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工作介入相对贫困问题的可行性

2021-07-04祁芝瑶

科学与财富 2021年9期
关键词:反贫困相对贫困社会工作

祁芝瑶

摘 要:2020年是中国脱贫攻坚取得胜利的一年,在消除绝对贫困后,中国脱贫攻坚战的战略重心将转移到“相对贫困”。通过反贫困这几年的奋斗,社会工作在反贫困领域也凸显了专业性,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理论基础和链接资源的方式以及以人为本的介入方法在解决反贫困问题中具有可行性,在面对“后脱贫时代”的新挑战,社会工作的介入也成为了一种必然趋势,为解决相对贫困问题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相对贫困;社会工作;反贫困

一、问题的提出

2020年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绝对贫困问题得以解决,但绝对贫困问题的解决并不意味着中国已经消除所有贫困问题,绝对贫困问题的消除也意味着新挑战的到来,相对贫困问题已经成为中国反贫困问题的战略重心。在消除绝对贫困后,我国逐渐步入后扶贫时代,贫困问题的重点已经转向相对贫困,相对贫困反映了收入与对应的分配差距,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在过去,社会工作一直重点关注反贫困问题,并运用专业的工作方法在反贫困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随着反贫困战略重心的转变,新的反贫困挑战随之而来,社会工作也要吸取之前反贫困工作中的经验教训,不断推陈出新,转变社会工作扶贫路径,这样才能更有针对性地迎接新的挑战。社会工作在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社会治理等方面都展现出了不可替代的专业性,社会工作多样的介入方式也可以为贫困、弱势人口提供更好、更具有针对性的服务。因此,在面对新的战略重心的变化,社会工作的过往经验以及服务模式可以为解决相对贫困问题发挥重要的作用。

二、相对贫困问题

相对贫困与绝对贫困不同,判断相对贫困问题的标准是动态且相对的,相对问题产生的原因十分复杂,需要根据目前所处的社会平均水平来动态地看待相对贫困问题,缩小收入与分配的差距,平等对待相对贫困问题才能减轻其带来的影响,才能更好地解决相对贫困问题,这也是我们在反贫困道路上需要不断努力完善的目标,这样才能保证经济更好的发展。虽然相对贫困的跟绝对贫困相比,程度更轻一些,但由于相对贫困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经济贫困,它是因为社会发展与分配不均而产生的,所以相对贫困较于绝对贫困的辐射范围更大,在城市由于分配不平衡也会产生相对贫困现象。

针对相对贫困问题国家并没有提供足够的政策支持,部分相对贫困人口也处于“边缘化”的状态,绝对贫困人口虽然生活极度贫困,甚至难以生存,但是国家为大力扶持绝对贫困群体,为其制定了明确的政策,在公众平台宣传呼吁大众关注绝对贫困群体并从多方面为其提供支持,包括助农、直播带货、乡村振兴等方式。但是对于相对贫困人口来说,他们的贫困体现并不直观、难以界定,容易被社会大众忽视,缺乏社会政策的保护与社会各界的支持,所以相对贫困人口在面对新的社会经济的挑战,甚至会产生“返贫”现象,所以在后脱贫时代,相对贫困人口的困难处境更值得我们关注。

三、社会工作介入相对贫困问题的可行性

相对贫困问题的显现也体现了人们更深层次的社会心理需要及大众对幸福感以及更美好生活的渴望。社会工作在作为一门科学的助人职业,在介入问题时体现了利他主义和以人为本的专业特点,在面对问题更看重与服务对象本身的潜力,充分发挥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特点,帮助其链接资源,建立属于服务对象自己支持网络,这也为解决相对贫困问题提供了更好的思路。

(一)价值观契合反贫困理念

社会工作在服务过程中更注重于对服务对象本身的塑造,社会工作在解决问题时以目标为导向,运用助人自助理念为服务对象,关注服务对象个人长期的成长,社会工作不单单为贫困人口解决物质需求,也会在服务过程中挖掘服务对象的潜力,提升服务对象自身的能力,不是一味地解决服务对象的一时之需,而是将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教给他们,并善于发掘服务对象身边资源,帮助服务对象链接资源。社会工作在服务过程中讲究以人为本、尊重平等,在服务过程中与相对贫困人口建立专业关系,可以保证服务的长期性,这样也可以更好地照顾服务对象感受,增强服务对象对社会工作者的信任,方便后续服务更好开展。

(二)优势最大化促进社会融入

相对贫困在解决方式上与绝对贫困不尽相同,相对贫困人口一般会存在不平衡的心理,由于相对贫困人口处于一个“边缘化”的状态,他们也会产生社会融入方面的问题,感觉自己与社会大众存在差距,从而产生自卑心理且自我认同感低。为缓解相对贫困人口的心理问题,社会工作的服务重点在于提升他们的自信心以及自我认知能力,通过赋能让相对贫困人口提高自身致富能力,从而提升自信,这样才能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要运用优势视角发掘他们自身的潜力,提升自己脱贫的自信心,通过能力建设,逐渐提升相对贫困人口的自我认同感,这样也可以更好地帮助他们融入社会,消除自身的差异感。

(三)社会工作实践性强可以提供更精准的服务

再多的理论支持、方案制定也需要通过实践来落地,社会工作就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相对贫困问题成因难以确定,在针对相对贫困问题,社会工作可以通过前期走访,通过对服务对象生活环境的观察,结合访谈内容对服务对象的需求进行评估,并针对服务对象的问题提出合理、高效的解决方案。社会工作运用因地制宜的工作方法解决服务对象的问题,针对相对贫困人口的个人问题,可以运用个案工作,保证服务对象的隐私,一对一进行帮扶,在个案工作的过程中提升服务对象能力;在社会融入方面,可以运用小组工作,利用团队的优势提升服务对象的归属感,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建立属于自己的人际关系网,提供精神方面的支持;社会大众对于相对贫困人口认识还并不全面,可以通过社区工作宣传穿倡导呼吁群众了解相对贫困群体,多方面为其提供支持,从而消除相对贫困问题,促进社会福利水平的提升。

四、结语

虽然我们已经在反贫困道路上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但未来的路还很长,虽然通过之前的反贫困工作我们总结了宝贵的實践经验,但面对反贫困路上的新阶段,我们也要做好十足的准备来迎接新的挑战。

后脱贫时代的相对贫困问题与绝对贫困问题存在着本质上的差异,相对贫困人口不仅仅在收入方面存在问题需求,在精神层面他们也有了更高层次的追求,从宏观角度来说,社会工作者可以作为政策倡导者,呼吁相关政府部门发布适合于后脱贫时代的社会政策,为相对贫困人口提供必要的支持,调动相关资源,消除不公平因素;从中观角度来说,社会工作要在社区层面为相对贫困人口提供支持,帮助其整合资源,针对其不同需求定期开展小组工作,帮助其提升自身能力,防止其“返贫”,起到预防支持的作用;从微观角度来说,针对相对贫困人口及其家庭开展个案服务,做到精准帮扶,开展家庭帮扶与救助,也方便社会工作者在服务结束后继续跟进服务对象的成长情况。社会工作通过在反贫困道路上的不断实践为今后贫困问题的新转变提供了参考,运用多元化的专业方法,有针对性地解决相对贫困问题,预防相对贫困人口在今后出现“返贫”的现象,拥有自主摆脱贫困的能力。社会工作在反贫困道路上的探索与创新也为社会工作在扶贫方向提供了更多实践支持,提升了社会工作专业性,利于反贫困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反贫困相对贫困社会工作
浅析马克思恩格斯反贫困理论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贫困化理论及其在当代中国的运用
社区退休老人的老有所为与社会工作介入
以社会工作视角解决四大国有控股银行服务质量提高困境
改革以来中国贫困指数的测度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