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江流域塑料大棚马铃薯栽培技术(下)

2021-07-04汪李平

长江蔬菜 2021年10期
关键词:薯块种薯大棚

汪李平

3 栽培季节

长江流域传统的马铃薯露地栽培有春秋两季,以春季为主。其中春季适宜播种期以当地终霜期为准,向前推30~40 d,且宁早勿晚。一般在1月中下旬至2月上中旬播种,甚至提前到上年12月中下旬播种,采收期为5~6月。秋薯适宜播种期,应以当地初霜期为生长结束期,向前推算50~70 d为出苗期,再向前推算播种后至出苗的天数,则可确定适宜播种期。如武汉8月下旬播种,11月中下旬收获。

大棚栽培可在12月中旬播种,翌年4月上旬至5月上旬采收。

4 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

利用无菌组培室培育脱毒组培苗,在防虫网室隔离条件下繁育出不带马铃薯病毒、类病毒及其他病虫害的脱毒种薯,是目前世界各国防止马铃薯品种种性退化、确保产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大棚网室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的主要技术流程如下。

4.1 脱毒苗快繁

①外植体选取 选取生产上主栽的或具有某种特性的优良品种块茎的休眠芽萌发的芽尖(置于温室或培养箱内36℃下催芽处理4~6周),或刚出土幼苗的茎尖,或田间生长势强、无病征表现、具备原品种典型性状的成株上的叶芽作茎尖剥离材料。

②培养基制备 每1 L MS培养基中加GA30.2~0.3 mg、6-BA 0.1~0.2 mg、NAA 0.01~0.05 mg,分装入管(或瓶)。在0.12 MPa/cm2压力下灭菌20~23 min,冷却备用。

③消毒剥离接种 选取2~3 cm长的粗壮芽尖,放入纱布袋中,用流动的自来水冲洗1 h,再在无菌条件下,用75%酒精浸2~3 s,后用0.1%升汞消毒3~6 min(或加2~4滴3%次氯酸钠液振荡消毒15~20 min),取出用无菌水冲洗3~5次,再用无菌滤纸吸干材料表面水分,在体视解剖镜下用手术刀等工具剥去幼叶,切去带1~2个叶原基(0.1~0.4 mm)的茎尖生长点,再快速接种到消毒好的试管或培养瓶的培养基上,每管(瓶)接入1个茎尖生长点,并标明品种、茎尖号、接种日期。

④茎尖组织培养 将接种好的茎尖,放置于培养室内培养。要求:每天光照时数10~12 h,光照强度2 000~3 000 lx,室内温度21~25℃。培养期间,用同样的培养基接种1~2次,经3~6个月的培养,形成基础苗。检测合格后,可用于扩大繁育。

⑤病毒检测 对入选材料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马铃薯主要病毒(马铃薯卷叶病毒PLR、马铃薯Y病毒PVY、马铃薯A病毒PVA、马铃薯X病毒PVX、马铃薯M病毒PVM、马铃薯S病毒PVS)和细菌性病害,用往复双向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检测马铃薯纺锤块茎类病毒(PSTVd)。根据病毒检测结果确认脱除了所列病毒的茎尖组培苗材料才能用于组培苗快繁生产,不合格的脱毒苗不得用于组培快繁。继代扩繁中选留的脱毒苗,每年至少作1次病毒复检。

⑥组培苗快繁 采用MS培养基,根据不同植物的不同生长阶段添加相应浓度6-BA、NAA等激素。培养基装瓶后在0.12 MPa/cm2压力下灭菌20~23 min,冷却备用。将母苗剪切成1 cm左右、带1叶1芽的茎段接种于继代培养基上,每瓶培养基接种10~15个茎段,置于室温21~25℃,光照时数10~12 h/d,光照强度2 000~3 000 lx下培养,待茎段长成高10 cm左右小苗(培养15~30 d),进行切段转接,如此循环,反复继代培养繁殖。

⑦组培苗保存 采用MS+甘露醇20~80 mg/L+卡拉胶5.5 g/L+蔗糖30 g/L,pH值5.8,每瓶装培养基45~70 mL,在0.12 MPa/cm2压力下灭菌20~23 min,冷却后接种。选继代培养中生长健壮的组培苗接种,方法同上,每瓶接种4~15个茎段或健壮苗。置于弱光(1 000 lx)和较低温度(5~10℃)下保存。3~6个月转接1次。用于快繁的脱毒组培苗3~4 a更新1次。

4.2 脱毒种薯生产

①隔离网室 选择在海拔较高(如海拔1 000 m左右的高山地区)、气候冷凉、无马铃薯检疫性病害,通风透光,土层深厚,土壤疏松,富含有机质的微酸性或中性(pH值不高于8.0)的砂壤土或壤土地块建设隔离网室,同时配套完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隔离网室可采用连栋大棚或镀锌钢管塑料大棚骨架,在通风口或门窗处采用60目的防虫网隔绝外界昆虫迁入(尤其是传播病毒的蚜虫)。网室内地表及四周2 m内建成水泥地面或用园艺地布形成隔离。网室周围1 km范围内不能有茄科、十字花科、蔷薇科等植物。网室内的土壤每1~2 a更换1次,以清除残留在土壤中的病原菌,因此最好采用基质栽培以减轻劳动强度。种植前检查大棚防虫网有无孔洞、设施设备有无损坏,出现问题及时报修,基质铺设及大棚维修完毕后再对大棚内部的棚体消毒。

②苗床准备 将网室内的表土除去杂草、整平,并在网室内外喷施杀虫杀菌剂(辛硫磷、百菌清等)。在处理好的地表用无菌新水泥砖分成厢面,挖松厢面泥土,整平后填入培养基质。培养基质可直接用珍珠岩、泥炭、蛭石等或按珍珠岩、泥炭、蛭石=1∶1∶1(体积比)的比例混合,每1 m3基质加入经高温腐熟的有机肥0.1 m3、复合肥 (N≥14%、P2O5≥4%、K2O≥10%、含硼、锌、铁、钙、锰、镁、钼等)0.4 kg。各种成分混合均匀填入栽培槽内或在整平的厢面铺10~12 cm厚造墒刮平后备用。若种植基质第1次使用,则无需消毒。若为使用过的基质,应在种植前用氢氧化铜500~800倍液、百菌清600~800倍液或甲醛100倍液覆膜密闭灭菌处理5~7 d后,再用辛硫磷800倍液浇施全部厢面防治地下害虫,翻松基质,使基质中甲醛挥发,待用;也可用甲醛和高锰酸钾混合液,密封熏蒸苗床,充分消毒后1周,方可移栽脱毒苗。

③网室消毒 盖上棚膜,关闭门窗,利用太阳能消毒,即保持棚室内温度60~70℃,持续18~20 d。也可每667 m2用硫磺粉1 kg+敌敌畏1 kg熏蒸后密闭5~7 d,经处理的棚室内即可保证处于无病无虫状态。

④试管苗移栽 长江流域马铃薯试管苗大棚移栽的时间一般为秋季8月下旬,春季3月上旬。移栽前5~7 d,将脱毒组培试管苗由组培室转移到防虫网室中,在自然光照条件下逐步进行适应性锻炼,使其慢慢变绿、粗壮。移栽时的试管苗标准为苗龄20~25 d、苗高7~10 cm、茎粗0.6~0.8 mm、叶5~8片、根系发育良好。移栽时用镊子轻轻取出脱毒苗,放清水中冲洗掉根部培养基。待苗床浇透水后,按行距14 cm、株距5 cm开沟条栽。栽植深度1.5~2.0 cm,栽植时注意压实基部基质。同时加盖薄膜保温保湿,提高成活率,1周后再揭除薄膜。生产上也有在无菌条件下从基部组培苗剪下,进行剪苗保湿扦插,可用0.1 mol/L的NAA溶液浸泡10 min促进生根,小苗扦插成活后进入苗床管理。

⑤苗床管理 a.控制温度。脱毒苗茎叶生长期温度宜控制在15~25℃,相对湿度90%~95%。前期棚室内最高温度控制在25℃以下,超过25℃时应及时通风降温,后期温度控制在20~25℃。春马铃薯在每天10:00左右打开天窗,同时关闭遮阳网;17:00左右关闭天窗,同时打开遮阳网(遇雨天则需保持遮阳网打开)。秋马铃薯在棚内温度降低到20℃以下时,需关闭大棚的侧膜,同时在每天10:00左右打开天窗、17:00左右关闭天窗,从而把大棚内的温度控制在25℃左右。当温度过高(30℃以上时),可考虑覆盖遮阳网、顶部喷淋、打开湿帘风机等降温。

b.浇水。苗期盖膜的,3~4 d浇水1次;不盖膜的,每1 d浇水1次。一般移栽后1周内,每天浇水2次,同时将苗床四周浇湿,保证空气湿度达到80%以上。1周后,每天浇水1次,或根据基质湿度及天气情况浇水,保证基质干湿合适,不过干或过湿,以幼苗不出现缺水症状为宜。结薯期、马铃薯块茎膨大期,基质水分保持在70%~80%。收获前10 d停止浇水。浇水时喷洒要均匀,防止损伤幼苗。夏季蒸发量大,应多浇水。冬季温度低,建议少浇水。现蕾期、开花至成熟期,保持基质湿润即可。一般掌握阴雨天不浇,基质上部不干不浇,暴雨天气还应注意防雨。根据生产经验,每4 d开1次喷灌,每次喷洒时间控制在30 min左右,春马铃薯每开2~3次喷灌后需人工补水1次,秋马铃薯需每开4~5次喷灌后人工补水1次。

c.施肥。每周施肥1次,施肥种类及数量根据大棚内薯苗生长情况而定。生产上一般用MS培养液,也可按照不同生育时期供应不同营养液进行适时适量浇施。生长不良和生长后期可辅以根外追肥。

d.及时培土。块茎形成期,在马铃薯茎基部培基质(蛭石)2~3 cm,确保所结小薯不露出基质。

e.病虫防治。根据网室调查情况,发现早疫病、晚疫病中心病株及时喷施58%甲霜·锰锌可湿性粉剂或64%杀毒矾(噁霜·锰锌)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防治,每7 d 1次,连续2~3次。整个生产季节,应防止各种害虫进入网室。闲杂人员未经允许不得进入操作现场。工作人员进出应随手关门,且进入操作前,先在缓冲间内换鞋、更衣,再用酒精对器具及手消毒,而后进入网室进行各项操作。

f.种薯收获。当90%种薯长至2.0 g以上即可收获。收获前12~15 d停止浇水,收获前7~10 d割秧,及时运出网室。收获时先拔出植株,抖掉薯块,拣拾基质表面的薯块,再用花铲刨出其余薯块。对收获后的薯块风干晾晒,待薯皮老化后按品种、大小筛选分级(分为特级>5 g,一级3~5 g,二级2~3 g,三级1~2 g 4个等级规格),精拣装入消毒处理好的尼龙网袋中,内外挂标签保存。收获、运输及贮存过程中应注意防止混杂、损伤及防雨、防冻。

g.种薯贮藏。收获后的种薯晾干后应在通风干燥的库房内预贮15~20 d后再入库贮藏。贮藏前严格淘汰病、烂、伤、杂及畸形薯。贮藏前还要采用甲醛熏蒸、撒生石灰、喷杀菌剂等方式对库房进行消毒处理。入库装袋的种薯不宜超过网袋体积的2/3,入库后按品种、级别摆放,置于常温或低温(温度5~8℃、相对湿度80%~90%)条件下避光贮藏,定期通风,保持库房内的清洁卫生。贮藏期间翻拣1~2次烂薯,出入库期间要经常检查,严格剔除病、烂、伤薯。仓库要设置专人保管。

h.种薯质量检验。收获前检测:收获前1个月按2%比例取植株叶片和薯块进行病毒、类病毒检验;收获后检测:收获后取块茎样品进行病毒病、类病毒病、环腐病和青枯病病毒检测。通过严格检测确保种薯质量满足要求。

5 大棚春马铃薯早熟栽培

5.1 整地及施基肥

疏松肥沃的壤土或砂壤土、排灌方便的地块适宜马铃薯种植。长江流域大棚春作马铃薯前茬作物为水稻或非茄科蔬菜。前作收获后及时翻耕疏松土壤,结合施肥作连沟宽1.2~1.4 m的深沟高畦。结合深耕,每667 m2施入3 000 kg优质腐熟农家肥,三元复合肥40 kg。结合施肥,还可以施入防治地下害虫的农药。整地施肥后,覆盖地膜,用黑色地膜可有效抑制杂草生长。有条件的还可在膜下铺设滴灌带。

5.2 种薯处理

长江流域大棚马铃薯栽培应选择脱毒种薯生产的一代、二代种薯,以确保种薯不带毒,减少生产过程中的损失。

长江流域马铃薯大棚栽培,未进行催芽处理的一般在12月播种。进行催芽处理的可以推迟到翌年1月上中旬播种,最迟不能晚于2月上中旬。

播种前催芽是春季大棚栽培提早上市的重要措施,催芽可以促进早出苗,提高产量。催芽时间一般在当地马铃薯适宜播种期前20~30 d(12月中下旬)。催芽的方法有切块催芽和整薯催芽。因为切块催芽打破了种薯的顶端优势,各切块上的芽眼得到了相似的养分条件,萌芽速度快,大小也一致,且切块也是淘汰病薯的过程。切刀消毒可用75%酒精或开水把带有青枯病、环腐病菌的刀刃和切板擦净。切种时准备两把切刀互换,防止病菌传播,切到病烂薯时要严格淘汰,并用75%酒精消毒刀面,否则会造成病害的传播。切薯方法:用刀从块茎头尾纵切为两半,再从尾芽下刀切成每块带1个芽眼、质量25~30 g的薯块。种薯切块一定要大小均匀,不可过小(切成小片或无芽眼),以免切块失水、养分不足而影响幼苗的发育。切块时间以催芽前1~2 d为宜,以免切块过早导致薯块失水多或烂种,切后尽早播种。

春季催芽的关键是温度和湿度。切块催芽可以在温暖的室内或大棚内(18~20℃,最高不超过25℃),将切好的薯块分层堆码(5~7层),层间覆2~3 cm厚的湿土或沙(半湿半干即可,不可过湿),在最上层加盖农膜、草苫等保温、保湿、避光。温度保持15~25℃,低于10℃易烂种。当芽长1.0~1.5 cm时,取出出芽薯块放在10~15℃有散射光的室内或大棚内炼芽,使其绿化粗壮,播种时则不易伤芽。整薯催芽可在大棚、温室或室内进行,温度不超过20℃,否则芽尖容易坏死、变黄。另外整薯催芽以堆放2~3层为宜,并且每周翻1次,使受光均匀,待下部薯芽萌动时,切薯或整薯播均可。

5.3 播种

马铃薯块茎形成时的适宜土壤温度为16~18℃,白天气温24~28℃,晚上气温16~18℃。播种时10 cm地温应稳定回升到5~7℃,或以当地断霜期为准,向前推30~40 d为适宜播种期。适期早播种可增加产量。长江流域易出现倒春寒,如果大棚保温条件不好,也不宜播种过早。一般不催芽的马铃薯以12月上中旬播种为宜,催芽后播种的可在此基础上晚播20~30 d。

播种密度因品种、栽培条件而定。早熟品种一般株型较矮,密度可稍大,以667 m2播种保苗5 000~6 000株为宜。若采用大小垄双行栽培,大垄行距80 cm,小垄行距20 cm,株距20 cm左右,每穴1块种薯,在垄面成“品”字形打孔破膜播种,播种深10 cm左右,芽眼朝上。

5.4 田间管理

①苗期管理 马铃薯出苗期间,应及时破膜放苗,以防烧苗。出苗后,及时进行查苗,有缺苗的要及时补苗,以保证全苗。补苗方法:播种时将多余的薯块密植于田间地头,用以补苗。补苗时,如缺穴中有病烂薯,要先将病薯和其周围土挖掉再补苗。如果没有备用苗,可从田间出苗的垄行间,选取多苗的穴,自其母薯块基部掰下多余的苗,进行移植补苗。

②棚温管理 大棚应在播种前半个月提前扣棚保温,立春(2月3~5日)后气温开始回升,晴天中午应注意及时通风降温,棚温控制在30℃以内,温度过高时采用四面通风,午后棚温在25℃左右时关闭通风口;在盛花期,当晚间棚外气温稳定在12℃以上时,从棚两头开始向中间逐渐卷撤棚膜,3~5 d后方可完全撤去棚膜,使马铃薯植株适应外界环境,并保证土壤墒情。

③浇水 春马铃薯发芽期内温度较低,且蒸发量少,在墒情比较好时不必浇水。幼苗期应结合施肥早浇水,发棵期内不旱不浇,干旱年份浇2~3遍水。结薯期是块茎主要生长期,需水量较大,土壤应保持湿润,一般情况下应连续浇水。早熟品种在初花、盛花和终花期连续浇水3次,对产量的形成有决定意义。薯农总结的规律是“头水晚,二水赶,三水四水夺高产”。对块茎易感染腐烂病害的品种如克新4号等,结薯后应少浇水或及早停止浇水。

④追肥 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马铃薯还应适当追肥。幼苗期要早追肥,以速效氮为主,每667 m2追施氮肥3~5 kg,施肥后及时浇水。发棵期追肥要慎重,一般情况下不追肥。若需要补肥,可在发棵早期或结薯初期进行,切忌发棵中期追肥,否则会引起植株伸长、地上部徒长。最后一次追肥要在现蕾期进行,在植株封垄前(现蕾期),根据长势随灌水追施尿素、硫酸钾各10 kg/667 m2。以后根据植株生长情况可进行叶面追肥,尿素、磷酸二氢钾以2∶1的比例混用,浓度为0.3%。

5.5 及时采收

一般情况下,马铃薯植株达到生理成熟期即可及时收获。生理成熟期的标志是大部分茎叶由绿变黄、部分倒伏,块茎停止膨大并容易从植株上脱落。

大棚春马铃薯应及时收获上市。收获应选在晴天、土壤适当干爽时进行。挖出的马铃薯要在阳光下晾晒,使薯块表面干燥,利于贮藏和调运。

6 病虫害防治

大棚马铃薯病害主要有早疫病、晚疫病、病毒病、疮痂病、环腐病、青枯病等。虫害主要有地老虎、金针虫、马铃薯瓢虫和蚜虫等,应及时对症防治。

a.早疫病、晚疫病。发病初期可用25%瑞毒霉可湿性粉剂800倍液、64%杀毒矾(噁霜·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8%甲霜·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2%杜邦克露(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交替喷雾,每7~10 d喷1次,连喷2~3次。

b.地老虎。一是杀虫灯进行诱杀;二是用毒饵诱杀幼虫,先将饵料(麦麸、豆饼、玉米碎粒)5 kg炒香,而后与90%敌百虫0.15 kg拌匀,适量加水、拌潮为宜,每667 m2施用1.5~2.5 kg(在无风闷热的傍晚施效果佳)。

c.蚜虫。蚜虫是传播病毒的主要媒介,要及早防治,可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50%抗蚜威水分散粒剂1 000~2 000倍液或20%灭扫利(甲氰菊酯)乳油2 000倍液喷雾防治。

猜你喜欢

薯块种薯大棚
大棚妹子
大棚换茬季 肥料怎么选
谨防大棚房死灰复燃
马铃薯种薯退化的原因及预防
原地翻建大棚 注意啥
红薯窖藏的“三期”管理
红薯窖藏“三期”管理
薯块储藏腐烂原因及防止对策
不同年份早收栽培甘薯浙薯75延后收获的特征特性
马铃薯种薯贮藏性能和贮藏技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