性,当资源用作一种用途而放弃其他用途时就会产生机会成本。农用地具有提供生活必需品、生态环境保护等多重功能,因而农用地资源配置有多种选择,任何选择都产生机会成本。将土地资源的农业生产用途改为生态环境建设用途时产生机会成本。
利用土地种植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发展农业,还是退耕造林种草进行生态环境建设,这2种行为产生机会成本,依据机会成本原理,土地在农业产业与生态建设之间进行分配,增加任何一种用途多获得的产值的机会成本为减少另一种用途的产值损失。图1横轴为生态建设产值(F),纵轴表示农业产值(G),生产可能性边界线(CD)表示在利用有限土地经营农业产业与生态建设的最大可能产值组合。
从图1的生产可能性曲线上的E点到H点,扩大生态建设规模,多获得F1F2个单位生态价值的机会成本是放弃农业经营G1G2个单位农业产值,如果该机会成本较小,意味着资源配置中生态建设规模越大获得的综合效益越大。
图1 农业生产与生态建设边界线Fig.1 Boundary line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1.3 生态建设外部性理论分析
土地经营主体将发展农业产业改为造林种草的生态建设,综合效益提高,生态建设所得综合效益使得周边所有人在不付出任何成本时也可以享有,所以,生态建设产生正的外部性。
1.3.1生态建设在正外部性条件下的资源配置 农用地经营要以生态建设为目的,这需要放弃部分农业经营收益,即产生机会成本,而生态建设产生的综合效益受益者是更大区域的广大居民,生态建设产生正的外部性,导致资源配置市场“看不见的手”调控失灵,因而需要政府“看得见的手”进行调控,产生正外部性的调控方式之一是采取补贴的形式。
图2为生态建设产生正外部性资源配置图,横轴表示生态建设规模(如退耕面积),纵轴表示生态建设的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MPR为生态建设的边际私人收益曲线(即市场需求曲线D);MSR为生态建设规模的边际社会收益曲线,表示每一单位生态建设规模的社会总收益。MPC为经营主体生态建设的私人边际成本(供给曲线S)。
图2 生态建设在正外部性条件下资源配置图示Fig.2 Resource allocation of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under the condition of positive externality
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农用地经营主体遵循利益最大化原则,即以私人边际收益等于私人边际成本确定生态建设规模,在E点市场供需达到均衡,生态建设规模达到Q0是最佳规模选择。但生态建设产生正外部性,社会福利达到最大化的均衡点在F点,要求经营主体的生态建设规模达到Q1水平,超过了经营主体利益最大化的生态建设规模Q0。在规模Q1处,经营主体边际收益减少,所以,经营主体不愿意接受Q1生态建设规模。Q1-Q0为经营主体生态建设规模的供给缺口,由于正外部性的存在,使得生态建设规模在完全自由市场竞争中无法达到供求均衡,即市场调节失效,出现市场配置资源的低效率,国家生态治理与保护的宏观政策目标难以实现。
1.3.2生态建设效益外部性内部化的措施 上述分析的市场配置资源的低效率问题,只有生态建设的私人边际成本与社会边际成本或私人边际收益和社会边际效益相一致才能得到解决。为达到生态建设的目的,可以通过经济补偿的有效手段,使生态建设外部效应内部化。
通过对生态建设主体进行补偿,使生态建设供给量增加到社会需求的水平。在图3中,当补偿额达到阴影部分矩形P0P*HG面积数量时,则供给曲线S向右下方移动到S′,与需求曲线D相交,交点决定的生态建设规模(供给量)正好满足社会最大需求量Q1,解决了生态建设规模供给不足的问题。同时,经营主体的收益为阴影部分P0P*HG的矩形面积。通过补偿措施使生态建设行为外部效应内部化的目的得以实现。
图3 生态建设外部效应内部化的补偿措施图示Fig.3 Compensation measures for internalization of external effects of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生态建设促使经营主体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扩大草地、林地规模,该行为产生的正外部性,可以通过生态补偿等策略将外部效应内部化。
1.4 生态建设补偿帕累托最优理论分析
经济体的资源配置达到了帕累托最优状态时,任何改变都有所损失。所以,帕累托最优状态又称为经济效率,满足帕累托最优状态就是具有经济效率的,反之,就是缺乏经济效率。
帕累托最优标准是衡量资源配置经济效率的标准,该标准是衡量行为、策略、方案改变的资源配置效率与公平的依据,如果某措施实施使一部分人受益,而至少没有人受损,这就说明原来的状态没有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存在帕累托改进,且该措施实施能达到效率提高的目的。
依据帕累托最优理论,在实施生态建设行为时,虽然对于经营主体存在正外部性,但是通过采用生态补偿的措施对经营主体进行补偿时,该补偿措施存在帕累托改进。经营主体实施生态建设产生正外部性,但是通过政府的部分补贴,可以消除外部性。因此,生态建设资源配置使得更大区域综合效益提高,通过生态补偿措施补偿经营者,又不会使其他人的状况变坏,生态补偿措施具有帕累托改进的作用。
2 区域生态建设与产业经济发展机会成本比较分析
在农业产业提供人类生活必需品与生态建设2种功能之间进行选择产生机会成本理论分析基础上,以地处北方农牧交错带京津冀水源涵养区的张家口市为例,比较核算农业产业总收益与生态建设产生的生态总价值的机会成本,为优先生态建设兼顾农业产业发展对策提供量化依据。
2.1 农业产业经营与生态建设基本假设与核算依据
比较产业发展与生态建设的机会成本,理清优先生态建设与兼顾产业发展思路,为产业与生态建设协调发展提供量化依据。
2.1.1基本假设 假设一:生态建设策略是将不适宜种植农作物的耕地进行退耕还林还草,森林与草地的生态价值作为生态建设的总价值。
假设二:利用张家口市的单位耕地由种植农作物调整为种植饲草或林木,为了核算耕地用作农业产业与生态建设究竟哪一个机会成本大,通过核算单位耕地由农作物种植调整为饲草种植,计算其单位生态价值,便于核算单位机会成本。
假设三:森林、草地和农田的单位经济价值相当,比较机会成本只比较这3者的生态功能价值。
假设四:农用地只有造林、种植牧草和种植农作物3种用途,在3者间进行农用地资源配置,森林与草地的生态价值就是放弃农业产业生态价值的机会成本,农业产业的生态价值就是放弃生态建设的机会成本。
2.1.2核算依据 在上述假设的基础上,参照谢高地[21]的陆地生态服务功能单位当量因子的价值量计算方法对森林、草地、农田的生态服务价值进行计算,陆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当量见表1。
表1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当量(Cj)表Table 1 Ecosystem service value equivalent (Cj) per unit area of terrestrial ecosystem in China
单位当量因子的价值量(Ea)(元·hm-2)的计算参考孙能利[22]核算模型,单位当量因子价值量模型见(1)式。
(1)
模型(1)中Ea为单位当量因子的价值量(元·hm-2);i为农作物种类;pi为第i种农作物全国平均价格(元·kg-1);qi为第i种农作物单产(kg·hm-2);mi为第i种农作物的播种面积(hm2);M为n种农作物的播种面积(hm2)。
2.2 农林牧用地生态价值核算结果
依据上述模型测算张家口市各种作物的当量因子价值量,便于获得生态系统的单位当量因子的价值量Ea(单位当量因子的价值量)(元·hm-2)。
依据(1)式计算所得,2019年张家口市农田单位耕地面积的当量因子价值量Ea为21 996元·hm-2。
依据生态系统生态服务价值的当量因子表(表1)中的各种生态功能当量因子系数Cj、单位当量因子的价值量平均量Ea的乘积,计算农业产业体系中各类用地的单位理论生态价值量。不同用途土地的理论生态单位价值量核算结果见表2。
表2 不同用地单位面积生态功能价值量(Cj Ea)表Table 2 Ecological function value per unit area of different land use (Cj Ea) table
由于张家口市统计资料中没有湿地和水体统计数据,该文只依据了各类用地价值当量系数核算了林地、草地、农田利用土地单位面积生态环境功能价值当量(表2)。农田土地利用的生态功能价值计算涉及的农作物包括谷子(Setariaitalca)、小麦(Triticumeastirum)、玉米(Zaemays)、燕麦(Avenasativa)、油菜籽(Brassicanapus)、葵花籽(HelianthusannuusL.)、胡麻(Sesamumindicum)、大豆(Glycinemax(Linn.)Merr.)、马铃薯(SolanumtuberosumL)、大白菜(Cruciferae)、芹菜(ApiumgraveolensL.)、圆白菜(BrassicaoleraceaL.)、菠菜(SpinaciaoleraceaLinn.)、西红柿(Solanumlycopersicum)。在计算过程中,张家口市经济年鉴中没有统计小麦的播种面积和产量,但是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中有部分数据没有确定作物的类别,这部分未作归类的规模与产量数据作为小麦的相关数据,即小麦就是其他谷物,葵花籽与胡麻籽的单价在统计资料《中国农产品成本效益资料汇编》中没有查到,使用当年各种作物的平均售价。
表2显示林地、草地、农田和荒漠4类土地用途的单位面积生态功能价值量相比,林地无论在气体调节、气候调节、土壤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等自然生态方面,还是在原材料和娱乐文化方面的生态功能价值都是最大的,草地次之,农田在这些方面较前2者差一些,农田在食物生产方面的生态功能价值最大。
2.3 农业产业经济与生态建设机会成本比较
依据表2张家口市不同用地单位面积生态功能价值量计算结果可知,如果农地用于种植作物的生态功能价值为15.1992万元·hm-2,农地用于造林的生态功能价值为48.0613万元·hm-2,农地用于种植饲草或牧草的生态功能价值为15.9039万元·hm-2。
依据机会成本原理,如果农地有3种用途,即可以用于农业产业发展种植农作物、种植饲草或饲料为养殖业提供物质条件、也可以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这3种用途都产生机会成本,选择一种用途的机会成本是放弃其他两种用途所获得收益的最高价值。所以,当农地用作发展农业产业,放弃植树造林与种植牧草两种用途时,其机会成本为植树造林与牧草价值的最高值,植树造林与牧草价值用其生态价值量来表示。依据上述基本假设用3者的生态价值量进行比较,发展农业产业的机会成本为:
C1=48.0613-15.1992 =32.8621万元·hm-2,机会成本较大。
如果农地有2种用途进行选择,即在种植农作物发展农业产业与种植饲草饲料发展养殖业之间进行选择,选择发展农业产业的机会成本是放弃种植饲草的生态价值量。机会成本为:
C2=15.9039-15.1992 =0.7047万元·hm-2,虽小于放弃造林的机会成本,但是种植饲草饲料除了在生态环境中体现为生态价值量外,还可以出售牧草或饲草具有经济价值(假设该价值与农业产业经济价值相当),如果将饲草饲料投入养殖业还可以在养殖业生产、加工环节具有更大的增值量。
所以,在农牧交错带,无论农地用作发展林业还是草业,其机会成本都小于发展农业产业,即在该区域生态建设的机会成本小于农业产业发展的机会成本。
3 区域优先生态建设兼顾产业经济发展策略
依据上述分析结论显示资源用途在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之间进行选择,生态建设的机会成本较小,其生态功能价值量较大,综合效益较高。因此,在生态优先发展条件下,兼顾产业发展策略体现在产业体系构建与优先生态建设机制方面。
3.1 构建生态优先发展的农业产业综合体系
基于农地经营者层面应当实施的行为包括: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延展产业空间布局、延长产业链条、拓宽产业边界,构建农牧林产业复合、一二三产融合的产业多动能体系,发挥林草田多功能性,通过帕累托改进,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实现改善生态环境、提升经济效益、扩大社会效益的目的。
3.1.1调整农用地林草田结构,构建乔木、灌木、草地空间资源充分利用综合化产业体系 通过调整农用地结构,扩大林地与草地的规模,减少低产田面积,构建乔、灌、草空间利用综合化产业体系,促进区域农地乔、灌、草空间利用综合化立体资源配置,通过合理安排田、林、草地空间结构,发展特色林果乔木、灌木和牧草3层立体空间模式,并发展林下种植与养殖业,达到充分利用空间、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
3.1.2调整粮饲用地结构,构建种植养殖加纵横一体化生态化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体系 通过“粮改饲”策略,耕地种植饲料饲草为养殖业提供物质条件,建立区域农牧业种养加纵横一体化资源循环利用体系,集农牧业产业的饲草种植与加工、畜禽养殖、畜产品加工与销售、粪肥处理纵横一体化循环经营体系,既可以保证饲草饲料和加工畜产品的质量安全,又能降低经营主体的生产、交易和运输成本,同时可以改善农牧业生态环境,还能提高各个环节的附加值。
3.1.3调整特色农业结构,建立生产加销售、旅游纵向一体化三产融合经营体系 通过调整种植业内部“粮改饲”结构,增加特色优势作物种植规模,建立区域特色农业生产加销售、旅游纵向一体化特色产业休闲旅游的三产融合经营体系,延伸绿色农牧林产品产业链条,发展特色农业生产、加工、销售、休闲、观光、采摘和旅游一体化经营,发挥特色农业的优势,通过三产融合经营能够节省生产成本、节约交易费用、提高产品附加值,最终提高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
3.2 建立与完善生态建设激励机制
基于各级政府层面,应当通过建立生态优先发展相关激励机制,消除生态建设的正外部性,促进生态优先建设。
3.2.1建立林草替代农田的补贴激励机制 基于林草地经营的机会成本小于农田经营机会成本结论,研究区农地经营者林草地占比例较大,而农田规模较小的结构调整行为产生正外部性,各级政府应当建立持续的生态补偿制度激励生态建设行为。
3.2.2建立农牧业融合经营补贴激励机制 基于农牧业融合、种养加一体经营种植业为养殖业提供物质,养殖业畜禽粪便沤制有机肥为种植业提供肥料,畜产品提供给食品加工业,可以降低农牧业生产成本、改善生态环境,提高附加值,同时可以保证食品加工上游的原料质量,提高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各级政府应当建立农牧业融合经营、种养加一体化经营产业链条延长的奖励机制激励生态优先发展行为。
3.2.3建立特色农业产加销、游结合经营激励机制 基于特色“产加销、游”各环节产业一体化经营,既能解决与生态建设的资源竞争矛盾,又可以提高农业产业各环节利润。各级政府应该通过建立扩大特色农业经营规模的财政补贴、信贷优惠、融资优惠等激励机制,引导农业产业经营者大力提升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扩大特色农业经营规模,提升特色农业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4 评价与展望
地处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张家口市,具有农田与草地交错分布、农业与畜牧业地位相当、区域生态环境脆弱、经济欠发达等特征,同时又作为京津冀区域的生态屏障,担负着“首都两区”建设重任。所以,该区域既存在农业产业与生态建设资源竞争的矛盾,又存在经济增长与生态持续改善亟需解决的问题。文章通过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分析方法比较了研究区农业产业发展与生态建设的机会成本,结果表明,有限的农地资源在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之间进行选择,生态建设的机会成本较小,其生态功能价值量较大,综合效益较高。该结论为该区域生态优先、产业与生态建设协调发展策略提供了理论与实证依据,并提出在生态优先发展条件下,兼顾农业产业发展的产业体系构建与机制建立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