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设计价值转化时代下南京绒花的非遗传承探析与思考

2021-07-03张宇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21年6期
关键词:绒花技艺南京

张宇

(南京艺术学院 设计学院,南京 210013)

绒花是由天然蚕丝和铜丝作为原材料制作而成,多用于旧时民间的民俗节事与礼仪装饰之中。传统手工艺转化后的绒花工艺品样式以及功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分为装饰头花、罩花、装饰帽花、礼服胸花、生活家具摆件等类,色彩明快而对比强烈,以大红、粉红为主,中绿为辅,配以黄色点缀。绒花的题材寓意造型大多取自民间生活符号祥瑞,用以表达吉祥如意之意趣。

一、南京绒花的源与流

(一)南京绒花的起源

南京绒花是南京民间传统的手工艺,是将生蚕丝炼丝染色成熟绒,经劈绒后用铜丝勾条成绒条,再经打尖、传花、粘花等工序进行造型的组合加工制作而成。绒花,与“荣华”同音,寓意吉祥富贵,是人们生活中用以祈福祝福的装饰符号,旧时民间每逢“一事三节”,人们即通过绒花的装饰象征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待。

相传南京绒花诞生于唐朝,是皇室的贡品,然而目前并无史料可考。古时绒花又被称为宫花,在我国唐宋诗词之中,就常有“宫花”的出现,如唐朝李白的《宫中行乐词八首》:“宫花争笑日,池草暗生春”,宋代张先的《减字木兰花·垂螺近额》:“舞彻伊州,头上宫花颤未休”,文中的“宫花”极有可能是指绒花。

在明清时期,南京绒花的生产有专门的作坊运行,颇具规模。清康熙、乾隆年间达到鼎盛,官府的管理支配及能工巧匠集结,使绒花的生产更具规范化,技艺也更为精湛,产品销往全国各地。专业化和商品化成为了南京绒花得以迅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据六代绒花世家的老艺人吴长泉的《绒花史料》抄本记载中可知,南京绒花在明清时期由宫廷流入民间,城中的三山街到长乐路一带就有着热闹非凡的“花行街”,著名的手工艺人云集此处,经营绒花的店铺鳞次栉比,盛极一时。

(二)南京绒花近现代的发展脉络

到了近现代,南京绒花几经起伏,历经沧桑。民国时期,在南京城中产生了很多家庭绒花作坊,家庭手工作坊成为了绒花生产加工市场的主要方式。之后受到了种种的影响,绒花和许多传统工艺一样遭受了沉重打击,绒花行业也相继停产。新中国成立之后,政府重视民间传统工艺的挖掘保护,成立了南京工艺制花厂,绒花产业逐渐复苏。此时的绒花制作在风格与技术上有了一定的突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20世纪90年代,随着时代的发展与人们审美观念的转变,加之国有企业改革,曾经盛极一时的绒花厂逐渐倒闭,手工艺人纷纷转行,绒花技艺再度濒临失传。21世纪的今天,随着传统文化复兴的浪潮兴起,我国政府对物质文化遗产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修复以及传承工作提上日程,全国各个地区的传统文化在多年的沉睡中被唤醒。南京绒花在2006年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京市民俗博物馆也被列为南京绒花保护的责任单位,并为绒花艺人赵树宪创立了绒花工作室。但目前南京绒花艺人屈指可数,技艺传承仍面临后继乏人的危险。

二、南京绒花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分析

(一)社会价值

南京绒花的社会属性决定了其具有深刻的社会价值。回顾历史,绒花技艺能够传承百年而不绝是因为其具有生活化的特质,并以所处时代的社会价值需求为基础而产生与发展起来。

南京绒花早期仅以发饰的作用出现在人们的日常装饰中,并在人们的社会生活视觉审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古时人们多需要盘发,对发簪等饰物有很大需求,南京绒花因其比金银饰品更柔美细腻、比鲜花使用周期更长,所以备受追捧。每逢民间的“一事三节”,妇女们都会头簪绒花精心装扮,或在家中悬挂放置绒花摆件,用以祈福庇佑,增加节日喜庆热闹的气氛。

绒花的社会价值体现在人们对绒花品质的社会性认知上,人们通过绒花的使用获得相应的文化、情感、祈福、象征与社会地位等内在的满足和福祉。如今南京绒花社会价值的实现路径,须符合当代人们现代化的生活理念与个人审美价值取向,符合社会伦理道德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趋势。

(二)文化价值

冯骥才说过,“非遗”是一个民族的历史和灵魂,是全民族的精神财富和思想文化的精神根基①。南京绒花作为传统手工艺延续至今,既是熔铸了古人智慧和经验的重要文化符号,又展现出鲜明的艺术特色与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

在过去,“一事三节”等各项民俗活动所用到的绒花题材与内容都是有讲究的,多借用谐音的一语双关体现民间祥瑞题材,与民间社会文化背景有着密切联系。用于婚嫁喜事的有“麒麟送子”“榴开见子”等;春节则多用“莲年有余”等类绒花;在端午节,小孩时兴头戴“五毒”,挂“虎头”;中秋则有“喜牛望月”“兔子拜月”等。

南京绒花是连结过去与现在的文化载体,其价值不只是古老技艺的传承,更是一种文化的延续,蕴含着旧时人们所特有的风俗习惯与审美创造。应深入发掘其文化价值,发现其具有的历史性、美学性的文化记忆。

(三)传承价值

绒花传统技艺素来是以传承人言传身教传的方式进行延续和承传,依托师徒制传承自身而存在。作为民间文化的承载者,它蕴含着人们特有的精神价值与思维方式,为社会增添了丰富多元的色彩。然而在社会结构变迁的背景下,南京绒花却正面临着技艺失传、后继乏人的危险,其要传承的不仅是技艺本身,更要进行文化的延续发展与“工匠精神”的传递。

庄子说,“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止其尽也。”南京绒花的传承便是如此。传统是民族文化赖以发展的动力,没有传统延续和积累的文化是缺少动力的,技艺的文化因传承而存活、延续②。南京绒花的传承价值要求传承人将口耳相传的“活态性”技艺延续下去,他们既承担着保护其自身所掌握传统技艺的义务,更肩负着延续传统技艺之重任,匠人群体的师徒传承需实现良性循环,那么非遗技艺就可避免“人亡艺绝”的悲剧。

三、南京绒花时代价值转化的影响因素及转型面貌

(一)南京绒花时代价值转化的影响因素

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和转型,南京绒花的时代价值意义也随之发生变化。影响因素有以下几点:首先,社会价值观念的结构性转变给南京绒花带来了主观的影响。当代社会的价值观念追求自由与创新,人们不再像过去一般将绒花用于装饰之中,南京绒花的实用性渐渐缺失,无法满足当代人多样化的精神需求与物质需求,也难以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发挥实质性的作用。其次,人员的流失使绒花的发展陷入停滞。由于制作工艺复杂,耗时长、产值低,收益周期长且生存压力大,鲜少有年轻人能够耐得住性子坚守这门技艺,而老年艺人则相继退休、病故,出现了严重的人才危机。最后,技艺的濒临绝境给绒花的生存带来了致命的打击。绒花以“口传心授”的方式延续,依托传承人自身而存在。如今因从业人员流失,使得南京绒花的传承后继乏人,尽管如今采取了招收学徒等方式来传承这门手工艺,但维系力量不足,南京绒花仍面临技艺失传的危险。

(二)南京绒花时代价值转化的转型面貌

1.生活符号的载体转化

在旧时民间,绒花多以头花、胸花等形式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而在当今居民的文化生活之中,绒花逐渐失去了它所具有的实用意义而更多的具有了收藏价值。绒花的传统工艺源于古代的造物系统,只有经过创造性的转化,才能融入现代生活。为此,绒花艺人赵树宪在绒花的符号载体上有了更多的创意。过去绒花主要做头饰,而现在可以做胸饰、服装、室内装饰、装置艺术等等。

南京绒花源于生活文化,体现出旧时人们的生活规范。如今时代价值发生转化,新的生活方式与审美取向也已形成,南京绒花要传承下去,必须立足于当代生活语境下进行载体转化,并与人们的当代生活和谐共存。

2.非物质文化匠技到现代设计艺术的价值演变与转化

当下,南京绒花的工艺作品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延续了工艺的传统,带有底蕴深厚的传统之美;二是融入现代造型与审美元素的创新设计。

南京绒花艺人赵树宪在延续传统造型的绒花制品之外,也曾把绒花元素融入礼服之中,还与爱马仕、LV等进行了跨界合作,形成了极具当代设计感的视觉审美装饰产品。

在对南京绒花的设计价值开发上,既要遵循传统的工艺流程,也要科学合理地设计使其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保持其传统文化特质外,更重要的是加快其与现代元素的融合进程,南京绒花商业价值的转化可以和很多行业嫁接,比如现代服装设计、动漫产业等。将绒花的传统技艺的表达形式运用现代装饰产品中,实现绒花的价值升华与转化,从而拓展传承发展的路径渠道,以获得更强大的新时代生命力。

3.视觉审美价值的转化

传统手工艺中蕴藏着活态的民间记忆,有其独特的视觉审美价值。南京绒花在诞生之初,其视觉审美价值依附于实用价值而存在,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祝祷与期盼。而如今,人们意识到南京绒花手工艺的珍贵与不可复制性,将其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之中,希望能实现“活态传承”。对于如何实现南京绒花的活态传承,使之融入当代人的生活之中,是值得深思的问题。社会的转型变革导致南京绒花失去其赖以生存的土壤环境,由实用的节庆饰物逐渐演变为审美欣赏的艺术品。

不少学者指出,民间艺术审美转向是其融于当代生活的一种必然的、适时的、合理的选择③。这种转向成为南京绒花现代转型的突破口,为实现南京绒花手工艺的现代转化提供创造性的发展空间。在当下社会中,南京绒花的现代转型应根据其自身视觉审美价值的特色,确定其多元化的发展路径。

四、对南京绒花的时代价值转化的现实思考

(一)绒花民间工艺的文化存续

盛极一时的南京绒花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渐凋零,濒临失传。南京绒花民间工艺的文化存续需要“静态”收藏式保护与“动态”的商业开发式保护相结合。

在“静态”存储式保护方面,南京民俗博物馆通过征集传统绒花作品、调查采访绒花老艺人、搜集有关南京绒花的文字资料等方式对绒花工艺采取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此外,还为老艺人赵树宪成立了绒花工作室。“静态”收藏式存储方式通过对南京绒花非物质文化物理资料和文字历史载体进行科学详尽的梳理,并以数字化技术加以备份,以多种文化展示的方式实现南京绒花文化形态的静态延续。

而“动态”的商业开发式保护需要顺势当下市场的需求,深入挖掘南京绒花所蕴含的经济价值与各行业之间的关系点,从而通过传统文化技艺转化其经济价值,实现绒花在文化属性经济下的正面带动效应,从而使传承人的生存条件与商业空间得到保障和改善。陈岸瑛教授认为,“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相互结合是一种客观存在的需要。”④南京绒花的研创生产需与现代设计结合,在不丢失传统工艺本质与精髓的前提下,与现代潮流产品和设计创新结合,赋予绒花新价值更符合现代人生活需要和审美需求,从而为南京绒花在当代社会的文化存续创造新的生机。

(二)绒花新型创意产业

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创意经济的发展给南京绒花的承传带来了契机。目前,南京绒花还没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形成产业链,基于商业的架构都是很多学者的设想,要想实现商业产业化需要找到一个突破点,以一种产品的衍生开发为模式进行商业开发,最终实现规模化和产业化生产。

打造南京绒花的新型创意产业是实现南京绒花工艺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且与当代生活接轨的方式之一。(图1)

>图1 南京绒花的创意转化

南京绒花的新型创意产业有三种路径:第一是技术与产品创新,在保证传统技艺本质的同时,有选择地使用新技术改善生产条件,从而降低成本,提高销量。另外,结合时代发展进行产品创新,创作出符合当下时代需求的产品,才能够有市场、有需求、有前景。第二是营销理念与营销路径的创新,重视线上平台上的宣传与推广,用网络媒体对品牌进行宣传营销,包括使用线上平台进行销售。第三是打造独立的品牌文化,不断形成系列化,找到更专业化的品牌经营方式。打造南京绒花的文化品牌是发展的关键策略。品牌具有经济价值,是一种无形资产,应深入挖掘南京绒花的文化内涵与核心机能,丰富产品包装,提升产品层次,打造一个具有价值内核的文化品牌。

五、结论

南京绒花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传承与发展的道路曲折而坎坷。纵观全国传统文化大背景时代下,它仅仅是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里的一颗星,绒花怎样脱颖而出并产生更多的社会价值成为保护开发的重点工作导向。只有找到科学的保护策略以及合理的商业开发模式才能更好地承载绒花的历史价值意义。现代社会的视觉审美变化转瞬即逝,南京绒花在向人们展示自己独特魅力的同时更要保留自身的文化底蕴形态。本文提出的“以静制动”“以动制静”的保护与开发策略是根据绒花的历史价值意义和属性提出,只有“静态”收藏存储式保护与“动态”商业开发式保护的通力协作,才能使南京绒花在新的时代与语境下生存和延续,实现绒花技艺的文化存续与活态传承。

注释:

①冯骥才.灵魂不能下跪[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31.

②张道一.中华传统艺术论[J].装饰,2008,(S1):119-121.

③张磊.媒介语境下民间艺术现代转型研究[J].出版广角,2019(04):42-44.

④陈岸瑛.工艺当随时代:传统手工艺振兴案例研究[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9:13.

猜你喜欢

绒花技艺南京
非遗技艺绒花的传承与创新
“南京不会忘记”
琉璃灯工技艺的魅力与传承
郑庆章 把“弄虎”技艺传回大陆
绒花
技艺精湛 星光灿烂——来自欧洲的Herrmans
“扬州绒花”
南京·九间堂
又是磷复会 又在大南京
雪花